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死后的书籍叫什么(研究人死后灵魂的书籍)

人死后灵魂存在吗?
确实存在的!
一) 现代西方轮回转世科学研究回顾
公元1882年,一些学者和精神团体的主要成员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性的“心灵研究协会”(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调查、披露或者记实性地描述那些表明人死之后尚有生命存在的现象。
在1882到1930年间,该协会在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研究者发现了一些个人回忆往世生平的案例,其中有些经过了长期调查印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根据个人回忆往世生平,再经研究者调查、印证的方法,是一种“传统方法”;另一类研究方法要用到催眠疗法。法国最有名的特异现象研究者之一戴·罗沙(Col. Albert de Rochas),首次系统地运用催眠法把研究对象带回到往世的记忆中,并发现,那怕催眠对象对轮回转世毫无兴趣,他们仍然能记起往世的生平。他在1905 年的文章中总结了自己的发现。
1956年,莫雷·伯恩斯坦(Morey Bernstein)的名著《搜寻布莱蒂·墨菲》(The Search for Bridey Murphy)出版了。此书以作者自己所做的一个催眠案例,把美国以至世界的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带入轮回转世的概念和催眠回归疗法扭结的巨大旋涡中,为西方现代轮回转世的科学研究吹响了进军号,为行将到来的轮回研究的高潮筑起一座宽广的舞台。
1960年,美国弗吉尼搜派亚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伊安·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教授在美国心灵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发表了令人大开眼界的获奖文章“往世回忆世正贺的证据”。此文被誉为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序幕。从此以后,史蒂文森教授把自清蠢己全部精力投入到轮回转世的研究中。在迄今为止的四十多年中,他已经从世界各地收集到2600个案例,发表了十本专著和几十篇学术论文,其中许多被研究者引为经典。他使用传统方法做研究,但任一类型的研究者都会引用他的著作和文章,特别是《二十案例示轮回》(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和《记得前世的儿童》(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他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突出的学术地位赢得了整个社会对轮回转世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尊重。
催眠回归(Hypnotic Regression)方法正式被学者广泛用于轮回研究始于1967年凯尔塞(Denys Kelsey)和其妻格兰特(Joan Grant)合著的《多生多世》(Many Lifetimes)一书。著名的治疗学家凯尔塞是英国皇家医学院成员,他和具有卓越超常能力的妻子从不同角度密切合作,共同奠定了使用催眠回归研究轮回转世的基础。后来的“往世疗法”(Past-life Therapy)包含了催眠回归中使用轮回概念的那一部份以及另一部份不使用催眠术、只用轮回概念的治疗方法。
在比较受人注目的研究者中,瓦姆巴赫博士(Helen Wambach)不是每次催眠一个人,而是对一个讲习班的几十个人同时催眠,从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料中总结规律,抽出与转世概念有关的某些结论;内瑟顿博士 (Morris Netherton) 在《往世疗法》(Past Lives Therapy)书中介绍了不涉及催眠术的方法,强调使用病人自述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词句;法沃尔博士(Edith Fiore)在自己的病案中细分出与转世有关的“附体”案例,并发展出一套妥善处理附体的治疗方法;罗戈(D. Scott Rogo)对1985年以前的西方轮回转世研究作了一个综合性的评述,以严厉而客观的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指出了研究者和反对者之间某些争论的本质;魏顿博士(Joel Whitton)比较早注意到中阴期生命现象以及不学自会的外语能力的重要性并作了这两方面的研究;伍尔杰博士(Roger J. Woolger) 学术兴趣广泛,特别在荣格(Carl G. Jung) 心理学方面有深厚基础,对转世的研究有一套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方法。
此文限于篇幅,只能列举转世研究中成果卓著、受到普遍肯定的少数研究者的名字。排列次序基本按出书的年代,时间到上一世纪末为止。(
二) 西方轮回研究书籍介绍
伊安·史蒂文森:《二十案例示轮回》
(Ian Stevenson, M.D., ‘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September 1966.)
