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属于什么类型(次第花开属于什么类型的书)

《次第花开》是本什么书?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近两年来所写的心灵随笔集。这些随笔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书中处处散发着慈唤坦悲与智宽前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著述背景
二十余年来,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慎链清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1995年,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喜乐的曼达拉》、《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等书。
《次第花开》
去年有幸拜读过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期间被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深吸引,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因为我对藏族同胞的名字不太熟悉,而且我看书一般记不住作者的名字,所以把希阿荣博堪布和本周看的《苦才是人生》的作者索达吉堪布弄混了,实在是惭愧,不过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因为二位都是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堪布的徒弟,既然二位师出同门、而我对藏传佛教又知之甚少,不如就掺在一起跟大家聊聊,不对之处敬请谅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帮助我不断进步。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佛法流传千古内容自然是浩如烟海,我能力有限只能理解其中千万分闷圆族之一,对于《次第花开》的含义“次第花开”是依次开花的腔首意思,这个词语不是佛语。次第,表示一个连着一个的。花开:花朵开放。次第花开: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次第花开》属于半回忆性质的文学作品,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作者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也能让依止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思想传递下去,暗含薪火相传之意。通篇都充满了作者对上师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从前认为上师很严厉,能够让上师抚摸自己的头就觉得无比开心,我想这就是师徒关系中最极致的一种表现吧,师父不是师傅,师父如师如父,得到如此有德行的师父是作者之福,得到对自己如此有信心对佛法有慧根的徒弟也是师父之幸。
网上有个段子说生活就像心电图,艰难曲折就对了,如果都是一帆风顺就说明你挂了,这句玩笑似乎也不无道理,先贤大德总是希望在修行的路上遇到坎坷,一直一帆风顺反而会在修行路上毫无建树,学佛的路上首先要意就是要接受无常,在这里解释一下,无常其实是舶来品、并不是本土文化,是佛教东进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后,道教借用了无常的概念创造了黑白无常,其实无常是表示世事无常,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朝生暮死、琢磨不定,因此说佛无惧,发生的一切自有其姻缘,发生的果在于之前种下的因,因果循环构成了前世今生来世,下面分享一则小故事,一个女人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蛋后女主人就把鸡蛋拿走吃掉,老母鸡生起了嗔恨心发誓来世要向女主人讨回杀害孩子的债,来世女主人转世称为一只鸟,老母鸡转世成蛇吞噬鸟的子女,鸟又生起嗔恨心发誓来世要报杀子之仇……人身难得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多修行以达到超脱轮回往生极乐的目标,作者说人身究竟有多难得呢?海面上有一个圆木,里面有个孔,这个圆木会随着海浪四处漂浮,海里有一只瞎了眼的大海龟,100年的时间它才会浮到海面上一次。得到人身的机会就如同瞎眼的海龟到了海面上把自己的头放到圆木的孔中一样难,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难度,这种几率是多么的微小。为什么有那么多被堕胎的婴灵不肯饶恕他们的妈妈或者爸爸,因为他们无数劫以来得到的好不容易的投胎机会被扼杀了,他们很怨恨,所以他们不肯走的,有的还要报复。 说得这不得不说一下如今社会的风气真的是很糟,生意最火爆的除了正规大医院就是专做流产的小医院,那么多青年男女只为一时的懵懂无知造了多少杀业,抛开佛法的范畴不讲这也是男方责任心缺失、女方不自爱的一种表现,虽然不是封建时代但也不应该如此快餐的消费自己的青春和对彼此纯洁感情的信任、其次就是自杀,自杀真的就是解脱么?肉体上你可能不存在了,但是自戮的因果还是需要自己背的,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辞官归隐,到江南白手起家一生中三次散尽家财、但最后更加富贵,活着就是财富不死总能翻盘,为什么要饭的没有要早饭的?因为凡是能起早他也不致于要饭,因此失败、打击,都不是自寻短见的理由,勇敢地面对才是生活的勇士,“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迷信和佛法的边界又在哪里呢?信心很多人都去庙里上过香,国内似乎只要有个庙就必定会香火鼎盛,但是并非每个拜佛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种情况,最近身体、事业都不太顺利,得了,去庙上拜佛吧,我想升官发财,去烧香捐钱吧、都是带着目的去的,都是去索取的,所以这些都蚂弊是迷信,佛菩萨们难道会因为你烧香、捐钱捐物就为你达成心愿吗?你以为是七龙珠吗?凑齐了就好用,不是的,应该常怀一颗慈悲之心、敬畏之心,以佛菩萨的言行为自己学习和改正的标准,不断朝着该目标去努力,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帮助别人、保持口戒,乐善好施,放生等,只有种下善因日后才能结出善果,平时作威作福、吃喝嫖赌,大难临头想到求神拜佛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所以外物是没用的,修佛修的是自己的菩提心,所谓的开光,不是给一个物件开光,开再多也没用、主要问题是你自己的心有没有坚定,是否有大勇猛精进修行,依照佛菩萨的言行做人做事,而不是以为有了某件东西就能为所欲为,佛菩萨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转身投胎不断修行的,如来佛祖说他光是转世为白狗,死后的骨头就能堆成七座须弥山那样多,可见不断修习自身的重要性,修佛修的是内,过度重视外物则是走火入魔进了外道。
它是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它能帮你口吐莲花也能帮你恶语中伤他人,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人可能是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都不会好好说话,动手打架不敢,转而选择成本更小的吵架和谩骂,此种行为在世俗之中成本可能是小了,但是在因果上并不会有丝毫的减少,善护口业是修行的重要一环、很多人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嘴巴,盛怒之下什么都敢说,殊不知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伤功德,即使是在世俗的眼光中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佛陀是这样处事的: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人身上有两个袋子用于装过错,胸前的用来装别人的过错、背后的用来装自己的,因此我们应该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吾日三省吾身,国王有一人宴请群臣、兴致盎然让自己的妃子为大臣们斟酒,期间一阵大风将烛火吹灭,妃子折返回来故事国王有人趁乱非礼她,她折下此人帽花,国王听后举起酒杯大喊:今日朕与大家宴饮甚欢,现在大家听我号令全部摘掉帽子与寡人共饮此杯,待大家准备好后命令下人点起灯火,当夜皆大欢喜,若干年后国王与邻国开战不幸中伏深陷绝境,其中有位将军如子龙附体般英勇无畏于百万军中单骑救主,脱困后将军对国王说我就是当年贪图王妃美貌的无理之人,感念大王不杀之恩今日终于大恩得报。
