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死亡的佛书有哪些名字(关于死亡的佛教句子)

学佛百科2023-05-0381

有谁知道佛教关于讨论生死的佛典故事?

佛教涅盘就是生死的另一种说法。

佛使比丘:

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

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

他必须做在日常生活中

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

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

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

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东西。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许是当代泰国最有名的法师。他除了是一位佛教传统和经典的大学者之外,也博学许多知识领域。他用泰文及英文写了很多关于禅定、比较宗教学和在日常生活应用佛法的书。在佛使比丘一本钜着《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详尽解说练习正统的呼吸法,从最初级到最后的觉悟,虽然这个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来他更倾向以很开放的方式来教授如何把禅定应用于日常活动。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师,强调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经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说法。经由佛使比丘的甚多法义的短论及绝妙的简单谈话,他成为泰国佛教的领袖之一,把泰国佛教从简单的宗教仪式提升到透过不执着而得到和平。

进入「解脱自在园」(Wat Suan Moke),会感觉人与自然之间有禅宗式的和平与和谐。「解脱自在园」是一座居住少许尼众和三十至五十位比丘及在家众的寺院,它被一个很大而且宁静的池塘和数十亩泰国南部的森林所环绕着,山丘里散布着小茅屋。佛使比丘建立一座大的博物馆,搜集很多佛教国家及其它国家的图像、雕像,透过它们来展示佛法。博物馆中有很多佳作是出自一位从日本禅寺来亲近佛使比丘的西方人,他后来在泰国南部海边的一个洞窟坐禅时死亡,该洞窟和他的笔记充满优美的图画和赞叹觉悟的喜悦。

跟佛使比丘居住在一起的人可以自由练习各种修行法,他可以独自静坐,修炼严格的呼吸法,如密集的正统练习法,或在佛使比丘的指导下研读典籍。而更普遍的是住在「解脱自在园」的比丘和尼众在寺院中做各种工作时,练习一种动中禅,这是佛使比丘教法的主要焦点——经由每日的活动练习自然禅法,虽然他不否定其它上座部教师所宣传的严格密集禅修法也可获得内观及解脱,但他警告我们,若黏着于任何修炼、禅定法或任何心的特别状态是危险的。

佛使比丘弘扬自然发展的内观,他不自认为是指导人家修炼的老师,他只认为是提供舒适居住地方,及提供一些如何允许自然智能开展的良方的好朋友。他的大部分自然修法,是鼓励人们去看清楚,任何欲望如何使他配者棚们痛苦。禅修可以帮忙消除错误的知见,让我们愈能看清在不停变动的世界里,追逐身外的个人利益或快乐是无意义的,并且看清实现内心的和平来自无求。这种对正道与道德自然开展的方法、清晰的知见及无私是佛使比丘接近真理的方法。它是一条清晰、简单和没有神秘性,导致智慧之乐及熄灭痛苦的方法。

佛使比培则丘会说流利的英语,并有很多西方信徒跟他学习。他由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森林茅蓬搬到一间靠近寺院门口较大较永久性的茅屋,并在那里接待很多参访者。他是开朗的及可亲的。关于佛使比丘更详细的资料可看 Donald Swearer 编撰,Westminster Press 出版的 Toward the Truth(《迈向真理》)。

自然内观法 /佛使比丘 着

本文将介绍两种训练专注的方法,一种是经由自然方式产生,另一种是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两者的效果相同:精神专注而有助于细密的内观。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以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专注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不知如何加以应用,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嫌兆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当心在高度禅定时,很容易获得极度的快乐,因而黏着在那种状态,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盘的境界。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就充份足够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系统禅定训练可能产生的缺点。

自然内观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如此,其后很多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之教诫》(^Adittapariy^aya-sutta)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智能、洞察力就在这些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射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会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然的专注法,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我们仅仅经由自然专注就可以获得解脱、涅盘、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轻视这种自然就可产生的专注法,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方法。我们可像古代的修行者一样,即使不懂现代的专注技巧,也可利用它,并因而获得觉悟。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喜悦、快乐、舒服。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快乐。再高一层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快乐。比这两种更深入的喜乐来自专注(禅定),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专注,都能带来很大的喜乐。

