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十一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这个模块 导师从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大爱? 随缘还是进取?这八个方面解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佛教网-我佛道学佛网

本课主要讲两方面: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

#消极还是积极

一、消极、积极的定义和产生

消极和积极是中性的,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什么是正向而有意义的?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如果说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是必须禁止的。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消极或积极是相对的,受价值观的影响。兴趣能激发主动性,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既有先天因素,来自过去生的积累;也有后天培养的,是由认识带来的动力。如果上升到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积极就能一以贯之。

消极或积极,也受人生经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佛教是消极的吗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的原因:

(1)出家制度:出家人要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有和执著。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以成家立业为人生大事,以传宗接代为尽孝之本,进一步还要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从这个标准看,放下是消极的,追求功名才是积极的。

(2)生活方式:素食独身,少欲知足,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觉得佛弟子不热爱生活,与时代格格不入,是典型的自讨苦吃。

(3)处世态度:世人都有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和他人对立。而出家人与世无争,奉行忍辱法门,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消极的。

出家人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质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

三、明确目标,积极进取

佛教徒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主要在于观察角度。从世间生活来看,佛弟子是消极的;就人生追求而言,佛弟子又是积极的。以下四方面讲述了佛弟子是如何积极的

1. 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佛弟子的熟悉四弘誓愿中,每个愿力都是以无边、无尽、无量、无上来形容,“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愿,真正体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愿心。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而学佛是学 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教史上,无数高僧大德为了传播正法,舍生忘死。

2. 佛教徒需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学佛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树立正见,依法修行,探索人生真谛。作为佛弟子,我们也要见贤思齐,承担内修外弘的使命。

3. 佛教徒要明辨是非,止恶行善:学佛就是要止恶行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声闻乘强调止持,重点在于“诸恶莫作”,但这么做本身也是一种行善方式。而菩萨道更强调“众善奉行”,不仅要以持戒利益众生,还要主动行善。不论是止恶,还是修善,都离不开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4. 佛教徒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我们希望像佛菩萨那样济世度人,就要积极完善人格,从克服烦恼做起。学佛是一项生命改造工程,是把现有的凡夫人格,改造为佛陀那样圆满断德、智德、悲德的生命品质。

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明确人生目标,积极地追求真理,传播正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世人之所以认为佛教消极,只是以他们的感觉来衡量,并不了解佛教徒的追求,不知道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悲观还是乐观

消极、积极主要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悲观、乐观则体现了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种人生的底色。

一、悲观、乐观的定义和产生

1. 悲观和乐观的表现

真正意义上的乐观,是了知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在此基础上,选择从正向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属于有智慧的乐观。具备这种能力,不论遭遇什么,都能发现其中积极的一面,而不是被外在境遇影响。

2. 悲观和乐观的产生背景

悲观和乐观都有深和浅两方面。深层的悲观,是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苦”只是一种方便说,是针对凡夫而言。因为凡夫的生命本质是无明惑业,所谓“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但佛教又告诉我们,生命还有另一个层面。如果摆脱无明,断除烦恼,就能回归本具的觉性。

从迷惑的层面来说,生命本质是痛苦的,令人悲观;从觉醒的层面来说,生命本质是清净自在的,无须悲观。

二、佛教是悲观的吗

佛教不是悲观的。声闻乘的否定 如“空、苦、无常”等,是对世间真相如实而智慧的认识,菩萨道的承担,更是对众生无尽的悲愿!(声闻乘的教义讲“空、苦、无常”,看起来偏向于一种否定,这种否定是悲观的吗?)对于大乘佛子来说,看到自身生命存在过患,就会推己及人,不忍众生身处苦海而不自知,从而发菩提心,把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需要尽未来际地实践。如此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完全没有丝毫悲观。

三、不悲不喜,如实见知

佛教帮助我们建立如实智,使认识符合世界真相——那就是中观。

1. 佛教不是悲观的

首先,佛教虽然认为人生虚幻,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不否定现象的存在。

其次,佛教虽然认为生命充满迷惑,但也告诉我们,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第三,佛教所说的菩提心和菩萨行,让生命充满意义,也在轮回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2. 佛教也不是乐观的

首先,以迷惑和烦恼为本的人生是痛苦的。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

第三,我们要看到三恶道的险境。

第四,即便修行有成,生死自在,但作为大乘佛子,我们还承担着济世度人的使命。

第五,我们还要正视末法时代的乱象。

在这五浊恶世,触目所及都是自掘坟墓式的险境。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3. 中观的人生态度

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都建立在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悲观,易沉沦;乐观,易冒进。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

首先要具备正见。这也是八正道之首,必须远离常见和断见,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总结来看,从世间生活来看,佛弟子是消极的;就人生追求而言,佛弟子是积极的。

佛教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是中观的。佛教能帮助我们建立如实智,使认识符合世界真相。

--------------------------------------分享------感悟---------------------------------------

佛法是简单法,不是复杂法。。

如果停留在理论的学习,定义的探讨,那么对于名相的纠结是很常见的。。

所以观察修很重要,凡夫的观察修,“我”是尺子,佛法的观察修 佛法是尺子。。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分分明了觉察出自己用的是什么尺子,那么所谓的对错则自动分明。。

比如 我们做拥挤的地铁,很挤 对气味的生理反应 闷热等等是存在的现象,这是佛法没有否定的 客观存在的;但起不起烦恼,我会不会因此烦躁 起嗔心,就是要看 到底我们在用的尺子是“我”的尺还是佛法中观之尺。。

作为佛教徒,从现实生活中去参悟 究竟的如实见 是我们锤炼自己心性,守护自己业力,掌握自己生命方向的天然机缘,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气场和得到的改变,不仅使得自己分秒受益,更能感化和助缘身边的人 同沾法喜 同向菩提。。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教文化网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十一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文章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