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达多佛(提婆达多与佛陀的宿世因缘)

提婆达多和佛陀前世有什么因缘要害佛?
提婆达多,梵名Devadatta ,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长(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察指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盘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穗岁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又据《十诵律》卷四、卷三十六载,五法为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之法、尽形寿受一食之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其他有关法义解释等,提婆亦倡其异说。
提婆于摩揭陀国王舍城拥有独立教团,受阿阇世之礼遇,势力渐大,佛陀曾屡次告诫比丘众,勿贪提婆之利养。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经典中多载提婆所为,谓提婆于命终之后堕地狱中。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拏败族配苏伐剌那国条、《高僧法显传》所载,法显、玄奘游学印度之时,印度尚有遵行提婆达多之遗训者。另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提婆堕地狱后,佛陀谓其将历经一劫地狱之苦,并为授辟支佛记别。后世对提婆与释尊之关系,产生许多本生谈,如《萨昙分陀利经》(即《法华经》的译音)及《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等,即记载提婆过去世为善知识,曾为释尊宣说大乘经典,释尊遂因而得以成佛;经中又载,提婆将于当来无量劫后成佛,号曰天王如来。[《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八、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中阿含》卷二十七阿奴波经、《增一阿含经》卷五、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八、卷四十八、卷四十九、《起世因本经》卷十、十二《游经》、《修行本起经》卷上、《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出曜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二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三、《菩萨本行经》卷上、《撰集百缘经》卷四、《贤愚经》卷六、卷九、卷十三、《大庄严论经》卷十三、《毗尼母经》卷四、《萨婆多部律摄》卷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十五、《摩诃僧祇律》卷七、《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八之四 」
提婆达多和佛陀是什么关系
提婆达多和佛陀是兄弟关系,提婆达多,梵名Devadatta,巴利名同,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皮陆段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
提婆达多出身刹帝利释迦族,祖父为师子颊王,师子颊王有净饭王、白饭王、斛饭王、燃誉甘露饭王四子。提婆达多之父各经典则有异说。提婆达多为释迦牟尼佛堂兄弟,佛侍者阿难罗汉亲生兄长。佛典中又记载其“四月悉弊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端正”。
提婆达多是谁 提婆达多为什么会反对佛陀
提婆达多,为为佛陀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长。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后堕地狱。
《十诵律》中记载提婆达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册做歼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出曜经》中则言其:“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胡厅”。由此可见其广学博文,精进难得。虽因五逆堕地狱,然以前世的功德,佛预言:提婆达多,州冲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
