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讲座大全集(星云法师讲坛经)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六 忏悔品
Kelly 自言自语:“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这么久,真的明白了需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而自身的内外兼修,真的很重要。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六 忏悔品
【经文】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①,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团敬行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②、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稿液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③,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④,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⑤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塌哗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⑥觉,两足尊⑦;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能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能,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能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⑧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⑨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⑩”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注释】
①法身:指佛陀所说的正法、佛陀所得的无漏法及佛陀的自性真如如来藏。
②嫉妒:心所(心的作用)的名称。指对于他人的善、美等生起不悦的精神作用。
③攀缘:攀取缘虑的意思。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的作用。
④和光接物: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的智能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的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进入佛法。
⑤三业:指身、口、意三业。佛教把我人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⑥归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的梵语含有救济、救护的意思。也就是依三宝的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的苦。
⑦两足尊:佛陀的十号之一。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的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于天、人中,所有两足生类中最尊贵者,所以有此尊号。又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⑧三恶: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的略称。也指贪、瞋、痴三毒。
⑨大乘: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乘,即交通工具的意思。指能将众生从烦恼此岸载至觉悟彼岸的教法而言。在《阿含经》,尊称佛陀的教说为“大乘”。
⑩好去:居者安慰行者的言辞。也就是好走、保重的意思。
【译文】
那个时候,惠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学者、庶民都云集到山中来听闻佛法,于是登上法座,告诉大众说:“来,各位善知识!有关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须要从自性的觉悟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都能清净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见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这样才算不虚来此曹溪一回。大家既然都是远道而来,能够共同在此聚会,都是大家有缘。现在请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再传授‘无相忏悔’。”大众依言,各自胡跪。
惠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过失、罪恶,没有嫉贤妒能的心理,没有悭贪瞋忿的念头,没有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叫作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境相的时候,自心不会散乱,这就叫作定香。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没有障碍,时常以智能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恶业,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着所作的善行。尊敬长上,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就叫作慧香。第四是解脱香,就是心不攀缘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碍,这就叫作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应多方参学,听经闻法,以认识自心,通达佛法义理;待人要谦虚和善,不妄自分别人我,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这就叫作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来薰修自心,千万不能离心而向外寻求。现在我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灭除三世罪业,使身口意三业得到究竟清净。善知识!大家一起随我念道:‘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憍狂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憍狂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恶业以及嫉妒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
善知识!以上所宣说的就叫作无相忏悔。甚么叫作忏?甚么叫作悔?所谓忏,就是忏除以前所犯的过失,从前所造的一切恶业、愚迷、憍狂、嫉妒等罪,完全忏除尽净,今后永不再起,这就叫作忏。所谓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后再犯的过失,从今以后,所有的一切恶业、愚迷、憍狂、嫉妒等罪,现在已经觉悟,完全永远断除,更不再造作,这就叫作悔。所以称为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道忏除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业,而不知道悔改以后的过失。因为不知悔改的原故,所以从前的罪业未能灭除,往后的过失又频频生起。既然以前的罪业不能灭除,后来的过失又再生起,如何能称为忏悔呢?
善知识!现在已经忏悔清净,再与大家一起发四弘誓愿,大家都应用心谛听: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自心的烦恼无边,我誓愿断尽;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善知识!大家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么说,就不是我来度你们了。善知识!心中众生,就是所谓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种种不善的心,都是心中的众生,大家应该自性自度,这才叫作真度。
甚么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众生,用正见来度。既然有了正见,就能运用般若智能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各各自性自度。邪见来时用正见度,执迷来时用觉悟度,愚痴来时用智能度,恶念来时用善念度,这样来度心中的众生,就叫作真度。
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运用自性般若的智能来去除虚妄分别的思想心。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必须见自本性,常常实践正法,这就叫作真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既然常能心存谦卑实践正法,又能远离迷妄而又不执着于觉悟,内心常生般若智能,真妄俱除,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悟道成佛。能够时时念念修行这四弘誓愿,这就是发心立愿的法门!
