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佛弟子具备哪四个基本观念和能力(真正的佛弟子应该具备的条件?)的简单介绍

学佛需要具备的6个条件都有哪些
一、发大心
学佛首要在发心,这个心要发得无边之大、无量之大。心量越大,得到佛法的利益越多,不发大心,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古人所谓;“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发心要正,不发正心,则得不到实果。发心是因地,因地不正,果遭纡曲。
佛经上说: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而成正觉。佛法是讲因果的,发成佛之心,才能得成佛之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必得其下。”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国土,在佛教未传入我国的两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许多非常好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摆在了第一位,说明了发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谓“正而不邪”。
省庵祖师曾经写过一本名叫《劝发菩提心文》的书,专门介绍了八种发心的差别,即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以发心最为首要,发心宜正不宜邪,要真不要伪,宜大不宜小,要圆不要偏。只有发了真正的圆满广大之心,才具备了学佛修行的资本。否则的话,漏囊渡海,无有是处!所以,发心以及发什么样的心,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必须知道,检讨自己。还没有发起大心的同志,请您不要错过这慎型棚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从现在开始发起。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去探索第二步学佛修行的道路了。
二、定宗旨
学佛宗旨,首在开智慧,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六道苦海,了二种生死。不受世出世间一切苦厄。所谓成佛,即是成大智慧,梵语般若波罗密。因为般若方可度登彼岸,所以开智慧,乃成佛唯一法门,舍此别无二法。
学佛贵在自求自修、自除烦恼、自开智慧、自成佛道。求佛只如问路求医,走路吃药,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只如地图和药方,与本病并不相干。学佛是学习与佛无二无别,同一没有烦恼,清净自在,不是变一个佛。
学佛目的在断一切苦,得究竟乐。而欲得究竟乐,就在开智慧,求智慧在定,得定在于修法。目标宗旨既定,中途方不疑退,租孙学得方法之后,一门深入,此生必可成就,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法,都要同此目的,同此宗旨。
三、明修义
修行修什么?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用修,因冤枉而起无明之病,要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叫做修。否则叫做建造,不叫修理。
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修理物品需要工具,而修心还是靠自心,以妄心修复妄心,至心不可得,光明自在,起一切妙用为止。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于一切行住坐卧之时,检点观照自己,在佛堂打坐,或者诵经、念佛、礼拜,都只是一时的,而修行却是在于时时。
以般若观照自己,观世间一切皆平等,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此即是正修。
无论何宗皆以净土为归,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明心见性后,方入正修。否则劳而无功,毕竟退转。所以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是走的冤枉路,但是,这个冤枉路跑多了,脚跟就硬了,等到开悟之后,去除习气就更加容易了,因此,这个冤枉路还是要走的,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求正法
佛陀说法都是应机施教,以去除众生的执着为目的,教法如药没有好坏之差别,能治病者为良药,若反而执着教法,这就难免错误了,如《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不知。
欲求正法,先得求师。求宽则师不可人情用事,比如药不对症,即当变换,千万不可勉强。如果参禅多年,不见功效,可以改修净土,念佛到一心不乱后,自可明心见性,得大受用;或修净土多年,不见功效,即可改修密宗,至证三昧后,回头再修净土,则定有把握。若方法不对,还死执要修,便难得利益。此事决择在师,当老师的应该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广论》说:“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诸佛。”古人说:“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忧。”此法即是正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五、示要诀
凡夫与佛,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未达果觉之位,才叫凡夫。然此自性与佛毫无区别。只要一觉,就是彼岸。为何不觉呢?就是我们起心动念都在妄想执着。《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所以,我们不起妄想、不起心动念的当下,不生执着而又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没有业、没有罪的当下。常常作这种自我觉醒,今日有这样的因,将来必定会得这样的果。久久纯熟,功夫才能上路。照见五蕴皆空,心净无染,自然法喜充满。
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只是随缘应付,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常与自己脾气奋斗。我见就是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我见不除生死难了,断我见破见思惑,才能够了脱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所以佛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情为我爱,转而疏之;见为我执,解而空之。时间一长,自得自在。
观察世间无论千万种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还抵不过我一修;而千万个修,又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当知众苦只因不觉,极乐无过明心。《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照即是觉照之意。
但是,我们习惯于流浪、习惯于妄想执着,有时仍然会忘记观照自己,或者虽然记起而又力不能转,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从生到熟,熟能生巧的过程,直到随缘不变,不变又能随缘,方为究竟。
六、防诸病
1、勿苦修,凡是毁坏身体不知用心的,都不是佛法,佛以得大自在为主,若心不能自在,而又破坏身体,这是决对错误的。