但他特别嫉妒佛陀,更生伤害之心。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
据佛经讲,无量劫前,佛陀时为菩萨,知一强盗欲害五百成就者,此强盗即为提达婆多的前世。时菩萨为强盗生悲心,因如加害成就者,堕五无间地狱难得出离。故为救提婆达多免入地狱而杀了提婆达多。因此因缘,提婆达多累世与世尊作对。
提婆达多和佛陀前世有什么因缘要害佛
玛欣德尊者的《阿毗达摩精要》说到:
在《本生经》里面就讲到了,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称为贪欲商人的故事。我们大家都认识提婆达多吧?迭瓦达答,都认识吧?提婆达多他在晚年的时候,他跟我们的佛陀作对。提婆达多造了什么罪,他有什么过失?他三次想要杀害佛陀。第一次,他派很多杀手,想去杀佛陀,结果失败了。后来,他又在鹫峰山想用大石头把佛陀砸死,结果就把佛陀的脚弄出血了,这个就是出佛身血。后来他又叫那拉吉利一头大象想要把佛陀踩死,结果又失败了。后来他又分裂僧团。现在,提婆达多在哪里?在无间地狱。为什么他会这么样做呢?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故事如果上推的话,一共可以推到在五个大劫以前。那个时候,我们的菩萨投生为一个收古董的商人,或者说类似现在有点像货郎那么样的,就是他们穿街过巷去收集一些古董,一些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那个时候,迭瓦达答也是投生为收古告宽董的商人。那么他们两个就是同行了,是不是?他们都两个人同住在一个城市,每天都随身携带着装饰品、首饰等等,然后就到处去穿街过巷去叫卖,他们说要珠宝的来买呀,要珠宝的来买呀,来呀。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后来家门败落,就剩下祖孙两个相依为命,他们的亲戚很多已经死了,家财全部也耗尽。祖孙两个就只能够靠受雇于他人,给人做婢女来维持生活。有一天,迭瓦达答在这叫卖,他就说要装饰品的来呀,要珠宝的来呀,就是在沿街叫卖。这个时候,那个做孙女的,她听到了,就朝着她的祖母说,奶奶,奶奶,我也要装饰品,我也要首饰。奶奶说,她说,乖孙女啊,我们很穷,我们哪里有钱买那些首饰呢?那个孙女就说,在我们的房间里面不是有个茶碗么?那个祖母她也想起了那个茶碗,然后就叫当时的提婆达多进来,然后就拿出那个茶碗,因为当时的迭瓦达答,我们就叫贪欲商人,贪欲的货郎吧。由于他是内行的人,他一端起这个茶碗,发现沉甸甸的,他再端详这个茶碗,他发现在茶碗底下有个印章,这个印章就证明了这个茶碗是个很值钱的,非常值钱的黄金碗,也就是说,由于这个家里以前在很富有,很风光的时候,留下来的,其他的有值钱的财产都已经全部破损了、破坏了,但是只剩下这个茶碗。这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就起了一个不好的念头,他就说我要不费分文的得到这个碗。然后就假装的说,这个茶碗根本就不值钱,然后就把它往地上一丢。就假装出去。他就希望那个老奶奶说,好好好好,你过来过来,我这个碗我很便宜的,你想要多少钱,便宜地卖给你。结果他走的时候,那个老奶奶却没有这样说,当时的贪欲商人就假装出去了。结果当他刚出去不久,我们的菩萨又来了。我们的菩萨当时也是一个货郎,然后他也在沿街叫卖。这个时候,做孙女的就对奶奶说,刚才那个商人态度很恶劣,但是这个人看上去,好像很斯文、很优雅,言语柔和,也许我们这个碗还能够卖上好价钱。于是就请我们的菩萨进去,我们的菩萨坐下来的时候,一看这个茶碗,他也知道,因为毕竟也是内行人,他也知道这个茶碗很值钱。也知道这个是,以前这个祖孙两应该是有钱人,富贵人家。当时我们的菩萨就说,高搏这个茶碗价值十万金,但现在,把我身上的所有东西给你,都还不足以买这个、换这个茶碗。这个时候,那个老奶奶就说,刚才有个货郎说我这个茶碗根本就不值钱,他就还把它恶狠狠地丢在地上,扬长而去。菩萨说,不是不是,你这个茶碗真的很值钱,我真的还没有能力来收购。当时,那个老奶奶见到这个商人确实是很老实,就说好吧,既然这袜念亮么样,我就把这个金碗送给你,你想给我什么东西就给我什么东西。于是菩萨就把他身上的五百钱以及价值五百金的物品全部都给她祖孙俩。就是带来的所有的装饰品,把他的那些钱,全部都给了这祖孙俩,然后只留下八文钱跟一把秤子。就是那把秤子他还要,他还要谋生的。然后就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他就叫了一艘渡船,因为从河的这边过渡到那边正好要八文钱。他就把这八文钱全部给了船夫,他说,赶快,你撑我过河。他就拿着那个金碗跟一把秤子就过来河。
