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玄奘法师的游学经历(玄奘法师所作)

学佛百科2023-05-0490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是怎样的?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音gōu))氏人。原来姓陈,叫陈袆。玄陵冲奘对佛教文化做出了空前的贡献。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到处拜师学习,很精通佛教经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玄奘27岁。他对佛经有些疑问解释不了,便想到佛教发源地去学习考察。

佛教最早起源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传于印度以后,迅速盛行起来,西汉时期传到中国。唐朝人信奉佛教的也不少。唐太宗对佛教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不准僧人随便西去学经。玄奘向有关衙门申请通行证没得到批准,但他并不气馁,慢慢寻找机会。这年秋天,长安一带农田受灾,朝廷允许百姓外出谋生,27岁的玄奘认为机会来了,夹在灾民之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艰难漫长的西行之答搜路。

玄奘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再往西走,没有通行证过不去关卡。凉州是西域各国与内地联系的必经要道,都督李大亮对过关人员盘清汪历查严格,他听说唐朝僧人玄奘要出关到西域取经学法,便把他找来,命令他返回长安,不然就抓起来遣送回去。

这点困难根本吓不倒玄奘,凉州佛寺慧威法师被玄奘的才华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徒弟陪着玄奘于夜晚过关,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凉州都督不知怎么得到玄奘已过关西去的消息,立即向瓜州等地发了追捕玄奘的通牒,牒文措辞严厉: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瓜州刺史独孤达信,信仰佛教,尊重僧人,他没有抓玄奘,让他快些离去。玄奘在瓜州寺庙门口,碰见一位西域来进香的老人,谈起西行之事,老人说:“西去路遥,道路险峻。还要经戈壁沙漠,几百里全是沙海,没有人烟,法师孤身一人,太危险了!”玄奘说:“贫僧立誓西行,决不东退一步。即使途中亡故,亦不后悔!”

老人对玄奘油然而生敬意,竟然将自己骑的马送给他。他千恩万谢谢过老人之后,骑上老马继续西行。许多地段荆棘丛生,灌木交错,玄奘只好在荆棘林中穿行,夜里太疲乏需要睡觉时,他就把行李往草地上铺,躺在上面睡,清晨醒来,身上、行李上全是霜。偌大的密林荒野中,只有玄奘一人一马,但他不畏艰难,披荆斩棘走了两天,来到了第四座烽火台。

王伯陇见信后,对玄奘很热情,送给他一个罗盘,可在沙漠中指示方向。并告诉他绕过第五府烽火台的小路。玄奘牵着马在沙漠中走了两天,又不小心将皮囊中的水洒光了,而且还要七八天才能出去沙漠,没水根本不行,玄奘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走,想去野马泉再装水。走了一段路,想起自己的誓言:不到天竺国(即印度国)不后退一步,于是又回转马头,继续西行。

玄奘又走了两天,渴累交加,昏倒在沙地上。午夜时,被冻醒,又爬起来趔趔趄趄地赶路。走了一程,老马突然一声长啸,然后挣脱玄奘之手独自向前飞奔。玄奘大吃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老马失常。他急忙在后面追赶,老马忽然停住,玄奘跑过来一瞧,原来,老马找到一泓清泉!玄奘趴在泉边,与马共饮,喝饱之后,装满皮囊,再往前走,有了力气,又走了五天,终于走出戈壁大沙漠,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西部不远处还有个高昌国(国都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叫典文泰,对佛教非常虔诚,听说唐朝一位僧人来到伊吾,便派人到伊吾把玄奘接到交河,研讨佛经,曲文泰送给玄奘一些衣物、30匹马,又派25人护送,并且给西方24个国王写信,请求他们给玄奘以方便。玄奘更坚定了西去学经的决心。

玄奘一行走到天山支脉凌山时,遇到雪崩,陪同的人有几位不幸身亡,有的人吓跑了,只剩下八九个人。玄奘毫无退缩之意,跋涉七天,翻过7000米高的雪山,辗转许多国家,来到铁门关(今阿富汗巴达克山),把高昌国陪行的人打发回去,自己孤身前行,克服数不尽的艰险,到达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共历时十余多月时间。玄奘在天竺国访问了数百座寺院,同僧人探讨佛经,一晃十几年过去,开始时以学习为主,后来则以讲学为主。

有一次,摩谒陀国乌苌王朝国王戒日,在曲女城召开研讨佛经辩论会,请玄奘主持,来了18国的国王和五六千名僧侣,主动来的老百姓有5万多人,听玄奘主讲《破恶见论》,连讲18天,没有一人反驳他的观点,由此名声远扬。

