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是什么意思(真没想到!)的简单介绍

“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分别指的是什么?
四重恩是:父握贺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国土恩)、三宝恩(上师恩)。
三途(三涂)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1、父母恩: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养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上师雹孝恩(三宝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
4、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扩展资料: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心地观经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释氏要览中谓四恩者: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重恩
参考资段肆派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途苦
《金刚经》有谒: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意思。
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神棚袭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相: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
虚妄: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扩展资料:
金刚经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和锋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
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游兄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
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怎么解释
原文】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1],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2],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3],不觉死贼至。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钱者,其事亦如是。”

【注释】
[1] 周:遍。
[2] 三宝福田:三宝,佛教对佛、法、僧三者的尊称。福田,必须信奉佛教如同广种福分之田。
[3] 乐着不观苦:贪图享乐,不顾身后的痛苦。
【译文】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路途中偶然拾得一袋岁皮钱,他欣喜万分,随即蹲下来数起钱来。一遍还没数完,失主忽然赶回来了,把钱全都要了回去。这个穷人后悔当时没有立刻离去,懊恼之情,令衡悔他感到十分痛苦。
有些遇到佛法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遇见了佛、法、僧三宝福田,却因为自己不勤于修行,建立善业,等到生乎拦差命终结,便堕入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捡到钱却又被主人要回去一样。正如偈所说的:
“今日造作这个业,明日忙着做那桩事。贪恋眼前不思后苦,不觉之间死神来到。急匆匆做这做那,凡夫众生人人这样。如同那个数钱之人,所做之事也是这样。”
【评析】
这则寓言的原教诫是:希望佛教弟子在遇到参禅悟道的机会时,好好把握,勤于修行,不要因为贪恋无常琐事而不精心佛道,最终落入三恶道之中。本来捡了别人的钱,人家要回去是天经地义的,而故事中的这个穷人却因此恼怒不已。但是抛开社会道德不说,这个穷人倒真算是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讲的应该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世间的一切有为的方法只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少纵即逝,纵然美妙、激烈,依然不留痕迹。这句话要告诉人们应该有为、怎样做的同时,内心却应该持无为、坦然的态度。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仔姿银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梦幻泡影:
“如”:与····一样,好像·····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着。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册辩;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念宴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
参考资料:金刚经-百度百科
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身体处于无间的人不老不死,寿命长久是无间地狱中的大的劫难。
出处:《涅盘经》第十九卷
原段: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 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
意思:八大地狱最痛苦的叫无间地狱,在里面将会不断的巨大的痛苦,所以它叫氏芹无间地狱。在无间地狱受苦的人,永远不会消失,永生就是无间地狱的最大痛苦。佛说:身体处于无间的人不老不死,寿命长久是无间地狱中的大的劫难。
扩展资料: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
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悄猛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歼运毕了一幅幅彰显著涅槃诗思的意境。《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什么意思啊?
犹如梦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如在梦中。种种万象。无量苦恼无量无边。皆由吾人当下一念所现。其性真空。本无烦恼。知幻则见真。宇宙万象与梦相近。宴友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实乃吾人一念无明而起惑业。由识心裂辩变现的种种境相。本无实体。同一真心。无有分别。如水成冰。肆祥缺结成万象。融还成水。如是众生。虽有万象。其性本佛。同一体性。当体即空。不从空来。不从空入。众生本性佛。本是如来藏。一切众生花草树木砖头瓦块。佛性无二同一体性。
如眼有病。见空中花。病好花灭。本就无花。无眼病人。不见空花。此空中花。不从空来。不从空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实是幻影。本无生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