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快来围观!)的简单介绍

“不识镜”故事
中古小说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那就是笑话。有人专门搜集笑话编纂成集,代表作是《笑林》与《启颜录》。大部分的笑话属于民间故事,具备了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民间文学特性。与古代有的民间文学作品凝固为文献经典,不再发展变异不同,笑话故事在文献记录以后,依然活跃在民众口头,按照民间文学的一般规律继续发展与演变,有的成为当代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广记》卷二六二引录邯郸淳《笑林》中有“不识镜”这一笑话: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某郎又索一妇归也。”其母亦照曰:“又领亲家母来也。旅颂”
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失译人名二卷本《杂譬喻经》卷下的第二十九个故事载: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夫语妇言:“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夫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疑作“宾”,形近而误)。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遇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即便舍去。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呼妇共入视之。道人曰:“吾当为汝出瓮中人。”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显然是引用了印度民间故事来说明“世人愚惑,以空为实”的教理。而在《法苑珠林》卷五十三《愚戆篇·杂痴部》“妒影”中也引用了《杂譬喻经》中的这个故事,并明确地说:“佛以为喻:见影斗者,譬三界人不识五阴、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绝。”佛教将此一故事用来比喻三界之人不知道人生苦难而虚无,所有的争执不过是见影而斗。
按一般情况而言,印度故事出现得比中土故事要早,应该是通过佛教传播影响了中土。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完全密合,笑点有些类似,但情节有较大不同,我觉得《杂譬喻经》中的故事不像是《笑林》故事的直接渊源。相比于佛教的寓言,中土的笑话更精粹,更容易使人发笑。
此一故事在隋人侯白的《启颜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书中的“痴人买奴”故事将上述笑话完全本土化了:
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也,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论其价直,如此者是好奴也。”其子至市,于镜行中度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市人欲卖好奴,而藏在镜中,因指麾镜曰:“此奴欲得几钱?”市人知其拆答郑痴也,诳之曰:“奴直十千。”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至家,老父迎门问曰:“买得奴何在?”曰:“在怀中。”父曰:“取看好不?”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嗔,欲打其子,曰:“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举杖欲打其子。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父曰:“我请自观之。”又大嗔曰:“痴老举塌公,我儿止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老公欣然。释之余,于处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老父往问之。师婆曰:“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村人皆共观之,来窥镜者,皆云:“此家王相,买得好奴也。”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师婆限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因歌曰:“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向。买奴合婢来,一个分成两。”从三国时期的《笑林》到隋朝的《启颜录》大致上相隔了三百五六十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内,此一笑话有了较大的改编,情节更加丰富,内容更加详实。与《笑林》中的“不识镜”故事相比,应该是经过了职业俳优的加工改造,使其更有利于表演。此类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36B,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属于愚人故事。
到了明朝,这个笑话故事的传播依然非常活跃。冯梦龙《笑府》卷十一《谬误部·看镜》记录了此一故事:
有出外生理者,妻嘱回时须买牙梳。夫问其状,妻指新月示之。夫货毕将归,忽忆妻语,因看月轮正满,遂买一镜回。妻照之,骂曰:“牙梳不买,如何反娶一妾?”母闻之,往劝,忽见镜,照云:“我儿有心费钱,如何娶个婆子?”遂至讦讼。官差往拘之,见镜慌云:“如何就有捉违限的?”及审,置镜于案,官照之,大怒云:“夫妻不和事,何必央乡宦来讲?”后半部分打官司的情节不尽合理,有画蛇添足之嫌。《广笑府》“风怀”部中的“虔婆”故事与此类同,但没有后面打官司的情节。浮白主人《笑林》与游戏主人《笑林广记》中记录的同名故事与《笑府》中的“看镜”故事完全一样,但清人俞樾《俞楼杂纂·一笑·渔妇看镜》记录的故事如下:
有渔妇素不蓄镜,每日梳洗,以水自鉴而已。其夫偶为买一镜归,妇取视之,惊告其姑曰:“吾夫又娶一新妇来矣!”姑取视之,叹曰:“娶妇犹可,奈何并与亲家母俱来。”此一故事更接近隋唐以前的版本。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此一笑话还在广泛流传,并有多个版本。
在雷东平等编《印度民间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也有名为“镜子”的故事,情节与佛经记载相差较大,反倒与我国笑话较为接近,大意是:
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照了之后,以为是他死去父亲的脸。于是,他将镜子藏在盒子里,每天干活前总要看一看。他妻子起了疑心,一天,也偷看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一个不相识的美女,非常愤怒,质问丈夫:“你藏在盒子里的那张女人面孔是谁?”丈夫纳闷地回答:“那不是女人面孔,是我父亲的。”所以,很多笑话故事具有很悠久的历史,其中的一部分能够超越语言、文化的限制而在世界范围内流播,表明人类的心理有共通之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好书推荐《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全5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诸葛忆兵编著。全书搜集、考辨、汇编宋代史书、笔记、别集、总集、类书、辞书、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竭泽而渔,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分北宋、南宋、综合三卷,全5册,凡270万字,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及其转变历程,填补了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精装16开,全5册,凤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定价720元。
普门品原文 普门品原文是怎样的
1、全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激轮桐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桐族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明坦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简介
《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普门品经》等。《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为观音菩萨说普门圆通之德者,示现三十三身普使一切众生圆通于佛道也,故名普门品。
《长阿含经》第17章 清净经
