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金刚论讲解视频(大乘金刚论讲解视频大全)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和金刚经是什么关系?
分类: 社会民生 宗教
解析:
这两部是不同的经。
(《金刚心总持论》又名《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金刚果论》,佛与菩萨问答之语也。篇中字字真修,言言妙道。与夫善恶因果,毫发不爽。普令法界有情,见者闻者,皆能祛迷剔障,悟明自己本来金刚妙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佛教界流传很广的一部经典,它选自佛经中的《般若经》,是古代南北朝时由印度传入我国的,译者是著名的鸠摩罗什法师。禅宗六祖惠能(广东人)大师,就是因为听到这部经而开悟的。
《金刚指漏罩经》能开发智慧,我们生命的内涵是福德和智慧,佛陀称为两足尊,就是福德与智慧都达到圆满。“有福无慧,香象挂璎珞;有慧无福,罗汉托空钵”。
通常人都活得很累,心里的负担很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里,就是相同的环境,因各人的观念不同,就有不同的情怀。同样一轮明月,看到它有人伤心、有人欢喜,一切唯识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李广射虎”说明心识的力量有多大!“搜喊杯弓蛇影”告诉我们心病还须心药医。《金刚经》可以扫除我们心灵的尘埃,提高我们心境的层次。
通常人执着很厉害,执着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事业、我的财富……,而不知道世上的所谓家庭、幸福、事业、财富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不可执着的,仅仅是假相而已。宇宙人生就是四个字:“因缘因果”。所谓儿女,就唯闹是你的因果罢了,不是来报恩的,就是来向你讨债的,学习《金刚经》可以使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使你对生活的各种现象有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习此经还可以消除业障。我们从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所造的业,成为我们的障碍,我们不得不接受果报。因果报应有现报(此生报)、生报(来生报)、后报(后生或后几生报)、不定报。《金刚经》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持诵《金刚经》反而受人歧视,那么他前世因果本应堕恶道的报应,就能消除。
最后,学习《金刚经》可以成就无上佛果。般若(译为大智慧)是诸佛之母,有大智慧就可以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盘(没有烦恼)的彼岸,了脱生死直至成佛
大乘金刚经论—四生论
文殊师利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业﹖受形禀命,种种不同。』
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瞋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
一者卵生,世人先世,贪心机谋培返,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
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碰中差,故堕胎生,人与兽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
横心贪生,作畜横行。
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
佛告笑皮文殊师利:六道四生,为人最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有神,有道成圣人,五路总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
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教金刚经讲什么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
“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
“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
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著名偈颂: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在尘世中,跌打滚爬,奋斗得很煎熬、很痛苦、甚至很绝望的时候,回头想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辛苦劳累折腾自己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内心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或许一个反省,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体悟一下这首诗:寒窗苦读十年短,朝房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功名利禄不如闲。
再品味一下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话: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为什么有人奔波劳累、苦不堪言,而有的人却享受着神仙般的生活?好好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找到从烦恼中解脱的法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拨开世上尘氛,胸中游判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知足常乐。知足之足常足矣,无欲无求,即便一无所有,也是一切具足。有求于人,就会低耐磨迅人一等;无欲无求,即便上帝来了也是平起平坐,这是自性中本有的高贵。
如何能无欲去求呢?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则无入而不自得焉!
《金刚经》就是告诉你“本心”是什么样子。“本心”无形无相、非色、非香、非声、非味、非触、非法,一切向外的寻求都是虚妄,“无求”便是安于“本心”,一起心动念便成为“有求昌此”、“有为”而背离了“本心”。
为内心而活,从心所欲,率性而为,活出真性情,真性情便是真佛、活神仙。活在真心之中便是佛,虚妄执迷便是凡。放下虚妄便是真,真意是啥?欲辨已忘言。
“本心”不可描述,只能自己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本心”,即非“本心”,是名“本心”,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设立的一个概念而已。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和金刚经是什么关系?
这两部是不同的经.(《金刚心总持论》又名《佛说大乘金刚经睁颂论》、《金刚果论》,佛与菩萨问答之语也.篇中字字真修,言言妙道.与夫善恶因果,毫发不爽.普令法界有情,见者闻者缓早搜,皆扰历能祛迷剔障,悟明自己本来金刚妙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