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宝的信心从内心升起(对三宝的恭敬心)

恭敬三宝是什么意思 三宝又指啥?
三宝,在佛教中,指:纳明佛、法、僧
佛宝,指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也通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已证得佛果的圣者。也是佛弟子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佛。
法宝,是佛陀传下的能指导我们成就的方法,作为佛法的载体,就是佛经。
僧宝,指的是和合僧团。一般指三人以上的出家人团体。但密宗还认为,成就者本身也可称为僧宝。
恭敬三宝,就是要对佛、法、僧三宝从心里尊重、行为上恭敬。佛教是佛陀对我们的圆满的教育,是真正能够引导我们从人生八苦中解脱、脱离六道轮回的圆满的智者。
人生有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众闭蠢生轮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依自己所作的善恶二业在六道中轮回,而且,由于恶多善少,因此,越是苦的地方,众生越多。即使行善升天,福尽仍要依业受报,还要在六道中轮回。没有佛陀的教导洞态告、没有佛法,没有僧宝的表率,我们将在六道中永无出头之日。
因此,我们要恭敬三宝。
传喜法师:三宝功德从恭敬中求
现在佛教刚刚兴盛一点,很多人还不了解佛教,误解佛教,修行上也不太懂。甚至还有人说:我就皈依阿弥陀佛,我就皈依净土法门,我不皈依僧宝,我是二宝弟子。所以他就念阿弥陀佛,其他什么佛都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念,他说:我只念阿弥陀佛,我只去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把观音菩萨抱到普陀山说:菩萨啊你回普陀山,我回家了啊。
我有一个弟子在五台山一个庙里看门,有人来他就问:皈依证有没源兆有?就有人三皈证他没有,拿个二宝证说:我是皈依佛宝、法宝,我不皈依僧宝。厉害不厉害?他不知道就是僧宝在护持三宝,没有僧,法宝就没有了,佛宝也没有了。
所以我们三皈依的时候,维那先要开示说:「苟布衣身,焉能闻法」?先要把自己变成三宝弟子才能闻法,所以先要有僧宝善知识给你三皈依,你才能得到皈依体。如果不皈依僧宝善知识,你能不能得到皈依体?能不能得到五戒体?得不到的。三皈五戒在佛法里相对来说还滑裂携是基础的,那最重要的是什么?闻法以后若不修法,怎么能开慧见佛?所以还有法的体,智慧体。
佛教里我们出家人也有三种师父:第一是剃度的恩师,第二是受戒的恩师,第三是法师父,这些全都是依靠有传承的僧宝善知识而得,你没有无作妙体,那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一句口号,没有本质的内容,你靠什么来解脱?当今佛教界里还有很多这种知见上的误解,修行上的偏差,我很不忍心看到这些,所以在这里也特别强调一下。希望所有学佛的人知道,学佛首先要恭敬三宝,了知善知识的重要性,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恭敬心。
僧宝,不要说是出家人的形象了,就是出家人的衣服烂了,只剩一块布了,看到都要生恭敬心。法更是这样,哪怕那个经书烂得只剩一条纸了,上面只有几个字了,也要恭敬地收起来,化掉;还有佛像,哪怕残破得不成形,我们看见了都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师说:三宝的功德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消一分业障,增一分福报,这个很重要。
这个恭敬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也是一点点的积累,一种信心的积累,我们要训练这个恭敬心,所以请大家跟我一起背:
对自己要有惭愧心!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对三宝要有恭敬心!对世间要有出离心!对世界的本体——无量光无量寿要有一种信伏欣求心,求愿往生诸佛的清净刹土!
学佛者应从恭敬三宝开始
学佛者当从恭敬之中求,尤其是对出家师父。为说明此事,我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大师说,对您这样的高僧我们应当恭敬供养,但是我又发现,很多人穿着出家人的衣服,不会念经不会坐禅,败坏佛教形象,能不能让他们还俗?