轮回转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认同的常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此而来的,其普遍的程度也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些历史悠久的印度教、佛教和道教里的经典,也只不过是如实地记录了这一事实而已。西方大教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也一直是认同这一事实的。比如基督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圣经》学者奥利金(Oregin, 185-254)就是轮回转世的积极宣传者。但在公元553年5月的一次教会会议上,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485-565)利用王权、撕毁协议,在教宗拒绝出席的情况下,发起对奥利金的指责,点燃了近一千五百年来反轮回转世的野火,成为后来许多基督徒不信轮回转世的始作俑者。
从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2-507)、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直到近代的一大批社会名人(比如发明家爱迪生)和科学家,西方历史上从未间断过宣传轮回转世的伟大人物。但真正称得上对轮回转世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研究,还是从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经过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研究轮回转世的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
史蒂文森教授先后在苏格兰和加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后,于1945年到了美国。在其后的十二年中,他相继成为弗吉尼亚大学经神病学系的教授,系主任,并负责该系的“人格研究组”。这一职位使他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轮回转世的研究中去。
1960年前后是史蒂文森教授学术生涯的顶峰。他是一个态度严肃、作风严谨的研究者和系主任。他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个。
本书《二十案例示轮回》是他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轮回转世研究中最具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参考书。本书初版于1966年由美国心灵研究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出版,以后版权收归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并于1974年出了第二版。书中的二十个轮回转世案例,是他在1961年到1965年间从印度、斯里兰卡、巴西、黎巴嫩和美国的阿拉斯加收集、整理和验证过的案例的一部份。
在人类的转世中,不少人都是在走“下坡路”。许多记得自己前世的人发现他们前世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比这世高,因此便对今生的贫穷不满和抱怨,结果让前世的记忆成了自己生活中痛苦和矛盾的根源。然而本书中的印度女孩丝婉拉塔却跳出了这一悲剧的格局,让自己前世的记忆在今生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美好的作用。
丝婉拉塔三岁时记起了前世的丈夫和儿子,经过与他们见面后对方长时间的严密考查,终于确认她就是他们失去的亲人“拜雅”。虽然“拜雅”的丈夫已经再娶,但他的儿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仍然把丝婉拉塔当作“拜雅”来对待。丝婉拉塔和前世的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同时对今生父母的感情丝毫不减。这就使她在感情上得到双倍的给予,但也承担着双倍的付出。她今生的家境已经不错了,但她前世的家庭却非常富豪。当她在生活中所欲不遂时,便自然地回忆起前世生活中的相应片断,发现自己在前世已经得到过了,也就感到了满足。她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能清楚地记得前世的生活经历,但这种记忆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生活感受,而不是矛盾和痛苦。
本书中另一个案例是轮回转世中非常罕见的、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例子,史蒂文森教授把它叫做“交换转生”(exchange incarnation)。它其实就是中国正史上都有过记载的“借尸还魂”。
三岁半的印度小男孩贾斯伯死于天花,没有及时埋藏,当晚又活过来了。几天后又能讲话了,几周后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但他随即声称自己不是贾斯伯,而是某村某人二十二岁的儿子,并详细描述自己死亡的经过:他从一个村到另一村的婚礼队伍中吃了一个借他钱的人给他的有毒糖果,变得头昏而从自己所坐的马车上掉了下来,头被摔破而死。并且他拒绝吃贾斯伯家的任何食物,因为他声称自己属于等级更高的婆罗门阶层。如果不是一个好心的婆罗门妇女每日为他作饭,他可能真会饿死的。后来他的故事得到了证实,前世家中的人经常带他回去玩。他在“老家”玩得很开心,不愿意回到贾斯伯家来,因为他在这里感到孤独和寂寞。
伊安·史蒂文森:《记得前世的儿童》
(Ian Stevenson, M.D., Children Wh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 2001.)
经过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的努力,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研究轮回转世的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案例,迄今已有四十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也有二千多个。
《记得前世的儿童》初版于1987年由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史蒂文森教授当时已经出版的轮回转世研究著作中与《二十案例示轮回》齐名、但学术价值更高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在本书第二版之前,史蒂文森教授出版了他的两卷医学巨著:《轮回转世与生物学: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在本书第二版中他便充分利用上述著作中的材料,丰富本书中的有关内容,增添了两个与此相关的案例。同时,在资料的分析、观点的叙述和理论的阐述方面也较第一版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伊安·史蒂文森:《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于此相逢》
(Ian Stevenson, M.D., Where 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 Intersect,
Paeger Publishers, 1997.)
