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依六种想法义梳理(依六种想是哪六种)

依六种想,戒贪嗔痴 | 《略论第7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阴雨
“你有病么?”
“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
哈哈哈拿雹…想到侍做这个对话,我笑了。“病”这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吉利,人人都避而远之!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然鹅…佛法却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来看待,究竟为何呢?《略伦第7课》如是解答!
把自己当作病者观想,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
把法师当作给我们治病的医生,不断忆念法和法师的功德,进而对法生起信心,以此对治我们的凡夫心。
以前我在街边看见和尚、或是在庙里看见师傅,都是以一种尊敬心来对待。就像尊重普通人一样尊重他们,谈不上恭敬。因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学习之后,看导师的视频、再看导师现在的模样,真的苍老的好多!而在他这段苍老的岁月,我们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并且有更多人有缘接触佛法。那导师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认真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吧。
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珍惜、珍重。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而我们的佛法修学,有目标、有地图、有导师、有伙伴。每一课的内容刚刚好是一周的时长,不多不少。就像药一样,有疗程、有分量。应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
把修行当作治愈病情的过程,通过修习戒定慧,逐渐了解心的本质、断除烦恼。
禅语心灯里有这么一句话,“学佛并不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正视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我们都想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学佛就是要把正见落实心行,了解心的本质,勘破生死现象。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随时要观想、忆念说法者。
一方面我们要以佛为榜样和修习标准,向佛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视师如佛,以一颗恭敬心对待佛、学习法,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老敏衡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这六种想因果相续、层层递进。应常思常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正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七课》
参考资料:2019.04.11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仿脊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备段渗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燃咐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六种无为法 都哪六种?
1、虚空无为: 此喻显胜义谛理,清净寂然,体常显露,无有障碍,犹如虚空;又如现观实证无为时,远离名言,能所俱遣,心境俱空,喻若虚空。
2、择灭无为: 择谓“简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简择诸法性相,断灭烦恼业障,及永断一切世间生死等相,令不复起,故名择灭无为,即指有余依、无余依二涅盘。
3、非择灭无为: 不由智慧简择断灭烦恼业障,而一真法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湛然常住,本性空寂,名非扮桥择灭,亦即所谓茄芹自性涅盘。
4、不动无为: 此有三义:①修第四禅定生色界第四禅天,远离三灾、八难,名舍念清净地,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故名“不动”;②法性真如安立、安住,恒恒常常,无有变异,不以在凡而无,不以在圣而有,如如不动,故亦名不动;③谓无分别智实证真如法性时,由安住上舍之中,远离言思,绝诸戏论,如如相契,毫不动摇,故名不动。
5、想受灭无为: 灭尽定中想受不行,前六识和第七识一分心及心所俱灭;或生无所有处天想受不行,名想受灭。此喻无为真如清净本寂,远离受想缘虑,故名想受灭无为。
6、真如无为: “真”谓真实不虚,“如”谓如常不变;此是厅纳猛一切法平等所显二无我性,也就是二空真理。此二空真理,绝对真实,恒常不变,遍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名真如。无为法总以真如为体故,此中前五皆依真如部分义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7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