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教的环保思想心得八

本期法义一共从6个部分进行阐述

1、序言

环境的问题已经是每个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严重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不只是几家企业,也不只是几个伐木者,而是当今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2、克服欲望和贪婪(少欲知足是改善自然环境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是人类的过度贪婪导致

过多的欲望有会带来许多的问题

a、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控制,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因为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常常是,我们拥有得越多,反而感觉自己缺少得越多

b、过度盲目追求物欲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因为所有的负担最终会落到自然的身上,因为大自然才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而地球上日益贫乏的资源储备,业已失衡的生态环境,关乎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对欲望进行有效的节制,一味向自然索取,只能落得自掘坟墓的下场

而要限制欲望的过度扩张,需要懂得知足。就像那句话说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知足不但是美德,更是人生智慧。只要人类不懂得知足,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就不会停止

3、纠正幸福的观念(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

在近年来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以为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在社会中生活的确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财富并非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在基本生存解决之后,财富并没有办法直接为我们带来期待着的幸福

幸福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从个人生活来说,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真诚的友谊、纯洁的情感;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的幸福又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础上;从生存环境来说,人类的命运又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我们的幸福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4、改变生活方式(学会过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观念直接决定了价值取向,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现代人认为人生是断灭的,所以把眼前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惜丧失土地来快速致富、用消耗资源来刺激消费、盲目追逐时尚潮流来及时行乐

佛法认为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体的,当前追求消费、及时行乐、喜新厌旧的生活方式,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我们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拨开各种角色加之于自己的重重需求之下,认识到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实所需不多,从而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5、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依正不二的关系)

当前的社会的主流思想,即是西方人本思想,这种思想以人类为中心,并且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倾向于是对立的,自然不过是生产资料的提供者。所以人类在欲望的怂恿下,将征服自然当作理所当然的权利,从大自然中无尽地索取,以满足人类最大限度的需求

而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佛教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依正不二”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成为自然的看护者。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继续得到自然的呵护,才会在它母亲般的怀抱中获得安宁。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在背弃自然的任性行为中走向毁灭

6、培养良好的心态(用感恩心、尊重心、慈悲心对待一切)

作为人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心灵的作用,正是这颗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的改变,决定生态环保能否见效,而培养三种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心态

a、感恩心(珍惜拥有)

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懂得回归大自然,让它的宁静祥和滋润我们的心灵。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

b、尊重心(弱化我执)

学会弱化自己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我执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争斗。只有改变以自我为中心,不妄想成为自然的操纵者,学会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平相处。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最终只能将人类和自然共同推向不断毁灭的恶性循环之中

c、爱心(培养慈悲)

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别人给与的爱,并给予爱的回馈。因为会爱他人,才更有资格接受他人的爱,也才有因缘得到他人的爱,否则这份爱就会像无源之水般逐渐枯竭。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同样。如果我们对世界缺乏爱心,不去创造爱的因缘,我们拥有的一切很快就会结束,所以让我们用行动来保护自然,用爱心来慢慢抚平自然的伤口,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世间吧

二、法义理解

本课是讨论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导师首先提出环保问题的严峻性,然后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源头在于人类过度发酵的欲望。其背后是错误的幸福观,没有认识到幸福是许多条件共同决定的,不但需要物质财富,而且良好的自然环境更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进而说明学会过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不但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物质需求容易知足常乐,同时也会减少对环境的过度开发,更加符合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而要真正改变对待环境的态度,需要认识到如果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但人类的幸福生活无法获得,乃至生存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必须改变人类中心论的观点,不再自大的妄图征服自然以供人类所需,从自然的使用者、破坏者,转变成为自然的看护者,才能真正的以感恩心、尊重心、慈悲心去对待大自然,这样不但能够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享受人生,获得简单幸福的好方法

三、心得分享

《感恩的心》

就像导师说的,对于环保的问题,社会大众其实不管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生活层面,多少是有切身感受的。可能问题的可怕之处也在于此,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问题依然在发展,并未得到遏制。在社会分工之下,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需求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不讲对错,只谈供需。在拉内需促增长的国家发展大背景下,不但满足了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为国家发展贡献来一份力量。像我这样的一般人,既没有主动的破坏环境,也没有故意制造浪费,只是在过一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我想应该没有什么不妥。

同喜班的学习,让我对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点怀疑,有一种“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感觉,虽然我没有直接的破坏自然,但是点滴的积累和需求的传播,让我与伐木的斧子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与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之间有一种远方亲戚般的亲切感,一度感觉家里的垃圾丢得出家门,却丢不出心里。因为懒得煮饭,外卖小哥成了我的常雇厨娘。因为觉得这也偶尔会用到,那个也不能缺,房间里堆满了一些看似需要的小物件,虽然一年用不到一次,想起来还是勉强去用一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零碎,开始也会反省想一想,到底是我创造了需求,还是需求把控了我。我内心开始向往过一种简单知足的生活。我开始收拾起了房间,拿起了锅铲,用起了手帕,清空了购物车。虽然只是一点点小小的不同,而内心的感受变化却并不小,似乎生活一下子简单清爽了很多,不需要东西来满足需求的感觉真的挺好的,我开始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它慢慢固化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信念:简单就好。

过去了一年多,简化了的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少欲知足、简单自然的活着确实比以往轻松快乐了许多。再一次回过头来学习,内心隐隐感觉到,在当前生活方式的背后,似乎缺少了一些重要的内涵:珍惜和感恩的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大自然,我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一直都在。一直拥有的,以为可以永久拥有,不会去注意,更难去珍惜。内心总是会很自然的以为大自然所给予的,是我本应该得到的。就像老妈一直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衣服脏了往洗衣机上一放,自然就有干净的衣服穿。工作下班肚子饿了,回到家自然就有已经做好了的饭菜。不过一旦稍有偏差,失去应该得到的之后,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曾经会因为想穿的衣服没得穿而心里不舒服,也偶尔会挑剔饭菜太油腻不健康。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在内心里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很多的『你应该』、『你不该』。你应该对我好点,你应该更关心我一些,你不该这样,你不该让我失望。这个『你』曾经是我的朋友、我的女友、我的父母、我的师兄,和我自己。当稍稍离开自己的立场,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待所发生的境况,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当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理解就容易产生,对于逆境便容易接纳,对于顺境更懂得珍惜。『莫将容易得,视做等闲待』。感恩之心,能让平常的不再平常,让普通的更加可爱。祝愿我们大家能够常怀感恩,感受美好。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教文化网 » 佛教的环保思想心得八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文章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