当这种喜乐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寂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想法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随境界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内心喜悦的来临,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着增加;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专注。这时候的精神状态是寂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无明。

这样的喜乐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种后果。此时与常人不同的只是心更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则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心的境界是完全地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专注程度,而不是不动如石头的高度专注,这种高度专注不适合了解、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心念,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在一种无觉知的状态,不适合作内观,深度禅定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禅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禅定只是工具,我们宁可有适合内观的平静、稳定的心,当我们使用这种平静、稳定的心来内观,会对全体世界有正确的见解。这种内观能力可以自然地产生,就像佛陀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才有助于正确思惟,并带来正见的内观。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秘密。

这并不表示内观力可一蹴即成。因禅定力的深浅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随时可能获得初果,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觉悟。透过专注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获得的是正确的内观智,就能亲身体会事实真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能使人在修行上得到初步成就,至少,也会使人得到圣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心念品质足够,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因缘。但是,无论成就是高或低,只要心能自然地专注,内观力就会自动引发,就能更接近事情真相。如果一个修行者在平静、专注的状态下,诚实地去听闻、思考、研究,并希望因此能认识它们的实相,那么他的认识就不会错。他通常会因而获益。

不追求,不存有

所谓透视事物真相,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暂时性、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being,译按:应是 bhava「有」之译);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黏着。即使只是概念或记忆上的喜欢或厌恶,都是黏着。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黏着。「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存有」就是固执一个自我形象,并以之区别一个人的状态,如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胜者、败者、人类,或自己。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即使认为自己是「我」也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东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黏着,就不会有痛苦、烦恼,这就是前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只要黏着「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的概念,必然生起与之相应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一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而维持「我」就会挣扎、受苦,而这些烦恼与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黏着「我」的自然结果。

如果停止追求、存有,一个人要如何生活下去呢?对不了解的人而言,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追求、存有都来自染着、渴求的心,这样的心总以为必有东西值得追求、存有,因此会努力去追求、占有,而这必引来沮丧、焦虑、烦恼、烦躁,至少也会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时常保持警觉,时时观察不要去追求、区分「我」的状态,而使心成为外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聪明的人知道去远离这种不良的影响。

如果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抗拒这些影响,仍应保持注意,确保在追求、区分「我」的状态时,不要有缠结与情绪起伏。

万物是无常的,没什么价值、不属于任何人。紧抓与黏着任何东西的人,无论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执取过程中,或是最后取得之时,均会受到伤害。无论那个阶段,只要有黏着与执取,都会有被链子绑住般的束缚,会领受到痛苦。即使黏着于善事,也会有相同结果;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时,存有黏着,那么他的烦恼可不会少于做恶事。所以我们在行善时,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以避免黏着。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力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无法开启智能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正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只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娱乐上呢!

慈悲与智能

如果背后推动追求与占有的染着心完全消除了,那么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佛陀及其弟子们活动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能。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动,诸如接受食物或吃东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们毫无染着,生活中一切活动完全没有贪欲,但是具备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没有必要做的,就是这种明辨力驱使他们做包括乞食在内的所有活动。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挂心。生病的时候,他们就所知尽力处理,万一得了重病,他们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体终究不受人控制。生或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两者是平等的。他们没有任何欲望。

一个人想要自烦恼解脱,这是最好的态度。也就是要有肉体是没有一个「我」在控制的概念,只有明辨的智能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明辨力能让身心自动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慈悲与明辨力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制于贪欲的人更好。辨别力被贪欲遮盖的人,因为自私而只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能的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做事。

一般人对于「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无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这句话真义的人,却深受鼓舞,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他的心会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制,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会成为外物的奴隶。一个人不能把事情处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发心是贪;贪的结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诚实与平常心。每一个失败、毁灭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贪欲所造成的。

