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的心得(皈依的正行分享心得)

学佛百科2023-05-0487

我想皈依,有什么是要先注意的吗

在皈依仪式中,我们必须从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我们却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我们当知道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返指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我们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之加害,亦会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 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我们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我们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在 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 行持;不共的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各别学处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共同学处是普遍适用于三宝之总体的教授。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 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 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 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 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 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 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 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 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少不免会在 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 厅时,我们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 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 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 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 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罪友来 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甚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甚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 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 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甚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 有一次,伊斯兰耐肢教军队漏亩配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 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 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 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 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佛像搁在一旁。既 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 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 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在现今年 代,很多寺院也以售卖经书作为僧众的生计,这是很大的错误。在西藏曾有一富户延请一僧到家中作法事,并对高僧供养饮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难当,自 觉此并非寻常病痛,便以神通观察,竟见无数的经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观音祈请,观音现身向他说:“你今天应供时所吃东西,乃富户卖经所得。幸好你 业障轻,此业马上显现为轻微之果报。如果换了是业重者,此不善业不马上轻报,而会在来生招致极重之果!”由此可见,即使无意中犯了这类业之后果亦很严重。 此外,有些汉人习惯用经书把佛像把经书放佛像垫高,这也是不正确的。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像,所以它在定义上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佛 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违犯学处。

(3) 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 皈依后,我们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 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 在日后,我们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 皈依后,我们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 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 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开玩笑的戏言,我们都不能说我们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活法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感悟

皈是皈投,依是依止。相当于您掉在海首培里,淹死的过程很难受(人生如苦海),这个时候来了一艘船(佛法),船长(佛)说是搭您过海,您起了想上船的心(皈),相信船长一定能搭你抵达海的那一边(依)!

其次,我们想去一所大学读书,通常要求报名,办学生证,成为其中一员,报名办理学生证的过程,就是皈依,学生证=皈依证。您可以选择读夜大电大函大生(在家学佛),也可以报考科班生(出家做僧人),佛门广开,善者进来

皈依三宝共五类:1、翻邪者则唯皈依(这就是最普及的含义);2、五戒皈依;3、八戒皈依(这就是猪八戒的名字由来,可惜吴老先生理解错了);前三种都不是出家;4、十戒皈依(沙弥);5、具足皈依(比丘);根据您的盯段问题,应该属于第一类

《皈依》35课

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一切,不执著利益。

这也许是我这一课的第一个感悟,我从前的确是一个很执着的人,执着于那所谓的感觉,认定的结果必须要发生,与其说掌控欲不如说缺乏安全感。我认为付出就要有回报,这就是因果,其实我忽略了缘。如果用无所得的心来看待,也许会活得更轻松一些。

皈依的利益,师父给我们列举了八点:入佛子数,诸戒之本,减灭诸障,集广大福,不堕恶趣,随愿皆成,速得成佛。

自皈依后,我有好一阵也不晓得皈依后有什么好处只觉得多了些约束,那是觉得真正的自由来源于自律,所以将皈依也看成给自己一个提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其实守戒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长期坚持并发派毁起喜悦心就是要看到体会到皈依后的好处。在学习了这一课后,我才知道原来皈依后如此殊胜,难怪有人说我,你这些大灾小难的都可以化解的,因为有加持。我那时心里在窃喜,应该是佛祖加持、菩萨加持。但是我也看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我很不智慧,也许是要放下一些事了,否则,师兄们都几乎看不到我了,我说了将学佛放在第一位,但自己摸索同时没有做法布施其实学起来是少了一些共修的法喜的。

其实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忙,不去做也死不了人,只是自己太贪着于此了,做事情太较真,我所谓的完美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也就是那样,只是自己看得太重。作为皈依的弟子,还在让心如此忙碌没有安住和停歇,实在是很愧疚。我也想从琐事中抽出,但在某些方面自己又缺少智慧或者说太贪。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其实就是痴人说梦。看到了,怎么就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缺少了思维,对做了后的好处,不去做的坏处还没有想得很清楚,没有对比就很难产生行动力。这也是自己八步骤学的不够扎实。我要慢慢加强正向思维,争取早点“自由”。

