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共同学处三宝必须奉行行为准(墙裂推荐!)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5-0378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修学课第三十九》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如法仪轨受持皈依,以及皈依之后,要通过相应的教授教诫圆满完成皈依,在教授方面,要通过依四法行在生命中不断的成就皈依,帮助我们护持皈依之心,在教诫方面,本论则是通过各别学处和共同学处来进行阐述,本课的重点是各别学处,各别学处是根据佛、法、僧三宝分别建立的相应学处,其中又有遮止学处和奉行学处之分,前者是不应做的,后者是应该做的。具体如下:

第一,皈依的遮止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皈依佛,不再皈依其他诸天。(指舍弃三宝,以其他诸天鬼神作为究竟皈依,但可以请他们参与如法之事。)2、归依法,不损害一切友情。(对一切有情不能起丝毫的杀害损恼之心及行为)3、皈依僧,不与外道共住。(对于不信三宝甚至诽谤者,不应当随顺他们的行为,但应尊重他人信仰。)

第二,皈依的奉行学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敬佛像:即,应将佛像视同真佛,建立虔诚、恭敬之心,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都不能妄加评判,谈论其美丑,不能将佛像随意放置不净处,不可当财物进行典当等交易,断除不敬重或轻毁佛像等行为。敬佛像的意义在于恭敬可以调整心行,净化内心。2、敬佛经:即,凡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得将经典当做货物贩卖或者典当,不能放置在露地及肮脏的不净处所,或是与鞋等物品拿在一起,不可从经典上跨越而过。敬佛经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佛法,因为只有法在我们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我们才有可能依教奉行。3、敬僧宝:即,凡是出家相都要恭敬有加,决不可呵斥毁谤,更不能以法门及宗派之别而相互敌视,对于僧众应该像稀世珍宝那样看待,同时,不可轻视那些威仪不足的比或猛老丘,否则将长劫不得解脱。敬僧宝的意义在于,如果对于佛法及说法者都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不敬师长,将生生世世无法值遇善知识,不敬佛法,则将生生世世无缘闻法,即使听闻佛法也不知道如何修行。

结合法义对照自身来看,学完本课之后,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敬佛像,我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没有养成礼敬和供衫升养佛像的习惯,我想这是因为我没能将他们看成真佛,只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像,另外我也会带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去看待佛像,然后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这些都说明我对佛像不够恭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用什么样的心行去看待佛像,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心行。当我将佛像看成普通的像就是因为没有生起恭敬心;当我在评价或谈论佛像的美丑时,不知不觉中在引发我的凡夫心,这样不利于培养恭敬心。同样当我们评价和谈论一切人和事物时,就会引发我们的凡夫心。这样一来,我所谓的把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三宝为中心,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反思自己的心行和行为,我感到了十分的羞愧。

对于佛经,在没有修学相关内容之前,我会将他们当成一般的书籍那样随意放置,现在我已经知道恭敬佛经就是恭敬法,恭敬法就是强化法在心目中的重要性,才能依法受益。所以我现在已经有意识地恭敬佛经了,虽然具体应该如何对待佛经方面我确实知道得不多,还有待学习,但是我知卖知道发心最重要,我会带着恭敬心去对待佛经了。另外,一开始我不理解为何西园寺这样清净的寺院也会有佛像、佛经流通处,难道西园寺靠佛像、佛经的交易来维持生计。通过本课的修学,我知道看待一切现象和事物都不能看表相,当我们不了解真相时,不能随意评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发心,只要不是为了达到赢利的目的,用这种流通方式来弘法也是如法的。

对于僧宝,学佛前只知道是出家人,跟我们在家人的身份不同,现在我知道他们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佛法的责任,让我对他们由衷地生起了恭敬心。当然出家僧中不免有一些不如法的僧人,他们虽然持戒不够清净,甚至犯了戒,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从持戒到圆满持戒也是要有一个过程,只要他们的威仪形象还好,还能令人生起善心,就不能随便评论和毁谤,因为仅具出家相这一点,就值得我恭敬。

在日后的修行中,我一定要不断的调伏串习,培养自己对佛像的恭敬心,而本文例举的关于古德恭敬三宝的典范,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如阿底峡尊者顶戴文殊菩萨的的事迹;大善知识井拿瓦,凡是见到佛经,必定起来合掌,以示尊崇;而登巴格西和大瑜伽士们连掉落在地上的黄色碎布都能做到不跨越,把它们捡起来,拍打干净,放置在净处,对待黄布尚且能够做恭敬,更何况是对穿着黄色袈裟的出家人呢?这些大善知识的真实事迹都是在给我表法,告诉我恭敬佛、法、僧三宝,要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外在行为有多恭敬,代表着三宝在心中占有多少分量,占据多少地位。