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并且相信这一事实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回升。这要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迄今已有40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
《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于此相逢》是史蒂文森教授在同年出版的两卷医学巨著《轮回转世与生物学: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一书的缩略本。原书两卷内共含225个详细的案例以及大量的文件、参考资料、表格和脚注等。本书只收了其中112个案例的摘要性介绍,篇幅只稍多于原书的十分之一。对于不想了解案例细节或作研究的广大读者来说,本书远比原书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只花费十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就能对原书浩瀚内容获得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本书作者也希望有研究能力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进而产生研读原书的兴趣。
伊安·史蒂文森:《轮回型案例(四卷本)》
(Ian Stevenson, M.D., Cases of Reincarnation Type, Vol. I -- Vol. IV,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1975-1983. )
李千层
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使得现代西方人中相信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回升。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现代西方人在不同程度上相信轮回转世。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而自1996年他的《二十案例示轮回》出版后,世界各地发现、报道和要求调查的轮回型案例便骤然增多并一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史蒂文森教授相信,有待发现的案例一定还有许多,因为每当去一个村里调查案例时,经常会有另外一两个人来报告新的案例。在迄今为止的40 个年头中,他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考虑到每一个常人的生命都一直在转世中不断地轮回,而现代科学对轮回转世的研究已经不可逆转并不断地揭示出新的事实,将来必定会有一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前世甚至更多世,而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前世时,就会象我们谈到昨天看过的一部电影或者一台戏那样寻常和自然。
《轮回型案例(四卷本)》在案例上与《二十案例示轮回》基本相同。其中第一卷包含十个印度案例,出版于1975年;第二卷包含十个斯里兰卡案例,出版于1977 年;第三卷包含六个黎巴嫩案例和六个土耳其案例,出版于1980年;第四卷包含七个泰国案例和五个缅甸案例,出版于1983年。总共44个案例,1439 页。每一案例一般都以一个介绍案例和调查情况的概要开始,使读者对全案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便在细节性的资料和证据上进一步展示全案。本书中每个案例所占篇幅,比起《二十案例示轮回》来,平均多了将近一倍(33页对18页)。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指出:
1. 本书四卷加上作者第一本书(共有64个案例),澄清了一个事实:无论你对这些案例作怎样的解释,你都得承认,对前世的记忆是一个反复出现多次的现象,而决非什么罕见的反常行为。大量的案例对于从一个群体或整体内抽出的模式也可提供更为确凿的描述;
2. 作者做了极大努力,对那些回忆起往世的儿童进行跟踪观察和持续性的研究,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本书中的案例一般都经过了八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作者通常都至少有两次追踪访谈,而他在那些国家的助手还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是不经翻译直接和当事人对话;
3. 本书案例从发现到进入调查的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之内(比以前缩短了)。由于记起前世的人(多为儿童)随时间推移而忘掉这种记忆的情况大不相同(有的忘得很快),因此及时介入调查就很重要。特别是在(今世和前世的)两个家庭还没有任何接触之前调查,还能防止因两家的交流而产生后天信息搀入的可能;
4. 比起《二十案例示轮回》来,对于那些与前世有关的言行、尤其是与前世生活中特殊言行相对应的言行,本书包含了更多这方面的资料。作者在每个案例中通常都要专设一小节介绍当事人反常言行方面的表现。
随着研究案例的增多,作者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上都更趋成熟和完美。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那些因前世生活中的疾病或灾难性遭遇而导致的今世的胎记、畸形或疾病的案例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对其他众多轮回型案例的解释,以及对生物学和医学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理解。虽然作者也在这几卷书中收入了一些具有这类特点的案例,但这类案例的大多数已集中到今后将要出版的专论中(即1997年出版的《轮回转世与生物学 -- 胎记和先天缺陷的病因》)。
作者条分缕细地介绍了自己研究方法的细节:收集证据和证词,当面访谈,所得资料中可能有的错误的来源,访谈所得资料的可信度,分析资料发现错误等等。随着手中拥有的案例数目不断增加,作者正在通过大量的计算机分析来找出一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案例模式。
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案例的内容,作者在每一国家案例的前面都有一个背景方面的介绍,其中对该国宗教信仰情况的介绍尤为深入细致,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和严谨的研究作风。其对东西方宗教的广博知识也间接增加了自己所研究案例的可信度。下面仅依原书次序,对每一国家案例特点作最简单的提要并从该书案例中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撮其概要,使读者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其中提到的印度教、耆那教、小乘佛教(包括僧伽罗教派)和德鲁兹教派都是承认轮回转世这一事实的,只有阿拉维教派情况比较复杂。