玄奘大师回答说:不行。为什么不行?皇帝问。玄奘大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打了一个比喻。玄奘大师说,昆仑山盛产玉石,昆仑山是石头多还是玉石多?皇帝灶行说,当然是石头多,玉石在其中少之又少。
玄奘大师担心皇帝没有明白意思,又用了一个比喻,他问皇帝,天旱求雨如何求?皇帝说,当然做一个纸龙,然后举行法会,向纸龙求雨。玄奘问,纸龙能降雨吗?皇帝说,纸龙怎能降雨。玄奘大师说,对,但是我们求雨还必须向纸龙求。
皇帝一听就明白了。玄奘大师说,就像昆仑山上的玉一样,高僧大德毕竟是少数,没有石头,玉从哪里来呢?纸龙不能降雨,但是没有它又如何求雨呢?
所以,对于在家居士来说,要想求福报,出家人就是福田僧,想种福田求福慧必须向出家人求,他不能给你福慧,但是你必须要对他有恭敬心,把他当做僧宝来对待,你才能从中获福。想皈依三宝,他也是你皈依的对像。尽管他不会念经,不会坐禅,修行不好,但是他依然是我们应该恭敬可以种福田的对像,修行好不好是他的事情,恭不恭敬是你的事情。我们要恭敬对待每一个出家师父,不要生轻慢心。
佛陀在世时,人们争相供养佛陀及证得果位的圣者,或是长相庄严,或是能说会道者,至于那些年龄大的或认为修行不好者就没人供养了,佛陀慈悲的告诉大家:平等供养功德最胜。毕竟大多数的出家人是没有证得果位的,也必须要恭敬对待他,不能产生分别心。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教里也有叫六群比丘(我注: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有的修行很好,也有修行不好。一位国王问佛陀:「一些比丘穿着佛教衣服,但是却败坏佛让纯教形象,我们这些护法都感到于心不忍,能不能让他们还俗?」佛陀说,不行。
为什么呢?佛陀没有直接回答。国王头上戴了个金簪子。佛陀就把簪子拿下来,问国王这个好不好?国王说,是好东西,它的价值很高。佛陀说,是的,但是如果把它折断了,还好不好?国王说,那就没有原来好了。佛陀说,是的,尽管它断了,虽然不能再为你所用,但是仍然是金子。修行好的就像簪子一样,可以让你生欢喜心,修行不好的就像断的簪子,仍然是宝,所以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出家人。
佛陀不是袒护弟子,而是关心大众,佛陀告诉大众,我们一定要用平等心恭敬对待每位出家人。
曾经有一个国王请佛陀应供,佛陀就特别带了一个小沙弥。按照礼节,国王一个个向法师磕头,向佛陀磕头的时候很高兴,向佛陀的弟子们磕头,国王也很高兴。但是到小沙弥的时候,国王一看,小沙弥年龄这么小,怎么能磕下坦辩咐去呢?于是,国王就把小沙弥带到屏处给小沙弥磕了三个头。然后国王对小沙弥说,千万不要跟别人说,我给你磕头的事。
小沙弥说,好的。这个时候小沙弥把吃饭的钵放在地下,然后跳进钵里,再从钵里跳出来,就这样反反复覆地跳。然后,小沙弥问国王,你看到了吗?国王说,我看到了。小沙弥说,你可千万别和人说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别人,因为你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我们是凡夫,菩萨认识我们,但是我们不认识菩萨。你稍纵即逝,就可能失去一个机会。所以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济公大家都知道是活佛,但是实际上,当时很多人看到的济公确实又脏又疯疯癫癫的,因为我们是用凡夫心去看的。济公圆寂之后大家才知道他是活佛,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不要心生轻慢,你才有机会获福。
所以,各位居士,对三宝要生起绝对的恭敬心,没有恭敬心,想从中获得福报是不可能的。印光大师曾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这句话也表明了,我们很容易培育自己的福报,但是也很容易失去这样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内心稍微有一点轻慢,就失去了一份功德,要是再出言不逊,就有可能受到不好果报。
在佛经里,曾有一个老和尚年龄很大,念经的声音也不好听。小沙弥听到,就说老和尚念经像牛叫,老和尚赶紧对小沙弥说,你不能生轻慢心,你得赶紧忏悔。小沙弥不知道老和尚是证得果位的罗汉。所以在我们生活中,求福报是最容易的,但学佛者当从恭敬三宝始,这也是我们学佛的第一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8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