恭敬三宝对于修行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本课修学的重点,三宝是我们生命最究竟的依赖和皈依处,恭敬外在的三宝会增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和恭敬心,使我们能够对佛法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不断的去成就生命内在的三宝。同时,我们对三宝的每一次恭敬,内心就会得到一次净化,与三宝就更相应一点,我们的我执和串习就会减少一些。相反,如果我们不恭敬三宝,就将会生生世世无法得遇善知识,并且生生世世无缘听闻到佛法,而我们现世的所有福报——健康,财富,地位等,以及我们能够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和每一次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是我们在过去生中恭敬供养三宝,所培植的福报所感召的善果,而我们想要出离轮回,得到生命究竟解脱的利益,也离不开对三宝的恭敬供养和对佛法的依教奉行。结合自己的现状来看,现在的我能够拥有暇满人身,亲近导师在书院修学佛法,正是自己过去生恭敬供养三宝的善缘成熟所致。感恩导师创办了菩提书院这个平台,接引社会大众如法的,有次第的修学佛法,当今社会,正是因为有很多像导师一样的僧宝,为了帮助终生脱离轮回苦海,不遗余力的弘法利生,才有了我们今天亲近善知识,依法修行,依法得解脱的机会。感恩三宝,感恩导师,修学佛法贵在持之以恒的点滴积累,而我对三宝的感恩心和恭敬心也在每一次的不断深入修学中,逐渐增长和壮大。天顺合十。

皈依三宝后注意什么?

皈依三宝时的注意事项!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皈枝漏瞎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 ,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借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编辑本段误区误区一 有些人认为:皈依就是到庙里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以证明自己是佛门弟子。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等,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那这种“皈依”是毫无意义的,也根本不能叫真皈依。 误区二 有些人认为:既然皈依不在于形式,那么修行佛法,根本不需要皈依。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皈依虽不在于形式,但也有其重要含义,是行者弃旧恶而修行佛法的转折点。行者只有皈依三宝,才是佛门弟子。所以行者还是要皈依的。 误区三 有些人认为:若想皈依三宝,则必须到庙里找和尚皈依。 这种知见也是错误的。皈依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要到庙里找和尚皈依不可。

皈依三宝后都要戒什么

皈依三宝后,在家居士有五戒,和八关斋戒,以及在家菩萨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于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算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于非己妻妾搜胡,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于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著花鬘璎珞],不著花鬘璎珞者,谓不以花为鬘,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菩萨戒】 (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猛空,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说不一定,瑜伽论持地论各有不同。菩 萨 重 戒 戒 目 表

┌────────────┬──────────────┐

│梵网经戒本 │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

├────────────┼──────────────┤

│ 条数戒目 │ 条数戒目 │

│ 1杀戒 │ 1杀戒  │

│ 2盗戒 │ 2盗戒 │

│ 3淫戒 │ 3大妄语戒 │

│ 4妄语戒 │ 4邪淫戒 │

│ 5酤酒戒 │ 5酤酒戒 │

│ 6说四众过戒 │ 6说四众过戒 │

│ 7自赞毁他戒 │ │

│ 8故悭戒 │ │

│ 9故嗔戒 │ │

│ 10 谤三宝戒 │ │

└────────────┸──────────────┘...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统摄一般人不敢皈依三宝的立场,通常有五点,这五点使得社会人士产生莫大的错觉与误会,致使他们迟迟不敢皈依三宝,何等为五? 一、以为皈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了。基于这因素,有许多人一听到皈依三宝,当下逃之夭夭,不见踪影,这是不敢面对皈依的因素之一。其实皈依三宝,并没有要求我们非吃素不可,真正要求我们吃素应该是受完在家菩萨戒之后,才有明文限制,但是个人发愿受完皈依,有意念想吃素,这是最好不过了。二、以为皈依三宝后就是要出家,这也是构成一般无知者不敢皈依三宝之因素。其实,佛门弟子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则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缘成熟,并非三归之后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三、以为皈依三宝后就不可婚嫁,这也是对皈依存著误会所致,障碍了自己无法皈依三宝的因缘。 四、以为自己业障深重,烦恼丛生,接近三宝的话,自己越觉得自己罪重无比,满身不清净之感,于是自暴自弃,自划无形围墙,使自己没有勇气踏入佛门来皈依三宝。 五、贡高我慢者与邪见者。这些人更糟糕,自认为自己的观念最上最尊,一股无形傲慢之气凌驾云端,鄙视一切,或自认自己读了一骸世间常识,就了不得了,以世间法来衡量佛法,因此,自己障碍自己之善根,甚为可惜!邪见是无法出离生死的,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邪见也是皈依三宝的一大障碍。【头条】 游本昌新片《刀见笑》:用武侠表现佛教三毒理念【观点】 理净法师:地震现象是由众生共业所感【觉悟】 贫生童子供佛斋僧后财富源源不绝【素食】 对核辐射有特殊防治效果的八种果蔬【朝圣】 黄梅四祖寺——中国禅宗丛林的发端【图片】 天下苏州 共赏佛塔【书店】 绵山神佛造像上品【慈善】 浙江省宁波市佛教居士林向盈江灾区捐款6万余元【禅茶一味】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常识】 【一日禅】 没有物质的积累 心灵自然没有挂碍【心灵物语】 种兰花不是为了生气【佛艺】 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卧佛 张掖大佛寺