话说这个贪欲商人,他在外面兜了一圈,不死心,毕竟那个是价值很昂贵的金碗,他又回来了。回来之后,他就想,既然那个老太婆,她不肯压价便宜点,我亏一点也没关系。他又回去,回去之后,结果那个女孩就指着他说,你这个人真不老实,明明我的那个金碗很值钱,你却说他一文不值,而且还恶狠狠地把它丢在地上。那个贪欲商人说,现在那个碗在哪里?她说,哦,你走了之后,你刚走了之后,有一个很正直的商人,他来,他把那个碗收购了。这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气得简直要发疯,那个时候,他就变得神志不清。他的衣服,当时的衣服不是像现在穿的,他就披在身上的那一块布,掉了下来,他的衣服掉了下来。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被他的愤怒所打败了。他就拿着秤当武器,当棍子,就连走带跑,就跑到河边。当他追到河边的时候,我们的菩萨已经到了河中央了。他就拿着棍子在河边吼叫,你给我回来,你给我回来!但是那个时候,菩萨说你不要管他,就跟船夫说我们只管走。那个时候,那个贪欲商人看着那艘船越走越远,那个人就悲愤交加,结果就在河边,口吐鲜血,心脏破裂,就一命呜呼了。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因为这个金碗,当时的提婆达多,就偏离了他自己的道。从那一世开始,他就恨我们的菩萨,他就生生世世要跟我们的菩萨作对。又在之后的很多生里面,他用各种方式去加害我们的菩萨,但是往往就是因为他的加害,反而成就了我们菩萨的种种的巴拉蜜。现在我们的菩萨已经成佛了,已经证得了全自觉了。而这一个恶贯满盈的、臭名昭彰的提婆达多在哪里?他仍然还在无间地狱里面受着种种的苦的煎熬。
佛说:这一世伤害你的人,是来渡你的!——转自网络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因缘,就像那句话说的:若无相欠,怎会相见。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缘深缘浅,皆是因果;缘聚缘散,皆有定数。有的人是来温暖我们的,有的人则带给我们伤害和痛苦,不论是感动还是折磨,都是自己命里的因缘,躲不掉,唯有接纳和了缘。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了缘的过程,缘分尽了,自然就不会相见。不论夫妻还是父母子女,缘分深的,彼此陪伴时间久一些;缘分浅的,缘尽即散。无缘不聚、无债不来,不是还债就是要债,无论善缘还是恶缘,都是最好的安排。善缘带给我们爱与关怀,恶缘带给我们苦难,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历练我们,都是来渡自己的。
对佛教了解比较深的人应该都知道佛陀修行的故事。佛陀释迦牟尼佛当年选择出家苦修,佛陀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修行取得不小的成就,然而却遭到他的堂弟提婆达多的嫉妒与嗔恨,提婆达多为破坏佛陀修行,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毁谤佛法,对佛陀修行带来无尽的麻烦,种下无量罪业。在我们大家看来,提婆达多应该下地狱,可是并非如此。
佛陀修行圆满成道后,提及提婆信没达多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感恩他曾经的伤害。佛陀并为他授记为佛,认为他是来渡自己的佛。在佛陀的眼里,没有分别,没有恶人,都是来成就自己的贵人。所谓“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魔眼看众生,众生都是魔”即是如此。我们看他人邪恶,其实是我们的内心起了恶念。佛陀与提婆达多之间也是注定的宿世因缘,看似是祸,却可以转祸为福,化恶缘为人生的“逆增上缘”。
有人问,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伤害自己的恶人、小人,该如何做到不生气?如何消除内心的怒火?对于滑衡纳这个问题,佛陀曾经开示过众生:就像有一人送你礼物,你不接受,这个礼物是不是仍然属于送礼物的人?同样,别人骂你、伤害你,你不接受,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在骂他自己呢?
人生要学会忍辱,我们不是圣人,不会得到所有人喜欢,对于别人的恶意诋毁和中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和嘴下,我们是为自己活的,不要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去伤害别人,也不要折磨自己。我们改变不了,也管不住别人的嘴,唯有修好自己,学会转念,心里不拦旁执着,便无所谓伤害。