2、勿怨修,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如因怨而修,则嗔根难拔,故当解释,使之得定开慧解空,入欢喜地。
3、勿盲修,盲修瞎炼世人最多,得一正法如理如量地修下去,直到明心见性,方不盲修。
4、勿压修,也就是不要硬求死定,压住妄念不起,如石压草,石开草长,虽得定于一时,但流弊于日后。
5、勿贪修,这是说不可以见法即求,见师就拜。如果得一正法,应当一门深入,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以上所提的几个学佛先决条件,如果都具备了,那是再好不过了,现在就可以上路修行了。如果还不能具备,那么,也不要太难过,就从现在开始,也并不算晚。
可以找一些好的佛学网站进行系统的学习。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涅槃经》中云:“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佛陀说过:在所有佛法的修行中,修无常是最殊胜的。所以我们应当时时观想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都是这一世最后的作为;口中所说的,是今生最后要说的话;内心所想的,也是今生最后能想的。只有时时观修无常迟高,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1、对于轮回的出离。认知轮回,要有坚强的出离心,经常地慎念无常,如果有了这一个基础,你算是一个学佛的人。
2、不论你是修行哪个一个法门的人,自己生活中一定要搞清楚你的见解和行为一定要是相顺的。相顺是什么呢?用见解引导行为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用行为来盲目地去套这个见解,这是错误的。
3、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浪费时间,你要把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提倡的就是这样的—世旦裂—“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佛法,然后用佛法来引导你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时候,你才能够在世间上非常的好,又能在出世间上修行的非常的不出格,是一个正道。
4、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仔细想一想,我们这第一念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为了打击报复?是为了品头论足?还是真的是为了利益他人?如果我们真的利益他人的话,我们是善知识吗?如果我们不是善知识,是不是介绍一个善知识出来比去评论某一个人更好一些呢?所以我希望你们都能够明白,是非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够损害自己的功德,不可能对解脱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你们把自己的心放在法上,这对所有学佛的人都适用。
把法好好地修起来,你修好了会成为世间明灯,就像太阳,搜闭无论别人是不是信任它,是不是喜欢它,太阳该升起的时候依然会升起!
做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该怎么去做???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桥孙,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即使在今生,你无法彻底转化你的心,你无法在证悟上取得多大的进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护自己的三业,照顾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虽然你无法达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还能控制自己源判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个念头,努力而虔诚的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样子,那么,就好象曲吉旺波在《大圆满三要释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样:"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内心安详真愉快。"为什么呢?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成就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秘密的,极其秘密的。就外在的成就层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虽然掌握了伟大的知识,了解了高深的见地,但是很不幸,它们就好象是在衣服上的补丁,终究会要脱落。例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会感到很自在,而且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这一切以一种良好的自我感来暗示:似乎我们是不凡的圣哲,但是,当你遇到重病的时候,你浑身火烧而陷入昏迷,仔细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种种接近死亡的业相在梦中显示,即使你厌恶他们而不敢堕入昏睡,但昏迷会迅速将你击垮,哪个时候,你的任何才智,学问,都帮助不了你,于是,修行人应该知道,在重病中出现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续梦境,这是修行的耻辱,甚至,这是闻思的耻辱,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其次是验修的成就,当喜悦和光明产生,巨大的宁静伴随深沉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异的景象,并且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这些体验就好象对山谷大声叫喊一样,你努力的叫喊,它给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随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种奇特的经验发生了,但是记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无常,假如你想拥有这些体验,永恒的占有它们,那么,你就会经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样的痛苦,它们根本就是无常,所以从验修的种种幻想中解脱吧,不企图占有它们,平等的看待它们,而不扰乱内在的心相续,哪怕是在敏裂链广大的平等定见中,一切显现为不实际的五色烟雾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墙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将这些视为开悟的标志并产生我慢,这是着魔的开始,并因为我执而流浪轮回。最后是广大的明智成就,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超越喜悦和悲哀,安然的任运于当下。经由心的修持,我们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我们的心成为空与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惧或是希冀,都无法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佛陀之道。
怎样才算是学佛?