印度:案例对象主要为印度教和耆那教徒。在1975年已有105个充分调查过的案例,其中60男,45女,6个性别改变。一些案例未能公开或流产的原因:从男人转为女人的不愿公开;从极高阶层转到很低阶层的不愿公开;宗教偏见,如一个前世为基督徒的今世成了佛教徒,便使调查流产;在家族内部转生的,也不愿公开。(比较:特灵吉人还专门希望在家族内部转生哪!) 下面是一个颇有教益的案例简介。
比申·钱德·卡普尔(Bishen Chand Kapoor) 生于1921年2月7日。才10个月时便喃喃呼出一个陌生城市的名字“皮尔维”,后来知道与其前世有关。能讲话后讲出许多前世生活的细节,经查证发现与 1918年死去的拉赫米非常吻合。拉赫米是一个富豪地主的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17岁读小学六年级时退了学。其父死后留下大笔财产。他花天酒地、整日沉溺在衣食酒色之中,无所事事。其父生前慷慨好施,他也花钱如水。他与一个妓丨女帕德玛特别近乎。一天他见另一男人从她住处出来,便立即从自己仆人手中夺过一枝枪将其击毙。此事发生于1918年,他于同年12月死去,大约是32岁。比申从小抱怨家贫,对其父说,“我的仆人也不会吃这家里作的食物”。又怪他父亲没有修房子,并把披到他身上的棉衣扯坏,要穿丝绸衣服。家中其他人都吃素,他便偷着吃肉喝酒。1944年他23岁时已经有一收入不高的工作。一天他见了帕德玛(已经52岁),竟兴奋得当场晕倒。当晚因旧情复萌而提了一罐酒去帕德玛住的小山上与之相会。帕德玛一见大怒,“我都是你母亲的年龄了!你(过去)已经把什么都丢光了,你又想把什么都丢光?”摔破了他的酒罐,把他打发回去。从那以后,他逐渐反思,比较两次人生,渐有所悟,认识到前世所为、特别是杀人,造成了今世的贫穷逆境,并开始对自己一直夸耀的前世生活感到悔恨。
作者根据案例特点把全书案例分成了许多类。下面的故事梗概是“先天缺陷的极端情形”中的一个。
马茗芯1956年10月12日生于缅甸的一个乡村。其母怀她之前,其父披庭梦见一个熟人辛孟,说想转生到他家里来,当时他还不知辛孟已死。辛孟长期在外用卡车跑生意并缠上一个女人,其妻知道后于绝望中喝了电池酸液而死。四、五年后,辛孟于一桩拦劫凶杀案中丧命。据见过尸体的人说,辛孟双手的手指都被砍下来了。马茗芯五岁时开始谈到她前世的生活,回忆起前世曾被四个男人中的三个用刀杀死。当那些人向辛孟砍第一刀时,他用手去挡,手指被砍下。马茗芯确信辛孟的岳母雇人杀了辛孟为女儿报仇,因此与她关系一直不好。马茗芯年轻时曾在服装上表现男性化,有时在说话中使用阳性动词形式,并对自己是个女子表示抱怨。
伊安·史蒂文森:《不学自会的语言-对特异外语能力的新研究》
根据几次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现代西方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相信轮回转世,并且相信这一事实的人数还在不断地回升。这要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在轮回转世研究中的不懈努力。而在这些科学家中,史蒂文森教授是一个公认的杰出代表。自1961年以来,史蒂文森教授便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和验证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轮回案例,迄今已有40个年头,收集到的案例已有2600个。
所谓特异外语能力(xenoglossy),就是没有经过常规方法的学习而具有的使用一种外语的能力。在轮回转世的研究中,有的孩子回忆起自己前世曾在另一个国家生活,并能在不同程度上记起前世使用过的外国语言。如能证明这个孩子在今世不可能通过常规方法学习这种语言,则这种案例就能为轮回转世的真实性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史蒂文森教授1966年出的《二十案例示轮回》[1]中,他就已经在一些案例中提到了这种现象,并在该书引论的一条脚注里宣称他要出一本这方面的专著。但直到1974年,才出版了他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特异外语能力--一个案例的回顾与报道》[2],记录了一个名叫詹森(Jensen)的美国人记起了前世曾在瑞典生活,并能在催眠状态下使用瑞典文。《不学自会的语言--对特异外语能力的新研究》[3]是他在这方面的第二本专著,由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全书223页,包含两个案例。这两本书中的三个案例是迄今为止史蒂文森教授在这一专门领域里仅有的可以单独立案的案例,由此可见这类完整的案例是何等的希少。(特别是考虑到他手上有二千多个案例!)
这类案例极其希少的原因:首先,虽然每一个人都在转世中不断地轮回,但转生到另一个国家去的人却相对地要少得多。因为每一世的轮回都由前面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业力)而定。转生到哪里,与哪些人产生社会关系,都是围绕业力的平衡来安排的。如果你从来没有和外国人有过瓜葛,你转生到那里去干什么?只有那些卷入了“涉外事件”的人才有这种麻烦。尽管随着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卷入“涉外事件”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比起世界总人口来,仍然是少数或极少数;其次,当一个小孩的父母听到这个小孩说到自己前世的生活时,他们至少知道他说话的内容。如果他们相信轮回,就会把他当作一个案例来对待。但如果这个小孩是用一种他们完全不懂的语言在讲前世的事,他们不管信不信轮回都无法把这个案例发现出来;再其次,即使小孩说的单词和句子被父母发现是一种外语,要留下足够多的语言记录和证明也是很难的。小孩记起前世,多数在五岁以下。那个时候连自己的母语都还在发展中,要同时用好另一种语言谈何容易。其实,史蒂文森教授目前两本书中的三个案例都是成年人的偶然发现。成年人中能记起前世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还要刚好是转生到外国去的,这种机会就太小了。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较为科学的验证方法?
人真的是有灵魂的.如果人真的是有灵魂的,那么,灵魂与肉体是分离的,即:肉体已死,灵魂却不一定死了,还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生活;而灵魂在肉体死后所处的地方是好是坏,那就将决定你的永恒,因此,人就完全有必要搞清人死后灵魂究竟会去何处,并要搞清楚如何在肉体死后让灵魂去一个享福的地方去.如果人没有灵魂,那么,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剩下睁核,人也不用为今生的任何行为负责,也不用去相信任何宗教,因为在没有灵魂的前提下,宗教里所讲的都是虚空.
但是,人们已通过种种科学实验发现:人确实有灵魂,而动物却没有,因此,轮回之说就归于虚无(因为轮回的主体是灵魂,而不是肉身).