贞观十七年春,离开长安17年之久的玄奘开始启程回返大唐。他收集了657部经书和热带、亚热带的树木花草种子,以及戒日王送他的大象、马匹,还有护送人员,一起上路。

玄奘几乎走到每个地方,都有人请他讲经,第二年秋天,才走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不知唐朝廷是否还治他的私自出国之罪,就把这17年的简况写了表文托人捎至长安给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了表章不仅没怪罪他,反而很高兴,亲写敕文,让玄奘速来长安见面。此时的玄奘,今非昔北,各地见到太宗皇帝的敕文以后,当做功臣对待。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阔别近19年的长安,走时27岁,回来已经45岁。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

唐太宗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见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他所经历的110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后,让徒弟们记录成一部《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都经历了什么事情?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人,即现在的河南省偃师,13岁时做了洛阳净土寺的僧人。为了学习佛教真义,他决定亲往佛教发源地天竺寻求真经。

公元629年秋,他离开唐都长安,随西行商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悄族知西游历程。

玄奘向西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等地,出玉门关,穿过渺无人烟的沙漠,再经伊吾、高昌、屈支,越过天山冰峰凌山,依热海,到达当时属于西突厥的碎叶城。

再过赭时、阿姆河上游、铁门要塞,经吐火罗和迦毕试,到达大雪山,翻越雪山后进入那揭罗喝国和犍陀罗国,最后进入天竺境内。

此后在印度停居10多年,一边学习佛学一边周游印度各地。公元643年回国,经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帕米尔高原的瓦罕谷地,沿丝绸之路南道的疏勒、于阗、鄯善,到达瓜州,由穗皮此沿河西走廊回到唐都长安。

玄奘在西行途中,穿过了许多惊险之地,遇到很多特殊地理环境。

他曾单身一人进入沙漠,一路上沙海茫茫,渺无人烟,绝少水草。沙漠中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大启消作,飞沙走石,暗无天日,时而寂静无声,烈日当空,炎热炙肤。加上光线折射,海市蜃楼现象忽隐忽现,变幻莫测。

夜晚则寒气袭人,路旁尸骨发出幽幽蓝光,一派骇人胆魄的景象。他说当时:

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他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一连五天四夜,无滴水沾喉,口干舌焦,以致昏倒在沙漠中。直至夜晚,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才使他苏醒过来。

他咬紧牙关继续西行,终于发现了一池淡水,才免于一死。饮水后,稍作休息,他又艰难地在沙漠中穿行,以前人的尸骨为标志,摸索前进。

几天之后,才走出沙漠到达伊吾城。

他在翻越天山冰峰时,所经过的凌山,山峰高耸,冰雪漫地,寒风彻骨,他只能“悬釜而饮,席冰而寝”,忍饥挨饿地越过天山。而他后来翻越的大雪山比凌山更险恶。他说那一段路程“满山冰雪,千年不化。”“积雪满谷,蹊路难涉。”而且,“群盗横行”“途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

尽管路途艰险,玄奘终于以“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决心与毅力,完成了历史上这一罕见的长途旅行。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完成了《西域记》,也就是《大唐西域记》。

玄奘取经简介,玄奘取经的故事

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里面的人物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是虚构的,故事也是虚构的,但是唐僧取经,却真有其事。

明代作家吴承恩笔下唐僧的原型,就是依据唐代着名的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和旅行家玄奘。

玄奘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出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家。

他少年时就爱好佛学,十三岁当了和尚。

后来,他游历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着名寺院,虚心向佛学大师求教,学习佛教经典,被赞为佛门的“千里驹”而誉满长安。

他学问越来越渊博,但从不满足,并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

当时,交通不便,走陆路去印度,必须经过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绕过中亚细亚,还有喜马拉雅山的阻隔。

还有那茫茫无际的大沙漠,横亘千里,很难通过。

但是玄奘毫不畏惧,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玄奘从京城长安向西出发了。

他先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讲了一个多月佛经,又到了瓜州(今甘肃安西县)。

在那里,他得到了一匹多次往返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县)的又老又瘦的赤马,这才过了玉门关,走出了戈壁大沙漠,到了伊吾国。

在高昌国,他受到国王的盛情款待,高昌王还给唐僧要经过的西域二十四个国家的君王一一写信,请他们迎送大唐来的高僧。

在沿途国王的帮助下,玄奘得到了给养、马匹玄奘简介,历尽千辛万苦,翻过了帕米尔北隅的凌山(现天山山脉的冰达坂),又闯过了大雪山。

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的夏末,经过一年的跋涉,他终于到达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一些国家游学,又到中印度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

中印度是当时佛教学术中心,玄奘在驰名世界的那烂陀寺,向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潜心求教修学了五个年头,通晓了全部经论,成为很有学问的佛学大师。

他又到印度其他一些国家学习,认真阅读各国藏书,向各国高僧请教。

他的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博得了印度各地人民的赞叹和钦佩。

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了阔别近二十年的长安。

这时,他已是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了。

在古代交通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他游历了十七年,走了五万里路,周游了大小一百一十个国家,带回了六百七十五部佛经。旅漏