什么是皈依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 ‘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梵语‘达磨’﹝dharma﹞,有很多的意义,在这里是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在这里是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其特质有二,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指大家所断除的烦恼,所证得的真理,都是相同不二的:事和,指身、囗、意王业在事相上,共同遵守六项要点,不相违背,是建立僧团的基础。即;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这是思想的统一。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这是法制的平等。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这是经济的均衡。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这是心意的开展。 囗和无静;在言语上,和谐无谆:这是语言的新切。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这是相处的和乐。 因此,从自利而言,僧团是修身养性,陶铸圣贤的大冶洪炉:从利他而言,僧团是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僧团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简单的说,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譬如佛是良医,法是妙药,僧是看护,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唯有同时拥有三者,才能病愈。人生亦然,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我们脱离生死轮回,解脱精神上的苦楚。因此,佛、法、僧统称为‘三宝’。 皈依的意义:皈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柺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侮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三宝做为依靠,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枯。 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三宝功德的加被,借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贾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所以贩依三宝可以让我们现世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让我们未来有家可归!

过两天要皈依了应该注意什么

下面贴一篇皈依的意义给你参照:

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

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

《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于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于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

《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

《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

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

2、为求出世涅盘。

3、为利益众生。

《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

《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

《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

皈依三宝之后应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受了皈依,从此将三宝作为依止的对境,从偏道邪道步入正道,是真正值得欢喜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皈依的戒律。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中出世的佛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现在皈依了释尊并出家的僧众也是我们皈依的对境。

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外道。比如说,佛陀的教法是不能杀生,但在有些外道教法中,杀生是可以得解脱的。仅从这方面看,佛陀的教法和外道的教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皈依佛门以后,不能再皈依外道。

皈依法以后,不能伤害别人。佛陀讲的法都是帮助别人的方法,所以我们皈依后若伤害别人,就破了皈依戒律。因此皈依法以后,不能再去做杀生这样的事。

皈依僧以后,与所有的道友都要和睦相处。

另外,我们平时应该穿一些带红、黄颜色的衣服,不要穿全白全黑的衣服,或者至少你们的衣服上有一点红色、黄色的线也可以。如果实在不方便的话,自己的饰物上有一点红黄颜色也可以。这样,佛陀会保佑你们。

今天给你们授了皈依戒,你们要明白自己皈依的目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些,很难说是否得到了皈依戒。那么我们皈依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要获得佛的果位。获得佛果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因为像现在这样还是凡夫人的时候,是帮不到众生的。所以皈依也好,修法也好,都是为了帮助众生。

你们皈依以后要多看佛法方面的书籍。比如,多看佛教的历史,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法脉传承,重要的是要多看以前祖师大德们的传记,多了解以前的传承上师们和现在的具德上师们是怎么修法的?了解我们的传承祖师们他们修法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是怎么修的?中间修了多少年?修法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修法圆满以后是什么样的?圆满后和修法前有什么差别?这些都要知道。

另外,平时你们要多念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皈依后每天要念108遍三皈依,即便没有时间,也要念7遍。念诵的过程中要观想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前上方,要好好祈祷释尊。有时间也要多念念阿弥陀佛名号、观音心咒等等。

等你们对佛法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之后,就可以修习更深一些的法了。

女性皈依后要注意什么

皈依后的注意事项: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 *** 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

皈依三宝要什么仪式?皈依后会怎样?