有一位科学家在实验室用特殊的方法拍摄下孕妇分娩时的情形,后来在放映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在孕妇分娩前有一股奇异的白烟冲入孕妇的腹部,不久,小孩就出生了。那位科学家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宣称自己发现了人类的灵魂。
灵魂的重量
美国的麦克唐盖尔博士最近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项特殊的实验:把一名即将咽气的肺病患者移放到一架很大但非常灵敏的光束天平上,大约过了三小时四十分,病人的面部表情骤然消失,一刹那间,光束发生了偏移,有21.26克的重量失去了.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在以后的两年半里,他又对五名临危病人进行了验证,这些病人在死去的一瞬间,失去10.6克至42.5克的重量.这似乎说明, 除了灵魂离开了人身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可是,当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同样的试验时,却没有发现在动物死亡的一瞬间体重减少的现象,这似乎说明:动物没有灵魂闹薯.
1985年4月12日《青年报》发表一篇文章:“人的灵魂能升天吗?”文中述及有些死里逃生者,原来不相信“来世论”,但经过濒死过程后,竞相信人死后会升天堂。为了解开这个谜,美国医学界每年积累上千个死里逃生者的医案作研究。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司库梅克教授调查2300个濒死经历后惊讶地发现,60%的人在濒死时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当临近生命极限时,听到医师宣布“他死了”,接着是亲人的哭泣和其它噪音,随后他感到自己飘飘然经过一个长而黑的通道,突然又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站在躯壳旁边,清楚看见医师为抢救他所作的一切努力。
纪实文学“被绑架的女富翁”一书中写到美国佩蒂华彬纳博士。十四岁上大学,十九岁发明了一种冷烫剂,欧洲一家公司高价买下了她的专利权,使她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后来通过各种经营又获巨利,报纸把她称作点石成金的女人。但她五十六岁时,被歹徒绑架,歹徒将她抛到钢台上,用二百四十伏的电流通过全身。她痉挛的躯体陡然震动,随即瘫软在台上。医师签写了死亡证明书,好从要害死她的人手中领取四万元美金。在经过六小时后,她又活了过来,清楚真实地描述了她濒死的感受和灵魂到乐园见到救主的经历。其后,害她的四个歹徒却神秘地死亡。
温州阿平弟兄的外祖母是一位热心的基督徒。阿平的一个小液早者姨因病去世,家中人为了不教外祖母伤心,都瞒着她。一天她躺在床上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向乐园,那里乐声悠扬,景色美不胜收。看见她的小女儿身穿白衣、容貌安详,和天使一起从乐园出来迎接她……她很稀奇,把自己看见的事告诉阿平、阿平姐姐等人。大家都感到稀奇,于是便把小姨已去世的事告诉了她。她一边唱歌,一边安然去世。这样的事很多,1989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死后见闻》就有大量这方面真实的记录。
1988年4月《科学博览》上有一篇文章叫“探索灵魂”,上面报导: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灵魂问题上进行了探讨。约翰、埃克尔斯博士通过对脑的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神经细胞在突触上互相联络,从而获得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这一研究成果有力维护了人类传统的信仰,即人类是由有形的物质体和无形的精神体巧妙地结合而成。埃克尔斯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是“人的灵魂”使我们具有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考、创造性甚至爱恨怕等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纵着“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他大胆断言:“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后依然活着。
人死后会有灵魂吗?
皮姆·范·拉曼尔博士是荷兰著名的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他在1988年~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在拉曼尔的研究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病人的灵魂离体,这些经历很难以从神经生理角度解释 例如一位突发心脏病的44岁患者,送到医院时此人已被宣布临床死亡。但拉曼尔还是持续给他做心脏起搏和人工呼吸。拉曼尔在准备做人工呼吸时发现患者口中有假牙,便将假牙从患者口中拿掉。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有了心跳和血压。 等清醒之后,该患者一见到拉曼尔便告诉他, 自己知道他的假牙放在哪里。拉曼尔医生非常吃惊,因为他知道该患者当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该患者解释说,当时他漂浮在空中,看到了医生昌兄抢救他的全部过程。该患者描述的抢救细节和场景都与当时的真实情况吻合。如果把当时该患者的意识活动归结于他的脑神经活动,那如何解释他在处于大脑不活动的状态下,却能清晰地看到一切的事实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消迅清柏拉图就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研究表明,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遍布世界不同地域、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据美国盖洛普公司的一项调查,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 美国非常著名的心脏专家 莫里斯 ·罗林斯医生 ( Dr. Maurice Rawlings ),他著有《死 -- 怎么回事?》﹝又名:《 超越死亡之门》或《生死之间》,Beyond Death's Door(Thomas Nelson Inc., 1979 ),1991年﹞ 和《基督教-- 来生论》( Christianity -- Future Life )等著作。罗林斯医生过去一向认为人死如灯灭。然而自1977年的一位心脏病患者死亡后被他抢救复活后,该病人叙述了死后的经历,引起了罗林斯医生的注意。