生活与信仰
每一种宗教都劝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要信仰什么呢?古人说: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择木而栖,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况信仰,也要选择好的对象。那么,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不能不去探讨。
(一)信仰实在有的
我们慎弯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察它是否真实存在。譬如我们选择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确实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国家,诞生的年月日,养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亲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记载,佛陀的事迹,历史上是明明确确载录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子虚乌有人物,凭空杜撰的上帝;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换句话说,我们佛教徒所信仰的对象,他在历史上是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因此,我们要信仰什么?我们要信仰实实在在存有的对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
我们交朋友,要结交品德高尚、人格圣洁的人,因为他可以引导我们向善向上,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们所信仰的对象,要我们去杀生害人,超向下流,那么,信仰他不但没有助益,反而有害。我们必须了解,我所信仰的对象,他的德行有没有清净?他的慈悲有没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没有完美?如果他具备了,那么这样的对象,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皈依。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强的
我们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一枝强而有力的拐杖做我们的依怙。从小我们接受师长们博学多能的提携,才能渐渐的免于童呆;我们信仰的对象,也必须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以引导我们走向正道。《佛遗教经》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我如良医,应病与药。」相信善导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达目的地;相信良医的诊治,可以获得阿伽陀药,治疗烦恼疾病。历代仁君贤者,英雄好汉,一般民众,为什么愿意猛陆接受他的领导?主要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狮子可以做兽中之王,大鹏可以作鸟中强者,都是因为它们有特殊的枝孝顷能力。人也是一样,如果信仰的对象具有强大的力量,彷佛人生有了后盾,我们才能因他而获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净的
戒行清净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规,我们依从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会出轨。如果我们信仰的对象戒行不清净的话,好比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我们跟随他也就太危险了。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伟大佛陀,是戒行最严谨清净的觉者,他不仅自持严格,并且制定许多的戒法来摄化弟子们的身心。经上记载: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园主人托钵水果,园主人请他自己摘取,这位尊者回答说:「佛戒上说比人高的树,不可以爬上去。」园主人请他用手把果子摇下来,他又说:「佛戒上说不可以摇树取果子。」园主人为了表示诚意,只得亲自攀下树枝请他采摘。那知道他还是坚持说:「佛戒上说不可以自己动手取果子。」园主人不得已只好双手捧著果子献给他说:「我供养您!」这段故事是说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为了坚守此戒,宁可不要果子。以现代来说,没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东西,那怕是一针一线,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会上就没有抢劫偷盗的行为了。如果我们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净无瑕!
(五)信仰正法圆的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适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适合。或者用在此时很恰当,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当。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社会的学问五花八门,我们要选择最正确、最圆融的为我们的指南。春秋时代黔娄之妻的「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名言,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赞美与运用。信仰了圆满的正法,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许多正确的指示,并且能够建立圆满的人生。
(六)信仰智能满的
「成佛之道」一书中有两句话:「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平常我们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误以为是佛陀的身体,或者以为佛陀在世时,那种庄严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实佛陀是以正法为身的;佛陀的寿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间岁月,佛陀是以无尽智能为生命的。世俗的知识是有漏的,人间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正法为身体,正法是遍一切时处,无穷无尽;智能为寿命,智能是清净永恒,无量无限的。我们信仰的对象,他的智能完满无缺,我们跟随他学习,将来可以获得充满智能的生命,以此而贡献社会大众。
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是信仰的对象,更应该仔细抉择!
