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经利他经文(关于利他的佛教教言)

学佛百科2023-05-03157

关于佛经

大迦叶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有一次,大迦叶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大迦叶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大迦叶尊者面前,告诫他:「大迦叶!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注)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大迦叶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丛蔽足这些能力。

这是南传法句经不放逸品的揭语。里面提到智者观无明众生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如没有登上山顶如何知道下面的众生是无明的呢?这就是自利以及利他。

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克己甚难。(偈159)

帕达卡提舍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与一大群比库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比库在禅修时要正念现前,同时要精进努力。忠告之后,他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的比库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

初夜时,他们精进禅坐。当他们准备休息时,尊者却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中夜与后夜时分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要休息时,尊者冲谨就要他们继续禅修。所以他们的心念无法安宁下来,也无法收摄心念、精进禅修,甚至无法复诵经文。

有一天,他们决定调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说的那么精进。当他们发现尊者只知告诫别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时间都在睡觉时,他们如此议论着:「我们的老师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散郑基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这些比库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禅修上都没有进步。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只树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若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言行能如法。」

佛经利他哪部经?

《涅槃经》中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意思是,哪怕只修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之大租携前,连佛陀也无法衡量。

这个说起来可能太大了,你们不一定马上能懂,但即便无法一下子发起菩提心,也可以从慈悲心开始修。如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都建立了一些禅学社,专门修慈悲心。据我了解,国外的大学教授,甚至是小学教师,经常让孩子修慈悲心——慈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获得快乐;悲心,是愿所有的生命远离痛苦。这样的慈悲心,上午修隐兄十分钟,下午修十分钟,一两个礼拜以后,再通过仪器检测,就会发现他们的心很柔和、很调顺。即便是以前脾气特别暴躁的人,心情也变得极其开朗、轻松了。所以,国外的许多医院管这个叫“轻松治疗法”。

我们的一些高等大学,研究佛教时,对此也可以借鉴一下,不能只停在理论上,否则很容易变成“法油子”。现在许多研究佛教的博士、博士后,在文字上会写、口头上会说,但内心与大乘佛法完全没有挂钩,甚至越学越有成见,对佛陀、对佛教历史、对最甚深的佛理,经常带有一些诽谤之词,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若想真正领会佛教的精神,至少也要修一下慈悲心、利他心,不然,什么滋味都没有品尝到,是很难评论其好坏的。

如今,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菩提心的教言十分感兴趣。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单单从理论侧面来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像“万法无常”,这个道理谁都会讲,可你若没有真正修过,面对生死大事时,光会说也派不上用场。所以,佛教中的很多道理,尤其是利他心,需要在实际中去运用,平时的所作所为,应该经常想着利益别人。

现在很多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目光总是盯着金钱,一天90%以上都想着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尽己所能地帮助社会,为天下苍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特别不好的。当然,完全不管自己的衣食住行,作为世间人来讲,恐怕也做不到。但你越是想着自己,越得不到很多利益;越是心里装着别人,自己的利益反而会不期而至。

其实,我们佛教的核心弊清,就是希望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在其他宗教或学说中是没有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根本做不到,所以这种精神不一定很伟大。”但实际上,且不论这能否做到,仅仅是生起这样一颗菩提心,它的功德如果有形色,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如《宝积经》中云:“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而且,有了菩提心的话,可以治愈众生的一切心理疾病,施与他们最究竟的安乐,诚如《无畏授所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

现在很多人十分羡慕开悟成佛的境界,一谈起这些就津津乐道、特别神往。然而,成佛又是为了什么呢?

成佛就是为了利冲埋益众生,并不是想自己获得佛果后,一个人过得逍遥自在、快快乐乐。所以,学佛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利他!

《弟子问答录》中也说:“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世间上其他事的意义都不大,唯有利益众生是最无上的,这也是佛陀极其欢喜的事,诚如《华严经》所言:“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一次,大成就者热罗多吉扎准备在寂静处长期闭关,安住于如如不动的禅定中。

此时,本尊现身对他讲:“你安住在寂静的灭定中,纵然长达千百万劫,也不如对一个众生播下解脱种子的功德大。”

得到这样的教言后,他从此不断云游各方,度化众生。

寂天菩萨云:“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局肢,何况行利益?”

可见,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修行。一个人就算能力有限,行为上无法利益众生,但仅仅发一个利他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益?”

有些人目光短浅,为了暂时的利养名闻,便把利他心完全桐判世舍弃,是非常愚笨的行为。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

往昔,有父子二人拥有一个如意宝,父亲天天守护着如意宝。有一天父亲很困,想睡一会儿,临睡前对儿子说:“你将如意宝收好,千万不要给任何人。”

父亲很快就睡着了。这时来了几个小偷,问这小孩要如意宝。孩子说:“父亲交代了,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

小偷拿了一些糖果给他,说:“这个如意宝是一块石头,对你没有什么用。糖果可以马上吃,而且价值是很贵的,不如我们交换吧!”

小孩觉得有道理,就把如意宝交出去,换得了一点儿糖果。

如此舍重取轻,实在令人惋惜。现在很多人也像这个小孩一样,因为不懂利他心的价值,为了得到一点点小利,而去自私自利,结果丢掉了最珍贵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