从此他便有意识地收集了众多类似的例案,在排除了药物等因素可能产生的头脑濒死幻觉现象之后,他发现,那些死后被抢救复活回来的人,描述他们灵魂出壳的经历是真实可靠的。这个研究结果完全改变了他先前的思想。他说:“我现在得重新考虑我自己的命运了。就我所发现的,可真有点不妙!我发觉人可真不能糊里糊涂的就死去!”他自己终于接受、相信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成为新造的人。他撰写了以上的著作,并热心到处传扬神的福音,为主耶稣基督作见证。 还有一些临床医生的死亡,之拿前后被抢救 复活回来的个案报告,如 乔治·里奇 医生 ( Dr. George G. Ritchie ),报道了 1943年发生在他身上的死亡事件﹝他的书名是 《死亡九分钟》( Return From Tomorrow ),陈健民 译, 2002年 6 月﹞ ,他是一个两度被宣布死亡的“死人”。他描述他的灵魂离开身体之后,被耶稣基督先带到天堂,然后又到地狱的一次属灵漫游。在地狱的人和他们在地上时一样的有感性和知觉。不同的是:他们再也无法按着他们想作的去作了。李齐医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自杀的人,他们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说:“后悔啊!后悔啊!后悔啊! 最近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Sunday Telegraph, UK )也报道了 英国皇家医学院精神科( The Royal Medic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UK )研究员、英国著名神经精神科 彼得·芬威克医生 ( Dr. Peter Fenwick 和英国南安普敦医院 Southampton General Hospital, UK ) 森·帕尔尼亚医生 ( Dr. Sam Parrniya)共同研究的成果。 他们排除了药物作用和脑在缺血等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幻觉等因素,结果发现:人死亡之后,灵魂确实是存在的。 芬威克医生说:“如果精神( Spirit ,中国人习惯翻译成精神,也是习惯用法。其实应该翻译成灵)与大脑是互相独立的,那便会带出精神会否在死亡之后继续存在的问题,亦会令人探问,人类是否有灵魂?人类的存在是偶然还是另有目的?”而帕尔尼亚医生则说:“如果大脑只是精神的中介,那么我们便可以证实,精神在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他并表示:他自己本是一个怀疑论者,但看了这一切证据之后,他开始认为人死亡之后,还有一些东西继续存留。 美国著名心脏科专家丹佛圣路克医院心脏科( Heart Institute-St. Luke's Hospital, Houston, Denver, Colorado, USA )主任 司库马克教授 ( Prof. F. Schoonmaker ),以及许多“死后生命”研究学者都积累了成千上万个死里逃生者的医学案卷(濒死经历 -- Near Death Experiences,简称:NDEs )作研究。中国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在 1989年出版的美国畅销书 《死后见闻》, 一书里就有大量这方面真实的记录。 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报告是,1980年,大脑专家约翰·洛伯教授( Prof. John Lorber, 1915-1996 )发表了一篇论文:“Is the Brain Really Necessary ? ”(人是否真需要脑?),因他在 20 世纪 60年代发现了一个就读于英格兰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d, England )数学非常好,且是获得一级荣誉称号的学生,他的脑袋很大;然而,洛伯教授发现他的头壳里竟然没有脑,只有脑水,而只有一片很薄的脑细胞吊在中间;他很聪明,其IQ是126 ,是一个天才型的数学学生。洛伯教授后来一共研究了 600 个类似的个案,这其中 95%没有脑,而只有脑水存在脑壳里。他们中间有一半的人IQ 超过 100 ,或者100 左右,这是正常人的 IQ 水平。他们连自己没有脑都不知道。没有脑也可以思维、并且照样活得好好的。这个研究结果有力地证实,传统观念和唯物论者认为“生命就是物质的”并非正确,这个研究结果明确地提示我们: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在着。 澳大利亚著名生理学家 约翰 ·卡鲁· 埃克尔斯教授、博士、爵士 ( Prof. Dr. Sir John Carew Eccles, 1903-1997 ),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对脑的神经突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发现神经细胞在突触上互相联络,因而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时候,就具有了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的能力,这种“人的灵魂”(灵性生命)使我们具有了人类的特性:自我意识、自由思想、个性、创造性能及爱、恨、怕等。我们“非物质的自我”操作着它的“联络中枢”,就象司机驾驶汽车或程序员操纵计算机一样。他最大的断言是“非物质的自我”在物质的大脑死亡之后依然活着。埃克尔斯博士后来写了《 奇妙的人类 》(“ Wonder of Being Human”)一书,得出的结论是:人有灵魂的存在。有人问他:人若不是进化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说:“如果人有灵魂的存在,人应该是个神圣的创造者所造出来的。”后来又有人问他:“你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存在吗?”他说:“如果死的只是物质的部分,那么死了之后的非物质部分应该还存在的,就是人的灵魂还是存在的。” 另外,世界著名大脑神经学的鼻祖 – 威尔德 ·格瑞夫斯· 彭菲尔德医生 ( Dr. Wilder Graves Penfield, 1891-1976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在人脑的运动区( Motor Area )进行刺激,对侧的肢体就会产生活动。然而,受试者却说:“这个不是我要动的,是你搞我,搞得我动。”那人还思考分辨说:“现在这个不是我指挥的,是你来指挥,你弄出来的。”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除了物质的生命之外,还有非物质的生命存在着,并且起主导作用。 美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生物心理学家 罗杰 ·渥尔考特· 斯佩里教授、博士 ( Prof. Dr. 