善知识!现在已经发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就是福慧具足的至尊;归依正,就是远离尘欲的至尊;归依净,就是众生敬重的至尊。从今以后,应当称觉者为本师,再也不去归依其它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的佛法僧三宝来为自己证明。奉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性三宝:所谓佛,就是觉者;所谓法,就是正;所谓僧,就是清净。自心归依觉,则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远离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都无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原故,就没有人我、高傲、贪爱等执着,所以叫作远离尘欲的至尊。自心归依净,在一切尘劳爱欲的境界中,自性都不被染着,所以叫作众生敬重的至尊。如果能如此修行,就是自性归依。一般凡夫不能理解无相归依,所以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归依戒;如果说归依佛,佛在那里呢?如果见不到佛,凭借甚么来作为自己归依的对象呢?所以说归依佛反成为虚妄。
善知识!你们要自己去体会观察,不要错用了心意!经文上分明是说自归依佛,并不说归依他佛。不归依自性佛,就没有所归依处。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你们必须各自归依自性三宝。向内要善调自己的心性,向外要恭敬尊重他人,这就是自归依。
善知识!既然已经归依自性三宝了,现在请各位再专心谛听!我为你们再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你们都能够见到自性三身,明白地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请大都跟随我念:‘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犹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一般,所以不足以归依。刚才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只因自己的心性被无明所迷惑,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佛,却看不见自性身中本来就具有的三身佛。你们听我说法,能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出生,并不是从外面可以寻得的。
甚么叫作清净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无染,一切万法都由自性而生。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恶事,会产生恶的行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会产生善的行为。如此所有一切善恶诸法在自性中,就好像天空本来常清、日月本来常明,只因为被浮云遮蔽而形成上明下暗的现象;忽然一阵风来,把浮云吹散,天空自然上下全明,森罗万象都会清楚的显现出来。心人心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好像那天空的浮云。
善知识!智就象是太阳,慧就象是月亮,智能常如日月光明朗照,但是如果向外滞着尘境,就会被妄念的浮云遮盖自性,智能就不得明朗。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真理,自能除去心中的迷执妄念,而内外光明澄彻,在自性中,万法自然一一显现。见性的人也是如此。这就叫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己本有的自性,就是归依真佛。所谓自归依,就是除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一切时中所有不善的行为;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好坏是非,这就是自归依。常须怀抱谦下之心,普遍对人恭敬,这就是见到自己的本性,通达无碍,这就叫作自归依。
甚么叫做圆满报身呢?譬如一灯能破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能灭除万年的愚痴。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善与恶虽然不同,但是本性并没有两样,这无二之性,就叫作实性。在实性中,善恶无染,这就叫作圆满报身佛。自性若起一念之恶,便能消灭万劫以来所修的善因;自性若起一念之善,便可灭尽多如恒河沙的恶业。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念念之间自见本性,不失正念,这就叫作报身。
甚么叫作千百亿化身呢?如果不思量万法,自性本来就如晴空;如果对万法有了一念的思量,就叫作变化。思量恶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地狱的境界;思量善事时,自心就能变化为天堂的境界;生起毒害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龙蛇的境界;生起慈悲之念时,自心就能变化为菩萨的境界;自性流露智能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上界诸天的境界;自性迷执愚痴时,自心就能变化为下方三途的境界。自性的变化非常多,愚迷的人不能省察觉悟,念念生起恶心,所以经常在恶道中行走。如果能回转一念的善心,就能生出般若智能,这就叫作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来人人具足,念念得见自性,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上思量万法,发智起用,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性功德,就是真归依。皮肉就是色身,色身譬若住宅,不可说是归依。只要能了悟自性中本具三身,就是认识自性佛。
我有一首无相颂,如果能读诵受持,就能使你们累劫多生以来因迷惑所造的罪业在言下顿时消灭。”颂说:
迷人只知修福不知修道,所以只说修福就是修道。
布施供养虽能得无边福,原来是由心中三恶造作。
如果想以修福来灭罪业,来世即使有福罪业还在。
只有向自心中根除罪缘,各自在自性中行真忏悔。
倘能顿悟大乘真忏悔法,去邪迷行正道就能无罪。
学道能够经常观照自性,就和十方诸佛等同一类。
我的祖师只传顿教法门,普愿大家见性同证佛体。
如果想要未来获得法身,必须离诸法相心中如洗。
努力自见性不要空蹉跎,否则后念忽断此生休矣。
若想觉悟大乘见自本性,虔诚恭敬合掌至心请求。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大家都应该读诵记取这首无相颂,并且依照此颂修行,如果听了以后能够立即见性,虽然离我有千里之遥,也如同常在我的身边一样;如果听了以后不能有所觉悟,即使就在对面,也如同相隔千里,又何必辛苦远来求法呢?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大众听闻六祖大师的说法,无不心领神会,欢喜踊跃,信受奉行。
星云法师:人生的大病究竟是什么呢
南无阿弥陀佛
星云法师---人生的大病究竟如何医治呢?
