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的法义(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的法义.总结)的简单介绍

本论之殊胜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对所选择这条学佛之路更具信心。道次第殊胜之一会通一切经教互不相违。学佛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以某些经论作为道的主干,其余作为道的支分。比如同修刚开始学道次第,中期学百法名门论,后期学入菩萨行论。前一两年道次第就是道的主干,其他经论就是道的支分,后期入行论就是道的主干,其余经论就是道的支分以此类推。师父开示时说过,学任何一个法门都行成相应的见地。之前我修习净土法门,有些净土法师曾开示,态敏你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下去,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哪有几个上根利智,你修其他法门会有成就?我看悬。因为自己没有正见,所以对法师的开纤氏示会不假思索的信受。佛陀也有过开示,末法时代,净土大盛。再说净土法门操作方便,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加以放生,拜忏,或做些慈善事业积累福报作为成佛资粮。净土法门迎合了国人好简厌繁实用至上的特点,比如读经,没有智慧很难领悟无上甚深微妙的法义,读经读不懂那退之求其次,读论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耐心,论也是很难弄明白,那只好听法师开示了,听法师开示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心情。权衡再三还是净土法门简便。虽然简便,了解阿弥陀佛这一佛号的内涵吗?知道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化现的嘛?至于阿弥陀佛是万德鸿名更是感觉莫名其妙,所以对于这个法门很难生起正信,信心不足,愿力不够,念佛就没有力量,念着念着就念成了财色名食睡了。功夫不到,很难调伏内心。
再就是有些法师开示,你不好好念佛还去学做菩萨,你知道做菩萨有多难吗?如果不知道,给你讲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萨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以及被哥利王裁割肉体的故事,再就是做菩萨你要经历三大阿僧岐劫的时间。再就是你即使能修到菩萨果位,除非到八地菩萨,否则很容易退转。想想做菩萨的难,以及净土的易,这也是选净土的原因。现在看来,净土法师以及净土学人,只见净土,不见佛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净土生不起信心,又不相信其他法门能成就,本身还有很大的偏见,所以就像师父说的,帆竖枝盲修瞎练或偏执一端不得要领。认为净土最好,其他法门不好容易说其他法门的坏话,傍佛傍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就是修净土的时候修着修着成自了汉了,我自己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管别人干嘛,如果在极乐世界修行有成就,能否再来度众要看自己的心情。
由于无知妄说,妄自尊大,傍佛傍法时有发生,之前修学的功德并不能抵消傍法的罪过,每每想到此,内心惶恐不安。傍法是最重的罪,恒河阿罗汉,一时顿杀却,较之傍法罪,多分不及一。道次第能帮助我们灭除傍法重罪,想到此内心又有了希望。所有的经教都是帮助我们成佛的,并不是这个该学那个不该学,当然学习也要有重点主次分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道次第帮助我树立了正见,学佛并不仅仅为了自己解脱,而要发菩提心,带领无量无边的众生共同成佛。菩萨要摄受三种种性,要从五明处学,学一切经教,并不是一部经论就是唯一,一个法门就是一切。道次第摄受各种根器的众生,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让我这种钝根的愚人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凡此种种,加深了我对三级修学的认识,增强了在三级修学这条路学佛的信心,增强了学道次第的信心。
怎样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
圆满究竟的佛陀教法,虽然因众生业力差异而随缘应化八万四千种法门,无量的教派 ,但是各教法之间是相融无碍的。 不管用哪种方法,证得自性圆满,就会发现,原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二亦无三,只有一佛乘。 一、认定圣教:论云:今初。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所谓圣教,正如《般若灯广释》中所言:“圣教者,即无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的人天所应知之苦谛、所应断之集谛、所应证之灭谛、所应修之道谛,亦即佛陀无上言说”,即指一切胜者佛陀之善说。《般若灯广释》是观自在禁行对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所作的广释。“甘露胜位”:即一切大小乘解脱果位。“薄伽梵”:为佛之名号。圣教之体可从二门认定:一者为无倒显示四谛之教;二者即无倒显示三学之教。 1、凡是希求三乘解脱之补特伽罗,所取与所舍之因果即四谛,所舍是杂染法,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所取为清净法,果是灭谛,因是道谛。一切圣教即无倒显示如是染净两重因果,此外再无其他圣教。如《别解脱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闭,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谛”不应狭隘理解为仅是小乘教,四谛之解释可浅可深,浅释则为小乘圣教,深释虚盯带即为大乘圣教。《入中论自释》云:苦谛、集谛、道谛摄于世俗谛中,灭谛摄于胜义谛中。四谛略说即二谛,离此二谛外,再无第三种法。《父子相会经》云:“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是故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四谛之教。 2、《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正法者分二,即教法与证法,教法即是三藏,或归属于三藏之清净能诠,此为教法体相;证法为真实之三学,或以三学任何一种所摄之善法,此为证法体相。其中,主要宣说调伏心之增上戒学,为律藏;主要宣说安住修之增上定学,为经藏;主要宣说观察修之增上慧学,为论藏。是故三藏教法为能诠,三学证法为所诠。如此亦可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戒定慧三学之教。圣教主要是从教法而言,而三藏教法又可归摄于经论二者中。