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释了幻法师(释法音法师全集)

学佛百科2023-05-0577

了幻法师:婚姻不幸福,有办法改变吗?

了幻法师答:民间信仰所谓的“夫妻是冤家”,并不是佛教的观念。 “夫妻是冤家”这种观念并不正确,因为他们把爱变成占有。当一方占有的心非常强,两个人就会产搏缺祥生磨擦。磨擦之后,爱就变成恨,因恨而猜疑、嫉妒,然后互相地怨来怨去,结果变成怨偶。其实,只要有一方愿意调整冤家、怨偶的观念,就可以避免婚姻破裂。 弥补的方法是,既然爱他就要为对方奉献,多一些付出、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尊重,让对方知道他有一个这么好的配偶,那么,他怎么舍得和你离婚?即使对方有外遇,你也要原谅;纵然他实在不象话,你也不要得理不饶人。 经过努力之后,如果对方已经不可能回头了,那就放弃。即使分开也不要说是冤家,要好聚好散。当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而无法挽回时,便不再觉得是遗憾,对子女也可以交代了。 问: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他则冷淡对待,当如何面对此事? 了幻法师答:你可试着用下面三个原则去实践: (1)假使能改变环境和别人的话,那就改变环境及别人来契合我们!如果环境无法改变,那就只好训练自己以适应外缘,这是第一个原则。 (2)人非草木,每个人都有情。所以不管别人对待我们怎样,仍当用原来的爱心继续善待他们,继续善待他们也许不见得有效,但至少比恶意对待会有效一点。毕竟,我们不能鼓励离婚与外遇。——这是第二个原则。 (3)第三个原则,不妨藉着各种兴趣,以疏导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比方听音乐、爬山、运动、旅游等等。总之,在没有违背法律、道德的前提之下,将自己的情欲予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发挥,以疏导化解婚姻烦恼。 问:婚姻不幸福,有办法改变吗? 了幻法师答:有,只要你相信三世因果报应,种善因必得善果,持之以恒,终必见效。 幸福的婚姻,来自我们前世及今生的行为方式;幸福的婚姻,不是天赐,也不是命运安排,完全是我们的所为感得的果报。婚姻不幸福,用不着怨天尤人,更不要自暴自弃,而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习改变自己的婚姻和命运。 (1)相信种因感果,相信凡事皆是自作自受。佛经云:“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明白我们的现在的一切,不过是业感果报,我们心中的积怨,相信便会大大减少; (2)对已不幸福的婚姻,不可雪上加霜,破罐破摔,而是要善加维护;“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为大悲。” 要学会找对方的好处,找自己的不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慈悲心,要有“以德报怨”的胸襟,慢慢修复家庭关系。即使不达理想,也不可意气用事,动辄便提离婚,这是最不好的。 (3)要多做好事,积善积德,并将此功德回向,以释结解怨。中国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如能常做好事,则命运一定好;如常做坏事,则终将遭受恶报。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扮链。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故事,便是改造命运的最好例子: 袁了凡是明代江南吴江人。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万历十四年(1586)中举为进士,授宝坻知县(县长);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了凡先生早年曾在云南慈云寺。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并预言他命中基搏无子。袁了凡记下预言,“试数皆验”,袁从此认为一切皆为命定。后来在南京遇到虚谷禅师后,受其教诲努力行善,在当县长期间,努力为百姓谋福,命运也发生巨变,不仅所求逐愿,且于中年后生得两个儿子。为教育后代,他专门写下《了凡四训》一书,以自己亲身经历,教导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以作家训传子。 《了凡四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人效仿袁了凡先生,积极行善,其效果明显,不少事例收于诸善书之感应篇,流传至令,可说影响非常之大。如果向袁了凡先生那样,努力改过迁善,婚姻及命运自会改变。 推荐阅读:如何用佛法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修行彻底改变了她:婚姻、孩子和一切命中注定要离婚,她通过学佛改变了八字算出的命运可以改,男女姻缘比较难改如何对待不和谐的婚姻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一对夫妇的离婚账单(嫌弃自己配偶者必看)值得所有夫妻学习的一个小故事爱情都是假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结婚前和离婚前都应该看看的文章在家人修家庭和睦是最实在的修行如何把佛法变成自己的福报和智慧佛教如何看待爱、婚姻及家庭的重要性泰国高僧详解一些婚姻家庭疾病的前世因果真男人,看了应该流泪(女士勿进男士请进) 算命是提前泄露天机会遭天神惩罚?如何改变生辰八字决定的命运(1)——改善命运的秘诀如何改变生辰八字决定的命运(2)——改善命运的秘诀在劫能逃的改运大法说说预测和命运八字完全相同为何命运截然不同?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婚姻,百分之百命中注定?成为情侣、夫妻的前世因缘最佳的夫妻缘是什么样的?如何确保下辈子有好姻缘?求妻、求夫!

了幻法师: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固。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著,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么,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婬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蠢迅迹林薮。」

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的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像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对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著。但是男女之间最深的贪著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著,就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带并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动物性(众生昌简性)的层面。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著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越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

不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定是彼此的贪著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著比对妻子的贪著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为他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的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著的状态,而造成错误的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键。

了幻法师:学佛后欲望淡与丈夫分房而睡,这样如法吗

不如法,你应征求他的意见。不能武断地决定,学佛就是把佛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不让颂卜众生起烦恼。你可以影响他,让他也能听闻佛法渗中,皈依佛门!先下载个佛历,或

按照 寿康宝鉴 佛历安排你们的同房试试看吧!对双方都有好丛樱山处!

释仁焕法师的简介

法师20多年学佛生涯中,曾亲近觉明、元音、慧参、清定、本焕、茗山、海空等十多位禅、净、密高僧大德,并得四位长老亲授传承法卷。法师初学佛时即修学密法,整整20年,得汉藏多位上师灌顶传法,修证功夫非同一般。2002年于闭关中亲证净土法门之殊胜后,即放下密法,专门研修实践念佛法门,深得弥陀本愿之微妙精髓。

法师在道场建设上不重香火之旺衰,而重在建成道德教育的场所与离苦得乐的基地。于弘法弊宴方面主要教导众生“以家庭伦常之道完善今樱好生,以弥陀本愿之法横超三界”,以知恩、感脊卜铅恩、报恩为人生第一法,实践“佛教的教育和佛教慈善同步,佛教的修养和服务社会同步,佛教的文化和构建社会同步 ”的人间佛教理念。其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语风趣,契理契机。常年应邀于各地弘法利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法音远播四海内外。

法师出家时即立下“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之大愿,并发誓“饿死不化缘,冻死不攀缘”。法师讲究实修实证,实行实用,不尚空谈,以道为依,以德为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大慈大悲,一心救世。其修证之深、智慧之高、悲心之切为法界所钦佩,令众生皆动容。每到一处即渡化一方,实乃我等苦难众生之暗夜明灯,苦海津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1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