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导师阐述了佛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佛教徒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的问题。
导师先向大家说明积极与消极的定义,产生的背景,进一步指出消极与积极的态度是中性的,重要的是这种态度选择的目标和方法,只有这个首要条件确定了以后,才能够确定积极和消极的好与坏,正面与负面。而凡夫指责,佛教徒的生活是消极的人生,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标准是世俗的标准,这种标准局限于一点,看问题有所偏颇,从智慧的角度来看,佛教徒以四弘誓愿为人生目标,通过精进的修习佛法经典探索真理,以止恶行善作为修行的主要内容,最终以佛陀为榜样,实践断德,智德,悲德的生命品质,这是最究竟的积极人生。
随后导师指出佛教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一种如实的中观。既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生起离苦得乐之心,同时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最后导师提出了建立中观的人生态度的方法:具备正念,远离常见和断见。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实现美好的人生。
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积极和消极态度选择目标和方法的重要性。
以前在在学校里和工作过程中,被老师和领导推崇的生活方式就是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果有时一些消极的心态,就会自我反省,去使劲的扭转成积极的心态,然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平时呢,也要求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去鼓励所有的人。同时日常交往中远离消极心态的人,尽量与积极心态的人多沟通联系。
但时间久了,感觉很疲惫,同时有很多的烦恼,积极心态确实能使人干劲十足,然而未必能使人做出好事。有的时候甚至于是好心做坏事。所谓积极的心态会使人加快速度干任何事情,对任何的事情反应迅速。同时还会产生很大的欲望,尤其是物质的欲望,喜欢与人攀比,对周边的人要求过高,给周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为什么会这样呢?没学这一课之前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理解了积极和消极本身就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坏。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也就是我们把积极和消极运用在不同的对象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生是短暂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于所有的事情都是积极的,那么我会疲于奔命,而忘记我们最终的目标。所以选择比态度要重要,而选择就必须要学会舍得,人生本身就是一场舍得的选择过程。而这种选择的做出,恰恰建立在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
以前我是跟随社会的惯性,一起积极向前,被各种欲望带入贪嗔痴的陷阱,而且也通过这种标准来衡量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甚至于陌生的人。因为我们整个社会都是以财富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所以努力挣钱就是积极的,所以不计任何代价,自己辛苦,甚至有的时候也会做一些有损于社会的事。遇到不顺心的逆境,去游玩去旅游,与大家喝酒唱k的方式来解决,用第2支毒箭更加伤害自己。有的时候碰到我认为不良的事情,怒目而对,剑拔弩张,与家人朋友进行很多事情的争执,必须争个水落石出,即便被别人说明,也心怀不满。以为这才是积极的人生,但是感觉身心疲惫,有的时候会导致人神共怒。
通过这一课和前几课的学习,我非常赞同佛法如实中观的人生态度,用这种态度进行选择,这样的人生将是幸福和快乐的。
所有的一切,包括我的物质,我的财富,我能得到,我能够遇到都是我今世或者前世的姻缘和合而成,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今天我的亲人,朋友,甚至于我遇到的陌生人,他们对待我的方式,也同样是我今世或者前世的姻缘和合而造成的,体会爱恨情仇的无常,以第三者中观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事情,坦然面对和接受。
而我也学习到,如果要改变一切的东西,只有通过当下的努力,在因上努力,以慈悲心,恭敬心,感恩心广众福田,而结果是众多因缘和合所造成的,并不是我的努力就能够决定,所以果上就随缘了。这样就减少了个人的贪嗔之心。
有了这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就知道自己如何选择积极和消极,人生苦短,时间有限,而要积极面对的事情更要首先进行选择。佛教徒的修行内容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就是我最需要积极面对的主要的方面。而正常的日常生活,事业家庭,创造财富,保养身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会了选择就不会太急功近利,不过于担忧,努力去做,不执着于结果,这也是我积极面对的次要方面。而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欲望,不良习气的串习,以及使人们沉迷于其中的不良兴趣爱好,有悖于我们所学习的幸福生活五大信念,我将消极的对待,甚至于远离。
非常感恩老师的教导,具备正念,远离常见和断见。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实现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