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佛教的自我认知)

学佛感悟的美句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精选41句)
1、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曾经我们没有坚持,如今我们放生彼此。
3、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4、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6、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碧饥世界。
7、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和睦相处靠包容。
8、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9、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10、退让带来的基本都是得寸进尺,别妄想能换来什么尊重和心疼。
11、亲爱的,如果我们忘记了那个开始,那么,请不要忘记这个结局。
1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3、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4、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
15、这世界不符合任何人的理想,只是有人学会了忘却,有人却始终坚持。
16、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17、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
18、上帝也很为难,他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让给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不幸都塞给你。
19、容易被激怒的人,要么太脆弱,要么太敏感,所以,要么自己强大,要么学会无视。
20、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21、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2、感情,不是没有码慧郑争吵,而是争吵后依然在一起;共老,不是没有风雨,而是风雨后的更加坚定。
23、该来的自然来,会走的留不住。不违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24、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
2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6、年龄越大,越学会了顺其自然。以前总认为坚持会让我们变强大,但是长大后才发现,让我们强大的,是放下。
27、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挺一挺,就过去了!某迟颂一天再回首,你会发现给你痛苦的人和事,却也是你的救赎。
28、人这一生,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只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29、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心智的超越。
30、人生是一场体验,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
31、佛陀告诫我们,从生到死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所以当我们接纳了孤独,才发现它并不代表痛苦,它只是给予我们最美的自我认知。
3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3、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
34、如果我用你待我的方式来待你,恐怕你早已离去。所以说,不管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凡事换个角度,假如你是我,你未必有我大度!
35、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36、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不要合理化自己的过错,将一切不顺己心、不如己意之事怪罪于他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是改变命运第一法。
37、时间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跨度,让惨痛变得苍白,让执着的人选择离开,然后历经沧桑人来人往,你会明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38、被人误解很正常,哪怕是你最亲的人。不要总盼着别人跟你想到一起,毕竟心不同,想法就不一样。出现矛盾时,不妨一笑而过,相信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剂。
39、人生就是选择、付出和收获的过程。选择要问心无愧,付出要心甘情愿,收获要随遇而安。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40、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41、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挺一挺,就过去了!某一天再回首,你会发现给你痛苦的人和事,却也是你的救赎。认识一个人靠缘分,了解一个人靠耐心,和睦相处靠包容。
佛教怎么看待人生,认识自我,了解心性,学习了如何利用佛法智慧,审视与解决?
佛陀常用“盲龟浮木”来比喻人生的珍贵。《阿含经》中说,人身极为难得,如大海盲龟,百年一现,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随风飘动,当盲龟浮出水面,其颈正好穿入孔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难得。宽扒
没有最惨 只有更惨 得人身而不学佛法或学了个假的 这是更惨的
佛陀的最后嘱托是让后人学习四念处
《杂阿含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如是闻,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为众生说法时。有一天早上,佛穿着袈裟,拿着法钵,独自一人入舍粗巧咐卫城乞食。一路上默然不语,乞食毕,往舍卫城西边的山林而去。
四众弟子很是奇怪,往日里佛都是由侍者阿难,或是其他大声闻弟子相随。佛离开僧团,独身游行,寂然不语,究竟发生了什么?
佛说:“我已说法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岩纯八圣道,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佛认为,佛的解脱法已经全部传授给了世人,弟子们依旧迷惑不得解脱,都是因为不遵从佛的法化,自己不修、不信、懈怠造成的。
... ...王子供养后,问佛陀要多久才能证道,佛陀回答只要具备五种精勤:有信、不病、不奸诈、有勤、有慧,就可能在七年之内实现)
大家对佛家:我从哪里来?我在做什么?要到哪里去?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要解决的最终目的。佛告诉我们,说浅显一点,我们今生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人世间基本上是为了四种缘而来,报恩、抱怨、讨债、还债。这个缘再深一些就组成了一家人。比如夫妻间恩恩爱爱,这就是报恩还债。(人们常说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活着,这就是报恩还债吧,为了理想,那么实现理想的目的是什么?无非还是为了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和自己过得更美好吧,那些为国家或者人类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就是来人间行使使命的天神)。说深一些就是来修行的,我基胡羡们的生活学习,衣食住行都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认识我,认识那个真我,认识自己活着的理由。解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要到哪里去?”这一终极目的。我们都把身体当作“我”,我从哪里来的?父母所生的。父母真能生吗?父母如果真的能生,喜欢生多少就做槐可以生多少,那才是能生。为什么有的人结婚一辈子不生小孩?反之,有些人不要小孩,偏偏生一大堆?仔细想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父母并不能生,父母只是缘,另外有因,“因”遇到“缘”就结“果”。 唯物主义教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那么自己肚子饿了,大脑告诉你要吃饭了(自己的身体和大脑都是物质现象),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你必须接受大脑的指令,必须吃饭。 但是有人为了一种信仰和气节“我不能这样屈辱的活着,我不吃嗟来之食”直到绝食而亡,那么搏拍这种与大脑做对的的这种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是由谁来主宰呢? 这个身体和大脑是由很多很多个细胞组成的,我们全身的细胞经过新陈代谢一个星期就要通通换一遍,今天的这个大脑已经不是昨天那个大脑了,它怎么可能储存你的记忆。这个身体从出生到变老一直在变化,但是自己还是坚信这个就是我,不是他,也不是你。有人活着那么痛苦,那么的累,觉得自己的心好空虚即使这个躯体以外的物质享受都已经得到满足。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有灵魂,执着于这个躯壳就是自己,去争,去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这副躯壳的欲望。 大脑只能控制自己的这个身体而已,主宰我的精神意识和身体的就是我的灵魂(佛家讲神识),你还相信自己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吗,还愿意为了这个躯壳的欲望而去造作无边的罪业吗,继续在六道里面轮回下去吗。我们人活着就是来修炼这个灵魂的,是往天堂修,还是往地狱堕,这个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这个神识还不是真我,因为它也是变化无常的,它为什么还要受六道轮回的束缚呢。 我们的灵魂需要的是提升,而不是让自己的灵魂堕落。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有利于众生的人,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觉悟宇宙和人生真相,认识真我,回归本性是人生的最后终极追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