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第一义谛5(慧律法师第一义谛7)

求助解:禅净双修者之契合点,也就是过程所领悟到的境界之共同点为何?
根据我个人所学所悟与楼主分享一下,但不银禅亮是大师大德的说法,要锋宽自己考虑取舍。
禅:慧律法师讲解
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透视万法生灭无常,不可得,缘起如幻,了解虚妄的假相,名为禅。
有禅的心就能包容,能体谅,能交换立场。
禅那:止观双运,袭搜定慧均等,也就是充满智慧的定。
华严三昧,法华三昧,一心不乱,万缘放下就是指禅。
禅,只能意会,不能言语。
禅,是绝对的,自由的,没有烦恼,二六时中不倚一物,是平等的,是理智的登峰造极,面对一切现实,又超越一切现实,当下性相不二的体现。是法的现量,是活的妙用。
禅,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活在当下,不思量明天,将来,也不思量今天,下一刻要想准备怎么样,也不思量过去,就是“当下”。
净土法门:全修即性,全性即修。念“阿弥陀佛”时,思量临命终才往生是错的!只思量当下就是清净庄严佛净土,当下就是得往生,当下就是清净菩萨!
以上只是慧律法师一些破相,明心见性法门开示的一些记录而已。若想明心见性,开智慧,请多看他的视频,讲座等。。。
以下是我个人领会:
禅修从打坐开始,发现妄想杂念并止住,加观赏方法破除对相的执着。接着慢慢运用到日常行,住,坐,卧来观照各种人,事相,破除它们,不起执着心,保持清洁心。
净土法门有2大益处在实际中帮助禅修。
第一是;:讲到因缘果,空相观,福德观等,因为业力是最大杀手,如果不懂得如何造福德,改善因缘果中的缘,把命运中本该到的恶缘以佛法改为善缘,扭转形势,那么单凭点观赏法是不可能抵御强大的业力!所以修福德变得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一环!例如很多的供养三宝,忏悔,拜忏,放生,印经派经等等。。
而且有很多教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改变看法,来除掉烦恼的教育。这与禅修是结合的,并非抽出时间打坐才是禅修。因为其实就是清净心与妄心的交战,就是24小时一天,能保持清净心多少时间?这就决定修行结果!
第二是:念佛往生。这就不多说了。
南无阿弥陀佛,希望能够帮助诸君体会。
慧律法师2011近况
阿尺指弥陀佛,法师8月份在中部彰化体育馆斋僧大会上讲了《楞伽经》的第一义谛,非常殊胜。这次战胜病魔之后,僧众称他为长老,俨然不同于之隐芦前了。赞叹。灶困带
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共几个版本
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的著作有多个版本,其中最常见的版本是《法华经讲记》、《楞严经讲记》、《华严经讲记》等。这些版本都详细阐释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法华经讲记》是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所著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详细阐述了法华经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理解和实践佛教教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楞严经讲记》则是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对于楞严经的注解和解释,该书对于佛教信徒来说是一本非常念森衫重要的著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华严经讲记》也是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详细阐述了华严经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佛教信徒来说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籍。
总之,教观纲宗科释慧律法师的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佛教信徒更好地理解和春册实践佛教教义。不同版本的著作也可以相互印证和补充,对于深入理仔腔解佛教教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一门深入”,不要用错地方
摘自《第一义谛2》2012年8月6号
“一门深入”这个名相有依据否?有,有出处否?有。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来理性的讨论,一门深入,重点在解六结,越三空。
“一门深入”出自哪里?出自《楞严经》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里面的二十五圣圆通,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一门深入出自圆瑛法师注解的《楞严经讲义》中间的一段经文,这一段才叫做一门深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一段是叫做一门深入,慢慢来简单解释一下。
