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善根才出信佛人(佛教善根)

受持楞严经要多大的善根
《楞严经》是大乘了义经典,其重要性与经中之王的《法华经》一样,所以有个说法叫“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樱誉,其实也可以说“开悟的法华,成佛的楞严”,因为他们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说是一部经。在《楞严经》中,没有直接说要多大善根才会受持楞严,我们可以在《法华经》里找一个来参考:“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所以你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乃至合掌磨搜恭敬,是已曾供养十万亿佛的善根。那么受持《楞严经》的,你可以想见了。就不与《法华经》比,与大家熟悉的《金刚经》来比吧,脊游段“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要晓得,《楞严经》比《金刚经》更难得,你可以想见了。所以,千万别错过这个妙法哦
阿弥陀佛!学佛的人都是有一定善根的人,是累世修行的结果,现在又遇佛法,我想问一下,比如说前世念佛...
末学浅识,对您的问题只有那么一点点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仅供师兄您参考一下。
1、学佛是需要善根,因为有此一善念的体现,才能切合佛法,深入佛道。并非需要累世积累善根。如果前世念佛功夫很深,那一定已经往生净土,今世再来就是菩萨应化了。否则不能成为念佛功夫深。但是只要前世有过念佛功夫的,今世修行念佛法门,必定会具足深信、切愿。
“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佛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一位80多岁老人,无依无靠,迫不得已去僧团出家,本来的希望只是能够养老。恰巧释迦世尊外出,老人就去分别找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陀求出家,舍利弗、大目犍连以神通智慧力,观察此老人80亿劫内没有做过一件善事,就不同意他出家。阿难陀因为两位尊者都不同意他出家,所以也不敢答应。老人没办法,就想跳河自杀。结果刚巧碰到世尊回来。问明情况,就允许他出家。世尊当时的弟子们就奇怪的问世尊说:”这个老人,80亿劫没有做个一件善事,为什么允许他出家呢?“世尊说:“虽然你们有罗汉神通,可以看80亿劫过去未来之事,但八十亿劫前的事情,你们就不能了解,这位老人与80亿劫前,因为上山砍柴碰到老虎,情急之下,念了一句”南无佛“,以此善根,应当与我这里得度。”不久,这个老人即证得阿罗汉果(篇幅原因,简略叙述,如有出入,请以经书为准)。
2、学佛时间长短不能以现世的修行为准,比如六祖惠能大师,只是听闻一位居士念《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得开悟。六祖固然是古佛再来,同时也说明了历劫修行,绝不空费的道理。但是莫要起分别心,心想什么我超过谁谁谁了,如此分别心,就非正法,易入魔道。应该常做:“十方三世皆是佛,中间唯我一小人。”那我来说,末学就认为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佛菩萨的示现(包括师兄您的提问,其实也是让我巩固所学的),只有我自己是一位罪恶凡夫,所以见到好的、如法的,就检讨自己,认真学习;见到不好的,不如法的,依然检讨自己,认真改正。
3、梦里经常念佛是好事,说明师兄您与净土有大渊源,更应当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但是切莫当成有修行。南无阿弥陀佛
4、佛弟子是统称,佛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属于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属于在家中。出家众是否给长辈顶礼,请参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的“出家父母反拜”一文。在家众,当然要跪拜父母尊长,不仅要跪拜,而且还要依照孝敬、弟子规中所说,好好孝养父母。佛经众有提到,“佛不在世,父母既是佛,供养父母的功德最大。
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年遇到饥饿灾荒,许多人都饿死了,到处都是白骨,比丘们都很难乞到食物。当时世尊等待比丘们都出去乞食后,独自一人到城中乞食,但是从早上一直到中午,挨家挨户乞食,都没有乞到食物,世尊只有空钵而返,第二天再去,但第二天仍然没有乞到食物,第三天同样乞食同样没有得到,这天忽然有一位比丘,在路上见到世尊,看到世尊的面色异常,好像很饥饿的样子,就对世尊说:“世尊,今天乞到食物了吗?”,世尊锋没对比丘说:“我三天以来,乞食没有乞到一匙,我今天饥饿虚弱,没有力气和你说话”,比丘听佛这么说,悲伤流泪不能控制,即自己想到:“世尊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之处,我自己的三衣就卖掉,再买取一钵饭,侍奉给世尊,现在正是时候”,比丘信基含如此想完,就取卖衣买了一钵饭,赶紧给世尊拿去,世尊已经知道了这一情况故对比丘说:“比丘啊,现在恰逢灾荒,人们都饿死了,你在什么地方得到这一钵白白的大米饭的?”,比丘就一五一十的给佛说了整个情况,世尊又说:“比丘啊,出家人的三衣,即是三世诸佛的幢相啊,这衣服的因缘,极尊、极重、极恩啊,你今天用这三衣换得一钵饭给我,我完全领受了你的好心,但是我消受不起这钵饭啊。”
比丘又对佛说:“世尊您是三界的福田,圣中之极,都说不能消受,那除了佛之外,谁还能消受呢?”,世尊说:“比丘啊,你有父母吗?”,比丘答说:“有”,世尊就说:“你拿这钵饭供养你的父母去吧”,比丘说:“世尊您都不能够消受,我的父母有岂能消受呢?”,世尊说道:“你的父母能消受,为什么呢?父母生育了你的身体,对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因为这样所以能够消受”,世尊又问:“比丘,你的父母信佛吗?”,比滑笑丘答言:“我的父母对佛都不信”,世尊说:“你的父母他们今天会对佛有信心的,见到你供养他们饭,会大生欢喜,因为这样而大发信心,然后你就教受他们三皈依,就可以吃这钵饭了”,这位比丘就按照佛的教诲,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
佛经说的善根是什么
这是一个佛学术语。说的是,行为、语言、思想(即身、口、意)的三种善行(即三善业),坚固不拔,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善根”。又,三业清净能生妙果,生余善,犹树之根能滚察宏生花果,故称“善根”。
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在佛教中,善根,指的是过去世曾经与佛、佛法、僧尼结过善缘,如曾礼拜、亲近、供养、帮助过佛陀、圣人及佛菩萨像、僧人或经塔,或者曾为出家人等等。
这些行为就会与没档佛法僧结下善缘,如今遇到一定的缘,如见到过去世曾经见过的佛像、经书或者出家人,或者前世曾经来过的某寺院,就会善根萌发,突然想学佛、出家。
总之,善根就是今世想学佛的内因、种子,这个种子是前世的身语意与佛法僧三宝有关而形成的。
扩展资料:
所回向的善根:
《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
《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
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
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
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
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
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有些人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
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去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大册放下。
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
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殊胜
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善根是什么意思
善根的具体内容很多,其中主要是:无贪、无嗔、无痴。
叫做:3善根。
不要误认为:善根就是善业。
做了好事,将来必有善报,这属于善业,但这不是善根。
善业属于世间法,可以使人去天堂。
善根是出世间法,可以使人往生极乐世界,甚至可以使人证菩提涅槃。
善业容易保存,与恶业不能互相抵消。如果作恶了,善业仍然存在。
善根很难保持,只要有一句诽谤佛法的话语,无始以来的所有善根,全部断灭,丝毫不剩。
往生极乐世界,有2种遮难:
无量寿经说毁芦:1.唯除五逆,2.诽谤正法。
为什么触动了这2条,就无法往生呢?
因为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触动了这2条,也就断灭了一切善根,也就不可能往生了。
而羡余裤善业,仍然存在。
善业,可以回向。
而善根,是不能回兄简向的。
这就类似于:
你可以把钱,捐献给别人。
但你无法,把智慧捐献给别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