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谶法师画传(昙无是什么意思)

昙无谶的介绍
昙无谶(意译袭咐坦法护),中天竺人拍桐,简李佛教著名译经师。
昙无谶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人首扮名)Dharmarak ṣ a,比丘名。又早宽作昙摩谶,昙摩罗忏,昙谟谶。译曰法丰。高僧传二曰:「昙无谶,或云昙摩忏,或云昙无忏,盖取梵者睁灶音不同也。」历代三宝记八曰:「凉言法丰。」法华传一曰:「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
请教一个佛教典故的出处
这是著名的“雪山偈州姿”,又叫半偈,出自北本《涅槃经》的《圣行品》。昙无谶译。
指北本涅盘经中之四句。释尊于过去世为雪山童子时,由罗刹口中听闻(大一二·四五○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以舍身之恳愿,得闻后二句(大一二·四五一上)‘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称雪山偈。
原文如下:
“善男子。我时即复语罗刹言。大士。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大士。汝所说者名字不终义亦不尽。以何因缘不欲说耶。夫财施者则有竭尽。法施因缘不可尽也。虽无有尽多所利益。我今闻此半偈法已心生惊疑。汝今幸可为我除断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今我定为饥苦所逼。实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汝不足问。我若说者令多人怖。我复问言。此中独处更无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说。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饮者唯人热血。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虽多人皆有福德。兼为诸天之所守护。而我无力不能得杀。善男子。我复语言。汝但具足说是半偈。我闻偈已当以此身册败绝奉施供养。大士。我设命终。如此之身无所复用。当为虎狼鵄枭雕鹫之所啖食。然复不得一毫之福。我今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不坚身以易坚身。罗刹答言。谁当信汝如是之言。为八字故弃所爱身。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无智。譬如有人施他凡器得七宝器。我亦如是。舍不坚身得金刚身。汝言谁当信者我今有证。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证是事。复有天眼诸菩萨等。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证知。复有十方诸佛世尊利众生者。亦能证我为八字故舍于身命。罗刹复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其余半偈。善男子。我于尔时闻是事已心中欢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为此罗刹敷置法座。白言。和上。愿坐此座。我即于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罗刹即说 :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尔时罗刹说是偈已复作是言。菩萨枯弯摩诃萨汝今已闻具足偈义。汝之所愿为悉满足。若必欲利诸众生者。时施我身。”
昙是什么意思
昙的意思是指:云彩密布;多云;姓。
详带野细释义:
1、(名)密布的云气。
如:昙昙(密集的样子)。
2、昙摩。意为法,佛法。
(梵语)聃也,御寇也,周也,中国之释也,其于昙也,犹契也,印也,不约而同也。——徐渭(明)《论中》。
出处:
玄应(唐)《一切经音义》卷二:“案西域《悉昙章》本是婆罗贺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耳。悉昙此改拿云成就,论中悉檀者,亦悉昙也。”
炳麟《建立宗教论》:“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此般若精眇之悉檀,亦近世培因辈所主张也。”
沉佺期(唐)《红楼院应制》诗:“支遁爱山情谩切,昙摩泛海路空长。”
相关词组:
1、昙影:晋代僧。
2、悉昙:亦作“悉檀”。梵文Siddanta的音译,意蠢歼喊为成就。
3、昙摩:梵语dharma的译音,亦译“达摩”、“达磨”、“昙无”等。意为法,佛法。佛门僧人常以“昙摩”、“昙无”等为其名之组成部分。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之昙摩难提(意译法喜)、昙无竭(意译法勇)即是。名僧昙摩罗的省称。又名昙摩迦罗,意译法时。西域乌场国人,通晓诸经。北魏嘉平时来华,在洛阳建法云寺,传习戒律,为京师僧俗所宗仰。
