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无我人生是什么意思)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厅激,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
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拍岩我”的执著,把“袭伏御我”这个妄想破除了。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标。正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要修行。
如何理解“无我”境界?
做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向内求,重新获得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能量。
“无我”的状态就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人生越往上走,越会变得简单,变得纯洁,变得宁静,放低自我,让人舒服,安贫乐道。
我所理解的无我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自认为的那个自己,无我就是要突破自身存在的一些态凳东西,勇于放下这些东西,达到最高境界,找到更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无我”就是能放下那个自认为的我,不在意,不执着,顺其自然,简单快乐。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自认为的我,另一个是真正的我。
自认为的我常常会受主观意识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以及虚握周围的事件所影响,从而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以前的我自认为自己很坚强,可是遇到一些事情时就退缩了,自认为自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可是遇到烦心的事却无法自拔,深陷其中,从而让自己产生失落和迷茫。
因为主观意识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现实却做不到与自己期望的一致,最后导致了痛苦。而真正的自我是不受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事件所影响和左右,只遵从自己内心向往的美好东西去追求,打破小我的执着,成就不一样的自己,凡事跟随内心深处的想法差闭庆去做,顺其自然,简单对待所有的事情,就能达到真正的无我。
古人说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这个无我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说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这个无我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句话说的好,1000个人心目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不把自己放在心上,才能够真正的做到超越自我,无我的意思就是忽视自己的存在,才能做到心怀天下,超越自明樱我。
第一,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更好的为人慎槐敏民服务。古人常说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这个无我的意思就是不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刻意放大自己的影响力。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把家国放在首位的名人,没有一个是做不到心中无我的。例如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他的名言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他的这句话就充分的证实了,古人所说的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这个人生境界,先家国最后再考虑个人,真正做到心中无我,最终才能够达到超越自我的状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也不乏这样的人才,因为疫情而去支援其他城市的医生们,哪一个不是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呢?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心中无我,做到了超越自我。
第二,心中无我,才能够达到人生的高深境界。很多人追求的都是超越自我,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打赢了自己,超越了自己,他的人生才宽枝能进入更加高深的境界,他能够获得更加舒适的生活状态。于是在古人的心目中,无我才能够超越自我,这句话深入人心。无我在我看来就是忽视自我,只有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才能够更好的超越自我,因为人总是要同自己相比,想要超越这一刻的自己,那么就必须先忽略你所拥有的,然后才能更好的超越自己。很多人终其一生追求的都是无我的状态,但是也不乏很多人一直在追求无我的路上,从未达到无我的状态,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内心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因为他的心里装满了天下。
综上所述,这是我对古人所说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中无我的意思的理解。
古人追求的“无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欲无烦恼需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佛教认为如果能做到“无我相”,那就几近成佛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至少可以摆脱烦恼障。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参透的。我学识浅薄,只能在此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拆尘并身心都在刹那间不停变化,既有某一阶段的微小量变,也有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质变,质变就是所谓的轮回,而在这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人的肉体受到生存意志的支配,会产生无尽的欲望,但欲望的满足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因此生命始终与痛苦相伴,只有打破意志对于人类行为本身的控制,才有获得幸福的可能。人受欲望所累,想要达到无我境界,需要摆脱被欲望牵绊的肉身,进入无所待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同叔本华的世界观十分相似,国学大师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这一论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是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境时得知。”
由此可见,“有我”之境是一切喜怒哀乐的源头,也旅迹是影响我们判断的主要原因,“人不能有所蔽,有所蔽则能见秋毫,不见舆薪”,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被”自我”蒙蔽。人想要解脱,必须正视并征服自己的欲望,要达到这一点需要通过对欲望的彻底否定和弃绝。这是摆脱现实中的我的表象,直面真我。
另一方面,无我之境不再通过我本身去感应万物。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兄历。万物不着我之色彩,我也不因万物产生喜悲。万物与我同在,但万物本在。我不再追求肉身之欲,也不再渴求万物,不将幻想寄望在通过追逐幸福而得到人生的圆满,更重要的是避免不幸的发生,免受人世之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