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1994 )对大脑左、右两半球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左、右脑的运用方面,心灵具有一个独立的因果性影响力,不因环境的原因而产生他因为 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 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心理学家科恩休伯( HH Kornhuber )所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思考能力独立转变大脑的神经活动,而不是大脑神经活动控制思想。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杰 ·潘罗士教授、博士、爵士( Prof. Dr. Sir Roger Penrose, 1931- )在 1994年出版了一本影响巨大的书:《 皇帝新脑》( The Emperor's New Mind ),他的研究报告里也说:“There must be something . ”(这里还有些什么),指的大概就是人的灵魂。 美国火箭之父维尔赫 ·冯·布 朗博士 ( Dr. Wernher von Braun, 1912-1977 ,生于德国 ),他不但被赞誉为超科学家,他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说:“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已经被证明了。我也相信灵魂不灭定律。” 根据雷蒙 ·穆迪教授、博士( Prof. Dr. Raymond Moody, 1944- )、伊丽莎白·库柏勒 - 罗斯博士( Dr.Elizabeth Kubler-Ross, 1926-2004 )、加利斯·欧西斯博士( Dr. Karlis Osis, 1917-1997 )和爱兰德·哈拉德逊教授、博士( Prof. Dr. Erlendur Haraldsson, 1931- )等人研究所 得出的结果,除了自杀的人被抢救回来有不好的濒死经历外,而其它的濒死经历几乎都是一些美好的体验。 根据雷蒙·穆迪博士的研究报告,只有 0. 3% 的人有地狱似的经历。这些好的经历都是笔墨难于形容的愉快、慈爱、美好、安宁、和谐等。把那些众多的个案归纳起来,得出的结果是:死亡是美好的;没有地狱,因为没有罪恶的审判;《圣经》是错误的;秘术是有益的。濒死经历中的那些“光明体”、“已死亲友”和“天使”等所传播的信息与创造主在《圣经》所教导的完全背道而驰。这些有濒死经历的人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所产生的后效:抛弃《圣经》,不要传讲人的罪恶,不要传讲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不要传讲审判的道理,不要传讲神的慈爱,而传讲人的自义;离开基督教会、离婚并抛弃家庭; 除去对死亡的恐惧,传播死亡的美好;引向自杀;传播并导向秘术、灵媒、巫术、邪术、交鬼、东方宗教和其它形式的招魂术活动等。﹝笔者在此建议有兴趣者参阅有关著作。 约翰·安伯克博士 ( Dr. John Ankerberg )和 约翰·韦尔登博士 ( Dr. John Weldon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查阅、引用了 169 处的书刊,这种对问题是非曲直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死后生命的真相》 ( The Facts on Life After Death ,逸萍译,1999年 4 月)是他们合作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然而, 莫里斯·罗林斯医生在他亲身进行的心脏复苏抢救之后,马上对复活者采访追踪他们的濒死经历;研究的结果却证实,那些濒死后不好的可怕经历比比皆是。因为他非常清楚地注意到,若不马上追忆,大多数不好的经历都很快被病人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底下。 由于这些非常恐怖的经历令人十分困扰,病人尽可能把它们逐出意识界;所以,追忆时只剩下快乐的部分,或者什么都忘了(这不只是理论上的分析,而是他实际研究后所得出的结果)。罗林斯医生终于得出了结论,即他相信以上研究者的报告是真实的;但是,很不幸的是,雷蒙·穆迪博士和库柏勒·罗斯博士等其他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只是会晤过由别的临床医生手中抢救活过来的病人,并且通常已经过了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难怪罗林斯医生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上面的研究者们大相径庭,因为 他们未曾亲自救过病人,然后做临场的会晤及报道。
满意请采纳
关于死的书籍
1.《面对死亡的人》(上下卷)
西方死亡学的开创性著作
让他的灵魂安息在宁静和绿荫中。
——引自《塞拉比祈祷书》
死者入睡,一般都睡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屠宾在贵族们的尸体前祈求上帝:“愿上帝在圣指歼洁的鲜花中接纳我们所有人的灵魂”;罗兰也做了同样的祈祷:“愿上帝把他们安放在鲜花中”。这后一句诗表达了死后的两种形象:安眠或无知觉的沉睡,睡在圣洁的鲜花或花团簇拥的花园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该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哲学家死亡录》
“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陪逗毁会他们活着。
——蒙田
你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去死,但读读它可能会有帮助。
——英国《独立报》
毕达哥拉斯宁可让自己被屠戮,也不愿横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柏拉图据说死于虱病;
亚里士多德据说是用乌头草毒死了自己;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
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3.《文化人的“死”与“生”》
人可以通过社会而不死。
——费孝通
尘世无常,性命终得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
——钱穆
生与死,向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文化人从文化中获取精神力量,从而完成学问的储备、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并将对以后的社会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集体(可以为小集体,也可以是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又存在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间的互相影响中,文化得以永远延续下去……
你为什么要为生命的长度担心呢?