学佛,本来就是学自己,遵照佛陀的指导,依佛法所指示的人生大病的药方子,不只是要完全相信,并且要我们努力去实践。虽然信仰佛法,而并不依照佛法指示的方法去实践,如同碰郑纸上谈兵,说食数宝,也是没有用的!
现在就把医治人生大病的方法,一一说明如下:
医治贪病,要用“舍”字。
人生所以患了贪病,就是一切都是为自己着想,不肯利益别人。天下可爱的东西,恨不得完全归诸自己一人,管什么别人的幸福,谈什么别人的安乐,他人野袭的死活存亡,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贪病就缠绕到我们的身上来了。假若这时候懂得了“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苦难的时候,总很欢喜地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颂吵兄的大病当然就不会生起了。
不过,一讲到“舍”,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会做到的,例如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一些痛苦,这样还不能算做到真正的“舍”。因为送礼物给人,帮别人解除痛苦,心中难免有一点希望报酬的观念;“希望报酬”,这还是叫作“贪”,不叫作“舍”。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就够了;真正的舍,又要像朝露一样,明知自己瞬将灭亡,但还是用微弱的力量滋润万物生长;真正的舍,更要像太阳的光热一样,太阳的光热,照抚着大地,没有条件,没有代价,不希望万物对他报酬,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就是这个意思。
医治嗔病的是一个“忍”字。
人生所以患了这个嗔病,就是没有修养的工夫,一有不爱的逆境当前,嗔心一动,多年的朋友可以变为仇人,结发的夫妻可能成为冤家聚头。这时,身边的事物,一切都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切都是可憎可厌,恨不得一拳要把世界粉碎!假若这时能懂得“忍”,懂得世间上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没有你我他的分别,没有坏与好的不同,有了这种忍的修养,嗔的大病当然就不易生起了。
其实,世间上一切不爱的事情,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难道生起了嗔心就能解决了吗?那是不能的,嗔心唯有增加事态的严重性,所以,凡事都要仔细的想想,不要无谓的嗔怒,佛说:“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实在是至理名言!
不过,说到能忍,这确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可以从这一个“忍”字的构造来看,“忍”上面一把刀,刀上加一点,成为刃,刃是锋利的刀口,刃字的下面写个心,就是“忍”,这就是说用一把极快的利刀,插在你的心上,你能不叫一声,不动一下,这样方能称为能忍!