皈依者应注意的事项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上,应该正确的认识以下各点: (1)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要吃素,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与吃素没有关系。不皈依的人也可以吃素,皈依的人也可以不吃素。皈依不是受戒,所以没有戒条的约束,如果说有,也只有一条,即:我信仰佛教,永远不改变信心。所以皈依三宝不是吃素,也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 (2)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祭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祭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3)皈依三宝是一时的吗? 皈依三宝不是一时的崇拜,是尽形寿的信仰,是一生的。据《瑜伽戒本》记载,一日不皈依便是犯戒,所以身为一个佛教徒,每天要三皈依,一者表示不忘自己是个佛教徒,再者借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4)皈依三宝是拜师父吗? 皈依不是拜师父,是皈依三宝,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应该礼佛、闻法、敬僧。常见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自称三宝弟子,实际上只有一皈。例如:只知礼佛,而不闻法敬僧;或只知闻法,而不礼佛敬僧;或只知敬僧,而不礼佛闻法。甚至,仅仅尊敬供养为其主持皈依的那一位师父;或者把佛陀当神明看待,只是一味的祈求财货福禄,这些都不是正信的佛弟子。正信的佛弟子应该对于佛、法、僧三者都予以礼敬,而且应当时常前往道场,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视一切僧均为我师,这才是正信的三宝弟子。 此外,皈依三宝的人,一定要有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才能获得佛法的受用,才能得到信仰的利益。

去寺庙皈依需要什么条件?得准备什么东西,要多少钱

带身份证,一寸照片两张。皈依时是要先拜个出家人为师求授三皈,所以要拿些供养(四事供养或钱财皆可,随已力,不拘多少)!此即表诚心,又是为自己培福!至于皈依证的工本费等,则听寺院之规矩,通常是收于10或20元不等!

皈依三宝时的注意事项!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兆芹没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族纳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首悔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以上为三条遮止学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以上为三条成办学处。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讨好。在皈依仪式后,我们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知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诚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正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觉悟、成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请详细解释何为“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之意义

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现今有机会得到了圆满的人身,若再有机会皈依三宝,并依循皈依学处做人,这一生便变得极有意义了。

甚麽叫做「皈依」呢?我们应当知道,「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地参加皈依仪耐穗式,亦不单指口头上念诵皈依偈。「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赖钱势及名位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人皈依世间天神,乃至龙族或饿鬼道众生等。在这里,我们所说之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许多汉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词,便以为是指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之心态。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门的门坎,所以它极为重要。我们是否三宝弟子,正取决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佛寺参拜,自己也看一些经论,心里对三宝也多少有些信仰,这也可称为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没至心皈依前,他们的功德是间断性的。在他们行善时,例如在布施或诵经时,固然有功德,然而这功德的积聚在布施或诵经完成时便告暂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三宝,则功德会二十四小时不断增长,即使在我们休息时,由于未舍皈依,这功德仍会继续增长不停。在睡前,如果我们忆及皈依的对像,即使在睡眠中也会积长功德。只要我们不舍依止、不违皈依的各学处,这皈依之功德的增长会延续至我们成就佛境为止。甚么才是舍弃依止及违犯其各学处呢?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三宝不再信任、认为因果教法及业力等俱不存在,这就等于舍弃了依止。譬如说,大家在今天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在后来,朋友说三宝并不存在、世上也无因果这回事,我们信心动摇了,对三宝的依止退却了,这就是在一刹那依止而下一刹那舍弃依止的情况。总之,只要我们不舍依止,这皈依之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延至未来生。这也等于是说,我们在今生死后,不会堕入三恶道。

判别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心皈依,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三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如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白到唯有三宝能救助他们于三恶道厄运之能力,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见苦谛及集谛与十二因缘等,便明白到就算能生于三善道,仍然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上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着这目的,他们必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动机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刚才讲过,皈依的因有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被依止之对象亦然。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昌棚卜对象,仍然不可能得益。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说堪作我们的依止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我们。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啰众。此外有些人和斗,虽不依止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汉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弥陀,却连三宝是什麽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甚麽,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甚麽意思。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佛经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能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有能力及是否有过人之处。前面已说过,自身亦难保者肯定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佛陀不单自己已离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怖畏,亦愿意引导我们,绝不偏心。对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作教导。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共一百一十二种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项,皆必须经许多劫之修持方能获得。在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吸引,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到佛陀以听众各各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恰当教法。如果今天佛陀在这类说法,便不需翻译员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砂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这颗砂是五台山的中台一树下所取的,那颗砂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麽是佛陀不知道的。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作利益,而且这都是自然而发生的。因着正法,众生才赖以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佛陀之伟大及圆满,全赖法宝所赐。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座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子。由于上述原因,我们知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在皈依仪式中,我们必须从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们却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我们当知道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 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各别学处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共同学处是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的教授。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甚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甚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甚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佛像搁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经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经所得。幸好你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很严重。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把佛像把经书放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像,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违犯学处。

(3)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 不论我们做什麽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开玩笑的戏言,我们都不能说我们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