“一门”不是指地藏法门,不是指药师法门,不是指专念佛号的净土法门,“一门”是指耳根门,这个耳根门,如果攀缘外在的声音;外在的声音不动就是静,在佛教列为尘,根缘动尘跟静尘,尘就是染污的意思。动尘跟静尘叫做出流,出流就叫做生死流。根缘尘,内心动荡不安,就是中间识心一直分别,根尘连接,心中识心分别没有休歇,这个叫做生死流,就是所有的拍桐众生生生死死,是因为缘这个外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称为六门,娑婆世界里面,耳根最利,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讨论到耳根缘动尘就迷失了,缘静尘;没有声音叫做静尘,会染污我们的是根缘动尘和静尘。现在不是,现在是反流照性,就是修行人不要攀缘外境,要往内观照,叫做反流照性。
我解释一下,【初于闻中】,就是我们的听闻,以前是听外面的动尘跟静尘,现在放弃动尘跟静尘。【入流亡所】,境界是所缘的,入流,不是出流,出流是生死,入流就是见性,入流就是不听外境,“所”就是动和静。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当根不缘尘的时候,识心不生,入于寂灭,这个就是人空,证阿罗汉果。
【如是渐增】,慢慢的功夫渐增,【闻、所闻尽】,能闻跟所闻都不可得,就是根也要放下,根是能闻,所闻就是动和静。
【尽闻不住】,闻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的闻放下,动、静、根,闻皆不住。
【觉、所觉空】,觉,能觉跟所觉都李游不可得,这是指菩萨进入的法,法执是菩萨位,能觉跟所觉空,也不可得。现在就是唯独存在内心里面的觉跟所觉也不可得,这个觉还是要放下,就是【空觉极圆】,把这个觉性空到底,达到了极圆。能觉、所觉不可得;
可是,又落入能空跟所空,【空、所空灭】,能空跟所空都空无自性,都不可得。最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一门深入是解六个结,“结”就是心中打六个结,烦恼的意思。
从凡夫一直到成佛六结必须要打开,在动、静中如如不动;在根无所能缘;觉,没有能觉、所觉;空,没有能空、所空;灭,就是能空,当体即空。这个灭不是灭掉空,而是空无自性,诸法空无自性,当体即空,这个叫做灭,如果把空灭掉,又变成生灭。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人空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法空就是根、尘、识,十八界都不可得;空空,不可得的空也要放下,没有能空跟所空,生灭寂灭,寂灭就现前。
因为很多人对“一门深入”的这个名相的误会和曲解,我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提出来讨论一下,让整个佛教里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彻底地了解真正的佛意是什么!
再简单重点说一下:不是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叫做一门深入,今天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在这里赞叹你,你有善根,了不起,了生死有望,但不能挂上“一门深入”这个名词,这个名词不是用在这个地方。
“一门”是指耳根门,今天你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叫做一佛专念;你专诵一部经典,叫做一经专诵,跟一门深入扯不上关系,深入是对浅出讲的,由浅入深叫做一门深入,解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越人空、法空、空空,功夫越来越深,叫做由浅入深,才有一门深入。
在座诸位,我必须声明,我赞叹你念佛和诵经,哪贺销我们文殊讲堂也是念佛和诵经,诸位,请不要误会我,我必须告诉你,这个名相不是用在这个地方,你用错了名相,会闹笑话的,至于你要怎么修行,这是你自己的事,不关师父的事情。
有一个居士念佛念了二十年,来到文殊讲堂,我就问他,你怎么修行?他说:我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其他经典不看、不听、不闻,我一门深入,我是专修。
我说:我现在问你一句话,你要用手摸着良心跟我回答,他说:好,我现在问你这二十年来,你有没有犯过轻微的杀盗淫?他说:有,我说:那你叫做夹杂而修,再来,你内心里面有没有起过贪嗔痴?你老实地告诉我,你念佛念了二十年,你讲你是专修,你有没有?他说:有,我说:那个叫做夹杂烦恼而修。专,内心里面无贪嗔痴妄想叫做专。
我们今天一定要弄清楚,佛法它是心法,今天你修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八大家宗派我们都随喜,但是一定要了解,如果你一直念佛,内在里面的烦恼问题并没有解决,一直压抑自己,这是修行方法错误,修行要一边念佛,还要一边开般若智慧,要解如目、行如足。
记得,念佛的时候要用大般若智慧去念,没有妄想心去念,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就是真正的专念了。学佛修行必须要用般若智慧去诵经、念佛、念咒,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佛弟子,作为佛弟子,不能闭门造车,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心法,所以要听经、要闻法。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那个大学的教授都鼓励我们,说:你们这些大学生,要尽量去听别人演讲,这些学者、教授都是三、四十年的经验,集中在二个小时讲给你听,我今天也是,我集中了四十年的经验,讲给你们听啊!
