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法师: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一百年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
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比丘往生者是属于中品往生的,我们来举一个,宋代有位比丘叫法持,他相信,修净土忏都修了三年,曾经燃两个指,燃指供佛。那么他受过比丘戒,然而他还增受戒法,就是讲加法,再重新受一次,说明他是对戒律的尊重。 因为比丘通...
天亲菩萨在作《往生论》的时候,谈到一切十方的,包括菩萨,如果满足往生西方净土一愿,就等于满足一切大愿。我们的愿很多,但是在这个世间不一定能实施,但只要抓住一个愿,就卯足劲来专志实现这个愿。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一愿成就了,到了极乐世界,阿...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这两尊佛都是在无央数劫以前发了大誓愿度脱的。 在《悲华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做因地宝海梵志的时候,发五百大愿。就是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作佛,来救度我们这些苦难的众...
作为一个菩萨,他不应该这样(贪欲),所以他要“常念知足”。为什么要知足?因为多欲不知足的人,他直接是障碍的。庄子他有一句话,叫做“嗜欲深者天机浅”,好像是这句话。就是一个人的欲望很高,他的天机,他的智慧的心就会浅。我们看这个世间,你只要观察...
如果有求来生人天福报的心,就决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何以故?由于你是愿求来生福报嘛!那就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没有这个愿,就感通不了佛力,就不能往生。 虽然你今生也诵经、礼拜、修福,但生死轮回的事情并没有解决。 下...
问:佛作为的信仰,到底是一种物质存在,还是一种理念? 答:佛作为众生所信仰的对象,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性理念、信息层,这就涉及到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了。 法身无形无相,随众生的,佛以无碍智种种变化...
有六信之后才能阐明他的愿。那么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它不是...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①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
居士:有人说,往生只是在人断气前,若断气后顶多生人天,并且说不要经常参加断气后的助念,阴气太重对人不利。我们助念团听了这个说法,有些师兄再也不参加助念了,并且此种情况有蔓延的迹象,请问法师对此情况应如何对待呢? 法师:这个时代的观点是五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