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用爱心看待一切(佛法用爱心看待一切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183

佛教对众生的关爱

佛教所说的爱心,是指爱欲之心、执著之心;认为爱欲是轮回的根本,只有“永脱爱欲”,才能证“阿罗汉果”。佛教所说的慈悲心,指兴乐拔苦之心,即兴众生乐,拔众生苦,则类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爱心。

平常我们所说的爱,主要是指异性之爱,按佛教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低层次的阿修罗式的相互占有的欲望以及两情相悦。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一种无私的关爱。它不计个人得失,把心都扑在万物众生身上,是对众生的关注、理解、包容、呵护。只有把自己放到一边,才能把心放在别人身上,才能如实感受他人的心,苦别人之所苦,乐别人之所乐。禅宗有一则故事,讲一位禅师教一个学人回家认识到母亲即是自己身边的菩萨。──即说明母爱中的无私品质与佛教所说的慈悲精神相通。

佛教所说的慈悲,是建立在一种超越的心态基础上的。这种超越的心态,即《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也就是说,菩萨慈护众生,兴乐拔苦,不带任何自私的目的及人我分别、贡高我慢的心态。

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展自己对万物众生的慈悲爱心。这种爱心随着修行的拓展渐而普及他人、万物,随着修行的进步而深入到自心灵的深处。可以说,慈悲爱心的发展,实质上即是自心灵的成长。

关爱众生的前提是关爱自己。一个不关爱自己,随波逐流或自暴自弃的人,是谈不上关爱他人的。这里所说的关爱自己,不是指只顾个人利益,而是指自尊自重自爱,它要求时时观照自心,护持自心,使自心合于正道。一个自私或我执深重的人,其心灵偏狭,便很难敞开心灵观察众生的心态、性情,接纳万物众生,也就谈不上兴众生乐,拔众生苦。一个人只有通过切实的修行,获得清净平和的心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为万物众生着想,在举手投足之间向周围散发安宁和谐的气氛。而向自己周围环境布施安宁和谐的气氛,本身即是最难得的布施。“六度”中不仅忍辱、布施是慈悯众生所必需的,而且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的修持,落实到自己心态的清净柔和上,也是增益自身慈悲爱心的基础。

当然宗教教义是伟大的,可惜出家人仍然活在这个世上,自己活好了才能想到世人,出家人不是神,自己吃不饱的时候摇身一变又成了普通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有吃有喝之时唱佛念经。

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这也显现了人性的弱点,如果每个佛门弟子效仿割肉饲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佛家如何看待慈爱心

佛教讲慈悲,悲:为拔苦之意,慈:是与乐之意

即是拔除众生之苦给与众生之乐,这是每一个修习大乘之人必要作到最基本内容之一.(当然现实中很多人可能作不到,但这是目标,只有作到了才算合格)

佛经中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出自哪本经典?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善待一切就是菩萨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于人我众生皆无所碍。

佛教的爱心?

在和尚来讲做法事是不收钱的,但在施主来讲却应该主动供养。

和尚做法事要钱,可能有两种考虑,第一可能是处于私心,和尚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就要生活,和尚是化外人,没有工资领的,至于某些人说和尚有工资是混扯淡,有的寺庙确实有发钱,但那大多是寺庙功德箱里的钱,不是国家或旅游区承包者给的,多数和尚兜里的钱都不多,少的几块钱甚至没有钱(没油水的和尚多了去)多的几百块,还得是大庙里的,当然万元户不是没有,少林寺的和尚有个万八的不奇怪,可毕竟是极少数,香火少的寺庙没钱怎么办,没钱人就不能活,和尚也一样,和尚和牧师不同,人家牧师可钱多,而且还稳定,和尚不同,所以只能收点小钱,尤其是小庙的和尚最艰难,所以作为居士包容些好。

第二和尚收钱也是为了施主好,佛教讲因果,没有人能够只得到而不付出,和尚为施主服务,可能并不是真的贪着施主的那点钱,只是为了让施主种个福田,免得来生贫困,债多压身,仅此而已

佛教:佛说一切唯心造,一切起源皆在心!真正理解后,功德无量!

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改变,我们愿意有安全感。也就是说,当我们成人之后,很多人生活的主题是在验证自己是对的,哪怕自己错了也死不悔改。因为自尊心强,因为执着。执着是什么?执着是你知道是错的,但是你不改,你认为是对的,以错为对,颠倒。所以《心经》里面讲,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个。

凡夫的生活,所有的行为行动都是建立在自己认为对的标准基础之上。修行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的中轴线,不是建立在我们认为对的那个事情上,而是建立在我们不断改错的基础之上。什么叫修行?什么叫觉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变它。改变分两种,一种是修修补补,这种修行,你常常会觉得是扬汤止沸。

锅开了,你用瓢舀一舀,你觉得缓解了沸水的能力。可是真正的要止这个,让开水不再咕嘟咕嘟烧开的,是要釜底抽薪。我们大部分人的修行是隔布挠痒,是扬汤止沸。只有佛陀的教义是这个世间最彻底的修行方法。

他用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当因缘聚合的时候法成立,当因缘离散的时候法灭亡、法转化。也就是说,我们所建立起来对人生既有的认识,很可能让我们在生活当中产生一个错觉,这个错觉结合成一个成语就叫刻舟求剑。就是剑在一个地方掉水里了,船开了,你还从船上掉剑的那个地方下去捞那个剑,你认为剑就是从那里掉下去的。

这个笑话有点冷,我们认为这个人很愚蠢,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愚蠢的人,所以佛陀说叫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要真正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不是去简单地修修补补,不是说改变你的缺点,增加你的优点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从三观上彻底地去了解世界的属性。世界的属性,佛陀说,一切唯心造。

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我们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除非你能放下这个我执,放下虚构起来的这个自我的幻象,才能认知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否则的话,就如同你带着变色镜去看这个多彩的世界,这个多彩的世界在你的视野当中不会呈现任何真实的色彩,只会呈现你眼镜的那个颜色。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需要我们勇于作出这个改变。

所以,一切唯心造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去仔细体会的一个教义。这里所要说的还有两个问题。第一,很多人说佛教是唯心的,而科学是唯物的。我们上次也讲过这个问题,佛教里面说的唯心跟唯物它不是相对的,唯物是本体论,说这个世界是由物质为第一属性产生精神,所以叫唯物。而唯心论说,这个世界完全是由心制造出来的,精神是第一性的。

但是在佛法当中,我们不讨论精神是第一性还是第二性。一切唯心造当中的唯心,它不是哲学思维当中的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的视角,而是认识论的视角。它说,这个世间你只能看到你需要的,一切的标准,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变现出来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