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覌》,导師从五个方面给我们作了开示。首先是何为道德:让我们认识了道德的属性,明了儒家和佛教对道德的定义。在儒家,孔孟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更是千百年来国人熟知并遵循的。并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
在佛教中,对道德定义则是“善”。书中导師告诉我们善的心理不但能给人带来安定、。还能不同层次的成为品行高尚之人,最后甚至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
二是道德的基础,使我们认识了道德的分类及相对和绝对的善;虽然道德有神本、人本之分。可显而易见,神本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人我太重。虽然儒家讲善心生而有之,但很微弱,且也不究竟。可在佛教中,佛陀通过修行证悟到:三世诸佛和六道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众生皆具佛性,只是被无明遮蔽,虽有若无。唯有修行,开启本有的觉性,我们就能成佛成菩萨,这才是究竟的善。
三、道德和利益。帮助我们了知儒家和佛教对利益的不同定位,以及由此带来的利弊。由于儒家重义而轻利,所以让人把义和利误解成是对立的,结果产生了小人和伪君子,使道德最终崩塌。
佛教却是将义和利相结合。不但不排斥利益,且还让学佛者认识我们的生命是无穷的,今生只是其中一个片断,未来还有尽未来际。我们三业的行为将直接关系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现实乃至究竟的利益。其实道德它真的不仅关系到社会风气,而且和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人,不要总报着侥幸心理,殊不知你在算计别人時,别人又何曾放过你。就拿末学看见的来说:他们种草莓的,自家吃的就不打药,往外卖的打。可你想过没,你吃的其它东西,别人也是如此的。这样互相的毒害,到头来又是谁受害,谁倒霉。社会流传说:现在人是不吃就得很快饿死,吃了就是慢慢毒死;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每天饮苦食毒,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啊!
而佛教道德,不仅能于自身造高尚人格,还能利益他人,建设和谐社会。因为佛法是心法,一切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调整来净化心灵。心健康了,一切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四、道德的建立和提升。使我们了解了不同道德存在的局限和副作用,及如何突破局限的途径。对于神本道德,只因门户知见不同和信徒、非信徒的界限。导致战争、冲突、不平等,这有何幸福可言。佛法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引导,帮助我们践行并提升道德。发菩提心、智慧、慈悲是突破道德局限的重要修行途径。它们所利益的对象是无限的,不会因谁而伤害谁,没有二元对立,且是与人类、大自然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
五、佛教道德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是从发展带来的问题入手,说明佛教道德的解决途径和自身优势。由于道德的沦丧,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及伦理问题。网络上随处可见因心理扭曲而发生的各种恶性事件,以及不孝养父母的事例比比皆是。要解除这一危机,导師开示:只有解除人们内心的嗔恨,解除一切不良情绪。人的内心和平了,世界也就和平了。
佛法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佛法认为,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一切问题的源头在于心,我们只有通过修行对心行加以训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消除不良习气,才能真正遵循佛教道德,断恶修善。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传递佛教道德这盏明灯,这样人生才会幸福,社会才会安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