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依止法就是依止善知识吗)

《菩提道次第略伦》第十五课
【依止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一、 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2.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3.不违背菩萨行。
4.常具正念。
5.功德资粮渐增长。
6.成就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7.重罪轻报,身心少感不安或梦中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
8.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总结:佛法一切善行成就,都离不开如法依止善知识。
二·不依止的过患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2.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4.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不然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5,未生的功德不生,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总结:在修学过程中,我应该断除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三.总明其义:
(1)依止法是成就究竟利乐的根本,因而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3)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4)选定了具德、引导不错的善知识,要长期依止,不离左右。
凡夫心是以利益驱使的,所以我们的道次第和导师也总是以凡夫的心性来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择善知识,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好处呢?不依止有哪些坏处呢?对比后该如何依止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我们导师所教我们的八步骤的第五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的过程,为什么用不起来,就是我们对其利弊没有清楚的认识,当有清楚地认识就可以牢牢的刻在我们心里的观念一样用起来。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依止有那么多的过患,那一定要好好的依止。这就是得出的结论。进书院一年多了我有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我想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止,没有升起净信、没有念恩生敬,以至于在行为上没有很好依止,反映在修学上就是没有落实认真真诚老实的修学态度,修学不精进就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而就像我这样态度不怎么好的弟子,也依然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进入三级修学,我的生命状态将是一团乱麻,不会如此风轻云淡的看淡生活中的种种。我想这就是现世的利益吧。而究竟利益我不清楚未来际是怎样,但我知道这一世我遇到了善知识,并且如法依止,以后的累生累世善知识都会伴我左右,即使这一生我不能因此而得解脱,也能让我不堕恶趣,保有瑕满人身,在接下来的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是相续的。有了如法依止的良好开端,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我很庆幸,在三级修学遇到了具德善知识,这是这一世的缘起。我想也许真的,我们与师父是累世久别后的重逢,我们则是在菩提道上同愿同行的师兄们,也感谢三级修学,让我们重聚!在求得佛果的路上更进一步了。
那在依止期间也就是进入三级修学期间其实也有很多不如意,我起初还会想我都是佛弟子了,有三宝加持了,但怎么还会这么不如意。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晓得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啊,第一将修学归为自求人天福报去了,另外,真的好好依止聚德的善知识了么?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起就改变了,因为我不安住在善所缘颂敬上,就会安住在不善的所缘上;就会与不善知识和恶友为侣; 那我的烦恼恶业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会增加;没有正念,心念的一起一动都会如实的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我的整个生命体就会和轮回、恶趣等相应;解脱就会离我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不惊而战栗。我不想要这样低级和痛苦的生命体,我想要光明的纯净的生命体,那路只有一条——走向觉醒,入道第一步、根本就是依止善知识。
是不是如法依止一下下善知识就好了呢?肯定不是的,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这又和我们八步骤中的第六步很像,要不断重复强化,我们和善知识的相应是需要长时间的,如果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那就会造成茄樱缓信号比较弱,慢慢连接不上了。
是不是只能依止一位善知识呢?其实也不是,但要在我们把基础阶段,一定只是依止一位聚德的善知识,否则心力就会不足,而且我们也不具备像善财童子一样的慧根,如果我们依止很多位善知识,那就会造成无次第、无信心,像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扔,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妄费了光阴、蹉颤模跎了岁月,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瑕满人生。
所以,我要如实的老老实实依止师父、珍惜瑕满人生、努力精进修学、随缘了旧业、保持正念、莫要造新秧。
感恩三宝、导师、师兄们!
愿师兄们此时如意、此刻吉祥!
依止善知识是什么意思
善知羡桐段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轮备人。依止的意思是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这是说你不兄誉应该以以前的过失与忧患为经验做指导,因为那些只是个人总结的,并不是规律的总结,比起来善知识的传授的道理就相差甚远了。
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还要学习佛法吗?
很有必要闻思佛法,修行首先要明理,现代净土宗大德,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黄念祖老居士: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把理明放在第一位值得思考;
大德说:“没有闻思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练“,你说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是谁呢,我们就去修行合理吗?