寒山和拾得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人间修行的时候,寒山遇人侮辱,很是气愤,问及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果有人故意你,不要急着去还击,因果自会定夺。当然,我们与其有这个恶缘,也是自身恶业的显现,要忏悔。
佛家常说“无魔不成佛”,那些恶人的伤害,看似是魔、是障碍,其实是化身的佛菩萨,来渡我们,来成就我们的修行,不断拓宽我们的心量,更能容纳福气。那些“恶人”不惜造业来助益我们的修行,我们应当感恩,而不是嗔怒。
有些人常抱怨婚姻,其实人这一生和谁有夫妻的缘,命里早就注定了,是善是恶、是吉是凶,皆由自己造定。好好经营,恶缘也会转为善缘,伤害也会转为恩情。人这一生,相遇不易、来生难遇,好好珍惜,惜缘、了缘。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
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什么提婆达多对佛陀那么不哗宴猜满?为什么他要在外面散播许多谣言呢?」佛陀刚好走过,问道:「你们在议论什么?乱型」有一位回答:「佛陀,我们都很疑惑——提婆达多和佛陀是堂兄弟,又是您的弟子,为什么他事事都要障碍佛陀,甚至听到有人赞叹您时就想尽办法散布谣言、诽谤佛陀,提婆达多和您曾结了什么样的因缘呢?」佛陀说:「提婆达多诽谤我不只是在今生此世,在过去生中他就一直抱着嫉妒心,常以险恶之心加害我。」佛陀接着又说:「你们坐下来,我告诉你们过去生中的提婆达多。以前有一个摩伽陀国,国王养了一头大象,是一头洁白的大象,不论行走、外貌都是上等之选。国王请了驯兽师来 *** ,这头白象很聪明、人见人爱备受赞叹。有一次在祭拜大典上,国王骑着这头白像在人群中巡视祭拜的队伍,大白像一走出来,全国的人民都大开眼界,每一个人都赞叹他,因为他的动作优雅稳重,让人一见就生欢喜心。」国王看到这么多人赞叹白象,他心中很不高兴——大家竟然都只赞赏被我骑的大白象,却没有人赞赏我的英姿焕发。于是国王就想尽办法要置他于死地。
国王问驯兽师:「这头大象驯得如何?」驯兽师说:「很好啊,这头象聪明伶俐,很好教。」国王说:「如果他站在最高的断崖上,是不是可以表演被 *** 的技术?」驯兽师说:「没问题,因为他很聪明。」国王就说:「好,我要看大白象献艺。」于是,国王就指定在摩伽陀国最高的山顶上,那山间还隔着很危险的断崖,国王要大像在那里献艺。驯兽师随着国王牵着大象到那里,国王和许多大臣百姓都等着要看大象表演,国王命驯兽师骑在大象背上指挥。国王下令说:「你要他缩一脚,用三只脚站在山尖上。」驯兽师就指挥象用三只脚站立,大象就开祥配始表演,姿态真是美啊,在场的老百姓都很赞叹大白象;国王愈听愈气,又说:「要大象缩起两脚,用两只脚站立。」大象真的做到了,赞叹的声音更大了。国王更是嫉妒了,又要大象用一只脚站立,其它三只脚都缩著,没想到大白象竟然也做到了,此时赞赏的声音真是震动天地!
那时,国王除了嫉妒之外又加上痛恨,他咬牙切齿、无理地告诉驯兽师:「要他四只脚都缩起来,悬空在山顶上!」当时,驯兽师就贴近大象的耳朵说:「国王有心要置你于死地,像这种无道的国王不值得为他服务,你是否能展现神力,将四只脚都缩起来,腾空飞到婆罗奈国去?」结果大象真的四脚悬空、身体轻飘飘地载着驯兽师飞过断崖,一直飞到婆罗奈国的城门上空。
婆罗奈的人民抬头,突然看到一头白象轻飘飘地载着一个人在天空中飞翔,大家都喝采说:「啊!好神奇的大白象,他带着福气到婆罗奈国,这是个好预兆!」那里的百姓都跪在地上喊。国王在宫中也听到了,就和大臣们出来观看,看到那大白象果真是良象,国王说道:「不知他是否和我国有缘,希望大白象能降临到这里来。」大象就真的降落在婆罗奈国的宫殿旁,国王问那位驯兽师:「你们从哪里来的?」驯兽师说:「我们从摩伽陀国来。」国王说:「这头象到我的国家来,必能带来吉祥,希望能让他留下来。」驯兽师就对大象说:「这是一位仁王,我们应该投靠他,为他服务。」于是他们就留下来了。国王很高兴,封大白象为象王,又为象盖了一所很好的屋子让 它住,而且喂食最好的食物。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又对比丘们说:「你们知道吗?那位怨恨嫉妒心强的国王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婆罗奈国的国王就是舍利弗,那位驯象师是眼前的阿难,而大白象就是我——释迦牟尼。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不断用嫉妒和怨恨之心结怨连仇,直到现在还要不断地逼害,这就是他过去生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积的嫉妒心。」
佛陀又说:「大家修行就是要把内心的怨恨和嫉妒心扫除,心中的这分无明、黑影若能拨开,才能透彻了悟真如本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