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平定自己的心灵(佛说平静心的修行)

什么佛经能让人平静不烦躁(具体的佛经)?
大悲咒,心经都可以让人心平静,凡是经都能让人心平静。
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让人心静的。大悲咒最好念的了!
《大悲咒》原文及念诵注音
--------------------------------------------------------------------------------
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罗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罗愣驮婆.南无、那罗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罗摩罗,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闍耶帝.摩诃罚闍耶帝.陀罗陀罗.地唎尼.室佛罗耶.遮罗遮罗.摩麼罚摩罗.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罗参、佛罗舍利.罚沙罚参.佛罗舍耶.呼嚧呼嚧摩罗.呼嚧呼嚧醯利.娑罗娑罗,悉纳旦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罗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罗耶.娑婆诃.那罗谨墀.娑婆诃.摩罗那罗.娑婆诃.悉罗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罗、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罗谨墀、皤伽罗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罗夜.娑婆诃.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罗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罗.跋陀耶,娑婆诃.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镇拦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洞旅扰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注音)
本注音引自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常诵佛经生字注音手册》
提供者:大宝居士 LuckBoyz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如来所说, 功德威力无与伦比, 是所有法会佛事上必备之品 。以下所列大悲咒的发音是吾参考各种版本, 结合磁带念诵发音,用正规汉语拼音写的, 应该与原本发音基本吻合。望有心学佛的莲友花些时 间发心背诵大悲心咒, 积攒资粮, 广利一切有情。并敬请莲友念诵大悲咒时, 多体会大悲咒的主旨: 平等心, 慈悲心, 恭敬心, ... )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Na Mo, He Le Da Na, Duo La Ye Ye). 南无、阿唎耶(Na Mo, Ou Li Ye). 婆卢羯帝、烁钵罗耶(Po Luo Jie Di, Shuo Bo La Ye). 菩提萨埵婆耶(Pu Ti Sa Duo Po Ye), 摩诃萨埵婆耶(Mo He Sa Duo Po Ye). 摩诃、迦卢尼迦耶(Mo He, Jia Lu Ni Jia Ye). 唵,萨皤罗罚曳(An,Sa Bo La Fa Yi), 数怛那怛写(Su Da Na Da Xia). 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Na Mo, Xi Ji LieDuo, Yi Mong Ou Li Ye). 婆卢吉帝、室佛罗愣驮婆(Po Lu Jie Di, Shi Fu La Leng Tuo Po). 南无、那罗谨墀(Na Mo, No La Jin Chi).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Shi Li Mo He, Ba Duo Suo Mi). 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Sa Po Ou Ta, Dou Shu Peng, Ou Shi Yun).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Sa Po Sa Duo, Na Mo Po Sa Duo), 那摩婆伽,摩罚特豆(Na Mo Po Qie, Mo Fa Te Dou). 怛侄他(Da Zhi Ta), 唵,阿婆卢醯.卢迦帝(An, Ou Po Lu Xi, Lu Jia Di), 迦罗帝.夷醯唎(Jia Lu Di, Yi Xi Li). 摩诃菩提萨埵(Mo He Pu Ti Sa Duo). 萨婆萨婆(Sa Po Sa Po), 摩罗摩罗(Mo La Mo La), 摩醯摩醯、唎驮孕(Mo Xi Mo Xi, Lie Tuo Yun). 俱卢俱卢、羯蒙(Ju Lu Ju Lu, Jie Mong). 度卢度卢、罚闍耶帝(Du Lu Du Lu, Fa She Ye Di). 摩诃、罚闍耶帝(Mo He, Fa She Ye Di). 陀罗陀罗(Tuo La Tuo La), 地唎尼(Di Li Ni), 室佛罗耶(Shi Fu La Ye). 遮罗遮罗(Zhe La Zhe La), 摩麼罚摩罗(Mo Mo Fa Mo La), 穆帝隶(Mo Die Lie). 伊醯伊醯(Yi Xi Yi Xi), 室那室那(Shi Na Shi Na), 阿罗参、佛罗舍利(Ou La Sen, Fu La She Li). 罚沙罚参(Fa Suo Fa Seng). 佛罗舍耶(Fu La She Ye). 呼嚧呼嚧摩罗(Hu Lu Hu Lu Mo La), 呼嚧呼嚧醯利(Hu Lu Hu Lu Xi Li). 娑罗娑罗(Suo La Suo La), 悉唎悉唎(Xi Li Xi Li), 苏嚧苏嚧(Su Lu Su Lu). 菩提夜、菩提夜(Pu Ti Ye, Pu Ti Ye). 菩驮夜、菩驮夜(Pu Tuo Ye, Pu Tuo Ye). 弥帝唎夜(Mi Di Li Ye), 那罗谨墀(Nuo La Jin Chi). 地利瑟尼那(Di Li Se Ni Na), 波夜摩那(Po Ye Mo Na), 娑婆诃(Suo Po He). 悉陀夜(Xi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摩诃悉陀夜(Mo He Xi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悉陀喻艺(Xi Tuo Yu Yi), 室皤罗耶(Shi Bo La Ya), 娑婆诃(Suo Po He). 那罗谨墀(Nuo La Jin Chi), 娑婆诃(Suo Po He). 摩罗那罗(Mo Na Nuo La), 娑婆诃(Suo Po He). 悉罗僧、阿穆佉耶(Xi La Sen, Ou Mu Qie Ye), 娑婆诃(Suo Po He). 娑婆摩诃、阿悉陀夜(Suo Po Mo He, Ou Xi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者吉罗、阿悉陀夜(Zhe Ji La, Ou Xi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波陀摩、羯悉陀夜(Bo Tuo Mo, Ji Xi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那罗谨墀、皤伽罗耶(Nuo La Jin Chi, Bu Qie La Ye), 娑婆诃(Suo Po He). 摩婆利、胜羯罗夜(Mo Po Lie, Sen Ji La Ye), 娑婆诃(Suo Po He).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Na Mo He La Da Na, Duo La Ye Ye). 南无阿唎耶(Na Mo Ou Li Ye). 婆嚧吉帝(Po Lu Jie Di), 烁皤罗夜(Suo Bo La Ye), 娑婆诃(Suo Po He). 唵,悉殿都(An, Xi Dian Du), 漫多罗(Man Duo La), 跋陀耶(Ba Tuo Ye), 娑婆诃(Suo Po He).