有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在将水放入低温环境中,并持续对它进行赞美,产生的结晶形态优美,同样的实验并持续对它恶语相向,产生的冰晶形态不全,人的身体70%都是水,因此语言的力量肯定能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尊重彼此关怀估计医院的患者也会减少很多。
安忍的智慧
在前台工作过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客户不知道哪句话或者任何要求没有达到客户满意,客户即会立即爆发,面目狰狞如同地狱恶鬼般可怕,嘶吼咆哮的声音即使带着耳塞也抵挡不住,这么可怕的怒火不知是从何处烧起,其他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负能量爆棚的人,如果一味地回击争执不下只会使矛盾升级,如果你也生起怒火那将会是火烧功德林的严重后果,此时便需要安忍的智慧,要有唾面自干的修为,唐朝时期娄师德在给弟弟送行时他说:自己现在做了宰相,而自家的弟弟又做了高官,这样在外人的眼里肯定是要遭到嫉恨的,怎么办?他弟弟就说:没关系就算今后有人朝我吐口水我都不会反抗的,只是把口水擦干净,而娄师德说:不行,你不能擦干净,这样别人会更加愤怒,不要擦就等着自己干就行了。而这个典故就是“唾面自干”的来历,日本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他修行高深,生活纯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起初,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啊”
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声名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好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它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在白隐禅师精心呵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她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
她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
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啊”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
父母就是菩萨
我们孝养父母的时间,每天都在递减,如果不能及时尽孝,以后定会终身遗憾。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父母在我们年幼之时给予我们的不只是衣食还有满腔的关爱,尽孝不能等待,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要把父母的话当菩萨语、对父母永远要软言柔语新春佳节将近,赶快抓紧行囊放下手机与烦恼,与父母亲朋共度一个迹象如意的新年!
倘若要进行一个幸福感排名的话,藏民一定是排名比较靠前的,虽然物质上可能不如大城市丰富,但精神世界是外人无法企及的,很多藏民终身诵经超过上亿次,会说话就学会了观音心咒,并对依止的上师和所学佛法抱有无限的信心,西藏朝圣路上磕长头的藏民络绎不绝,为了心中信念至死不渝,很多人拥有豪宅名车,内心却空虚寂寞经不起打击,女记者怜悯女藏民辛苦,女藏民怜悯女记者漂泊,我叔曾经入藏旅游,在经过地摊的时候问老板饰品多少钱老板说你看着给,我不会算账,没有过多世俗浸染,也许正因如此西藏才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清澈、纯粹。
两部书的内容丰富佛法高深,鄙人愚见如管中窥豹、若经我拙作能让大家对两位上师的著作或对藏传佛教产生兴趣也算是我的功德一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次第花开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次第花开》是一本透过佛学讲述人的心皮盯则灵世界的书籍。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书籍讲述了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解脱的最好机缘。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燃棚读者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主题思想
《次第花开》描述了人生在世需要接受并承载的东西“苦”。人间的痛苦分成了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其中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人总是会碰到心怀怨恨的人;再爱的人最终一定会分离;人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想得到的东西永远得不到;不欲临是不想发生的事情常常会发生。
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让人欢喜,失去让人悲伤,胜利让人骄傲,失败让人气馁。而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执着在负面的情绪和则前感受当中,既不能改善环境,又不能平复心情,因此要学会面对化解内心的烦杂。
次第花开是什么意思?
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搏态喊。
出自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是2011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希闭激阿荣博堪布近两年来所写的心灵随笔集。这些随笔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二十余年来,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深受海内基野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1995年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喜乐的曼达拉》等书。
书如其名的《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开始修学佛法。21岁跟随法王如意宝在喇荣五明佛学院修学,24岁获堪布学位。由其开示、随笔集结出版的《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袭余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我不是佛教徒。《次第花开》也不是专供佛教弟子阅读的书。
书中,作者希阿荣博堪布用充满哲理、又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讲解的是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让我读后受益良多。
“我们常说人生苦短,而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
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说,人生充满无常是常态,我们却熟视无睹。看到别人经历无常,不能醒悟,即使是自己正在经历着无常,也会自丛禅旁欺欺人地希望,以后会一帆风顺、越来越好
我们总在匆匆几十年里,做着一万年的打算。金钱,物质,无休止贪婪地伸手索要。
究竟要多少钱财,能保一世忧呢?要占多少房产,能为子孙万代也遮挡住风风雨雨呢?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生命中的意外,随时可以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靠得住的,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豁达渗橡、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还有感受幸福美好的能力。羡慕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不知这份然自得的背后,是能够放下功名利禄的酒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我们要的幸福,藏在每一个当下的念头里。一念可去天堂,一念可去地狱。
诗人余秀华,踩着生活在她脚下铺了一地的玻璃渣,偏不说疼。她只说:“生命里有连绵不断的悲苦和这悲苦之上的故事,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
人生之旅不长。我们要舍得放下包袱,拼尽全力去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