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大全(戒律大全白话)

求教佛教250条戒律具体内容
佛教的戒律因人而异,有比丘,比丘尼,还有在家出家的佛家弟子等。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握基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250条是没有的。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条数是多于比丘的。比如汉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条。
沙弥和沙弥尼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谓十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做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积蓄金银财扒岁宝。另外,沙弥日常还要遵守十四事和72威仪。
式叉摩尼专修四根本戒和六法。四根本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六法是指身体不得与成年男子相接触、不盗一针一草、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不得说谎、不得在中午之后进食、不能饮酒。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们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简称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所以说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别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获得身心的自由与平安。
综上所述,佛教对七众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们受具足戒。对于在家的佛弟子则只要求他们遵守五戒。这些因人而异的戒律,充分考虑到了修行者的实际情况,这样既有法可依,又实际易行。
扩展资料:
佛教戒律,通常指毗奈耶,广义上尚指最初的尸罗、出家众的学处、波罗提木叉、不同部派僧团各自的犍度、不同犍度形成的毗奈耶等等。
毗奈耶(梵文:vinaya)是佛教术语,为三无漏学之一。有关戒律规定与解释的佛教经典的汇总春皮睁,称为律藏(巴利语:vinaya-piṭaka),与“经”和“论”合称“三藏”。专门学习戒律的佛教僧侣称为律师,以戒律研习为主的宗派,称为律宗。
对于学习佛法者,严谨遵守戒律是绝对的重要。对研究佛学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资料:佛教戒律-百度百科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姿薯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手型、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 这是入门者必须要学习的。“三皈依”,是佛教信仰者必须要坚信的,和“五戒”不同,“三皈依”有着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扩展资料: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比丘及比丘尼应守的具足戒,在诸律中数目颇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条,二五○条;
比丘尼戒三一一条,五○○条等说。凡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须先受过沙弥戒。年满二十岁至七十岁者,身体康健,剃去须发,披上袈裟,遵行数百条戒律,而受过受戒仪式的人,才正式成为比丘(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迹简教戒律
佛教十大戒律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第一戒,不杀生。简说:不杀害一切有情生命。
第二戒,不偷顷此盗。简说:未经物主允许不取为己有。
第三戒,不非梵行(不淫)。简说:不与人、非人等行淫事。
第四戒,不妄语。简说:不说虚妄之事,尤其是大妄语--未证言证。
第五戒,不饮酒。简说:不沾染麻醉神智之物品,含烟、酒、毒品。
第六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简说:不可打扮华丽,不可在身上涂抹高级的香油、香水、精油等物。
第七戒,不歌舞观听。简说:不可观看聆听唱歌、跳舞、戏剧等相类似的声光视听娱乐。
第八戒,不坐高广大床上。简说:坐卧起居不可使用宽大舒适的床、椅。
第九戒,不非时食。简说:也称为“过午不食”,即是过了中午之后不得吃饭、用食。
第十戒,不捉钱金银宝物。简说:不拥有、不追求、不藏匿金钱珍宝等财产。雀烂迅
扩展资料:
佛门戒律,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历迟。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戒
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道教戒律大全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嫌余、“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灶丛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隐者樱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云笈七签》和《道藏辑要》亦有收录。较著者有《太上经律》、《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极戒》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