佛系静心修心的句子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1、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销孙放不下。
3、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4、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7、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8、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9、曾经的踌躇满志到后来不过做了一个看客,留给世界的不过就是轻轻放过。
10、真正的智慧是接纳,外不起分别,内不生对立;不与天斗,不与人争,不和自己闹别扭。
11、观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随时将恶的念头转换为善的念头。
12、佛说,你恨的人,来生不会再见,所以别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你爱的人,来生也不会再见,所以今生要好好对他。
13、一个人永远也无法预料未来,所以不要延缓想过的生活,不要吝于表达心中的话,因为生命只在一瞬间。
14、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余启净土。
1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16、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7、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8、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对心无愧。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21、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2、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23、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24、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25、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6、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7、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28、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29、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30、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间就是这样,谁也逃不过两样东西,一是因果,二是无常。
32、承认自亏毁链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3、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
34、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35、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36、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悲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37、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一种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一种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做自己该做的事。
38、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
39、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40、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1、随缘不是无奈,而是智慧、自在。外在的因缘适合做什么,我们就顺应而为,不执着、不妄想,而又积极不懈怠,就是随缘。春时播种,秋收冬藏,都是随缘而为。
42、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43、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4、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4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6、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47、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48、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9、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50、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51、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52、客来一句问候,客去一句祝福,不分张王李赵,都是善缘;境生一份喜悦,境灭一份清静,莫辨真妄,无非心造。
53、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54、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55、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6、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5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58、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59、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60、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
