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不打妄语的一点感悟是什么(佛家不打妄语,道家是什么)

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十善业道经》
佛告诉娑竭罗龙王说:人们如果远离妄语,可以获得八种天所赞法。可以有八种的收获,这八种的收获,为上天之所称赞的,所以叫天所赞法。
「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优钵花,译成国语为青莲花。清净就是没有坏味。不打妄语的人,口内永远清净,并且还常常有青莲花的香味,从口里出来。这是第一种天所赞法。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佛经上有三种世间:一、智正觉世间。二、情世间。三、器世间。第一、是指佛陀。第二、是指一切众生。第三、是指山河大地。这里的一切世间,当然只局限于第一、第二的两种。不打妄语的人,社会上各界各阶层的人,甚至十方诸佛圣人,以及他道的众生,都信仰你而崇拜你。你说出话来,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是第二种,天所赞法。
「三、发言诚证,人天敬爱」。不打妄语的人,说出话来,是诚实而可靠,有时在眼前虽看不出他的价值,千年万载以后,都会证验出来。因此他一言即出,马上会获得人间的人,天上的天,大家的恭敬与爱护。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爱语是众生爱听的言语。不打妄语的人,不但言无虚妄,更无粗恶的言语,并且对苦恼众生,发出慈悲柔和的软语,来安慰众生,使有苦恼的众生,获得清凉,感到自在。这是第四种,天所赞法。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胜意乐,是心理上特殊的快乐。三业者,身、口、意三种,各各皆有其作用,作用就是业。
商人以获利为乐。做官以高升为乐。乃至小孩子以有得吃,有得玩为乐。骚人墨客,以饮酒赋诗为乐。高人雅士、以游山玩水为乐。这些乐,虽有清浊的不同,但都是寄寓在环境和物质上,说不上有什么价值。有价值的乐,是内心上的愉快,为他人所意想不到,这才真是快乐。不打妄语而说诚实语的人,心地上平平安安,无怖畏,无罣碍,这才是殊胜的意乐。因此、连带到,身、口、意、三者,皆清净无染。这是第五种,天所赞法。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误是错误,失是过失。因说话说错了,甚至丧失人家的生命财产,叫做误失。不打妄语的人,言不妄发,就不会有错误。没有错误,也就没有过失,所以心安理得而常感到欢喜。这是第六种,天所赞法。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不打妄语的人,自然会审慎自己的语言,如 *** 的命令一样,赏罚分明,言出法随。他说出来的话,不但人间的人能奉行,就是天上的天众,也欢喜接受。然而这除佛陀而外,还有谁呢?这是第七,天所赞法。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不打妄语的人,具有超人的智慧,世间人的聪明是无法比拟的。这不可比拟的智慧,能认清宇宙万有的真理,世间上的一事一物,没有不知其底源的。所以人间天上的聪明,既不能制止,也不能降伏。然而这除佛陀而外,也再没有其他的人了。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真实语」,就是不妄语。学佛的人,由于多生多劫修不妄语的工夫。将这不妄语的功德,不为现前的名闻利养,而将他留作佛果上庄严,这个修不妄语的人,将来成佛的时候,决定能获得真实语的福报,如同十方佛如来一样的。
关于佛教的不打妄语
为私利之妄语是禁止的,受妄语戒之后,做这样的妄语则是破戒。
为利益他人而做的妄语,是开许的,即使受妄语戒之后,仍然可以做这样的妄语。
但不可自欺欺人,明明是为私利之妄语,而欺骗自己是利益他人之妄语。
乃至杀生的戒律,如果能更大地利益众生,也是佛所开许的。
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萨时,曾与五百菩萨一起往海中取宝,遇到短矛黑人要杀死菩萨抢夺财物,这位菩萨如此思维:如果这个人杀死菩萨,必定因此罪业而堕落地狱永无出期,与其让他堕落地狱,不如让我堕落地狱,于是破杀戒而杀死这个黑人。
结果并未因此而堕落地狱,反而因此而积累五十大劫资粮,得以提前成佛。
佛学中怎样理解不打妄语?
不妄语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一,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四种清静明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之一,在佛教里面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戒的梵语叫做波罗提木叉(意为善法所依处),也就是说是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滋养善法的根,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戒学是第一位,依戒所得的定才是正定,正定所得的智慧才能熄灭烦恼。《遗教经》上佛陀入灭前最后的教导反复详细的讲解和强调戒律,若不持戒,而欲得定,所得之定是邪定,邪定所生的慧是狂慧,犹如无根的飘萍,风一吹,就跟着转动,烦恼一来,不能熄灭烦恼。不妄语,就是说不为名闻利养欺骗别人,包括用写字,肢体语言来欺骗,即使沉默来达到欺骗的目的,也是犯戒。犯戒有三个条件,第一有这个念头,第二付诸行动,第三目的达到目的。比如别人问你什么事情,你不想告诉他,就对他撒谎,然后他也相信了,就构成犯戒,如果你没有付诸行动或者对方没有相信,都构不成犯戒。再者,心中没有想欺骗对方,但是因为口误,或者别人自己理解出错,在事实上形成了欺骗的效果,也不会犯戒。总的来说,犯戒要以上三点都要满足才是犯戒。虽然如此,存心欺骗别人,即使没有达到欺骗的结果,同样会有恶果。此外,朋友之间开开玩笑,为了取乐而欺骗,也不在妄语之列,不过这是应当回避的。不过,修学不妄语戒,开玩笑,讲色情笑话,说浮华的词语,骂人等等,都应该回避。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