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导师从消极和积极、悲观和乐观的定义、产生背景、佛教徒的人生目标、人格、处世态度等方面论证佛教徒的积极、中观的人生态度。
本节课让我进一步的认识到“如实认识”的重要性,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如实认识是建立正见的前提,而正见是建立中观人生态度的前提。有了如实认识才能远离常见和断见,做到不悲不喜、不沉沦也不冒进。有了如实认识,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来紧绷,就像琴弦,不松不紧才能奏出妙乐。总之,有了如实认识,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如实认识,才能提高正确选择的能力;有了如实认识才能增强幸福能的能力。
以前,正是因为没有如实的认识,导致不清楚何为幸福?一味的追求财富,以为有了财富就有了一切,就会幸福。可没想到当自己好像什么都不差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虚荣心、攀比心、各种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身心俱疲,没有一点幸福可言。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幸福其实是建立在满足自我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的基础上,是自己活生生的把幸福成本不断提高、再提高……
正是因为没有如实的认识,我看不清世间的真相,看不清自己,以至于我希望感情恒常、家庭恒常、事业恒常、财富恒常、健康恒常、身体恒常……从来没想到世间的无常变化也必然会发生在我身上,以至于在无常来临时无助、伤心、痛苦,甚至自暴自弃,几经崩溃……
正是因为没有如实的认识,导致我不知积极与消极的判断标准,不明白积极与否不在于做与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以至于把世间的一切虚幻当成有意义的事情来追求,乐此不疲,主次颠倒,使得把有限的精力过多的投入到本应浅尝辄止的事情中,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影响正确的选择与取舍……
正是因为没有如实的认识,让我误解了佛教、误解了佛教徒,以为佛教就是封建迷信,以为佛教徒就是消积、悲观、狠心的,甚至认为大部分佛教徒是披着善良的外皮做一堆伤天害理的事,道貌岸然,可恶至极……
学佛之后让我刷新了三观,让我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无知,以前的自己原来是一团欲望的组合体,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了便无聊,一直在空虚和无聊之间摇摆,是典型的凡夫俗子,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这一课纠正了我对佛教徒的偏见与误解,让我认识到出家人虽然放弃功名利禄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质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他们为实现四弘报誓愿目标,置自己生死于度外,为法忘躯,积极进取;他们为探索真理,以生命去践行,契而不舍;他们明辨是非,止恶行善,不分亲疏,有求必应;他们有完善人格,济世度人,为了利益众生,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度!何等的大慈大悲!何等的积极进取!相比之下,自己是多么的藐小。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是如实认识在起作用,是佛法正见在起作用,所以我决心安住三级修学,勇猛精进,培养中观的人生态度,学习佛教徒的高尚品德,积极践行自利利他的精神。感恩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