正信的生活与正信的信仰
社会上有一些人虽然也说有某种信仰,其实,实际上却都是迷信的多,甚至于有的更是邪信。那么什么才是正信呢?又如何获得正信的生活与信仰呢?
(一)从伪装的信仰到真实的信仰
一般社会大众,由于没有获得真实的信仰而趋于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开,便胡里胡涂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来。比如看风水、时辰、算命、占相、卜卦、烧锡箔金银纸时,都是迷信的行为,都为佛法所不容许。
佛光山有一个万寿花园公墓,常有人因亲友故世,想将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对他们说:「最好不要带地理先生来看风水。」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找地理先生看风水,必须要管理公墓的人先送红包给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后,即使丧家主事者觉得满意,他也会借故说:「这块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于此,对子孙犯冲。」听了这话,你一定认为那还得了,为了安葬父母,却冲犯了小儿小女,绝对不能要这块地。又如盖一栋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块地,如果地理先生说:「房子的方向朝这边不好,因为朝这一个方向对你的父母不利。」试想你能冒这个大忌吗?迷信,就是用一种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点,使得你不敢违抗他的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的智能,就不能从迷信中解脱出来。佛陀在《遗教经》中一再指示我们:「不得占相吉凶,仰观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们存心公正,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个时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绝不迷信,迷信的绝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种是邪信,譬如一贯道,究竟什么是一贯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可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许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违反,只得一直相信下去。然而,信仰不应该这样轻率的,只因人情,或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把伪装的邪教的迷信舍弃,而选择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从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
一般人通常都欢喜相信天命,任何事物,都归于天的安排。饭食,是上天给我们吃的;利益,是靠天得来的。当然,这种思想并非有什么罪恶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权,毫无条件的送给了神明,让神来作主宰,来统治我们,这种不知道自己有主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实在是世间上最愚痴、最可怜愍的人。一个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乐、精神的愉快,前途的光明,为何要让神明来支配、来施予呢?佛教讲「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主权。让我们警觉到原来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变为光明;悲惨的可以化为幸福;崎岖不平的,可以铺成坦荡荡的人生大道。信佛,说得透彻一点,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比依赖神明的支配不是更有意义吗?
(三)从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
有许多人的信仰,往往因为这个庙也去应酬,那个庙也去走动,到最后终于被众多人情包围,而不能选择真正的信仰。其实,信仰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佛教的人,依据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证」,不要因人(说法的人)的优劣而放弃信仰;或只做某一个寺庙、某一个僧众的信徒,而置整个佛法于不顾。
二、「依智不依识」:智是智能,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本来面目;识是差别、分别。学佛的人,不以分别的知识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学佛的人,应该运用智能去内证真理,才能获得解脱。
三、「依义不依语」:信佛的人,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的佛法,只是劝诱初信或根基浅薄的人的方便法门;信仰真理,应该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脱之道。
「四依止」是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并且要切实去施行。
(四)从寺庙的信仰到僧团的信仰
我们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个寺庙的信徒,应该要做整个佛教僧团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个人的弟子,应该要做全僧团的弟子。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任何一个寺院,都应该要护持;凡僧团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力所及,都应该尽心协助,应该爱护僧团如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本省各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动于每一个寺庙之间,比较僧众待他的热忱程度,有些甚至于拨弄是非,使寺庙与寺庙之间感情不和,这种情形都不是一个正信佛教徒所应有的行为。信仰僧团,护持僧团,才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
(五)从杂乱的信仰到纯正的信仰
现在的信仰太复杂了,也不管礼拜的对象是什么,他就这儿也烧香,那里也拜拜,其实杂乱信仰就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要杂信,这个也信,那个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难时就得不到帮助。倒不如把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要清化我们的信仰。
欢迎认识正信的佛教。
如果想学佛,请看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通俗易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0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