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和渐修有何不同(什么叫顿悟和渐悟)

顿悟和渐悟的区别是什么?
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曹溪开“顿悟”法门,主张修禅应当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顿悟,认为成佛不用研习经书,也不用经过长期渐进的修行,只要通过内心的观照,就能一朝豁然大悟,见得自性本来清净圆满,便能即身成佛。唐朝初期,内地佛教的禅宗正在势头上,顿悟的说法影响甚广。
文成公主嫁进西藏时,跟随她同去的有大批汉族僧人,还捎去了许多汉文佛经。相传,当时有一名叫大天寿的汉僧曾参与了藏文佛经的翻译。后来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赞普成亲时,又捎去了汉隐山地佛教的相关法器、典籍等。尺带珠丹与其儿子赤松德赞都曾派遣僧人到长安取经,邀请汉僧来藏讲学。因此,中原的佛教对西藏佛教有过一些影响,此中便包括禅宗的顿悟理论。
禅宗的顿悟在西藏地区逐渐成长为一股不小的势力。据史书记载,在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当政时,有一个名叫大乘和尚的汉僧,在西藏弘传佛教的顿悟说,认为成佛不必依靠长期的修行,只要靠修行者的主观觉悟,实现内在的顿悟。而大乘和尚这一派又有“顿门巴”之称,在西藏影响颇深。
顿慎坦门巴的发展受到了以寂护、莲花成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极力反对,他们指斥“顿悟成佛”的说法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想要修得正果,就要像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只有经过长期渐进的修持,才能成就正果,而此一派的主张被称为“渐门巴”。
因为顿门巴和渐门巴在教义、修行等方面的主张不同,从而两派间屡屡发生争执,矛盾愈演愈烈。赤松德赞灶孝中起初不予表态,后来不得不下决心来解决这场佛教内部的争执。于是,他亲自出面召集以大乘和尚为首的顿门巴和以莲花成为首的渐门巴展开公开辩论。
据说,顿悟和渐悟两派的辩论先后持续了3年之久,即792~794年。最后,渐门巴的理论得到了赤松德赞的认同,使得以莲花成为首的渐门巴战胜了顿门巴,获得了最后胜利,而“渐顿之争”也成为了西藏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渐修与顿悟
有一句哲闷团理叫量变导致质变。量变是积累,质变是改变。就如同渐修语顿悟。顿悟是刹那间就发生的,而顿悟之前的渐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祖坛经》中有这哪茄样一个故事,当五祖告诉弟子们,尽管把心中所悟表达出来的时候,神秀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当时还在寺庙的后院打杂,他听到小和尚都在传唱这一首偈子以后,也对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了这两首偈子以后,做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举动:他用鞋把慧能写的那首偈子给擦了,然后让寺院里的僧众去读神秀的偈子,说:“依此修行,有大功德。”
作为后世的我们,当然知道慧能是传承了五祖衣钵的六祖,并且留下佛学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大能开示的经典——《六祖坛经》。那为什么五祖当时却推荐了神秀的偈子呢?
根据《坛经》的记李罩察载,我们知道在五祖过世以后,神秀在朝廷也有很高的威望,他推崇的是渐修,而六祖所宣扬的是顿悟。
渐修和顿悟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顿悟是当下了知,渐修是慢慢改变。那么,作为并不具备上上等悟性的普罗大众,渐修就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非常重要的的手段了。
渐修顿悟
得到内容摘录:
顿悟非常少见,但却非常重要。而且,顿悟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正陪敏只有当一个人一直在收集数据,把这些数据和信息全部储存在大脑中的某个部分,与此同时,大脑中的另一个部分一直在识别数据背后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顿悟才可能会发生。
顿悟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商业领域,科学、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多关于顿悟的故事和传奇。顿悟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它是和日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的方式,通过顿悟,可以得到一个复杂问题的全部答案。
但是,布兰克说,问题就在于,我们可以描述什么是顿悟,但没办法教人怎么才能顿悟,怎样才能让顿悟发生。唯一能做的,是创造顿悟出现的条件。
他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与尽可能多的人沟通。而且,这些人跟你越是不同,视角和思维模式越迥异,对你产生顿悟就越有帮助。乱拍
然后,死磕你正在思考的问举枝题。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你要建立起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假设,然后通过用户来验证这些假设。当然,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时候你都会觉得很吃力,感觉自己处在一团混乱中,试图搞清楚究竟往哪个方向走。
这两个步骤,其实都是在要求,你要从多个渠道获得持续的数据流,不断去获取信息。
接下来,休息时候,要选择一些能让你真正放松的事情,从具体的执行中抽离出来。也就是说,做这些事情时,你不能延续你做事的惯性。这时候,你就制造了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大脑来处理你已经存储的所有信息。洞见和顿悟可能就会在这种时候发生。
读后感:
思维的提升有两种形式,一个是渐修,一个是顿悟,两者相辅相成。
渐修就是积累,并长时间深入的思考。这是量的增加。顿悟是对之前思维体系的整体升级或思维模式的彻底颠覆。
没有渐修,就不可能凭空来顿悟。但渐修又必须要顿悟来升华,思维才能有质的飞跃。人的思维惯性是很强大的,旧有的思维模式很难打破。所以,需要暂停,静止,放空,将之前的旧思维先清零或冬眠,新思维才能得以显现。
多数时候还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如同盲人摸象,自己很难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如果能遇到既直,且谅又多闻的老师或朋友,对自己的顿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什么的顿悟,什么是渐修?
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
我国五世纪顷,以涅盘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盘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法相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又称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顿大菩萨。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1)道生的顿悟,(2)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掘局迹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西藏传有二宗(1)极无戏论,(2)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腊答便智从空出有,才能判并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智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
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
顿悟,是指谓顿然领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 黄山谷尺团 ﹞ 绍圣 中,谪居 涪陵 ,始见《怀素自叙》于 石扬休 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扒带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渐悟
渐悟基本意思是佛教语。谓渐次修春困芦行,心明累尽,方能达到无我正觉境界。
渐修顿悟什么意思
慢慢持续修行,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后会达到质变,之后突然明白了。
顿悟即有醍醐灌顶功效,豁然开朗,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领悟,顿悟需要的是特定的环境和因素,渐首升尘悟则不同,如静坐参禅,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当年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笑纤悟佛理真谛者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