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止善知识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止善知识)

『心住非家』何为“如法”的依止善知识?
以下文章摘选自清泉谷.释迦茅屋.太湖山人所著法宝《心住非家》系列之《菩提树下成正觉》。
这一经,主要讲在学佛修法过程中依人的弊端,如果敬信人,而其人有违你的期望、有违你心中的所想、有违你的期盼,你的信心就会退减。信心退减,容易生烦恼,那么就会远离善法。所以,学佛要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一般众生的毛病,修行是看着师父修,师父修的好,好像是自己有境界,把师父当成自家宝。一旦有违期望值的时候,也就没好意思再到寺院里来听法修学。
在实际的扰答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善知识不是你想象中的善知识,修行不是你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要从愿望的憧憬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依佛法僧戒(四不坏净)而努力成就自己。所以,这一经强调了“法”的重要性,指出了依法不依人。同时,这一经也是要求修学人,经常前往修行的道场,亲近迈向解脱的团队与寺院。前往寺院,是前往有善知识的地方,听闻到正法,熏习正见,让心灵得到佛法的洗涤。
这一经,让大家前往寺院听闻正法,指出了道场功能的同时,也指出了善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善知识的道场是个空壳,没有修行精神的道场仅是群众凑热闹的会场而已。所以,我们的修行要遵守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进入有法的道场,追随有法的导师,而使自己努力导向于解脱。
佛法是闻法、见法、修道、证道,它是个统一体,一切修行都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身槐誉心着手。我们只有以佛法为皈依,依靠自己的不放逸,依靠自己的正精进去实践佛陀的教法,才能走向解脱之路。我们只有依自己的力量去降服自己的五盖,降伏自己内心的欲望,如法如理而行,借着定见度过烦恼的河流,才能到达安稳快乐的彼岸。
无论如何,从学佛,闻法,实修,直到证果,我们要都需要善知识的引领,提携。所以,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远离人我是非,住心在法上。若能在善知识的引导下精进修学,并能随时请益,随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一路前行,正知正见,依法而行,才不致堕落邪知邪见的深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积累解脱资粮,在言行举止的劳作中,积累成佛的资粮。
先前,我们讲到洞山良阶禅师的事。发生在洞山禅师入灭的前七天。当洞山问来僧:“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与吾想见”。那个发问的僧人,听到禅师这样的问语,他一声不响地就这么呆站着,不知怎么回答,沉默不语。
洞山禅师看他回答不上,这个祖师,这位禅师毕竟是慈悲的,便自己接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语:
洞山良阶禅师说完这一句以后,就对身边的侍者与弟子们说要走了,洞山良阶禅师这一走,全寺众僧们号恸不已,大家都在那里大哭,伤心阿,师父走了,精神没有依托了,烦恼没有解决,生死没有了,师父走了,怎么办呢?大家都在那里哭。忽然之间,洞山禅师的一双眼睛又张开了,并对着在哭的众人说:“你们都是出家之人,应该要心不缚物,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劳生息死,悲哀铅李段何益!?”实际上这里也讲依法不依人,师父走了你就跟着伤心,叫“心缚物”,心缚在对面的人身上了,心有所住,住在人情上。所以洞山讲“劳生息死,悲哀何益。”
那么我们这里应该讲什么?就是告诉大家,要心无所住,建立法情,住在法上。我在,你们依法而待,我不在,你们还能依法而修。没有人情、没有事故。人情世故是轮回的因,建立法情才是真正的解脱。因因果果这个帐大家要把它算好。若一定要说人情,那是在法情基础上的人情。没有法的人情,都是轮回。
大家住在山上修行,一定要铭记,心中要有法,心不缚物,住在法上,法随法行。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有利,对你自己的生死才算真正的负责。不要冲着谁来,要冲着法来,建立法情。若是冲着人来,当谣言是非或生活上的一些闲言碎语来的时候,你又是心中无主,起颠倒执着。或是你皈依师父不在了,云游去了,到其他地方参学,你怎么办呢?所以要依法而不依人,只有依法而住的人,这一条修行的解脱之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对于你自己而言才有机会迈向成功,步向解脱。
. 依法不依人,看透生死无常
. 让佛陀的一味法乳流进您的心田
佛教依止问题
很荣幸为您服务。