4、昙昙:密集貌。
《初学记》卷二八引陈琳(汉)《柳赋》:“蔚昙昙其杳蔼,象翠盖之葳蕤。”
江淹(南朝梁)《杂三言-访道经》:“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
范成大(宋)《楚辞-幽誓》:“望夫君兮天东南,江复山兮斯路巉;恍欲遇兮忽不见,奄昼晦兮云昙昙。”
5、昙阳即昙阳子。明王锡爵之女,名焘贞,号昙阳子。曾许配徐景韶,未嫁而死。幼奉观音大士,世传其得道化仙而去。遂为童真得道之典实。
沉德符(明)《野获编-内阁三-刘小鲁尚书》:“(江陵爱女)归刘数年,一日趺坐而化……竟以童真辞世,盖与昙阳虽显晦异迹,其为异人一也。”
昙无谶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385~433)梵名 Dharma-raksa。北凉译经僧。又作昙无忏、昙牟谶、昙无圆银罗谶、昙摩谶、昙谟忏、昙罗无谶。意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出身。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碧肆禅师,得树皮之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年二十,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师橘慧宴又善咒术,为王所重,时人称为「大咒师」。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五品、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金光明经·空品·》讲记悬论
一本经译史的简说
每次讲经都曾说到,中国流行的经典,是从印度传译过来的,因此,对于每部经典的解说,首先需要简单的说明其译史,然后才可证明其经,正式是由印度传入的,假定在中国译经史上,没有确切的史实可据,则该经是不是从印度传来,就成问题而值得加以研究或考证了。现在讲《金光明经·空品》,所以对本经译史,特先作简要说明。
中国佛经从印度传来,差不多是每个佛子所知道的。可是同一经典,由于时代不同,译者不同,往往就有几种不同译本,如《法华经》有三种译本闭凯敬,《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心经》有七种译本,本经前后则有五种不同的翻译。
五种译本是:一、北凉昙无谶三藏法师译的,叫做《金光明经》,有四卷十八品;二、后周崛多耶舍三藏法师在归圣寺译的,亦叫《金光明经》,有五卷二十品;三、陈真谛三藏法师在建康正观寺译的,亦《金光明经》,有七卷二十二品;四、隋阁那崛多藏法师在长安大兴善寺译的,为《金光明经、银主
嘱果品轿慎》;五、唐义净三藏法师在长安译的,叫做《金光明最胜王经》,有十卷三十一品。现对诸位讲的,是第一次昙无谶译的四卷本。
上来所说五本,现在大藏经中所见到的有三种就是《金光明经》、《合部金光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于中,《合部金光明经》是我国隋时宝贵法师糅合昙无谶、阁那崛多、真谛三家译本而成,有八卷二十四品。现在讲的既是昙无谶的译本,对其历史不得不略为介绍。昙无谶是中印度人,在他没有出家前,对世间一般知识,固然是很博达,就是对神咒秘术,阴阳历算,亦复极为精通。因为如此,所以深受国王的尊
重,亦因如此,犯了很大的过错,为了避免受诛,乃逃离本国而到罽宾去。不唯如此,结果还是由于这个,受到杀身之祸。经过是这样的:法师来到中国,首先是在沮渠蒙逊统治下的地区弘法,后来魏太武闻法师的令名,并知法师有很高的道术,力派人去请法师来魏都。太武帝所以这样恳切的求昙无谶,因感觉到他"博通多识,罗什之流;神咒秘术,澄公之匹"的关系,不单纯的是为请他弘法,而还含有请他协助武功方面的意思。沮渠蒙逊深知魏太武的来意,很不愿意法师为他所利用,但因北魏力量强大,不敢违抗,乃以重金收买来使李顺,要他在半路上杀掉昙无谶,所以法师是死于非命的。因而佛法行者,最好不用神秘咒术。可是印度是个神秘国家,很多宗教学者,懂得神秘咒术。如来华弘化的佛图澄大师,就是最善于这套的,并且利用这个,感化了残暴无比的石勒、石虎。现说昙无谶是"澄公之匹",即表示他与佛图澄有同样的这种本领。中国佛教学者知道罗什三藏是很有学问的,现说昙无谶是"罗什之流",即表示他与鸠摩罗什一样有高深的学问。正因为昙无谶的道术高,学问深,所以不论弘化到什么地方,都为帝王及诸僧俗之所尊重,可说是位很难得的法师。昙无谶的神秘咒术以及一般知识,都是出家前所学得的,出家以后修学佛法,起初是学小乘,后见《大涅槃经》,觉得大乘深义,胜过小乘教理,乃由小乘转向大乘。这种情形,亦如什公一样,什公原本是学小乘的,后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的教典,于是由孙穗小乘转向大乘。什公由小向大,是因《般若》;昙无谶由小向大,则是《涅槃》。《般若》与《涅槃》,对中国佛法都有很大影响;而什公与昙无谶,亦为中国佛教有名的大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1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