再说医治痴病的是一个“觉”字。
人生所以患了这个痴病,完全是因为迷而不觉。前面讲的贪嗔两种大病,所以那么厉害,归根还是由于愚痴。人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人生的死死生生,一切还是渊源于这个“痴”字。这个“痴”可以增长邪见,邪见可以造一切罪业,将来招致地狱畜生的苦果。假若有一点觉悟的心,明白自己有一个大智觉海,努力维持平静的海面,不要让愚痴的风,掀起了骇人的波浪。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茫茫的前程,没有边际,人生在这世间上,没有一个觉悟回头的心,而迷失了航程和路线,实在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赶快来信仰佛教,把不明白的道理弄明白了,把一些自以为明白而事实上并未明白的邪知邪见舍弃了,把一些人生的大病和一些习气,尽力的革除和治愈,那就是真正的觉悟解脱。
贪病的对治是舍,在不能完全做到舍的时候,应该要常行知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乐;嗔病的对治是忍,在行忍的时候,应当行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做到慈悲方名能忍,唯有能忍才能自安;痴病的对治是觉,在求觉的时候,不忘增长自己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觉今是而昨非。
为什么我要把贪嗔痴说为是人生的大病呢?前面已经说过,因为普通的病有害身体上的生命,而贪嗔痴可以戕害我们心理上的慧命。我现在把这心理上的大病,和身体上的大病做一个比喻:心理上的贪病好比是身体上的胃病;心理上的嗔病好比是身体上的肺病;心理上的痴病好比是身体上的精神病。因为害胃病大多数是由于贪吃饮食太多的缘故;肺病能烂坏人身体的内部,和嗔心能坏事一样;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做主,言行失常,而痴病正是做错事的一个根源,列一表如下:
病名起因对治比喻
爱爱知足、舍、戒如胃病
憎憎慈悲、忍、定如肺病
痴迷学道、觉、慧如精神病
最后,我以佛经上的两句话,赠送给诸位,作为一个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祝福诸位身体和心理从此都健康起来!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四、中道
壹·中道的意义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份急肆州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的修行方式,终于裂胡蔽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不仅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不好。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离二边之极端、邪执,取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之初,为五比丘讲说四圣谛,其中道谛所说的八正道,就是教弟子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
佛陀为何要说中道之理?一方面是佛陀自己曾经在雪山经过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并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弟子们。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佛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另一方面,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婆罗门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有极端的‘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取。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佛陀‘离于二边,而说中道’。也就是说,在做并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在理论上的中道,可以说就是‘缘起’。
贰·中道的实相
根据理论上的中道──‘缘起’之说,可以演绎出中道的实相,也就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
一、空有不二
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因此我们不要从假象上执有,应该从假有中认识空性,但是也不能从空性中执空,因为尽管缘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并非虚无,我们可以从空性中看到妙有。所以,真正了解缘起法的人,不会在一切法上执著实有,所谓‘色即是空’;也不会在一切法上执著虚无,所谓‘空即是色’。如此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此即《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佛说缘起,本来就是为了对治众生执于空有二端的弊病。离于空有二边的中道,这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到这个思想,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
二、即真即俗
佛法分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世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不出此二谛法门,《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二谛是佛法的纲要,所谓空、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佛说二谛的本意,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中道,但后世论师由于见解、观点上的不同,强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与‘真有俗空’的说法。事实上,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然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如同一现实的世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这就是世俗谛;圣者灼鉴,知其是空,这就是真谛。所以,即真即俗,二谛无碍,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
三、色心并举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宗主张三界都是一心所作,也就是说,客观的世界,须有主观的心照射之,方能现出客观事象。而且客观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观加以认识,全凭心智,所以《般若经》说:‘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生。’离却心识,则无万象可谈,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法以一心统摄诸法,并不落于一边,而是借现实以启发心灵,本心灵以照见现实,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并举的中道观。
参·八不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大、小乘中,广受重视,因此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一致以中道为教理核心。
在各宗派的‘中道说’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
八不中道,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无得中道、无得正观。根据《中论·观因缘品》所载:缘起的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的真理;万有是依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所以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著之对像。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八不中道的‘八不’,是指否定生灭等八邪的教理,也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万法都是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实际上诸法无生无灭。如果说有生有灭,则偏颇于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就是中道之理。有的外道认为人死亡之后,有一常住的神我存在,永不断灭,这种有我论便堕于常见;有的外道则认为死了以后一切归无,身心皆断灭,这种便堕于断见。常、断二见都是妄见,因此说不断不常。一切诸法从本体来看,是‘同一’的,从现象类别来看,则有种种‘差异’。例如,同样为人,这就是‘同一’;你我他各有智愚差别,这就是‘差异’。但是自他之间有共通的地方,是异中有一;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特性,是一中有异,因此说不一不异。我人生命的来去,有人认为从此道来,往彼道去,因此有来去之见。如甲乙二人,甲至乙地,甲认为‘去’彼处(乙),乙则认为‘来’此处,去来之间不过是假名对待,所以说不去不来。
