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是习惯的积累,哪种力量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在内心形成的力量就越强大。
2.因为外在一切都在变化,所以幸福的根本在于良好的心态。
3.良好的心态是指面对各种变化,能够坦然淡定。
4.如何做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第一,良好心态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每一次的历炼,使内心善的力量不断增长)(第二,学会看淡得失,避免执着)
5.幸福生活其实很简单,因为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不以物质作为保障,并且无法具体量化。
6.幸福生活是健康的,而不是机械化的。
原来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就是外在的一切能如自己所愿,事事都能称心如意。所以过去一旦自己遭遇坎坷,就会期望通过烧香拜佛来祈求事情有所转机。
其实近几年,自己也在慢慢领会到,佛菩萨的加持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帮助自己完成心念的转变,从原来对某一件事非常执着,到后来能慢慢看淡,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
通过学习法义,更深一步地认识到了自己之前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所在,那就是,自己没有把握好幸福追求的大方向。过去认为的幸福感都是基于外在的各种因素,所以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而我自己又无力改变的时候,会感受到挫败感无助感,然后就希冀有外在的神力可以帮助自己最终解决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在向外。
而导师告诉我们幸福的根本应该是基于我们内心的因素,在于良好的心态,应该向内找寻。现在想来幸福就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就像导师所说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但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最后是哪一种状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以及我们现有的对自己内心的把控能力。就现在的自己而言,内心正向的力量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过去无始劫以来积累的习惯去抗衡,我还做不到遇到每一个对境,都能有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所以还是得先脚踏实地地学习导师的开示,树立正见,有正确的观念做指导,然后通过不断的践行,来增长自己内心善的力量,去控制好每个当下的每个念头。因为幸福可以就在当下。
通过学习,认识到消极与积极的评判来自于不同的标准,我放弃以世俗的标准来看待佛教,消除以往“佛教是消极的”这一误解,开始重新认识佛教,我在过去几年,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对佛法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对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以前的我会念经、放生、也参加过禅修营,学习打坐等等,但是都是表面形式,没有学习经教知识,也不明白其中含义,导致总是半途而废,没有长久,也觉得这些形式主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坚定的信息继续学佛。直到参加了三级修学。从传承智慧文化的使命感与修行的精进精神来看,我意识到真正的佛教徒其实是非常积极的,并不消极。老师在法义中讲到世人对佛法的消极、悲观的看法,我感同身受。我以前片面的理解出家人的生活,一开始自己乐观的时候不能理解出家人为啥要出家,觉得是因为生活不顺利想不开而出家。再后来自己不顺利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清净,没有世俗的烦恼,还挺羡慕。都是随着自己的变化片面认识的,却没有看到出家人积极弘扬佛法的一面。
在悲观与乐观的法义中学习到,悲观和乐观都是具有片面性,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学习客观、如实地看到生命存在的困扰过患,同时也看到生命的内在都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我看到生命的希望,也正视生命的缺陷。终于知道同喜班的意义,就是越学越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