61、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2、顺逆因比较而显,善恶以分别而生。
6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64、不让别人起烦恼、自己也不起烦恼,这叫有修行了。
如何修行禅定
森林寺院内观法---阿姜摩诃布瓦 一、持续的注意
(一)坐姿
1)时间与地点
1. 当坐着时,可达成将心聚焦于身体。你须要找一段时间和一个地点使你宁静并且免于干扰。
2. 一个安静的房间,其内没有很散橡多东西使人分心,这样最为理想,要有光的设备并且具有足够空间,会有明亮清净的效果;凌乱而暗的房间就只有反效果。时间也很重 要,特别是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当你正有一些事必须做,或者当你处在时间的压力时,禅修就没有用。腾出一段时间,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后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练习,这样最好。开始时,一次约十五分钟。在限定的时间及力气内认真练习,并避免机械性做法。禅修的练习,若以诚意来检查自己并使自 己安详,将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觉知身体
1. 寂止的培养是依于平稳以及一种薯和持恒安详的精进。如果心不安顿,就没有安详。如果没有实用感就会变成白日梦。为了培养适当的动静结合,最有效的姿势之一就是坐姿。
2. 采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没有压力的姿势。可用简单的直椅或用莲花坐姿的一种。这些最初看来笨拙,但久了会稳而平衡,使心喜悦且身体不累。
3. 下巴略为内缩是有帮助的,但是头不要往前倾,这会促成昏沈。手放腿上,双掌向上,一只轻放于另一只之上,指尖轻轻接触。悠闲地做,会得到好的平衡。
4. 现在,集合你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个身体。注意感受。松弛任何紧张,特别是在脸、颈、手。眼可合着或半开。
5. 检查你心里的感觉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紧张?略为松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内心将宁静下来。你可能发现有些念头生起:反省、幻想、记忆、或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不要跟随或满足于这些念头,要多一点注意身体,这是停止妄念的一个有用的锚。
6. 你的禅修态度,要培养一种探讨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规律地移动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往下遍及整个身体,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热、脉动、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个指头的关节、手掌的湿气、手腕的脉动。即使有的部位没有特别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扫过它们。要注意即使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觉知到有某些东西。这种恒常而持续的检查,叫做正念,这是内观禅修数掘盯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于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练习之后,注意于呼吸来培养正念。
2. 首先,当呼吸通过鼻孔、充满胸腔及腹部时,跟随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后,试着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点:不是横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个位置。呼吸具有镇静的性质,如果不强迫呼吸,就会平稳而放松,直的姿势有助于此。有时你的心会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并不须要发展专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没有其它东西的程度。这儿的目的是允许你注意到内心的运作,并带来内心安详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状态。整个过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后重新建立注意,这个过程培养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动,只要放松。安详地练习,倾听内心的声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么,多将注意力摆在你的身体与姿势。若在此时加强注意或追求平静,将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与站立
1. 「正念于呼吸」这类禅修练习是采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来交换作为禅修的一种。当坐禅的宁静效果使你滞钝时,行禅除了给你不同的东西去注意,它也是强化练习的一个善巧方法。
2. 在一个开阔的地方,量约25-30步的距离(或两棵树中间的明确路径)做为禅修的路径。站在路径的一端,并由身体的感受使心平静。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双手轻握于胸前或背后,将注意力置于身体的感受。
3. 眼睛看着前方三公尺处的地面,如此可免于分心。现在,轻柔地走,以从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终端停下来。在数个呼吸的期间内,站着注意身体。而后, 转身再走回原点。走时,觉知身体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将注意力仔细摆在脚上。对心的训练是:不断将注意力带到脚触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间,以及停 止与开始时的感觉。
4. 当然,心会起念头。因此,培养耐性是很重要的,并且下决心再开始。调整步伐以配合当时的心态—当昏沈或纠缠的念头强时步伐用力些,当浮躁或不耐烦时,步伐 要稳定而轻柔。在路径的终点停住,吸入并呼出气息,放下任何浮躁、忧虑、平静、喜乐、记忆、意见。内心的交谈会自动停止片刻,或减弱。再开始走。如此,你 连续使心清新并允许依它的步调安定下来。
5. 在受限的场地,调整所允许的路径长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内绕着走,每圈都要站着停一会儿。站时可以延长到扫描身体几分钟。