《长阿含经》第17章 清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祇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面礼足。于一面立。白阿难言。波波城内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着后。以后着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谘问我。大德阿难。时。彼国人民事尼干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阿难语周那沙弥曰。我等有言欲启世尊。今共汝往。宣启此事。若世尊有所戒敕。当共奉行
尔时。沙弥周那闻阿难语已。即共诣世尊。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来至此。礼我足。语我言。波波国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诸弟子分为二分。各共诤讼。面相毁骂。无复上下。迭相求短。竞其知见。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为邪见。以前着后。以后着前。颠倒错乱。无有法则。我所言是。汝所言非。汝有所疑。当谘问我。时。彼国人民事尼干者。闻诤讼已。生厌患心
世尊告周那沙弥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听闻。此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难可污色。彼虽有师。尽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故塔不可污也。彼诸弟子有不顺其法。舍彼异见。行于正见。周那。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彼虽有法。然不真正故。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说。譬如新塔易可污色。然诸弟子于此法中。不能勤修。不能成就。舍平等道。入于邪见。若有人来语彼弟子。诸贤。汝师法正。当于中行。何以舍离。入于邪见。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则二俱见真正。获无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佛告周那。彼虽有师。然怀邪见。虽复有法。尽不真正。不足听采。不能出要。非三耶三佛所说。犹如朽塔不可污色。彼诸弟子法法成就。随顺其行。起诸邪见。周那。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者。则二俱失道。获无量罪。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那。若师不邪见。其法真正。善可听采。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乱猜正说。譬如新塔易为污色。又其弟子法法成就。随顺修行而生正见。若有人来语其弟子言。汝师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勤苦如是。应于现法成就道果。彼诸弟子信受其言。二俱正见。获无量福。所以者何。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或有导师出世。使弟子无忧。云何导师出世。使弟子生忧。周那。导师新出世间。成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净。如实真要而不布现。然彼导师速取灭度。其诸弟子不得修行。皆愁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竟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是为导师出世。弟子愁忧。云何导师出世。弟子不忧。谓导师出世。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广流布。然后导师方取灭度。其诸弟子皆得修行。不怀忧言。师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净。梵行具足。如实真要而不布现。而今导师便速灭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如是。周那。导师出世。弟子无忧
佛告周那。此支成就梵行。谓导师出世。出家未久。名闻未广。是谓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广远。是谓梵行支具足满。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未受训诲。未具梵行。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如法而往灭之。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既久。名闻亦广。而诸弟子尽受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又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具足满
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未受训诲。未至安处。未获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说。有异论起不能以法如实除灭。未能变化成神通证。是为梵行支未具足。周那。导师出世。出家亦久。名闻亦广。诸比丘尼尽受哗悔教训。梵行具足。至安隐处。已获己利。复能受法分别演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是为梵兆耐行支具足满。周那。诸优婆塞.优婆夷广修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亦复如是
周那。若导师不在世。无有名闻。利养损减。则梵行支不具足满。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无有损减。则梵行支为具足满。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皆悉具足。而诸比丘名闻利养。不能具足。是为梵行支不具足。若导师在世。名闻利养。具足无损。诸比丘众亦复具足。则梵行支为具足满。比丘尼众亦复如是
周那。我出家久。名闻广远。我诸比丘已受教诫。到安隐处。自获己利。复能受法为人说法。有异论起能如法灭。变化具足成神通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亦如是。周那。我以广流布梵行。乃至变化具足成神通证。周那。一切世间所有导师。不见有得名闻利养如我如来.至真.等正觉者也。周那。诸世间所有徒众。不见有名闻利养如我众也。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可见。云何见不可见。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是名见不可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郁头蓝子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有见不见。云何名见不见。如刀可见。刃不可见。诸比丘。彼子乃引凡夫无识之言以为譬喻。如是。周那。若欲正说者。当言见不见。云何见不见。汝当正欲说言。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流布。是不可见。周那。彼相续法不具足而可得。不相续法具足而不可得。周那。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法躬自作证。谓四念处.四神足.四意断.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理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诸贤。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胜。何者为负。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我义如是。汝句如是。汝义如是。汝句亦胜。汝义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非。亦不得是。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受同一师同一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不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比丘报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胜。彼比丘说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说句正。义不正。比丘闻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当语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义如是。汝义如是。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若彼报言。我义如是。汝义如是。汝义而胜。彼比丘说此已。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当谏彼比丘。当呵当止。当共推求。如是比丘尽共和合。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如来正法。当自炽然。快得安乐
