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法义总结(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法义梳理)

学佛百科2023-05-0385

生命的痛苦以及解脱之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之烦恼

转自济群法师

三、烦恼

如果说无知和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是因为它们会导致烦恼的出现。而烦恼不仅是痛苦的肇事者,它的本身就是痛苦。一旦我们感染了烦恼的病毒,内心的宁静就会彻底破坏。烦恼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把烦恼带到哪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如影随形。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有八万四千烦恼,包括欲界烦恼、色界烦恼和无色界烦恼。三界内,不同生命层次具有不同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为六种,它们是一切烦恼生起的土壤;随烦恼为二十种,随根本烦恼的作用而生起。我们首先来认识纳世一下几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的第一种为贪心所。贪心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之一,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染著心和占有心。

当我们的心被燃烧的贪婪占据时,就会失去对行为的制约,为满足贪欲而无所不为。因为贪著财物而不择手段;因为贪著女色而坑蒙拐骗;因为贪著地位而结党营私;因为贪著虚名而自赞毁他;或者因为贪著别人的所有,而不惜践踏自己的人格,以谄曲、奉承的手段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贪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成唯识论》曰:“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有”是三有,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具”则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众生贪著的所在。我们贪著身体、贪著财富、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名誉;我们贪著美味的佳肴,贪著悦目的色彩洞乎肢,贪著悦耳的声音,贪著动听的恭维,贪著舒适的住宅,贪著惬意的环境……总之,我们贪著一切的一切。

贪著使我们的心不由自顷者主地为之牵引,产生种种挂碍。当贪著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心被强烈的希求占据着、折磨着,甚至导致病态的渴望,使我们无视道德的规范,无视法律的约束,在贪欲驱使下胡作非为。即使在贪著得到暂时满足之后,我们的心依旧不得安宁,又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陷入患得患失的恐惧中。而那些被充分鼓动起来的欲望,更会魔鬼般继续摧毁我们的理智,使我们在贪著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从个体生命来说,贪欲是烦恼的根本,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贪欲又是一切人为灾难产生的基础。贪著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随着欲望的升级,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着地球有限的资源:森林被过度砍伐,矿藏被盲目开发,空气被污染,水源在变质……资源急速消耗和贪欲不断增长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着。仅仅几代人的生存时间,我们对自然的破坏,就已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今天,我们几乎是卡着大自然衰竭的脖子在索取。如果不能有效克服我们的贪心,不能将我们的占有欲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是继续发展它、纵容它,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只能是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

与贪所表现出的占有欲相反,嗔则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

嗔的表现形式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发现由于嗔恨导致的辱骂和争斗。或是因意见不合而彼此恼羞成怒,或是因利益冲突而彼此怒目相向……当他人对我们构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们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嗔恨实在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当嗔恨心被付诸于行动时,理智不见了,道德不见了,甚至法律也不见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嫉妒也来自于我们的嗔恨心。虽然人类的心灵可以比天空更为广阔,但也可以狭窄到不能容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当嫉妒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容不下别人的荣耀,容不下别人的成功,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我们会出于嫉妒去诽谤他人,干扰他人,处处为别人设置障碍。我们甚至会在极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对治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功德。当别人做慈善时,当别人精进修行时,当别人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样。所以,随喜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嫉妒的产生,更是我们成办世出世间功德的捷径。

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骄傲,也是根本烦恼的重要组成部分。慢心会使我们妄自尊大,因而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慢心还会使我们我行我素,造作种种恶业。慢心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慢:当他人在能力、学问等方面确实不如自己,或与自己不相上下时,慢心重的人就会自高自大,对他人加以轻视。

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或确实超过自己时,过慢却使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慢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远远胜过自己,慢心自负却使我们歪曲事实,仍然认为自己胜过他人,也因此不能容忍他人所应获得的荣誉和赞叹。

我慢:五蕴和合的生命体,本是没有我的,但我们由于妄见的缘故,总是以为其中有“我”的存在。并进一步夸大自我,抬高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人都应尊重我,都应听我的指挥和差遣,都应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和我的需要运行。

增上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稍微有了一点感应,有了一点受益,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果位,因此自鸣得意,不可一世。很多因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卑慢:有人生性自卑,自甘沉沦,但对他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不管他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优点,不懂得谦虚使人进步。