6. 行走的练习带来能量与流动,因此,保持步伐稳定,并且只让变化的现象流过内心。审察现象的流过,而不要期待内心将像坐着时那么宁静。很多次我们被妄念之流 所占据,走到路径的终端,再重新开始。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未训练的心会卷入念头和情绪之中。因此,不要没有耐心,要学习如何放下并重新开始。安适感和宁 静就会生起,在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允许内心变得开放与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侧卧一边,花几分钟来禅修。身体伸直,将一臂折起,用手支持头部。
2. 将注意力扫遍整个身体,以松弛压力。或者,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过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几分钟清静的心,你将休息得很好。
(四)培养慈心
1. 培养慈心是将内观练习推到另一个视野。禅修中自然教导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这些品质的重要。你很希望培养出对自己和别人更友善与照顾的态度。在禅修中,你可以很实际地培养出慈心。
2. 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用呼吸做工具来散布慈心与善意。从你自己、你的身体开始。观想呼吸像光一样,或者将你的觉性想成温暖的光线。轻轻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 于胸口心脏附近。当你吸气时,将安忍的慈悲导入你自己,也许这样想:「愿我安好」或「安详」。当你呼气时,将这念头或觉性之光,由内心经过身心往外散布, 想着:「愿别人安好」。
3. 如果你正处于负面心态,你就(想着)吸入安忍与原谅。观想气息具有一种治疗的色彩,对自己有所帮助。呼出时,放出一切压力、忧虑、负面心理,并且经过整个身心往外释放,就像前述一样。
4. 这个练习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时间来做,你要自己决定什么才恰当。在禅坐开始时,禅修的宁静效果配合慈心会很好,而长时间用这方式深入内心,也没问题。
5. 永远要从你所觉知的对象开始,不管它是多么平凡或杂乱。将你的心平静地摆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厌烦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觉自己不够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许这些存在着,对他们安详地练习。要认知懒惰、怀疑、罪恶的心理倾向,并且轻轻地放下他们。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欢的东西现前,内心的安详就能发展成一种对自己的深度慈悲。稳定地保持注意力,并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任何所经验到的。但这并不表示认许负面的心态,而只是允许它们有个空间来去。
7. 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个简单方式是按阶段来进行。从自己开始,将慈心配合气息的运动:「愿我安好。」而后,想到这些你所 喜爱和尊敬的人,愿他们安好,一个个进行。接着移到好朋友们,而后是泛泛之交,「愿他们都安好」。最后,内心想到这些你害怕、不喜欢的人,对他们继续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这个禅修可以经由慈悲的波动而扩大到包含世上各种环境中所有的人们。
9. 慈悲来自善意的共同源流,并且扩展自己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领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如实样子,那么,慈悲就会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应。
二、省察
(一)没有选择的觉知
1. 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状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宁静下来后,将禅修对象(所缘)放在一旁。内心的影像与感受的流动,当它们生起时,观察它们而不要卷入批评或称赞。注意任何厌恶和 着迷的心理,审察任何生起的怀疑、快乐、掉举或寂静的心。每当内心的清晰感消失时,或被过去的印象笼罩时,就回到注意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当稳定感又 回复时,将这对象再放舍。
3. 这种「单纯注意」的练习很适合于审察心理的过程。在观察心内的特殊成份外,同时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质。关于心的内容,佛法特别指出如下三个简单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无常」--所有事物没有终止地起灭,心的内容不停变动。心中的成员是愉悦或不愉悦,永不停止。
5. 还有持续而微细的不满意感--「苦」。不愉悦的感受容易激起这种感受,但是当快乐的经验消失后也会在内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时辰,对内心所体验的,仍有一种没有终局的失落感。
6. 当熟悉这些不断生灭的体验与情绪后,就变得很清楚了:在它们之内没有永恒的东西,因此,它们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且,当心内的成员安静下来,呈现出一颗 光明空阔的心,于此找不到纯粹的个人特性。这点不易了知,但实际并没有「我」、没有「我的」,这是「无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细检查并注意这些特性。不管你的经验是喜悦或难受,经由审察将在你的生命中带来宁静与平衡。
(二)审察你的练习
1. 整个禅修练习是为了建立起对事物如实的觉知。全心投入经验中,你更清晰觉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例如,在练习中是否太懒散或过分期待。用一点诚实的评估,可以 明显看出,禅修练习的品质不是决定于所用的练习方法,而是决定于你的投入。以这方式省察,你将对自己的个性与习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当你禅修时,一些有用的重点要记在心里。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开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开放的心来练习,你将发现你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没 有意愿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当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确、平衡而没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触及内心正在实际发生的现象?或者,你正使用一个迟钝、机械式的方法? 至于专心,要好好检查你是否放下那些无关的事物,或者,你让自己徘徊在念头与情绪之中?或者,你试着压抑感觉而没有认清它们并且善巧地对待它们?