唐太宗听到玄奘回国,特地派了文武官员去隆重迎接,一时,长安的市民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玄奘把他带回来的佛经等,在长安最繁华的朱雀大街南端公开陈列,让人们参观。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介绍印度文物的展览会。

接着,他在皇太子李治为他修建的慈恩寺的译经院里,专心译经玄奘简介,还从各地挑选了一批高僧、学者,参加这一工作。

前后用了十九年时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有一千三百多万言,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

他还着有《大唐西域记》一书,长达十二卷,记述了他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物产等情况,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政教民情的重要文献。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这位毕生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的三藏法师在玉华寺逝世。

附近五百里地前来送葬的人有一百多万,夜宿在墓旁的有三万多人。

玄奘生前曾在慈恩寺西院同链举工匠们一起搬砖运石修建的大雁塔,收藏了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典和佛像。拆唤烂

这高达60多米的巨塔经过历代修葺,一直高耸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玄奘卓越贡献的象征。

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

玄奘取经历程称得上是一场壮举,他的佛法传播更深深地影响到此后的中国,包括周边国家,堪称是中国 历史 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玄奘取经的真实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玄奘取经的真实故事

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中第一个就是来自本国的阻止。当时 天下 刚定,唐朝根本不允许国人出镜。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递上西行的 申请书 时,是没有回应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这一点与电视剧有着较大出入,电视剧是为了美化唐太宗。事实上,玄奘之所以能够 成功 西行,是自己乔装打扮,混入灾民中偷渡离开。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阻拦他的军队和士兵,在他人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此时的玄奘状况已经十分凄惨,马匹死了,僧人也离开了,也而就是说现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一点被士兵射杀。在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举步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并且还迷了路,在这般艰难的状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亩弯粗功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中,由于国王的赏识,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决心,所以就绝食抗议,最后高昌国的国王妥协了,放玄奘离开。但是离开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边就只有两名弟子陪伴在身侧。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数不可数,多次还威胁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奘没有放弃,终于到达了印度习到了正宗的佛教经典。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

玄奘西行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正是玄奘西行后带来的佛教经典,促成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玄奘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并且常常跟随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的经论和典籍。两兄弟常常在国内到处云游 拜访 高僧,得到了慧休等高僧的指导,在十几年的积累下,玄奘的佛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佛学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在此时,玄奘遇见了来自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这名僧人是在印度权威的佛学学院受戒的弟子,佛学造诣在玄奘之上,能背诵很多唐朝没有的佛学经论。玄奘前去请教,在两人的交流中,玄奘接触到了更多的佛家经典,并且意识到自己在佛学知识上的浅薄。

其实在玄奘西行前,早就有很多名僧人西去取经,这些古人的 事迹 让玄奘心生向往,立下了西行的志愿。而玄奘西行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学习闹凯中发现,佛学典籍虽然多,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些经典的诠释是不同的,有些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让玄奘意识到,长久下去对佛教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以上种种就是玄奘西行原因。经过深思熟虑后,玄奘终于下定决心西去取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为佛教做一点贡献。

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玄奘在观世音的指教下踏上了取经的道路,他的目的是为了学到大迅镇乘佛法,难道历史上的玄奘西行的目的真得也是学习大乘佛法吗?历史上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真正的目的其实很多,不止这一个。

首先,玄奘之所以会去取经,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阐释佛法。因为当时的玄奘发现,在国内很多佛法的释义大相径同,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具有较高佛法造诣的玄奘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而他本身就是在这些解说不同的教义下长大,缺乏正确诠释这些教义的能力,所以他想要去佛教的发源地探索这些教义的真正释义。

其次,玄奘在西行前曾经遇见过波罗颇密多罗,这个僧人是在正统的印度佛学学院受戒的。他所能背诵的许多佛法经论,是当时唐朝所没有的,而这些经论一直吸引着玄奘。当得知印度有许多这样高深的佛经之后,玄奘就想要去印度将这些佛经取来传授到唐朝。

第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了兴盛。但是印度佛经的翻译却是一个难题。在唐朝,虽然已经有了许多被翻译过的佛经,但远远不够僧人们学习,玄奘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要西行,他希望自己通过游历印度等国家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从而为唐朝翻译更多更正确的佛经。事实上,玄奘回国后,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玄奘西行的目的很多,但综合而言就是为了能够在唐朝弘扬佛法。

玄奘圆寂时说了什么

唐玄奘,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一个世代儒学之家。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圆寂于长安玉华寺,葬于白鹿原。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13岁的时候就出家,贞观三年(627),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玄奘经九死一生,千辛万苦,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古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 瑜伽 师地论》等佛经。往返19年,旅程5万里,所经所闻138国。返长安之后,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又经19年,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

玄奘时年13岁,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回国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

唐麟德元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