所以,由八不缘起能灭除种种的烦恼戏论、种种不合理的谬论、不见真实而起的妄执;又因种种戏论的灭除,就是自性的彻底破斥,能证得诸法的寂灭,出离生死的戏论海,到达寂灭的涅槃城。
肆·中道的生活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过著中道的生活。所谓中道的生活,就是离苦乐二边,以八正道为行事指南的生活。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所以信仰佛教一定要吃苦。其实,从净土思想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说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譬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是黄金布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虽然佛教也经常说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但是佛教讲苦,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它是一种方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佛教对物质生活,不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过份放纵物欲,便无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也就是过‘八正道’的生活;《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佛法的中道生活。因此,离于苦乐二边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太好是一边,太坏是一边,凡是落于一边的,就不能平衡,就有偏差。一般人因为常把好坏、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智慧。如果我们能认识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二:发愿篇,佛教网
第二篇 发心立愿壹·前言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贰·何谓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学佛最初所发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发心”,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好;发心吃饭,饭会吃得饱;发心作事,则无事不办,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发心。所谓“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许的目标的一种决心,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立志”。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所以,发心就是开发心田,立愿就是确立目标。学佛不发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种,船只没有指南针。种田不播种,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针,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学佛首先必须发心立愿。参·发心立愿的重要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由此可知佛教对未来价值的重视。《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纯银戚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发心立愿犹如播种,种子的好坏可以决定未来的收成;发心立愿的动机与大小,均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重要可见一斑。肆·学佛应发何心,立何愿《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根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说,学佛应发三种心:1.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2.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3.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外,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都是学佛者做陵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尤其应该发以下四种心,立四种愿:一、四心1.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便无法与佛法相应。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所以学佛如果不能慈悲,则空有学佛之名。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2.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3.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种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为助缘,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发大乘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够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4.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甚至为了完成大我,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搏扒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二、四愿1.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2.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1)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2)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3)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4)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5)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4.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伍·诸佛菩萨的行愿根据经中所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的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兹列举四大菩萨行愿于后,以为佛子效法:一、文殊菩萨行愿1.愿以恒河沙诸佛世界为佛刹。2.愿佛土光明遍照。3.愿于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若不满愿,誓不起座。4.愿于诸佛国土为众生演说妙法。5.愿佛土中无有女人及诸恶道。6.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见净梵行。7.愿佛土众生,生时袈裟随体。8.愿众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满。9.愿广施贫穷苦恼众生资财法味。10.愿鬼道众生悉获饱足。11.