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如是认定经论体相:差芦“何者具义相应法,能断三界烦恼语,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说余翻此。”此颂宣讲经典四种相:1、“具义”:真实具有深广之义;2、“相应法”:能诠之无垢词句与法相应;3、“能断三界烦恼语”:能断除一切三界烦恼之语言;4、“显示寂静之利益”。具足此四种相,即佛陀真实之善说。《宝性论》又云:“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经当顶受。”无论何种论典,若唯以佛陀教法之义作为所诠义;造者是通达法义且无希求利养之散乱心而宣说;果是为获无上涅槃果;方便是与“能获涅槃果之道”相应,具有如是四种功德之论典,亦应如佛经般顶戴受持。总之,佛陀一切善说,即此处之圣教。无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何乘之三藏,显宗、密宗何宗之教典,一转、二转、三转何时之*轮,均属圣教法藏。 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含义:论云: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所谓通达一切圣教皆不相违,即于此《道炬论》中解了一切教法皆为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且于此道中,随应各自体性,有些是道之正体,有些为道之支分,譬如,出离心、菩提心、无二见是道之正体,余为道之支分。若欲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则首应了解于圣教何等之处视为相违。 (1)、经中云:“诸比丘,五蕴即重担,荷重担者,谓补特伽罗。”《饶益指鬘经》云:“于此世间,有二士夫,能坏正法。一者执毕竟空无,二者妄谓世间有实我。”前面经中说荷负五蕴重担者为补特伽罗,后面又言执着世间有我能损坏正法,似乎相违。 (2)、《如来藏经》云:“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涅槃经》亦云:如来藏常乐我净。而《楞伽经》中云:“如来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一者说我,一者说无我;一者言如来藏常恒、坚固,另一者讲由如来藏门显示无相境界,视若相违。 (3)、《频婆娑罗王迎请经》云:“大王,色法有生有灭。”《楞伽经》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前面宣说“色法有生有灭”,后又言:无境,无心外色法,唯是心之变现。若视此二观点又似相违。 (4)、《妙法莲花经》宣说究竟一乘,《解深密经》宣说究竟三乘。究竟一乘与究竟三乘均为佛说,亦显现相违。 (5)、共同小乘以及《解深密经》等宣说诸法实有,而《般若经》宣说无实有。 (6)、《三聚经》言:“以互不相摄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而《维摩诘经》言:“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系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一者言,由互相脱离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另一者讲,若方便与智慧互相脱离即为系缚,此二说亦似相违。 (7)、《念住经》中广大宣说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尘耽著有很大过患。《幻化乐生经》中又宣说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于前言不能耽著五欲,有大过患故,而后又言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二者明显相违。以上例举经典中现似相违之词句,然不能因表面词句相违,便决定其内义如宝瓶与柱子般无有关系,或如水火般互不相容。因为纵于同一所化,其亦有根机未成熟及已成熟等不同阶段,如是针对其不同阶段的说法,亦有方便说与究竟说,或者不了义说与了义说之差别;或者针对上中下三种根机者,传法亦有相应之差别:于上根者说了义法,于中下根者说不了义法,因此于说法上亦有前后似乎不同之处,然实际上并不相违。又譬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亦有众多不同说法,有些针对现代众生,有些唯是针对未来众生,如是亦有不同处。然此等皆不应理解为意义上互相矛盾。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显宗或密宗的何种经典,皆要通达相互之间并不相违,诸圣教所开示者,皆为众生成佛之道路,不过有者宣说道之主体,有者宣说道之支分。正如于布施中法布施为主要,其他布施为次要,或如六度中般若度为主要,前五度为次要般。
如何正确理解“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
若不会通,就会认旅哗茄为有大芦凯乘,小乘之说,这个法门,那个法门之分。什么这个拆察宗利,那个宗钝。其实一切经,若通经教,就不会再有上述的看法。
如何正确理解“会通佛说一切经教互不相违”?(道次第习题)
学舌之浅见:
“互”字义,为助伴之义,有水乳相融,非成水火。既然如是,如显教遮贪嗔痴,密法乃以贪嗔痴为用,岂不相违?又如下士道,得人天果即以为足,中士道以出离生死为足,上士以菩萨为足,初观似有相违。有大德作妙喻来理解互不相违之理说:“如人患病,医投以凉药,戒忌温补剂。初剂除其热病,乃投以补药,又戒生冷物。同一患者,同一药治者,其所不同者,病症与方便。凉热虽不同,去病义则一。三士道也是这样,下士道如生重病,思暂减轻,中士道如思除去病根,上士道思此痛苦,解除此病之方便,不唯自身病愈,并愿治愈他有情。此心量力,大拦枝闭小之不同,非佛说有相违也。”就随机来说,有时以显为主,则以密为支分。例推密教,也是这样,如修生起次第为主,则以显之菩提为其支分;如修圆满次第为主,则以生起次第为其支分。又如欲得显教究竟,须依于密,欲求密法圆满,须依于显。佛语皆搭告为利益有情,无论细微罪恶、功德,佛皆为说断证方法,以此皆应学,皆应成就。佛语中有一分要者,不要者,无有是处。所谓“四方大道”,喻如掷骰,随掷何处,见其形同,喻如置桌,随置何处,见其平稳。此喻自依止上师起,至密乘双运位止,所有各种法门修习,皆见其同,皆能安置平稳也。
----------
本团队推广《简裂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科颂》(能海上师集颂),
团队宣言:以闻思修为纲,以戒定慧为目。
个人推广:
1,皈依的意义(圣严法师开示,以及其他法师开示的皈依的意义);
2,阿含经故事集;
3,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特点’
4,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菩提道次第科颂
前面个是白话文,百度能搜索到,一篇篇很短,但是非常深入浅出;
第3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建立佛教的一种正信观念,也是白话文,不太长;
第4个就是一个属于完整的系统的内容,后一个稍短。
-------
阿弥陀佛,吉祥如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9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