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五戒(法师开示五戒视频)

本文导航:
- 1、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 2、五戒是什么?
- 3、关于五戒的请教各位同修?
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
皈依三宝已。当依法修行。方脱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则无由脱黏去缚。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
们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人轻戒,广见经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
得戒体,受善神护卫,之后修法才可相应的。总之,学佛第一步即时三皈五戒。虚云老和尚曾开示过若不持戒而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虚云老和尚开示——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
虚云老和尚的传记,叫《年谱》。虚云和尚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对中国近现代佛教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五戒是什么?
1、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
2、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1,“不杀生”是“仁”。
3、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古人发现: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经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以自身的经验和利益来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4、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
5、佛教受五戒指的是皈依佛教的人需要遵守佛教最基本的五条戒律。五戒分别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关于五戒的请教各位同修?
不喝酒怎么能算犯戒呢?偷盗戒,问心无愧就好,如果还是有顾虑,那就多行布施吧,灾区需要关注的人很多。
本来受三皈和五戒是一样的,是一起教授的。授了三皈即是受了五戒。由于现世修行太难,持五戒难度较大,所以,有些居士往往只受三皈,未受五戒。但机缘成熟还是要受的。因为五戒不受,就不是完全意义的佛弟子。
可是,这以后大概一年多并未严持五戒。比如未能吃素(这是间接的杀生)。后有师兄开示:“不杀这一戒,杀人才是重罪;杀动物是轻罪;食肉就很轻微了,算是没有破杀戒。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佛门四众弟子的戒备戒备,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道教的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并且发愿守持戒法,必为善神及菩萨所护持。佛法中提到,受持五戒,每一条戒有五位戒神发心守护戒子,持守五条戒,便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使持戒者诸事吉祥、逢凶化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179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