愿众生悉得五神通,乘空无碍。12.愿为众生说法,令离渴爱。13.愿诸众生思衣即得妙宝衣服。14.愿于诸佛土,供养财宝资具。15.愿诸众生远离八难及不善法。16.愿诸众生无有苦恼及诸不悦意。17.愿以无量妙宝庄严佛土。18.愿所有佛刹功德庄严,皆令置我佛刹中。二、普贤菩萨行愿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 轮。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三、观音菩萨行愿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3.愿我速度一切众。 4.愿我早得善方便。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9.愿我速会无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四、地藏菩萨行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陆·今日佛子如何发心立愿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会,如果多一个人发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种子;多一个人学佛成佛,社会就少一分暴戾之气。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经常发心立愿,发愿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等。以下为现代佛子撰拟发愿文,祈愿人人发心得度。一、弘法师的发愿文一愿佛光普照,众生随缘皆得度。二愿法水长流,护法檀那悉蒙益。三愿佛教兴隆,人人学佛福慧增。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众。五愿学佛所学,常作佛事永不倦。六愿于诸众生,常起大悲施法益。七愿心平如地,普载众生无怨亲。八愿世间大众,明因识果行正道。九愿贫病众生,身心安乐众病除。十愿社会安定,无诸世间忧悲苦。十一愿国家富强,众等悉发菩提心。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净土在人间。二、佛光会员发愿文(一)一愿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二愿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三愿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四愿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五愿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六愿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七愿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八愿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佛光会员发愿文(二)一愿做个共生的地球人。二愿做个同体的慈悲人。三愿做个明理的智慧人。四愿做个有力的忍耐人。五愿做个布施的结缘人。六愿做个清净的修道人。七愿做个乐观的欢喜人。八愿做个融和的佛光人。三、家庭主妇的发愿文一愿护持佛教,恭敬三宝,永远做佛教的护法。二愿实践佛法,建立美满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三愿教育儿女,以身作则,使成大器,做国家栋梁。四愿帮助先生发展事业,使无后顾之忧。五愿孝顺公婆,克尽子媳之道,确保家庭和谐。六愿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环保、护生工作,为后代子孙建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七愿每日布施欢喜,把快乐分享别人,使社会充满详和之气。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奋工作,民生富足,而无杀、盗、抢劫、诈欺等恶事滋生。四、警察的发愿文一愿克尽职守,勇于承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二愿伸张公权,打击犯罪,消除社会暴戾风气。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树立警察优良风范。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担忧受怕。五愿维护正义,布施无畏,使世间无邪恶恐怖。五、小学生的发愿文一愿用功读书,充实知能,将来做大事业,报效国家。二愿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做个不令父母担忧的好孩子。三愿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四愿遵守校规,不做有损校誉的事。五愿乐观开朗,主动助人,日行一善。六愿校园风气善良,没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袭。七愿世间都是好人,没有绑票、勒索等恐怖事情。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都能在父母的爱护,师长的教育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柒·结语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八 顿渐品
Kelly自言自语: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读经了,要想太多事情,心绪不宁,所以也静不下心来。一直学佛就是为了入世好好地做人,也没想过成佛成仙,“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读了这句之后,豁然了,自己想的是对的,只是路漫漫其判大烂修远。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八 顿渐品
【经文】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①。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②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听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掘漏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③,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
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④。”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⑤,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仿返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⑥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⑦,也只成个知解宗徒⑧。”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注释】
①玉泉寺:位于湖北当阳县玉泉山的东南麓。
②无师之智:无师而独悟的智能,如佛所证得的智能,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
③参请:弟子向师家请问并受教。
④细作:间谍、侦探。
⑤住心观静:收摄一己之心,使之镇定,成为无念的状态。
⑥取次:随便、草率。
⑦有茆盖头:有个茅蓬(草庵)可以存身。
⑧知解宗徒:谓以佛法作知解会的人。
星云大师讲解《六祖坛经》 第八 顿渐品
【译文】
那个时候,六祖大师居住在曹溪的宝林寺,神秀大师居住在荆南的玉泉寺。当时两宗的弘化都很兴盛,人人都称“南能北秀”,所以就有了“南顿北渐”二宗的分别,而一般学者都不了解两宗的宗趣。
六祖对大众说:“佛法本来都是同一个宗旨,只是人有南北的分别;佛法本来也只有一种,只因众生的根机而有见性迟速的不同。甚么叫作顿或渐呢?佛法并没有所谓顿渐,而是因为人的根机有利钝,所以才有所谓顿渐。”
然而神秀大师的门徒常常讥笑南宗六祖:“一个字也不认识,能有甚么可以取的长处呢?”
神秀大师听了这话以后就说:“他已得无师自悟的佛智,深悟最上乘的佛法,我不如他。况且我的老师五祖亲自把衣法传授给他,难道是凭空传授的?我只恨自己不能远道前去亲近他,在这里枉受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滞留在这里,可以到曹溪去参访,请他为你们印证!”
有一天,神秀大师命令门人志诚说:“你天资聪颖而富才智,可以替我到曹溪去听法;如果有所听闻,要好好记取,回来告诉我。”
志诚奉了神秀大师的使命到曹溪去,跟随大众一起向六祖参礼请益,但并未说明自己是从甚么地方来。那时候,六祖就告诉大众说:“今天有想暗中盗法的人潜伏在这个法会之中。”
志诚一听,连忙从大众中出来,向六祖顶礼,详细说明自己前来求法的因由。六祖说:“你从玉泉寺来,应该算是间谍。”
志诚说:“不是。”
六祖说:“为甚么不是呢?”