【从个人角度】当然如果对于那些信心很足的人,又不那么聪明的人,一句佛号都足以成就了,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很多没有闻思的人,念佛坚持不了多久的;
【从教法长存角度】如果只有一句佛号,没有学习佛法的理论,当面对世间人质疑的时候,无力辩答,最后被判为迷信而舍弃;
【闻思佛法的目的】闻思的目的是为了遣除疑惑,产生坚定的信心;为教法长存,担负起转 法 轮的责任;
【怎样修学】,皈依四正行:
依止善士,就是佛法要找能讲的人,有智悲功德的人给我们讲,否则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听闻正法:依止善知识,主要是要听他讲佛法,而且是正法,传承清净,有修行窍诀的法要,主要依止的是善知识所讲之教言;
如理作意,将听到的关于能调伏烦恼,趋向涅槃的法要去思维,思考;
法随法行:效法或者说根据正法的内容去行持,练习、串习;
【做个比喻】
我们说佛教不是迷信,不要说我腿子盘起来、眼慧嫌敏睛闭起来,什么都不想就会开悟——不会的。要开悟先要把这个道理理解,踏踏实实而且不动不摇地理解了,然后从定中去修它,才能证到这个东西;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你就是禅定再深,证到的也不是这个东西;你理解假使是错的,那么你证到的也是错,这个因果是不谬的。所以不要看到禅定里边可以产生一切的功德,这个还要靠你前面有那些正知正见,才能够通过禅定证到。如果你前面的理解、胜解没有正确的话,通过禅定——这个也很简单,我们说泥巴做的一个坯子,它当然是不牢固的,摆在窑里一烧,那么烧的瓷器、陶器出来了,很坚牢,什么水倒进去不会化掉了。但是这个坯子你要做得好,如果坯子不好——这个定就是窑,你窑里烧出来固然坚固,但是你坯子是个坏坯子,烧出来的瓷器、陶器也是坏的、不伦不类的。如果你坯子做得端端正正的,假使塑一个观音菩萨像的坯子,那你烧出来之后就是很庄严的菩萨像。所以这个在修定之前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道理在宗大师的《广论》的后边,“毗钵舍那”那一章,再三地辩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时持错见的人不少。不要说我们现在末法时期的汉地,就是在宗大师那个时期,在藏地,有这个错见的人也不少,所以再三地辩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我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走这条路。我们也碰到好多,年轻人很好、很用功,也能吃苦,也想修行、也想证道,就是不前枝想学法,两者誉只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不思善不思恶,开悟了,开悟了之后,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便宜得很”——没有的!不可能的!除非你过去已经把无漏种子下得很多了,那么这一辈子,你通过禅定力量把前面的坯子全部造好了,产品出来了,这是有的。但是你过去生坯子没有造,你这一辈子单是窑拼命烧、烧、烧,烧得窑飞红,你里边还是空窑,没有东西出来,这个也是很简单的道理。 节选自敏公上师《三主要道》
『心住非家』何为“如法”的依止善知识?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这一经,主要讲在学佛修法过程中依人的弊端,如果敬信人,而其人有违你的期望、有违你心中的所想、有违你的期盼,你的信心就会退减。信心退减,容易生烦恼,那么就会远离善法。所以,学佛要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一般众生的毛病,修行是看着师父修,师父修的好,好像是自己有境界,把师父当成自家宝。一旦有违期望值的时候,也就没好意思再到寺院里来听法修学。
在实际的扰答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善知识不是你想象中的善知识,修行不是你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要从愿望的憧憬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依佛法僧戒(四不坏净)而努力成就自己。所以,这一经强调了“法”的重要性,指出了依法不依人。同时,这一经也是要求修学人,经常前往修行的道场,亲近迈向解脱的团队与寺院。前往寺院,是前往有善知识的地方,听闻到正法,熏习正见,让心灵得到佛法的洗涤。
这一经,让大家前往寺院听闻正法,指出了道场功能的同时,也指出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善知识的道场是个空壳,没有修行精神的道场仅是群众凑热闹的会场而已。所以,我们的修行要遵守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进入有法的道场,追随有法的导师,而使自己努力导向于解脱。
佛法是闻法、见法、修道、证道,它是个统一体,一切修行都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槐誉心着手。我们只有以佛法为皈依,依靠自己的不放逸,依靠自己的正精进去实践佛陀的教法,才能走向解脱之路。我们只有依自己的力量去降服自己的五盖,降伏自己内心的欲望,如法如理而行,借着定见度过烦恼的河流,才能到达安稳快乐的彼岸。
无论如何,从学佛,闻法,实修,直到证果,我们要都需要善知识的引领,提携。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远离人我是非,住心在法上。若能在善知识的引导下精进修学,并能随时请益,随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一路前行,正知正见,依法而行,才不致堕落邪知邪见的深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积累解脱资粮,在言行举止的劳作中,积累成佛的资粮。
先前,我们讲到洞山良阶禅师的事。发生在洞山禅师入灭的前七天。当洞山问来僧:“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想见”。那个发问的僧人,听到禅师这样的问语,他一声不响地就这么呆站着,不知怎么回答,沉默不语。
洞山禅师看他回答不上,这个祖师,这位禅师毕竟是慈悲的,便自己接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语:
洞山良阶禅师说完这一句以后,就对身边的侍者与弟子们说要走了,洞山良阶禅师这一走,全寺众僧们号恸不已,大家都在那里大哭,伤心阿,师父走了,精神没有依托了,烦恼没有解决,生死没有了,师父走了,怎么办呢?大家都在那里哭。忽然之间,洞山禅师的一双眼睛又张开了,并对着在哭的众人说:“你们都是出家之人,应该要心不缚物,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劳生息死,悲哀铅李段何益!?”实际上这里也讲依法不依人,师父走了你就跟着伤心,叫“心缚物”,心缚在对面的人身上了,心有所住,住在人情上。所以洞山讲“劳生息死,悲哀何益。”
那么我们这里应该讲什么?就是告诉大家,要心无所住,建立法情,住在法上。我在,你们依法而待,我不在,你们还能依法而修。没有人情、没有事故。人情世故是轮回的因,建立法情才是真正的解脱。因因果果这个帐大家要把它算好。若一定要说人情,那是在法情基础上的人情。没有法的人情,都是轮回。
大家住在山上修行,一定要铭记,心中要有法,心不缚物,住在法上,法随法行。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有利,对你自己的生死才算真正的负责。不要冲着谁来,要冲着法来,建立法情。若是冲着人来,当谣言是非或生活上的一些闲言碎语来的时候,你又是心中无主,起颠倒执着。或是你皈依师父不在了,云游去了,到其他地方参学,你怎么办呢?所以要依法而不依人,只有依法而住的人,这一条修行的解脱之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对于你自己而言才有机会迈向成功,步向解脱。
. 依法不依人,看透生死无常
. 让佛陀的一味法乳流进您的心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