——马可·奥勒留
4.《致死的疾病》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无希望就是连最后的希望,即死亡都没有。当死亡是最大的危险时,人希望生;但当人认识到更恐怖的危险时,他希望死。所以,当危险时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为人的希望时,绝望就是那求死不得的无望。
——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论反讽概念》、《恐惧与战栗》等。
我感觉一团闪亮的火焰正在震动撞击着我的灵魂,在那一刹那,我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了。
——蒙田
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死亡的观念能拯救人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
死亡是焦虑芦备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
我并不是要歌颂死亡的美好,也不是要提倡否认生命的病态观念,而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基本两难困境: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我们是必死的生物,又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而知道自己终有一死。
对十位从金门大桥跳下但自杀未遂的人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导致其中六位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有人说:“我重新燃起活下去的意志……天上确实有位仁慈的上帝,在世间万物中无处不在。”另一位说:“我们身上都具有神性——伟大上帝的博爱。”还有人说:“我现在有强烈的生活动力……我的整个生命得到了重生……我已经从旧有的窠臼跳出来……我现在能感觉到别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如果有来生,那么一片木炭放到火上就无法燃烧。
——休谟
7.《自杀论》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
埃米尔·迪尔凯姆(旧译涂尔干,1858-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作者通过系统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写出这部系统论述自杀的著作。
我们的生命没有终点就像我们的视野没有界限。
——维特根斯坦
8.《亡灵对话录》
古典主义最后的代表
在《亡灵对话录》中,费讷隆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见,在对话中倾诉各自的感想。
“靠罪孽赢得的伟大,不会带来持久的荣誉和幸福。”
“战争是人世间最大的灾难。”
本书收录《论雄辩》和《亡灵对话录》两种对话。在《论雄辩》中,作者通过条分缕析,层层深入,对雄辩这一命题做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在《亡灵对话录》中,作者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遇,各自倾诉自己的感想。这些人物往往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他们中间有作家、君王、政治家等,每篇对话谈论一个主题,如权术、道德、艺术等等。
弗朗索瓦•费讷隆(1651-1715),法国作家和神学家。著有《泰雷马克历险记》、《论女孩的教育》等作品。
我愿重返大地,化作尘土,使我能在生我的地方安息。
——尼采
人死后灵魂的世界这类书籍,多推荐,有在线阅读更好
有一本宗教书“教义学大纲”详细的讲述了有关灵魂的各种问题。这本书内容设计的很广,你在目灶睁录里能看到有关叙述灵魂的章节。这是对灵魂的各种争论中所写成的书。作者好象是波斯人,译者是马坚先生。你清银在百度搜关键词“教义隐正岁学大纲 马坚”就会有的。
写了一个人死后先到一条街上,主要讲解了一个人死后的经历,这本书名叫什么?
鲁迅的散文 《死》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听到几声喜鹊叫,接着是一阵乌老鸦。空气很清爽,——虽然也带些土气息,——大约正当黎明时候罢。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象是我的眼睛;于是想抬手,也一样。
听到脚步声,走路的罢。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轧轧地叫得人心烦,还有些牙齿齼。很觉得满眼绯红,一定是太阳上来了。那么,我的脸是朝东的。但那都没有什么关系。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他们踹起黄土来,飞进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喷嚏了,但终于没有打,仅有想打的心。
陆陆续续地又是脚步声,都到近旁就停下,还有更多的低语声:看的人多起来了。我忽然很想听听他们的议论。但同时想,我生存时说的什么批评不值一笑的话,大概是违心之论罢:才死,就露了破绽了。然而还是听;然而毕竟得不到结论,归纳起来不过是这样——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念羡激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但是,大约是一个马蚁,在我的脊梁上爬着,痒痒的。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着一个哩!你们是做什么的?虫豸!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仔袜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
我的身体似乎比活的时候要重得多,所以压着衣皱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习惯的;或者就要腐烂,不至于再有什么大麻烦。此刻还不如静静地静着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派凳大约走了。但是似乎一个马蚁又在脖子上爬起来,终于爬到脸上,只绕着眼眶转圈子。
万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后也会变化的。忽而,有一种力将我的心的平安冲破;同时,许多梦也都做在眼前了。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
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我觉得在快意中要哭出来。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的哭。
然而终于也没有眼泪流下;只看见眼前仿佛有火花一样,我于是坐了起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4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