志诚说:“没有说明来意以前可以说是,既然说明了就不是。”
六祖说:“你的老师怎样开示大众呢?”
志诚说:“家师经常教导大众要住心一处,使成无念状态,要常习静坐而不倒卧。”
六祖说:“住心观静,是一种病而不是禅。长久静坐徒然拘缚自身,对领悟佛理又有甚么益处呢?听我说偈:‘在世时常坐而不卧,死去后却常卧不坐。这只是一具臭骨头,何曾立过甚么功德?’”
志诚听后,再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不能契悟佛法,今天听和尚这一席话,已经契合本心,有所了悟。弟子觉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给我教诲指示。”
六祖说:“我听说你的老师是用戒定慧来教示学人,不知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甚么样子?你说给我听听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事不去作叫作戒,奉行一切的善事叫作慧,自己清净自己的心意叫作定。’他是这样说的,不知和尚是用甚么法来教诲学人呢?”
六祖说:“如果我说我有佛法给人,那就是欺骗你;只是为了随顺方便替大家解除执缚,而假托个名称叫做三昧。至于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对戒定慧的见解又有所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应该只有一种,为甚么会有不同呢?”
六祖说:“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理解领悟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你听我所说和他所说的有相同吗?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就叫作着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相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志诚听完偈颂后,向六祖悔过谢恩,并呈上一首偈子:“五蕴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会究竟?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倘犹着法还是不净。”
六祖称许说好。
六祖又对志诚说:“你的老师说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我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如果能够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槃’,也不必建立‘解脱知见’了。要到无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万法。如果能够领会这个道理,就叫做‘佛身’,也叫做‘菩提涅槃’、‘解脱知见’。已经见性的人,要立这些佛法名称也可以,不立也可以,去来自由,无所滞碍,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当说之时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不离自性,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作见性。”
志诚再请问六祖说:“‘不立’的意义为何呢?”
六祖说:“自性没有一念过非,没有一念痴迷,没有一念散乱,如果念念都能用智能来观照自心本性,常离一切法的形相执着,就能自由自在,纵横三际十方,都能悠然自得,还有甚么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没有一个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诸法本来常自寂灭,还要建立甚么次第呢?”
志诚听后,顶礼拜谢,发愿随侍六祖左右,从早到晚不曾懈怠。
志彻比丘,江西人,俗姓张,名行昌。少年时,曾做过侠客。自从南北两宗分化弘教以来,两位宗主虽然不分彼此,但是门徒门却竞相产生爱憎。当时,北宗门下的弟子自行推立神秀大师为第六祖,他们恐怕五祖传衣法给六祖的事被天下人知道,于是派遣行昌来行刺六祖大师。六祖大师心中通彻明亮,早已预知有此事,就先准备十两黄金放在床座间。有一天夜里,行昌潜入六祖的室内,正要刺杀六祖,六祖从容的伸颈就刃,行昌一连挥动利刃三次,都没有伤害到六祖。
六祖说:“正义之剑无邪心,邪心用剑行不正,我只欠你的钱债,没有欠你的命债。”
行昌大惊,昏倒于地,好久才苏醒过来,向大师忏悔自己的罪过,请求原谅,并表示希望跟随六祖出家。六祖就把金子给了行昌,对他说:“你暂且离开,恐怕我的弟子们知道会加害于你。再过一段时日以后你可以改换形貌再来,我会接受你的。”
行昌遵照六祖的意旨,就在当天深0夜遁逃而去。后来别投僧团出家,受具足戒,精进修行。
有一天,行昌想起六祖的话,就远道前来礼拜六祖。六祖说:“我一直都在惦念着你,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
行昌说:“过去承蒙和尚慈悲宽恕我的罪过,现在虽然出家勤修苦行,总觉得难以报答和尚的恩德,心想只有弘传佛法,广度众生,如此才能报此恩德于万一!弟子出家以来,常常阅读《涅槃经》,却不懂‘常’和‘无常’的意义,请和尚慈悲,为我解说。”
六祖说:“所谓无常,就是佛性;所谓有常,就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
行昌说:“和尚所讲的,和经文完全相反。”
六祖说:“我所传授的是佛所印可的佛法,怎敢违背佛说的经义呢?”
