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佛教受五戒是哪五戒)

学佛百科2023-05-06195

佛家五大戒是什么

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

1,“不杀生”是“仁”。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

2“不偷盗”是“义”。对一盯虚孙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

3,“不邪淫”是“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誉源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4,“不妄语”是“信”。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说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说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凯链悔。

5,“不饮酒”是“智”。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

扩展资料

佛家八大戒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家五戒

五戒是指哪五戒?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五戒,是宗教中五条戒轿晌律或行为准。

“五戒”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

扩展资手贺料:

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性智。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道。 释尊 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

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毕帆派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戒

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知拆核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佛教五戒

邪淫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既是邪淫.夫搭掘妻之间是正淫,不算邪淫.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淫也是邪淫.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淫即成立.所以意淫在恶业里不算邪淫之列.

邪淫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淫的物件.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御缺偶行淫属于邪淫.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淫也是邪淫.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淫,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淫是邪淫.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淫,也是邪淫.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物件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淫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淫的地方.

1,口.

2, *** .

3, *** .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淫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淫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淫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淫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淫,引发成为邪淫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淫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什么是佛家五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佛教中的持五戒修十善指的是什么??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居家修行 持五戒 修十善"是什么意思?

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的具体内容 。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物件主要是人或动物。

杀业成立要有三个条件,即有杀心,有杀行,被杀着死(或杀伤)。如果你光有杀心,无杀行,这杀心是不好的,但构不成杀业;如果有杀心有杀行,但对方未死伤,也构不成杀业,只是这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从戒律角度讲,有破戒的意味。如果无杀心,有杀行,导致被杀者死呢?比如像开车,无意间辗死马路上的一只蚂蚁,那因为你本身只是开车,而并未关心蚂蚁的生死,也即无杀心,所以从戒律上讲不算破戒。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随便开车压死蚂蚁,还是一定要尽量小心,爱护一切生灵,避免造罪。因为这还是有罪会遭恶报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无意间踩一脚什么的。

杀戒包括伤害人或动物的一切攻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为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杀人,但你把人打残废了,乃至把人弄瘫痪,或者弄瞎,或者毁容,那这些行为,依据其程度,罪业可能比杀人还要重,因为这些情况下对方受的苦,以及对你的嗔恨,可能比杀了他还要大。考虑到连辱骂别人也可能遭大恶报,为佛门戒律所不允许,所以伤害行为更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时把它丢在哪儿了。对这样的物品,最好还是让它放在那儿,自己在旁边守着,等主人回来拿。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来拿,一个选择是可离开,另一个选择是可真诚出于想物归原主又怕自己离开后被别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后设法寻找物主。如果最终实在找不到物主,最好应上交国库,否则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应立刻归还。

至于如果是拣到东西,明知物主是谁而不还,就更是明确的犯偷盗戒了。

拣被认为的无主之物的罪业比直接偷盗小一些,果报是自己容易丢失东西。

2,经营非法行业赢利,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赌博、贩毒等,虽不是直接偷盗,亦犯偷盗戒。

卖假冒伪劣产品,则不但犯偷盗戒、妄语戒,而且如果卖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到了人的身心,还要承担损害人的罪责。

比如如果卖的食品,有过量农药、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卖的净水不净,这些卖的人都要承担罪业,贪赃枉法的质检人员也要承担罪业。

所有以诈骗行为获取不义之财均属不偷盗戒所严禁的。

贩毒,因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体而且死后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贩毒者遭的果报可能极重。

菸草业虽是合法行业,但因吸菸也对人身体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也是个极恶劣的行业。这将在下面“不饮酒戒”一段中详述。

3,偷税漏税亦犯偷盗。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钱,损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业大小则要具体分析。如果是过于高税收的国家时代,税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农民若交了税自己得饿死,那应该是制定这种不合理税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税的农民是无罪的。如果税制正常,那偷税漏税当然是偷盗。

4,贪污受贿亦犯偷盗戒。并且这个偷盗往往还伴随很多其他罪业,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报也会更大。

其罪业大小则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位官员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贡献很大,而没有什么合理的奖赏,比如努力上了一个很赢利的专案,或者创新的使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以致为国营企业或地方财政获得了很大的额外收益,比如1亿元,而根据政策奖赏却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教五戒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 *** 、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十戒(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 *** 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著。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4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