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读法师写的文章,总是心生赞叹。对于问题的陈述,究竟原因的剖析, 和治本的方法, 逻辑清晰, 全面深入地进行了阐述。所以学习了这课佛教的环保思想, 我对于环境问题无法根治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对佛教提出的从克服欲望,纠正我们的幸福观,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培养对自然的良好心态五个方面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对照,还有很多需要改的习惯,也有一些疑惑。
对于我们错误的以物质为导向的幸福观需要被纠正, 这一点毋庸置疑。 前面的课程心得里都有相应陈述。 谁都不会否认幸福于个人而言就是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心态和和睦的家庭社会关系。对社会而言就是世界和平,均衡发展。对自然而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可以看到当人类能力尚弱, 不得不臣服于自然时,我们是谦卑的,我们认自然为父母,承认人类是自然之子。但当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时,人类本性的优越感和主宰欲越来越张扬,如今有几人真正觉得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觉得向自然无止尽的索取是理所当然, 因为自然只是被人类征服的需要向人类提供生产资料的“奴隶”。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知上, 恐怕只有自然灾害把我们置于种族危难的那一刻了。大面积人群意识的快速转变似乎只能因为重大的苦难,比如战争,灾难, 疾病。曾经看过一部科幻片描述世界末日的那一刻是因为全球土壤发生巨变, 所有粮食作物全部枯萎。人类的生存需要土壤孕育粮食,需要绿叶的光合作用制造氧气,需要干净的淡水。。。自然只要打个响指随意拿走一样人类生存必须的条件,我们也就烟消云散了。可是对于一个满心都是老子天下第一, 想干嘛就干嘛的人,被强烈的我执遮蔽了双眼, 哪里看得到这一切。所以我们要重新培养对于自然的感恩心,尊重心和爱心。 这三颗心, 其实缺失的又何止在于与自然的关系上。 要培养这三颗心, 如果不先对治我执, 又怎么可能培养得起来?
对于克服欲望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这无疑是正确解决目前人与自然矛盾的方法。但是度在哪里?目前是我最大的困惑。 导师说,看如何定位, 如果定位是自然人, 那么基本衣食住行就够了, 如果定位成现代人, 那对物质的需求就会无止境。可是人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命物种,我们一定毫无疑问是自然人和现代人的双重属性。 所以就拿衣服而言,真的很难做到只要够穿保暖就行,一定会考虑各种社会场景的需求,比如上班没法穿居家的睡衣,滑雪一定会去准备滑雪的衣服装备,参加晚宴会穿礼服。作为出家僧,僧服是职业装, 日常便装,运动装一套衣服有多种功能, 但作为在家众还从事着社会工作和社会角色, 光对衣服这一项的需求就达不到佛教的环保要求。现在人类向自然透支资源, 一方面是个体欲望越来越多,全球人口总量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不考虑自然再生资源的周期无节制开采。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我们在材料研究领域里越来越多用人工合成材料部分取代自然资源,比如施华洛世奇用人工水晶代替水晶, LV 大部分包的材质是人工合成材料取代真皮。 能源方面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转到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科技的进步是不是有一天可以让人类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对于个体欲望的克制, 比如我在每种场合都有了一个适合的包包, 确实再买一个是出于贪婪而非刚需,这部分欲望毫无疑问应该被砍掉。但对于每一种场合需要的包包在我看来是刚需的事, 别人觉得是造作,对于别人觉得每一个节日要用特定的餐具这样的刚需在我看来是造作, 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觉得是刚需的, 在别人看来是不环保的。总量加在一起, 对自然的负担也是不轻。 更不用提, 我还有很多诸如, 想学钢琴,我得买架钢琴, 想打高尔夫我得买套高尔夫装备,我想周游世界这样的精神诉求带来的物质欲望和不环保行为。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社会人, 在少欲这块究竟控制到哪个度, 我一直心有疑惑。
社会的进程已经到了人工智能的科技时代,如果有一天我起床, 家里的电子显示屏上会出现,今天全世界可耕种土地面积是多少, 生产的粮食够多少人食用,我可以消费的最高份额大概是多少, 蔬菜,肉类, 水果各是多少? 全世界今天可供砍伐的树木是多少, 我今天可以使用的纸张是多少, 排放的废气是多少。并且大数据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职业,兴趣爱好在某些资源领域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比率, 那样我便知道我这一日能在安全范围内占用多少自然资源以完成我的工作和开展我的生活。 在放下人类的狂妄自大,升起对自然的感恩心, 尊重心和爱心的同时, 积极地去寻求现代人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与自然安全供给之间的平衡比一味的缩减物质欲望最后束缚住了手脚, 减少了人生的幸福感要更有意义。 未来可期,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克制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