行昌说:“经中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说是无常;善恶一切诸法乃至菩提心都是无常,和尚却说是常,这就和经文相违背了,使我对这问题更加疑惑不解。”
六祖说:“《涅槃经》,我过去曾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过一次,就为他解说经中要义,没有一字一义不与经文相契合,就是现在为你说的,仍然没有不同。”
行昌说:“我的见识浅薄愚昧,希望和尚慈悲为我详细开示。”
六祖说:“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是常,还说么善恶诸法,乃至直到穷尽无量劫,也没有一个人会发菩提心。所以我说佛性无常,正是佛所说的真常道理。再说,一切诸法如果是无常,那么一切诸法就都有自性去接受生死,而真常的不生不死之性就有所不周遍。所以我说一切善恶诸法都是常,正是佛所说的无常真理。佛陀是因为凡夫外道颠倒执着无常为常,那些二乘人又执说真常为无常,如此凡夫二乘共成八种颠倒见,所以佛陀在涅槃的了义教中破除他们的偏见,从而明白说出涅槃所具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你现在依经文的字句言辞而违背了经典的真义,执着有断灭现象的无常,以及固定不变的死常,而错解佛陀最后教诲的圆妙深意,这样纵使阅读千遍经文,又有甚么益处呢?”
行昌忽然大悟,说出一首偈子:“因为有执守无常的心,所以佛说涅槃有常性。不了解方便去除执着,如同春池里捡取石砾。我现在不假任何功用,佛性自然得以显现在面前。如果不是大师相授与,我自己也无所谓获得。”
六祖说:“你现在已经究竟彻悟了,应该名叫志彻。”志彻听了,向六祖顶礼拜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叫神会,是让阳姓高人家的子弟。十三岁时,从荆南的玉泉寺来参礼六祖。六祖说:“善知识!你远来辛苦了!有将根本带来了吗?如果有将‘根本’带来,就应该认得主人公,你不妨试着说说看。”
神会说:“我以无所住心为根本,‘见’就是主人公。”
六祖说:“你这个沙弥讲话怎么可以这样轻率呢?”
神会于是问道:“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呢?”
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我打你时,是痛还是不痛呢?”
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
六祖说:“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怎样是也见也不见呢?”
六祖说:“我所见的,是常见自己内心里的过失,但是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也见也不见。你说也痛也不痛又是怎样的呢?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样;如果痛,就和凡夫一般,会生起瞋恨心。你前面问的见不见是二边见,痛不痛是生灭,你连自己的自性都还没有见到,还敢这样作弄人!”
神会听了这一番话后,就向六祖顶礼,忏悔谢罪。
六祖又说:“你如果心里愚迷,不能见性,可向善知识问取见性之路;如果心有所悟,就是自见本性,可以就此依法修行。你既自己愚迷不见自己的心性,却反来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知道,岂能代替得了你心中的愚迷?你如果自见本性,也不能代替我心中的愚迷。为甚么不去自知自见,却来问我见与不见呢?”
神会听了,再向六祖顶礼一百多拜,请求大师恕罪,从此服侍六祖,不离左右。
有一天,六祖对大众说:“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后也没有前,大家还识得么?”
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六祖说:“已经跟你说没有名没有字了,你还叫它作本源佛性。你以后即使有个茅蓬存身,也只是个将佛法作知解会意的人。”
六祖大师示寂后,神会前往京城、洛阳弘扬曹溪的顿教法门。着有《显宗记》,盛行于世。
六祖眼看各个宗派的人问难佛法,都心存不善,于是就把他们集合到座下,怜悯地对他们说道:“学道的人,对一切善恶念头都应当尽行除却。当善恶都不去思量的时候,这种境界无以名之,假名为自性,这无二的自性,就叫作真如实性。在真如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就应该见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听完六祖大师的一番开示后,都虔诚顶礼,请求事奉六祖为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43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