我的心佛陀是最清楚的,我不是来跟哪一个法师过意不去,既然称为大乘佛教,就应当有大乘菩萨的雅量、理性,要有大乘菩萨的般若大智慧,这样才不会愧对佛陀,关起门来修行没关系,但是内心里面要有佛的智慧。
利用这个耳根门修行,当然就是进去本性,本性都一样,如果开悟在眼叫做见性;在耳就叫做闻性;在鼻就叫做嗅性;在舌就叫做尝性;在身就叫做触性;在意就叫做本性,真如本性。所以,如果悟到究竟义就没有分别,统统是同一个体性。南无阿弥陀佛!
慧律法师主讲:什么是佛法(3),佛教网
四十三页,禅定的第二个境界,第二步的境界,姑且且名之为“虚幻境界”,这种虚幻的境界,在有些人弊卜啊,容易显露的,就是在修禅定很容易产生幻相。有些人呢修了老半天,什么都没看到,也不容易显露。因为我们的生理跟心理上这个时候已经都有所变化,修行人一观照,那么生理、心理多少都会有点变化,所以会产生了一般所谓的“幻相”,或者是“幻境”。那么有些人在定中看见了光明、看见夜色、看见佛相、看见人相、看见这个山河大地、以及种种的境界色相。如果这个时候心生执着,譬如说,贪恋某一种景色或者是感觉,那么就会出毛病,出什么毛病呢?在旁边写“大我慢”,这个就是《楞严经》讲的,“大我慢”什么叫做“大我慢”?就是认为自己很有修行,那么就阻碍不前了,凡是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认为我就是你的老师;我够资格教你们,你们不够资格教我,因为我已经可以看到种种的境界了,生“大我慢”,落入着魔,也就是普通所谓的“着魔”。着什么魔?我慢魔。认为自己已经成就菩提道,小小的一点感应,小小的一点瑞相,一点这个幻境、幻相,就自己觉得很有修行。
让我来给各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修行很有成就的西藏喇嘛亲口讲他所经历的一段故事:有一天啊,这个喇嘛在禅定当中看见一只蜘蛛,起初啊这个蜘蛛是很小,后来越来越大,每次禅定打坐,就一定看到这一只蜘蛛。起初这一只蜘蛛离他有四五尺远,后来就越来越近了,靠近了他的脸孔。最后看见这个蜘蛛张大口要咬他。他非常的恐怖啊,于是就念咒,想用咒力去降伏它,他不晓得这是内在的烦恼所影现出来的,恐怖感所影现出来的,但是呢用什么咒都没有效。于是他又作慈悲观,发愿以菩提心来超度这个孽畜。可是这个蜘蛛啊,还是不走!为什么?因为这只蜘蛛不是外来的,是他内心自己所影现出来的,一种恐惧感所影现出来的;是由业力、幻相所影现出来的,由自心所影现出来的,它根本就不在外。他一直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蜘蛛,那么所以说,用什么超度啊,可是啊这个蜘蛛还是不走,他因为烦恼恐怖,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只得将一切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全部的告诉了他的师父。他的师父问他道:“你现在准备怎么办呢?”他说啊:“我准备明天它再出现的时候用刀啊把它杀死,把它杀死!”翻过来,四十四页,师父说:“你先不要忙,等到明天这一只蜘蛛再出现的时候,不要把它杀死,你先用笔啊在它的肚子画一个十字架,后天再杀死它也不迟。”因此就遵照师父的话啊,在蜘蛛出现的时候,用笔在蜘蛛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十字架。当他回报师父说已经照办了,师父对他说:“那把你的裤带松看看,松了,看看你肚皮上有什么东西?”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肚皮上有一个自己画的十字架!那就是心所影现出来的境界,其实就是自己。
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简单讲,一切都是心幻相出来的外境。在《唯识学》里面讲没有外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唯心所造。总之,总而言之,修定的人啊,所经验到的种种的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因为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假设能够以般若慧观照,知其实不存在,就会冰消瓦解;但若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所以当你在听经闻法的时候,你这就要注意了。