对于皈依修行仪轨有前行、正行、结行、回向几大部分,看到这时我才反应过来上次参尘拍备加传灯师兄们说的策划沙龙活动的这几个环节的意思,原来这里也有啊。都说生活需要有仪式感,就像宋朝时候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4大闲事就是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生活的处处都透露出对生活对生命的尊重。而我们现在的人都活得太糙了。在皈依修行中,仪轨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三宝的尊重、对皈依的重视。而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贺雀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子,都应该将皈依作为修学重心。回想起自己皈依时,仪式很简单但也很如法。庆幸自己能有这瑕满人身在此生可以听闻佛法智慧、也感恩在这路上能遇到像济群法师这样的善知识和一起携手同行的师兄们,希望我们同愿同行,一个都不丢下。

观澜

2018.12.14

皈依的功德与意义有哪些?

清代被誉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的王常月祖师于《龙门心法》第一讲《皈依三宝》中说:“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轮回邪道,颠倒沉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此三皈依,乃昔之圣贤渡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师傅从事易命理手相 面相 知运 改运 看风水等,师傅有着多年经验 已经帮助上万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现在的运势诸事不顺,想早日改善现状师傅叩寇\wei/: 3996194人很好可以免费预测诸多事件!!

《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道之造化,自然而然;道之力量,无穷无尽;道之至尊,生成一切。……这就告诉我们,道教所信仰的“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宇宙的本体。作为宇宙本原和本体的“道”,用太上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说,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真实本身;“道”的名字,(虽然)也可以勉强地用文辞来命名,(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本来名字。因为这个“道”,她无形无象、无声无色,令人无法感知。

“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她仍然存在,因为她蕴含于万物之中,她是宇宙万物存在、运动和变化的依据。天得渣族消到“道”之后,便会清明;地得到“道”之后,便会安宁;神明得到“道”之后,便会灵异神通;沟谷得到“道”之后,便会充盈;万物得到“道”之后,便会生存。反之,天如若没有得到“道”而清明,恐穗雹怕就要开裂;地如若没有得到“道”而安宁,恐怕就要陷塌;神明如若没有得到“道”而灵异神通,恐怕就要失去神的功能;沟谷如若没有得到“道”而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如若没有得到“道”而生存,恐怕就要灭绝。[1]由此可见,宇宙万物不能离开“道”。盖合“道”则存,如知离“道”则亡

学习皈依法。皈依有何种胜利(利益,好处)?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

略而言之有八:

一,入佛子行数;

二,皈依为诸戒之本;

三册态,所积罪障能灭减;

四,广积培态大福;

五,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六,不堕恶趣;

七,随愿皆成;

八,常生善根,速得佛位。

因何而有如是广大胜利?是因对境力大,故与其他善根不同。大悲白莲花经说:“以语敕(咒)诅彼田中种子,令不成种,无有是处。世配姿源间凡夫,虽犹会看世间福利,然以对三宝,对境力大,故将来必得佛位。”

皈依的功德实在太大了

1、什么是三皈依?

答: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什么是五戒?

答: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三皈依和受五戒是一回事吗?

答:三皈依是三皈依,五戒是五戒,不是一回事。

有人认为:

皈依,就是要进入一个很严格的戒律范围中,担心自己毕竟是在家人守不了清规戒律,就怕皈依,不敢皈依。

其实,

皈依不是受戒,皈依就是你成为佛弟子。皈依并不会改变你任何当下的生活习惯。皈依就比如去学校注册一样简单。注册了你就是在册生,没皈依去学佛法等于旁听生。

皈依后是否受五戒全凭自愿

有条件,愿意受持五戒的当然很好。如果只能受持其中一戒两戒那也很好,如果条件不具备,只是三皈依不受戒同样很好。佛法大门是向所有人,所有不同条件的人敞开的,谁都可以轻松的走进来。

当自己想了解佛教、想学习佛法,就去皈依即可。

皈依不是皈依哪个人,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当自己愿意受持五戒时再受戒即可。

4、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有哪些?

