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临涅盘的时候,阿难请问佛陀,佛陀涅槃以后,佛弟子以何为师?佛陀说:“以戒为师。”戒律就是自我约束,断恶修善的准则。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处;佛教以戒律来约束学佛之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儒家以三纲五常做为为人处事的基础;佛教把五戒做为做人的根本,儒家把五常当作做人的准则。因此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密不可分。
1、佛教的“不杀生戒”既是儒家的“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核心价值的思想理念,在佛教思想当中,佛陀提出了不杀生戒,与儒家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仁只是一个总的面上的概括,并没有集中到某一点上来加以说明;而佛教则集中到了“不杀生”这个点上加以详细的说明。杀生是非常严重的罪业,佛教就针对这一点而提出了众生都应具慈悲之心,所谓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而不杀生就是最大的慈悲,既能予自己乐又能拔他人苦,这也是儒家所讲的最大的仁爱。试想如果世间众生都不杀生的话,那么世界就不会有战争,没有战争自然就少了生离死别,这就是人间最大的仁爱。如果世间主人不断造各种杀业,那世界就不会安宁,又何来仁爱可言?佛陀告诫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众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都爱惜自己的生命。
2、佛教的“不偷盗戒”既是儒家的“义”。佛教的不偷盗戒与儒家的“义”有所不同。佛教认为偷盗乃是最不义之事。既损害他人利益,又使他人生起嗔恨之心。
3、佛教的“不邪淫戒”既是儒家的“礼”。设想如果都能够遵守此戒,自然会家庭和睦。
4、佛教的“不妄语戒”既是儒家的“信”。自古以来儒家就把“诚实守信”作为他们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佛教则是从最基本的说话讲诚信开始,由此佛教便制定了“不妄语戒”,由“不妄语戒”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对“诚信”的重视。说虚妄不实的话,便是妄语。
5、佛教的“不饮酒戒”既是儒家的“智”。儒家不但讲“礼”,同样重视“智”,所以儒家出了很多有智之士,例如孔子、孟子及他们的诸多弟子,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佛令五戒弟子不饮酒,饮酒不但伤及身体,而且会使三业不清净,重者会酒后乱性,做出一些有违道德的事,会严重妨碍修道,属于一种极不“智”的行为,因此佛教坚决要求持不饮酒戒。
戒律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所流出的,是成就人天乃至成就佛道的基础,是约束三业不造非法的轨度模式。如果能够按照戒律来行持,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