如果哪一个法师告诉你说:他能够飞天走壁,晚上可以跟诸佛菩萨讲话,他一讲起来,就是多么的神通自在,多么的有修行,只有赞叹自己去诽谤别人,这个法师,你就要注意,你就要注意了。这不是一个正见的法师。真正有正见的法师,以佛所讲的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两个,一个是因果,一个是第一义谛;离开因果法,离开第一义谛,第一义谛,那就不是正法。离开三法印,离开一实相印,也不是正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或者是一实相印;离开了三法印,离开了一实相印,也不是正法;离开了因果跟第一义谛,就不是正法;离开了权实二教,也不是正法。所以因此啊,不要讲那些很多希奇古怪、神通的东西来蛊惑众生,有时候讲一讲真正的瑞相,可以给大家勉励、勉励伏老。但是用瑞相来度众生,这下缺卜升惨了,没有法了。那念感应的人信佛啦;念不感应的人则不信,那么就不是依法不依人啦,是依感应了,不依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啊,有没有感应,法就是要正确。那么感应呢?就像陪衬的一样,极乐世界给我们信息、给我们信心,但是不能执着,不能执着。
第三、禅定的第三个步骤:修定的人,如果不怕妄念烦恼的干扰,也不执着幻境的真实,继续努力,诸位,你要看哦,不怕妄念烦恼的干扰,表示他已经透视烦恼不可得;不执着幻境的真实,表示他已经悟到空性。了境为幻,离幻即真。了幻啊,了解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幻的,离幻即觉,《圆觉经》讲的。所以执着,也不执着幻境的真实,继续努力,把身心调得均匀,定力自然渐次的增加,进入了第三境界,入正定的境界。要入正定的境界,一定要加一个先具足有正见,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没有办法入正定。什么叫正定?不偏慧、也不偏禅定,简单讲,就是定慧均等,又拥有正确的知见,能断烦恼的那种定,叫做正定。不是像外道,不能断烦恼,强压,烦恼一起来就压抑,要不然就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想它;碰到问题的时候,外道就是用这种方法,不要去想它,不要去接触它,消极、逃避,希望一直把它强压下去,他不知道那个后座力、势力,潜伏在的东西还是存在啊。佛法不怕这个,境界来不怕,就怕你失去正念,我们有般若的智慧、有空慧的思想,有了解无常,有了解缘起跟性空的这个思想,那么境界来了我们要面对它,要面对它,一定要面对境界,才有正定啊;一直逃避这个境界,那是外道的啦,外道,消极的外道,才一直逃避境界啦。积极的佛教是绝对面对境界的,而且是透视它,然后进入不二的法门,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此时妄念不生,心注一境,气息微细或者是停止,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变化啦,次第内心就产生了“乐”;“乐”的旁边就写一个“安详”,“安详”。“明”就是轻安,内在充满着智慧,有点轻安,“乐”就是一种喜,安详的喜悦,内在的“明”也充满着智慧啊。“无念”就是没有任何的执着,我们想要得到快乐吗?那很简单,你一定要有安详的心态,要有透视智慧的观照力,叫做明,要必须无所执着,叫做无念,要有共同具足这三个强而有力的正见,那么烦恼起不来,微细的烦恼也拿你没办法,“乐”、“明”、“无念”的境界来了。心理、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跟凡人是不同了。得定了以后,人们原有的六种心识病态渐渐的消除,那个时候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行人凭借定力、愿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般若现观,般若现观,趋入无分别智,则圆满佛性,则将豁然显露,豁然显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1072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