了解真相

了解事情的本质、真相是每个佛教徒的目标,藉此才可获得解脱。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财富、地位、名声;或来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盘,唯一的方法是正确的知识与内观。内观使我们成长并开启智能。除了透过内观,没有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净化。解脱之钥就在明白地观到万物无常,没有价值可言。我们本身及所拥有的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俗世的名相,只是相对真理。一般所说的「这个」、「那个」,只是因为社会以名称、职业等方式来做区别而已,本身不是绝对真理,我们决不能相信我们就是「这个」或「那个」,一如世俗、相对真理的看法,否则就会像被蒙了眼的蟋蟀一样,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惑,甚至相互残杀至死。人类如果被贪与邪见蒙蔽,就像眼睛被遮盖的蟋蟀,会因迷失方向及慌乱而做出与眼睛无碍时完全不同的事,如相互残杀。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黏着于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除了沟通之外,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身心的实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暂时性、苦迫性与无我性,并确定能随时保持不黏着的状态。

至于我们感觉上不可或缺的金钱、地位等,我们也要视为相对真理,才能自习惯的「这个属于某某」、「那个属于某某」的成见中解放出来。自然的法则会处理「属于」的问题,我们不必受制于「我的」概念;我们「拥有」事物,只应为了一时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据的想法,才不会反而成为它们的俘虏;当我们确实领悟这个道理,外物就会是我们的仆人,而为我们所用;相反地,我们的心念若是贪求、黏着的话,就会很在意得失,我们就会为外物所控制,宝贵生命就会消耗在追求与害怕失去地位、名誉、财产及任何东西上,成为真正的仆人、奴隶。主人、奴隶之别只是一念之差,我们应该小心。总之,我们面对外境时,最好确认自己保持独立、清楚,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否则,我们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当我们执着的东西消失时,我们就会痛苦,而万物必然会消失。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离执的益处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益处是执着松动的表征,表示长久以来我们追求自奴隶状态解脱的目标终于开始有了成绩,这样的觉醒、领悟只有在一个人厌倦黏着的时侯才会发生,一旦领悟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形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冲洗而清洁。此种自黏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解脱最重要的阶段。而且,肯定可以完全自烦恼解脱出来。

苦的止熄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黏着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干扰的情形不再发生,开始成为纯净,无染的人。自贪爱世界中突破,可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获得此种实在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烦恼。佛陀称呼这种自苦与不平静中解脱的状态为「和平」,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涅盘的方式。

涅盘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盘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指烦恼、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烦恼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解脱的境界。涅盘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虽然许多教派都使用涅盘这两个名词,然而他们对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并不同,例如,有的认为高度禅定就是涅盘,因此,用涅盘来表示平静、冷静;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专注于肉欲的享乐视为涅盘。

佛陀对涅盘的定义是:由于看清世界万物的真相、本质,而自束缚、烦恼、苦解脱,同时放弃所有的黏着。由此,我们必须了解,透视事物真相,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是借着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真相为止;另一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是借着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来开发,这一种方法对有些人很适合,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得到快速的进步,但是第一种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环境下练习,只要生活简单、诚实,就能渐渐引发喜悦、平静及观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习气染着中净化,终而获得涅盘寂静,借着这种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可以很自然、平稳地真正体会到自烦恼解脱的自由,渐渐接近完全的自由、内在的圆满、涅盘。

综观自然专注与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话而获得涅盘、自由。任何想要体会涅盘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和宁静,心更能自然、自发地做正确思惟与观察,此时的观察能使我们真正看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黏着的习气,能够自以前观念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烦恼便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黏着、超越「我」、「我的」的内在寂静,就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所证的自在境界。

毗婆舍那

为了使有关内观训练的讨论更完整,我要对佛陀没有教导,而由后来的老师开发出来的系统学习法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对不能自然地体会无常的初学者很适合,然而这并不表示,经由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若是仔细查阅经典,会发现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谈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觉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为只有大智能的人才能学,凡夫如何能学呢?于是就有老师发展出系统的学习法,由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习者。

这些开发内观力的系统练习法,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内观与研究或知识上的学习不同。两者相辅相成。毗婆舍那是内在的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与书本知识无关。早期经典并没有直接关于毗婆舍那与知识学习的内容(译按:《大念处经》、《念处经》等应是毗婆舍那的根本经典),后期的书籍才有谈到,然而,毗婆舍那确实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其目的是要消除烦恼,它的基础是直接、持续、专注地内观,古代的老师们为了向人们解释毗婆舍那,常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是毗婆舍那的基础?

毗婆舍那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活动可称之为毗婆舍那?