答: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一切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

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

「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宽扒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

由此可知,皈依三宝的功德如此之大

没有皈依三宝会是怎样

没有皈依的人即使拜佛烧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

总结经典中的皈依之功德利益如下

1.如果你皈依

你便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

经云: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

因此

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如顶戴宝冠,身着华服,人身立刻庄严;

而皈依三慎岩昌宝,则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

2.如果你皈依

佛陀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宝弟子。

3.如果你皈依

你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

4.如果你皈依

你易获得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会成就。

5.如果你皈依

你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6.如果你皈依

你会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到处都能得方便。

7.如果你皈依

你就有受戒的资格。皈依三宝的人可以受持五戒,参加八关斋戒等。

8.如果你皈依

终有一天,你必定得度。

9.如果你皈依

只是皈依三宝,没有受戒等,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你也能得度。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

任何人仅仅一皈依,就播下了解脱种子,能够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成为一切律仪之根本,一切功德之来源,也能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并且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而且能忆起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有无量功德。

公案启示:

从前一个盗贼被主人逮住,主枣唯人一边念皈依偈一边用棍棒打他,(每念一句打一下)如念一句皈依佛,打他一下,(这样四句皈依全部念完后)将他释放了。盗贼想:释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话,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声音与疼痛成了无二无别,并且脑海中一直回响着朗朗的皈依偈声。他到一个桥下躺了下来,这时,桥上来了许多鬼魔,它们说:“这里有一个皈依三宝的人。”而不敢过桥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

皈依的功德实在太大了

没有皈依,就象有一座高楼,不得其门而入。

皈依就是打开所有佛法大门的钥匙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没皈依前,做善事的因缘,是落在轮回中的善事做得极为殊胜的话,落在天道;然后是阿修罗道,最后是人道,这三界是比较快乐的。如果做坏事就落在三恶道,一切众生都是做过坏事的,就容易落入恶道。

所以,

没皈依前,你就在轮回中流转。轮回是没有开始和结束的,上一辈子的因缘带到这一辈子,这一辈子的因缘带到下一辈子。

如果我们皈依的话

就会这从个无始无终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很久以前和我们一样也是凡夫,皈依三宝修行,所有的业障都清净了,脱离轮回而成佛。我们现在开始皈依,然后修行,也是可以得到解脱而往生净土的。

总的来说

没有皈依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就象做梦。

比如我们昨晚上做了个梦,醒来才知道都是假的。

但我们有福报和佛缘,这一世得到人身来皈依学佛。

就象一个人得了病,就得找医生看,病就治好了。

5、我不皈依不也一样可以学佛吗?

答:我们没皈依之前,诵经念咒是有很大功德的,但还不是真正解脱的种子,都是轮回的功德。你看现在世界上,有的人不知道学佛,也不懂因果,但他很快乐、很有钱、做大官,这些都是他们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时做功德的果,这些功德都落在轮回中了。大家都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你要清楚,他也是要死去的,轮回中是要受苦的。没有皈依,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去做义工去做很多功德,很有善心,但这个果还是落在轮回中,没办法解脱,没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皈依后

我们做善事和修行,就变成脱离轮回的功德,

所有的功德就成了解脱的种子,都是解脱的方法。

要解脱就必须修行,修自己的心,必须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怎样消除呢?是不是用世间法就可以消除贪嗔痴呢?完全不是的。世间法都是贪嗔痴的工作,用贪嗔痴来消除贪嗔痴是绝对不可能的。比如洗衣服,用脏的水来洗是洗不干净的,必须用干净的水。因此必须学佛法,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贪嗔痴的,用来消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的。只有佛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来消除。

所以,学佛,一定要皈依

没有皈依的话,八万四千法门你是学不了的;

没有皈依的话,你不可能有机会解脱。脱离苦海。

皈依,你赚大了!

皈依后你受龙天护法保护,

皈依后你种上了解脱种子,

皈依后你会越活越年轻,

皈依后你会越来越富有,

皈依后你会越变越欢喜。

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回向给一切因缘有情,以及大家所有无量劫之父母、六亲眷属、鬼神护道神明、冤亲债主、堕胎婴儿,一切身口意所杀害、伤害的所有有情,一切有缘。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仰仗诸佛菩萨摄受加被,破除一切无明妄想,快速开启觉性智慧,脱离一切虚妄之生死烦恼苦海,回归佛国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5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