得安乐已。若有比丘说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说句正。义正。比丘闻已。不得言非。当称赞彼言。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于十二部经自身作证。当广流布。一曰贯经。二曰祇夜经。三曰受记经。四曰偈经。五曰法句经。六曰相应经。七曰本缘经。八曰天本经。九曰广经。十曰未曾有经。十一曰譬喻经。十二曰大教经。当善受持。称量观察。广演分布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
佛言。或有外道梵志来作是语。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若有此言。当如是报。汝等莫作此言。谓沙门释子以众乐自娱。所以者何。有乐自娱。如来呵责。有乐自娱。如来称誉。若外道梵志问言。何乐自娱。瞿昙呵责。设有此语。汝等当报。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诸贤。犹是五欲缘生喜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也。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私窃偷盗。自以为乐。此为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放荡自恣。此是如来之所呵责。犹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来所说正行。自以为乐。此是如来之所呵责
诸比丘。呵责五欲功德。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耳闻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着。如此诸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故杀众生。以此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此乐。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故作妄语。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沙门释子无如是乐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问。何乐自娱。沙门瞿昙之所称誉。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当答彼言。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着。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意知法。可爱可乐。人所贪着。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问。汝等于此乐中求几果功德。应答彼言。此乐当有七果功德。云何为七。于现法中。得成道证。正使不成。临命终时。当成道证。若临命终复不成者。当尽五下结。中间般涅盘.生彼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涅盘.上流阿迦尼咤般涅盘。诸贤。是为此乐有七功德。诸贤。若比丘在学地欲上。求安隐处。未除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彼学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隐处。未灭五盖。于四念处不能精勤。于七觉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贤圣智能增盛。求欲知欲见者。无有是处。诸贤。学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隐处。能灭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于四意处又能精勤。于七觉意如实修行。欲得上人法.贤圣智能增上。求欲知欲见者。则有是处。诸贤。若有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使。正智解脱。不为九事。云何为九。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舍道。六者不随欲。七者不随恚。八者不随怖。九者不随痴。诸贤。是为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自获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得解。远离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释子有不住法。应报彼言。诸贤。莫作是说。沙门释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门释子。其法常住。不可动转。譬如门阃常住不动。沙门释子亦复如是。其法常住。无有移动。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说言。沙门瞿昙尽知过去世事。不知未来事。彼比丘.彼异学梵志智异。智观亦异。所言虚妄。如来于彼过去事。若在目前。无不知见。于未来世。生于道智。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说。世间常存。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说言。此世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常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此世间有边。唯此为实。余者为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有边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或复有言。是命是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命非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命异身异。此实余虚。或复有言。非异命非异身。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终不终。此实余虚。或复有言。如来非终非不终。此实余虚。诸有此见。名本生本见。今为汝记。谓。此世常存。乃至如来非终非不终。唯此为实。余者虚妄。是为本见本生。为汝记之
所谓未见未生者。我亦记之。何者未见未生。我所记者。色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无色是我。从想有终。亦有色亦无色是我。从想有终。非有色非无色是我。从想有终。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从想有终。我有乐。从想有终。我无乐。从想有终。我有苦乐。从想有终。我无苦乐。从想有终。一想是我。从想有终。种种想是我。从想有终。少想是我。从想有终。无量想是我。从想有终。此实余虚。是为邪见本见本生。我之所记
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有如是见。此世常存。此实余虚。乃至无量想是我。此实余虚。彼沙门.婆罗门复作如是说.如是见。此实。余者虚妄。当报彼言。汝实作此论。云何此世常存。此实余虚耶。如此语者。佛所不许。所以者何。此诸见中各有结使。我以理推。诸沙门.婆罗门中。无与我等者。况欲出过。此诸邪见但有言耳。不中共论。乃至无量想是我。亦复如是
或有沙门.婆罗门作是说。此世间自造。复有沙门.婆罗门言。此世间他造。或复有言。自造他造。或复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门.婆罗门言世间自造者。是沙门.婆罗门皆因触因缘。若离触因而能说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触。由触故生受。由受故生爱。由爱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无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大患阴集。又言此世间他造。又言此世间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间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复如是。因触而有。无触则无
佛告诸比丘。若欲灭此诸邪恶见者。于四念处当修三行。云何比丘灭此诸恶。于四念处当修三行。比丘谓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身观。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灭众恶法。于四念处。三种修行。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净。微妙第一。当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清净。汝当清净持之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除了他供养很多的佛了,他还修什么法让他成佛?
阿弥陀佛!师兄,若言修何法而得成佛,当修离相法。世尊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纯做、寿者相,无有四相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一切相,是名诸佛!离一切相,不但离人相、做源衡我相、众生相、寿者裂早相,更要离一个“离”相,离无所离,即相、离相不二,是名离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