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十三

提起人生态度,我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工作认真负责,是个乐观积极的人,身边的同事、朋友也常夸我是个有正能量的人。受一些影视作品影响,我粗浅地认为世人出家要么是看破红尘,要么是走投无路,没有担当,消极避世。学完本课,我认识到自己的积极乐观是浅层次的。而佛教徒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以中观、中道为基础,精进修学、忘我弘法,有世人不可同日而语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佛教网-我佛道学佛网

法义部分:

消极与积极。消极和积极代表我们的情绪、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消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受价值观、人生经历、外部环境、和个人精力等影响。价值观不同,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完全不同。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素食独身、少欲知足、奉行忍辱,在世人看来是消极避世的。但出家人的人生目标不局限于个人或家庭,大乘佛教徒的人生目标不仅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无数高僧大德为法忘躯传承智慧文化,精进修行追求真理,为我们树立了最积极进取的人生榜样。

悲观和乐观。乐观和悲观的人生观都具有片面性,佛教既不是乐观也不是悲观,而是中观。佛教以缘起空性的智慧,客观如实地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同时也看到生命内在都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佛教徒在中观见的基础上,精进修行,走出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向觉醒和解脱。

分享部分:

教材告诉我们,消极积极首先取决于自身认识。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主动性,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前世积累),也有后天培养(认识),如果上升到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积极就能一以贯之。

回想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跳舞,发烧39度也要去幼儿园跳舞,考不上少年宫舞蹈队正式队员当旁听生也乐意,对舞蹈的热衷应该来自于先天因素和部分后天培养,但是工作特别忙或是修学特别忙时,就不能坚持了(只是爱好不是使命)。

大乘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让众生离苦得乐。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是何等弘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啊。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牺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是彻底的奉献,广度众生无有疲厌,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学习了三级修学,尤其是《生命的回归》,让我找到了人生下半场的生命目标,我也愿意发菩提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而学完这节课,对比大乘佛教徒的目标,让我看到了自己发心的差距。发菩提心不是心血来潮,也不仅仅是我人生下半场的目标,而是要尽未来际一以贯之的。虽然我现在还做不到,但我愿意以佛菩萨为榜样,在中观见的基础上,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既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奉行五戒十善,走出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奏出生命的美妙乐章。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do the right thing, do it right!(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教文化网 »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心得十三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文章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