3. 正确地专注是将心与脑统一起来。以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养出善巧的前进。当然,省察将使你的禅修更上一层:它将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记住,一直到你对禅修培养出善巧并感到安适之前,你最好用到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作为觉知的焦点,也作为内心散乱难以掌控时的对治物。不管练习中有多少 体验,回到觉知呼吸或身体,一直是有所帮助的。培养这种能力,重新开始,可以导致稳定与安适。以平衡的练习,你对身心会有愈来愈多的体悟,并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与和谐来生活。这是内观禅修的目的与结果。
(三)活在内观中
1. 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态,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会制造麻烦。一个开放的心态将洞察不愉快的体验,例如,了知内心对痛苦或疾病的反应 方式。当你以这方式接近这些体验,你经常可以解除对痛苦的压力与抗拒,并且大幅度地舒缓。相反的,不耐烦的心情将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别人干扰你的禅 修,你就对他们生气;如果你的练习不如预期进步,你就失望;对没意义的琐事生起不快的情绪。禅修教导我们内心的安详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是否能以省察与开放 的心,来审视生活的种种事件。
2. 在禅修的宁静中,观察自己的意念与心态,你能检查贪爱与痛苦的关联。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没有的东西;排斥你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东西。 当这个痛苦和贪爱的主题是你自身时,就显得特别有压迫感,对个人的缺陷,没有人能容易处于安祥,特别是:当社会强调好的感觉、领先潮流和拥有最好的东西 时。这种期待确实难以使人接受如实的自己。
3. 然而,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发现了一个空间,使你从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后退一步。检查这些想法,将逐渐明显地看出你并没有拥有「我」或「我的东 西」,只有心中来来去去的简单体验而已。因此,例如你观察自己易怒的习性,你不因而沮丧,你不加强它,这习性就逐渐灭去。它可能会再回来,但这次会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处理。经由培养安详的注意力,情绪静了下来,并且消逝,留下清明、鲜活的心。这就是内观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宁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练习的征兆,因为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中。不论你做什么:日常家事、开车、喝 茶,要将内观用上。提起觉知,将它稳定地摆在你所做的事上,并且在动作中探究内心的性质。集中练习于身体的感受、心理的状态,或眼、耳、鼻识,能培养出进 一步的审察,这将使世间的工作转成内观的基础。
5. 愈来愈集中于觉性,内心就善巧于当下的自在应对,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谐。这是以禅修做「社会工作」的方式:将觉性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将安详带入世界之中。当你能对心识上生起的千变万化的感觉和平相处,你就能与世界更开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实的自己相处在一起。
三、进一步的建议
(一)个人的行为
1. 当我们的内观加深后,我们更看清我们行为的结果:由于善意、诚实与正知的提升,就会得到安详;由于愚痴、疏忽的生起,就会惹来麻烦。以较高的敏感度,我们 观察出造成自己和别人的苦恼,由此常激励我们要更有智慧地生活。为了内心的真正安详,不可或缺的是要将形式的禅修结合到热心于职责,以照顾自己和别人。
2. 内观之道一点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话来说,只是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它是一个长期遵守的传统。走在精神练习的人都把「正确的行为」摆 在重要的地位。许多禅修者受持实际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猗语等,使自己内心清净,并且鼓励别人也如此。
(二)友伴与常课
1. 定期与一些朋友禅修非常有助于练习的持续与智慧的增长。
2. 单独的禅修者最终会面临意志力的减弱,因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来比观察呼吸来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体共修一段时间使参与者前进,不受情绪之流的影响。[检 验自己性情的移动,常常导致重要的内观洞察力,但是我们自己不易坚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个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于别人继续练习。
(三)姿势附注
理想的姿势是直而警觉。过度松弛只增加腿部的压力与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势,不是迟钝的意志力。姿势会随时间而改进,但是你要与身体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强迫它。
1. 检查姿势
- 臀部后倾了吗?这将产生过度松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曲线,使腹部向前而松开。
- 保持肌肉放松,想象有人轻轻在两肩胛骨之间前推。这使你有个观念,知道你是否无意地弯下双肩而封闭胸部。
- 注意并轻轻放松颈肩区域的压力。
2. 姿势过僵过弛
- 想象头顶由上吊起,使脊伸直。这也使下巴略微缩回。
- 双臂保持轻放并在腹后,如果在前会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个小而稳的坐垫,置于臀部的后部以支撑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练习(例如,坐着伸直两腿,用手去触脚尖)。
- 坐时如果很痛,就改变姿势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来一下子。
- 如果你经常坐在地板上,就试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垫,或选用一个禅修凳子。
4. 昏沈
- 试着张开眼晴来禅修。
- 将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扫过你的身体。
- 注意整个身体和身体的感受,而不是一个小对象(如呼吸)。
- 站起来,在新鲜空气处以正念行走一会儿。
5. 紧张或头痛
- 你可能过份用功,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松你的专注力。例如,你可以将注意力移到腹部处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并将它导向紧张的部位。
- 观想光遍布身体,这有助于舒缓疼痛。实际试着将慈悲的光聚集于痛苦的部位。
本册子并不是一个广泛的或唯一的指导,而是一个建议用的练习提要。为了进一步的指导,禅修者要去寻找一位可靠并有经验的善知识或老师。
愿一切众生安详!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如何培养佛教的好心态,佛教是怎么修身养性的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没困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枯兆念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猜稿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3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