邪慢: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和德行,但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通过种种虚假的手段宣传自己,沽名钓誉。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一个慢心重的人,无论是学识还是道德修养都很难有所长进。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不会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虚心学习,这无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我们经常所说的“文人相轻”,也是因为慢心造成的。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总是特别重,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我慢的资本,另一方面,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我慢不断得到滋养,以至产生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的确就是那么了不起,就是那么胜人一筹。

慢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一般来说,我慢重的人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轻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不懂得对他人表示应有的尊重,甚至随意伤害他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若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以友好的姿态对待别人。倘若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他人的轻视,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于你。同时,自尊心过强的人情感往往很脆弱。在他的眼中,自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只能适应于别人的顺从,适应于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待续)

谁可以告诉我人怎样才可以活的快乐,活的不那么累~

把不开心的事情忘掉,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另你开心的事情你从来不会记很久,另你伤正胡心的事情就会记好久。凡事想开了就好,人培郑活在世上,其实谁都不容易,谁都有心事,但是这些总是要面对的,与其不开心的面对,何不换配清颂一种心情呢?

如何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

解脱人生的种种痛苦如下:

接受人生的无常,接受人生的痛苦,才能摆脱人生的痛苦。

我们需要明白,任何关系都不是恒定的。我们要想摆脱关系对我们的困扰,最关键的是需要明白,任何人从来都不是完全隶属我们。无论是自己的丈夫,还是妻子,亦或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特定成长轨迹和人生。人生绝大多数痛苦和烦恼大都来自我们在关系中的困扰。

我们被关系困扰,大都来自在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中,你会认为这段关系,你是隶属我的,从而才会造成彼此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从生命的源头来审视,任何关系的本质其实都不是隶属自己,每个人都蚂敏贺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

当你拥有这样意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正的关系是发现彼此的关系闷派从来不是隶拿穗属,也不是附属关系,而是自由的个体,我们就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是获得自我心灵的自由。

学会接受无常也是如此,这需要我们明白,我们和任何的人关系,最终都会失去。比如友情,有些人从我们生命中路过,但是最终我们失去了他们,是因为彼此有彼此的路要走。接受人生的无常,接受彼此生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我们就能从关系中解脱出来,找到彼此最好的相处方式。

人生的哲理:

1、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只是昙花一现。

2、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这是最糟糕的事实。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须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应该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择。

4、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是什么的描述(即本质),"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5、每个人都没有绝对的道德底线,只是诱惑不够。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经受得住集体的道德审判。我们要学会宽容,像谅解自己一样谅解别人。

内心痛苦怎么走出来(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文/唐若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痛苦,很多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会不断的抱怨和对抗。众所周知,你面对的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强烈。

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当我们陷入抱怨和指责的情绪中,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会让我们越来越缺乏智慧,因为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被情绪所控制。想要解除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这三个步骤,就能回到当下,拥有完整的成长和智慧。

学会觉察自己的痛苦 如果我们想摆脱身体上的痛苦,最重凳扒要的是学会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我们需要回到当下,思考痛苦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

事实上,当我们察觉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痛苦,更会识别痛苦。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就需要对痛苦的样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越看清楚,越能感知到痛苦背后的真相。比如有些人离婚了,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本质上是因为他一直活在过去。

如果我们能察觉到离婚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对方在这个过程背后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任何关系的破坏其实都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离婚了,他一直以为是那个女人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但是当他愿意去观察这种痛苦的时候,他发现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责任。

他从来不帮妻子,更别说让她对家庭有自主权,这是彼此离婚的关键。

意识到痛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痛苦的情绪。相反,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事实,看到它,感受事物的经验和自我成长所需的教训。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想要摆脱痛苦,就要认清背后的痛苦是什么。你了解得越深,我们就越能走出痛苦的幻想,找到自我成长的教训。

接受人生的无常,从关系束缚中解脱出来 第二步,我们需要明白,没有什么关系是不变的。如果我们想摆脱我们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没有人是完全从属于我们的。

无论是丈夫、妻子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生活中的大部分痛苦和烦恼都来枣猜昌自于我们关系中的烦恼。

我们被这段关系所困扰,大部分来自我们内心的潜意识。你会认为这段感情是属于我的,这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冲突。

如果我们能看生命的源头,任何关系的本质都不是自我归属。每个人都裸体来来去去。

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明白,世界上任何人从来都不是属于我的,他们只是经过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彼此依然都是自由的。

当你有了这样的觉知,你会发现真正的关系是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从属或附属的,而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束缚,获得自己灵魂的自由。

