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法会禅师(法会是啥意思)

学佛百科2023-05-0694

佛法:请问什么是法会?在家居士为何要参加法会?参加和不参加的区别是什么?

法会橡此有的是共修。有缘可以参加。有的是超度先人。有的是明码开价。自己读经就能辩别。梁兆迅不必攀缘。供养得道高僧是每个在家佛弟子种大福田。可遇不猜陪可求。

法会是什么意思

法会是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数镇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

后汉时即有皇帝行斋会之事。历代三宝纪卷四载,光和三年(180),后汉灵帝于洛阳佛塔寺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花燃灯。或设会讨论佛义、讲经等,以达祈福增慧之目的。斋请僧侣之法会称为千僧会、万僧会。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设救苦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帝亲自讲金字般若经。此外,行于我国之法会尚有水李毕蚂陆会,即设斋食供养水陆有情之法会;梁武帝时,始行于金山寺。放哪埋生会,乃由他处买进受捕之鱼鸟牲畜,于三宝前为其说法,授三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泽、泉池河水,此即放生会。华严会,乃讲赞华严经之法会。盂兰盆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狮子会,九月重阳,诸僧皆坐狮子座,作法事讲说。此外,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以为弥勒下生之征,称为龙华会。

佛教法会是什么

法会是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为讲说佛法、供佛、供僧、布施等活动所举行的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

现在所说的法会,都是指寺院举办的与佛法有关的活动,有神凳指诵经法会,有超度亡灵的法会,有祈福法会,有传戒法会,有佛七法会等等。当代法会,集梵呗、供养、诵经、礼拜、念佛、持咒、观想等多种修行活动于一身;佛陀时代的法会纯粹是听法、说法的聚会。

法会程粗好序:一般较常举行之法会为光明灯会、报恩会、金刚禅坐会、念佛会、消灾会、福寿会等。此类法会大多于农历初一、十五举行;其进行程序,先由僧众讽诵经典,信徒随众礼拜,再由有德师僧开示佛法,其后并于寺院中用斋。

又有传授三坛大戒之法会,每年由各寺院轮流承办。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经藏,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三师七证为授沙弥戒、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个月至五十天。另有祈求国泰民安之仁王护国法会(由中国佛教会举办)、纪念先总统 蒋公逝世纪念法会。

扩展资料:

法会中,规模比较大的有两个。盂兰盆会,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种物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浴佛节法会是在阴历四月八日,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浴佛节也是佛教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世界各地佛教寺院都有浴佛习俗。浴佛法会,可使信众清净身心、离诸诟秽,开启智慧,获净法身。

法会的仪式每视其性质而有不同,一般进行的方式乃以各种法物幢幡庄严佛殿,复于佛前献上香华、灯烛、四果,并行讽诵经赞。

从农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会如下:元月一日弥勒佛圣诞法会、元月九日供佛斋天法会、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法会、四月八日佛陀圣诞法会、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法会、七月十五日游配盂兰盆会、供僧会。

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萨圣诞法会、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九月二十九日药师佛圣诞法会、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法会(举办弥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法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会

禅师是什么意思:对和尚的尊敬称谓

我国乃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十分讲究,各界各领域,对业内地位高或资历深的人士一般都有专门的敬称。

佛教界也不例外,并且,由于佛教传自于古派樱代西域,故其中有些称谓是中外结合,颇有异国风味。

因此,今天的 禅宗文化 就为你介绍,禅师一词是什么意思。

佛教界的身份称谓,也与其他领域相似,分为职务性称谓和礼节性称谓。

职务性称谓,古代的僧官制度就是一例,僧正、僧主、僧统都属于此类,但如今,已被各级佛教协会等组织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干事等头衔取代,这就与手羡如其他各界没什么不同了。

礼节性称谓,这在佛教称谓中就占有相当比重了,或者是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或是旁人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也有可能是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其实就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又如律师,这里指的不是法律界精通法律条文为人辩护的律师,而是佛教界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而我们所说的禅师,也属于礼节性称谓的范毕启畴,一般是用来尊称那些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此外,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信众说的“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弟子”则是随师受教者的称谓,也可作自谦之词。

在实际与佛教界人士交流时,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父,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父、知客师父等;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份的僧人,可称某某法师;而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

结束语:与人交往,称谓用得好,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对彼此沟通也有帮助。而了解佛教界的称谓,对认识佛教与佛教徒,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佛教界人士交谈,一般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称谓,最重要的还是一份心意,只要出于恭敬心、诚心,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那就是合适的,于法相应,于己有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3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