学习毗婆舍那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戒与定,毗婆舍那的意义是明晰的内观,是在充满喜悦和心无染着时的无碍观察。守戒清净时,喜乐即生起;守戒是一个预备工作。经典记载,修行可分为七个阶段,守戒是第一个阶段,涅盘是最后的结果。

当守戒圆满时,也就是身体、语言的活动都已宁静平和时,自然就导致精神的宁静,接着才会依序引发更高的修行阶段:正见、不疑,知道什么道路是该走与不该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后是具备完全之直观能力,这后面五个阶段构成了毗婆舍那,前面二个净化身心的阶段只是进入毗婆舍那的必经之道而已。

目前,有许多老师教导系统式内观,这种练习首先是专注训练如数息法,然后才教毗婆舍那或内观;有些正式的禅定训练则开始就教内观。想要学习有系统的训练,学习者通常会到一处专门的禅修中心或安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唯一的功课是密集的禅修训练,努力发展足够的专注力与察觉力,平衡精神活动,学习去经验超俗的生活、涅盘。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他必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东西。

愿众生能以此正见获得真正快乐与解脱。

再附上一篇故事

余祖业鱼行,一日,祖母闻船户捕获一龟,形围如盆。遂出重资买下,邀同道诵经皈依放之。龟游江心,回首顾望,似称谢者。及先祖辞世,先父承祖业。某年五月间。雇舟收鲥鱼。时约申刻,阴云昼瞑,雷电霹雳,急雨狂风,浪涛翻天。其时船行江心,加之舟人年迈,船身年久失修,殆将沦没。俄顷,舵杆被风浪所折,舟人畏怯,弃舵遁入舱中,急呼大事休矣!而风浪则更甚。先父惊骇无状,遂命舟人砍桅以避风浪。时见白光一道,围绕船周,船身始得平稳。虽白浪滔天,晏如也。后风平浪静。雷雨亦止。星朗月明,放舟缓行而归。出事前,祖母及家母冒雨送伞至码头,等待良久,见船临埠,心甚欢慰。及船已泊定,则舵旁一物,双目闪闪,细视之,四十年前所放之巨龟也。继闻父细述舟中危险之状,始悟遇险得救,乃巨龟之力。先父感悟,遂弃渔业不为。此事似颇奇,然闻先父称述。以戒儿孙。故不敢避语怪之嫌,述之告世人;知物类之灵感,亦有出吾人揣度之外者。称衔环鲒草,定不虚也。(来源:真修行)

佛教中死亡怎么说/佛教中死亡怎么说

一、往生。因为自性不生不灭,不老扰顷增不减,不垢不净。生即是死,死又是再生。

二、佛教认为死有四种: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李袜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侍陆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佛教书籍:请问除了达照法师的《超越死亡》和智慧法师的《临终备览》之外,佛教还有哪些临终关怀的书籍?

真正的临终关怀超度解脱的书是《西藏度亡经》,这是藏区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士的伏藏,这部书也已经流传西方半个多世纪了。

人死后49天里属于中阴身,在这其仿升间及时超度,能往生佛土。人死后7天里不能碰。亡人会感到痛苦。……备兄老……

以上的2本书也尘颤是以《西藏度亡经》为基础的。

佛教关于生死诗句

1. 佛教道教有关生死的话及含义

323、生命轮回一个概要的标准和启示:至爱者,升华为天仙;至善者,升华为佛;至乐者,升华为神仙;至健者,升华为陆地仙;至慈者,升华为人仙;尽忠者,超升贵道;行孝者,再生福道;公平者,再返人道;积德者,转生富道;懵懂者,转往动物界;冷漠者,往生植物界;恶毒者,沉沦鬼道;霸道者,降沦冰冻层;残忍者,降入火炼层。

314、生死是表象,生命无生死。

315、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22、如果有心愿未了,人将再次转回人间。

——摘自《新时代人类八百理念》

2. 佛学经典参悟生命、人生的句子

诸法无常,诸法无我.何其自信,本自清静,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万法,何其自信.本无生灭!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您自己可多听静空法师光碟,书籍,有很多.但如果要看,但一定不要看别人毁谤静空发师的.佛法中,开悟明理者,定无见取见.边见.更加绝无对立.再者.信为佛法学习中的基础.所以,非礼勿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者也,