学会接受无常也是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明白,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最终都会失去。比如友谊,有些人在我们的生命中擦肩而过,但最终我们失去了他们,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夫妻之间、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可以相爱,携手走一生,但是真的有天双方再也走不下去,我们依然需要还彼此一个自由。

接受人生的无常,接受彼此生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最大的责任是对自己负责,我们就能从关系中解脱出来,找到彼此最好的相处方式。

把每个痛苦当成成长功课,体会自我精进的功夫

面对痛苦的时候,大多数人内心都是十分抗拒的,他们内心会思考,为何兆租这个痛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当你懂得把每个痛苦当成自我人生功课,我们就能体会自我精进的地方。精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万事万物的连接和觉察,感知自己需要成长的功课。

我们连接越广泛, 我们内心越不对抗,你就能从当下收获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一个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大都不愿意面对痛苦,实际上是一种逃避。

但是当你愿意去直面自己的痛苦的时候,你会发现痛苦对你来说恰好是成长中最重要的礼物。

这个礼物就是告诉你需要成长和精进的功夫是什么。比如当我们愿意正视两性关系自我需要成长的课题是什么,我们就能收获彼此关系的新生。

痛苦从某个角度上只是提醒你需要精进的地方是什么,当你怀抱着这个想法持续迭代自己的时候,你的魅力也会越来越强。

所以任何人遇到问题都可以把痛苦从礼物的角度上去思考,不断写下来,不要被情绪控制,自然就会得到你需要的成长智慧和答案。

每当我们内心遇到不舒服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转换自己的角度,不是批判自己,而是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去思考自我提升的机会是什么,这是多么好的人生状态,当你愿意持续这样做得时候,我们就越能变得内心强大有智慧。

今日话题:你认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欢迎探讨与交流。

生命的痛苦以及解脱之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之执著

转自:济群法师

二、执著

由于无知,我们还会进一步产生执著。

众生的执著几乎遍布生活的时时处处,经论中将此称为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普遍分别。当然这种分别是不兄物毕正确的,因为它来自我们对世界的无知,来自错误观念所产生的分别。而“所执”就是我们的执著,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加以执著。对于这种执著,佛教将其归纳为两类:

1.法执:

即对法的执著。说到“法”,我们通常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而佛教中所说的“法”是广义上的,包括世上的一切: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还是有为的、无为的;也不论是善良、清净的,还是丑恶、染污的……都属于“法”的领域之内。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义为:“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说能使人了解它是什么;“任持自性”,是说法具有自身的体性,或者说拥有自身的特征。如水以湿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湿的特征;火以暖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暖的特征……总之,一切事物都可以从法的角度去分析。

明白了法,再说法执。众生的法执非常普遍,比如我们对名言概念的执著。其实,语言不过是后人约定俗成的符号,与事实并非一体,就像我们说到“火”这个词不会烧嘴一样。但众生愚痴,总是将名言概念执为真实的存在,其中尤以对名字的执著为甚。

除了名言的执著,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是呵护备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的一生,与其说使用身体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不如说,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做了身体最忠实的奴仆:忙于它的吃,忙于它的穿,忙于它的住,忙于它的享乐,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甚至忙了几十年还嫌不够,希望能永远地忙下去。在古代忙于炼制丹药,到现代又忙于病体的冷冻,为了长生不老的幻想,忙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花样,结果自然是徒劳。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地球尚有毁灭的一日,何况我们脆弱的色身?

佛经告诉我们:“有生无不死。”若是我们把色身执为永恒不变的实体,就难以面对它的衰老,面对终将来临的死亡。

我们还对身体的色相执著不已。尤其是女孩子,对容貌的珍视更甚。不惜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装修身体,涂脂抹粉、变换发型,搞得全身细胞不得安宁。其实,我们的身体远不如自己以为的那么干净,不必说腐烂的死尸,就是青春妙龄的少女,体内又有些什么呢?皮肉下不过是骷髅般的骨架,骨架里不过是无法美化的五脏六腑,至于脏腑间的内容,就更是污秽不堪。每天,我们正是带着这些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四处走动,不但不嫌弃羡芹,还要将它们套上华丽的包装,百般珍爱。虽然我们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但众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执身为净、为常,才引起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因而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观身无常”。