这在很多佛教经典都有提过。所以系统的讲很难讲全。我只能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为您补充一点。
(一)、俱生依止(sahajāta-nissaya):在各方面都与俱生缘相同。
(二)、前生依止(Purejāta-nissaya)再分两小类:
其一是依处前生依止(vatthu-purejāta-nissaya):这项与在讨论前生缘时所提及的“依处前生缘”相同;
另一者名为依处所缘前生依止(vattharammana-purejāta-nissaya):是指心由心所依处支助而生起,而又同时缘取该心所依处为所缘的特别情况。如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所依处同时作为同一心的依处与所缘。关于这情况,《发趣论》说:“某人以智观照内处为无常、苦、无我;启尺旅他享受它、乐于它、取它为所缘,而生起了贪欲、邪困歼见、疑、掉举、忧。”
佛陀讲,在依止师父的时候要像对待医生一样。举例来说悄凳,师父就像医生,专治众生心病的心理医生,佛法像是良药,修持佛法像是治病,自己则是病人,这是种比喻。自己在生病的时候找医生,不管他漂亮不漂亮,身材好不好,声音好不好,只要这位医生有能力治疗我们的病,我们不管他长相怎样,不管他是否贫穷,都会请他治疗我们的疾病。所以我们要以了生死的心态来依止善知识,虔敬心、菩提心、出离心非常重要的,没有善知识指导修行,怎样精进也不会受益的。不可以把师父当做明星、歌星来崇拜,现在追随师父的信徒很多都像追明星、歌星一样,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
同理人若生病可以就不同医生。师傅也是如此、
佛本一家,慈悲为善,心为善属。大乘济世小乘洁身,宗门不同,佛理大同小异。每一个人都是一部佛法。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依止,佛教中依止什么意思
依止,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依止是佛说的 就是众生学习则谨佛法可以依止佛说原文为标准 或善知识 、明师学习,依止就是依靠。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谓依止作意为十八种作意之一,同经卷八以依止为八无上之一。
依止分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法依止的教示是佛陀重要的法身慧命之一。
自依止是完全依赖自己靠自己充份消化、拣择听闻法义及实践法义,不倚赖别人告诉你应该或必须怎么做;法依止是依宇宙普遍的真理,如无常、苦、无我等,来当作闻思修的素材。
自依止旨在杜绝盲目依靠天神、祖察庆师、权威、传统、习俗,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法依止则避免掉入依人、依不明确的语言、依成见、依世俗知见,让自己智慧清明,免除无葫的错误及静议。
扩展资料:
禅宗有句话:“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文义浅白,人人能懂,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学佛者,所做所为却不是这样,总是希望别人吃饭自己饱!这事听来虽然滑稽离奇,但只要睁开眼睛看看四周所谓的学佛人,就会明白这是佛教界不容否认的怪现状。
要能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对法须有正确的知见和纯净的信心,正闻熏习和如理思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能自败盯握依止而后有幸得明眼善知识同行的人,对善知识就会异常恭敬,因为知道善知识能提携你,但觉悟的力量还是在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依止
学佛当依善知识,那如何依止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态度: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十二个字,就是告诉我们虚薯如何依止善知识。
专信不犯的意思是只听老师一个人的!对老师专信,决不违背老师的教戒。因为老师是再来人,老师既然已经脱离六道轮回了,他就一定可以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其他人未必是圣人,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很可能被误导。还有即使你遇到的两个人都是善知识,他们所指的路、方法一定不一样。你就不晓得依靠谁了?弄不好就差慎者会诽谤老师。可见专信是多么重要!
精进奉行就是百分之百听老师的话!老师不让你学的,决定不学。老师让你学的,一定做到。
不失所受是不退心,坚持。我们认定一个老师后,就要对老师有信心。不要盲目跟风!今天听说这个法师讲的好,去听一听,明天又听说哪个法师开悟了,去瞧一瞧。这些都是对老师有怀疑!对老师有怀疑,你就不孝樱能成就了!
这三条是祖祖相传佛门拜师的三个条件。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