一年多后 附录: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推荐每天做为早晚功课念诵)

3. 有关于地狱生死轮回的诗词文章

生死轮猛空回

佛教在描述了生命的种种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生死轮回的生命观。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是无常无我的。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大千世界不断生生灭灭,反复呈现出四种状态,即:成(世界的成立期,即形成状态)、住(世界的存续期,即相对稳定状态)、坏(世界的破坏期,即趋于毁坏的状态)、空(世界的空漠期,即虚无状态),如此循环反复、无始无终。另一方面,世界上的一切有情众生,在不断的生死轮回过程中,也反复呈现出四种状态,即:中有(死后至再生之间的存在)、生有(脱离中有、托胎之初刹那的存在)、本有(出生后至死亡之间的存在)、死有(临终之刹那的存在)。与此相应,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都具有生、住、异、灭四相。不论是器世间诸法,还是有情众生,始终都处于生灭变迁的过程中。以有情众生之一期生命而言,生相,指一念托胎,十月满足,而生此身。住相,指出胎以后,住于世间。异相,指红颜不再,年老体衰。灭相,指业尽命终,身亦坏灭。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有情众生都要受到业力的支配和心力的影响。由于在本有状态,有情众生受业与造业的情形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从而决定了在中有状态,其生命的内核(心识、神识)必然面临未来的生命形态的种种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主观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心力的影响),但更是客观的(受生前已经形成的业力、因缘的支配)。所谓主观,指的是在生死之际,有情众生的神识依照生前造业、结缘与修行的性质、程度,可以发挥自己心力的作用,甚至可以了脱生死、自主生死或自主选择投生之处。所谓则知虚客观,指的是生死轮回及投生之处,系由众生的善恶业力感招而孙燃来,是众生的心力所无法改变、无法逃避也无法拒绝的。

由此可见,生死轮回的枢机是业力,而生死轮回的种类则有许多。从大体上看是六道轮回,但在六道轮回中,有升有沉、有苦有乐、有千差万别的情状,使整个宇宙生命呈现出无限的丰富多彩。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地狱、饿鬼、畜生多受苦报,难以修行去解脱生死轮回,阿修罗、天则多受福报,易耽于福乐之中,故也难以修行至最高的解脱境界。唯有人最适合修行,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最佳生命形态。

至于生死轮回中具体的升沉苦乐之业报,则有种种不同的情形。以人道之生死来去为例,人死之后的去处不外乎有如下几种可能:修行得解脱者,或往生净土,或乘愿再来;未得解脱者,则根据其生前的善恶业因而升沉于三界六道之中。其中,修行禅定有成就者,生于色界或无色界诸天;未能修行禅定但有诸多善业者,则根据其善业的性质,或生于欲界诸天,或生于人间;善业虽多而烦恼尤其是瞋心、慢心重者,则生于阿修罗道;恶业多者,堕为畜生道;恶业更重一些,堕为饿鬼道;罪恶极重者,堕为地狱道。反过来,从人出生的角度而言,则生于人间者,要么是佛菩萨等乘愿而来;要么是人转世投生;要么是天人、阿修罗福报享尽,转而投生为人;要么是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众生罪报受尽,转而投生为人。由于芸芸众生的善恶业报因缘千差万别,所以,同样是人,其秉性、遭遇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滚滚红尘,演变出千千万万的善恶罪福、悲欢离合的悲喜剧。大而言之,也使得大千世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环境。

4. 古人对于生死的句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

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

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

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

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5. 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苏东坡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此庵守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明。憨山德清

6. 有关佛教的诗句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

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三生石上一滴泪,奈何桥上守轮回。

2、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一滴也不会少。

3、因果巡回,生亦是死,死亦是生。

4、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手隐区别何在?

5、人间的所有,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来这世上走一回,一切的拥有只不过是借来的,总有一天必须连本带利还回去。

6、一切巧察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7、当人之生,弄璋弄瓦,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毕宽厅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地感伤悲泣。

8、生之可喜,死则可悲。

9、有生起就有灭亡,有生有灭,就是属于生死。

10、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