身体以外,我们还执著财富为实在。随着社会的商业化进程,金钱万能的口号已经响亮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似乎有钱就有一切,所以一切都在向钱看。当然,从生存需要出发,适当的物质财富是必要的。但是,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的今天,人们对财富的执著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金钱被奉若神明,而挣钱则被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对很多人来说,拥有财富已不仅是为了生活的保障,更是使贪欲得到满足的手段。可我们想过没有,积聚的财富终将消散:窃贼会千方百计来瓜分它,儿女会心安理得地挥霍它,即使是牢牢地锁在保险柜中,通货膨胀也会使它在一夜之间成为精美的废纸,更不必说天灾人祸的降临。如果我们将财富视为永恒,无疑是在生命中埋下了又一粒痛苦的种子。

对异性的执著也是导致痛苦的原因之一。我们所向往的两情相悦一旦落入现实,总会带来这样或是那样的不如意:或是由于单相思而带来求不得苦;或是由于天各一方而带来爱别离苦;或是由于生活中的摩擦而带来怨憎会苦。若是双方彼此爱慕,又会进一步希望相爱到永远,可世间是无常的,心念是无常的,无论什么样的爱情誓言,都难以经受无常的考验。世人总是将结婚成家作为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知这正是麻烦和牵挂的开始。

除此以外,众生的执著还有很多:蚂搏对地位的执著、对事业的执著、对名誉的执著、对亲人的执著……殊不知,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而虚妄不实的,如果我们将其妄执为有,妄执为常,就好比是作茧自缚。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缘起的假象,认识到性空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我们的执著。

2.我执:

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义。

众生总觉得在自己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作为主宰。因此,时时为我着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强烈的自我:我喜欢,我讨厌;我爱,我恨……如果作个统计,我们一天不知要说多少个“我”字?

因为有了“我”的观念,进而产生我执。

通常,我们会执名字为“我”。但凡听到自己的名字,总会引起特别的关注,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它就是赞叹我,毁谤它也是毁谤我。其实,我们的名字只是父母取的一个代号而已,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否则,我们只需换个名字,就能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那些有别名、笔名等不同名字的人,又以什么作为“我”的象征?所以说,执名字为“我”,为之忧喜,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们也会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假合,其中何尝有“我”的存在?所以禅宗的祖师会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什么代表了真正的“我”?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组成我们色身的许多部件都可以进行移植、再造,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是“我”的话,“我”的概念早已被现代医学所挑战:经历了整容手术的“我”是谁?经历了心脏移植的“我”是谁?可凡夫却由于无知,将当下这个虚假的色身妄执为我,所以,就会为了容貌的美丽或丑陋,为了身材的魁梧或矮小,为了身体的健康或衰弱而斤斤计较,徒寻烦恼。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法所说的“身为苦本”的原理。

我们还执服装为“我”,格外注重外表的包装,以为一身名牌就高人一等;我们还执工作为“我”,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处世的面子所在;我们还执地位为“我”,一旦身居要职就不可一世、趾高气扬……其实,服装、工作、地位与真正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当这一切发生变化时,“我”是否也会随之起起落落?

众生的执著形形色色,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我法二执: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正是由于执著,带来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带来了种种事与愿违的痛苦。我们只有用智慧的观照破除无明和执著,才能体会放下的自在,体会冲出樊笼的解脱。(待续)

济群法师谈《生命的解脱及其痛苦》

先忏悔一下,学习了这么久,依然会为一些有的没腔指的自寻烦恼。

重温一下法义

1、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

无知,缺乏透视宇宙的人生智慧,对一切事物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产生执著。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执著带来了牵挂、烦恼和痛苦。众生的烦恼如影随形,内心的宁静被彻底破坏。贪心、嗔恨、慢心等八万四千种烦恼造下身口意种种恶业,所造扰圆吵业力,不论善恶都是有漏的,终将招感充满缺陷和痛苦的果报。

2、获得幸福(解脱)的方法

世间的幸福是有漏的,真正幸福是摆脱无明,解脱生死。获得真正幸福的方法:树立正见、在修行中、生活中时时以智慧观照内心:认识因果、无常、缘起性空。不被假相所惑,避免贪嗔痴,避免执缓侍着带来的痛苦。认识自己,从根本上把握命运,完善人格,方能得大自在。

通过学习,,我早就知道了佛教将人的行为分为善、恶、无记三种及其相应表现,知道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特别要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不善的心念萌芽出现时,就要及时阻却以避免其在未来撒下不善的种子,更应避免因有漏恶业招致未来的苦果,从而离苦得乐。

从师父的开示中,我更知道一个人大多数 的行为是无意义的,是无记的。

譬如我今天下午的言行,完全没有必要,属于无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