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讲坛经(妙华法师讲坛经视频)

我读《坛经》第一品
行由品第一,顾名思义,是讲述六祖得法行由。六祖出身贫苦,目不识丁,“一闻金刚经,心即开悟”,初见五祖,就能说出“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的话,实是老天生就的上根利器,我等愚人羡慕不来的。五祖“恐有恶人害他,遂不与其言,乃令随众作务”,及至后来传顿教与衣钵,也是三更半夜,人尽不知;六祖得法南行,还有数百人来夺衣钵,可见佛门历来不是清静地,是非不比俗世少。
六祖舂米八月余,一日,五祖让门下弟子做偈以选法嗣。神秀做偈于南廊壁间,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紧随其后,也书偈于壁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拆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至此,神秀被六祖压着翻不身了。神秀之偈,身是有形之树,心是有相之台,虽时时勤拂拭,不染妄想尘劳,却未见空灵无相却无不是相的本性。六祖之偈,无身无相,无心无法,自性本空,何来颠倒妄想。六祖顿超直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毕竟棋高一着,无怪乎五祖三更传法,为说金刚经。六祖更是大彻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坛经》的宗旨,明心见性是禅宗修行的目标。自性清净,不生灭,具足,无动摇,能生万法;亦是祖师东来之意。六祖上根利器,所说之法适用于最上乘人,可惜天下钝器居多,加之宋元之后,禅宗式微,学禅之人多师法神秀,禅定渐修,想来秀师能有些许安慰吧。
六组得法南行,前四品将军慧明最先赶上,拿不动衣钵,乃表明为法而来,非为衣钵。六组教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 良久方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他悟到了什么呢,不知道。
六组离开猎人队伍,初到法性寺,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震惊四座,也成了禅宗有名的公案。贾题韬居士对此的解释是时间可以无限的细分,在某个极细微的时间点上,风和幡几乎是不动的,如果你心不动,定于那个时间点上,你见到的风和幡就是不动的。风也动,幡也动,是因为你心动了,将所有的时间点连接起来了。道家的慧施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西方的芝诺说飞矢不动,都是同样的道理。心不动,风不动,幡不动,就达到了心境一如的境界,不管外境如何,我心如如不动,自然境随心转。王阳明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看明白花的颜色就是码庆典型的心随境转,说白了,心跟花跑了。心境一如,心空境也空,“何其自性,本来清净”;心动则种种境现,“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总之,“旅模核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法性寺印宗法师问“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六组答佛性是不二之法,见性是唯一目标,除此之外,皆为二法。佛性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具体是什么不知道,但不能向外驰求,见性,说到底不过是自己认识自己。
妙华法师的法师著述简介
近十年来,法师常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各大知名企业从事弘法事业,广宣佛法,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推崇。著有《智慧与解脱——维摩经释论》、《人生的解脱》、《金刚经新说》、《人生的智慧—— 坛经与人生》、《金刚之智》、《迷与悟》、《启悟本心》、《换个活法》、《换个想法》、《从心开始》、《你也能成佛》、《六祖惠能说》;《和尚对企业家说》等,另有诗画、散文作品《云游散记》、《游禅》、《和尚眼中的尘界》、《洗心禅诗禅画》,以及光盘等。
法师著述以弘扬大乘佛法精神,指归般若性空之特色为主。大乘佛教为佛教一以贯之的根本,法师悲心内蕴,智华早发,始终以践竖段源行大乘菩萨道为职志,法师历来所讲经典,集中在金刚、坛经、维摩,并广及华严、涅槃,皆为大乘要典,而阐发举扬多为学修关键,能切中学人身心之弊,常于言下给人启发,其悲心切愿,流露无遗,此为法师行愿之展现,亦为摄受力之根源。
佛法义理深妙,修证非易,故历来苦心孤诣者堪称精英,而影响深远则赖大众。精英与大众,犹如塔尖与塔基,彼此相依相成而又相异。就佛法之存亡续绝及广为弘传言,无有大众则断无精英,亦如无有塔基则塔尖断无依存。法师于佛法之学养造诣足称精英,而偏能始终自觉融入大众,以生机流畅之活泼语言展现性灵汩汩之自性智慧。法师著作,妙造自然,自性流露,毫无雕饰,深浅广狭,随人自会,此为法师之修证体现,其无碍辩才则为真实的语言文字三昧功德,非积学所为,亦非造作能致。
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法师出身家道中落之家,对人间冷暖有切肤之感,扎根大众,于人生百态及现世疾苦有深刻体察与总结,并在人生的烈火中煅炼金莲,故而弘法著述中所展现的菩萨道精神非庙堂、非经院、非空谈,乃是一种活生生、深深植根现实的悲智流淌。法师远离名闻,不涉功利,与时下执“人间佛教”之名而远离“佛教精神”之实辈迥异,于古德先贤一脉相承,至为可贵。
法师常言:“佛法是讲理的”,从早年弘法始,法师常援引佛法以外之学问来诠释佛法,包括哲学、社会学、经济、法律等社会学科,亦包括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而近年来,法师多受邀为商学院或大学之企业家、硕士、博士生授课,其对科学及理性之要求自然不低,法师应对自如且广受欢迎,根本上固以佛法之修证为基础,而法师留意外典世学并有意适应学人需求之用心与智慧则大值推誉。
法师之散文,明白如话,洗练优美,自然超逸,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佛法智慧与般若性灵光辉,非专以文字名家者所堪能。《洗心 禅诗 禅画》则收集了妙华法师最近一年来在博客中发布的禅诗禅画,以及广大博友们的精彩留言,内容生动风趣,禅意浓浓,读者们可在品玩诗画中一窥禅宗门径,并会心一笑。其书画作品洗练、简朴、清净、空灵,皆是茶余饭后之禅意流淌之作。诗、书、画、茶、古玩皆用以自我圆满。
法师于禅之修证及般若之阐扬,在当代极为难得。禅与般若在今日处于极衰微低迷的境地,明眼宗匠既乏,而具明眼宗匠之质如法师燃谨者自不易为世所知,则属自然。凡此种种,本为法师参究宗乘、弘扬般若内证功德之外显,亦为法师以般若性空圆融悲智、弘法度生事业之汇归。法师剃度近余态三十年,无一日不禅坐,无一日离佛法,禅教双美、宗说兼通;方今春秋正盛,悲智风华,他日之功德事业当如日中天,定为实至名归之大德。
妙华法师五台山讲的华严十四章是什么
您好,华严经十四章是妙华法师在五台山上讲的,它主要讲述了佛教的智慧和观点,涵盖了佛教的基本原则,如觉性、慈悲、智慧、戒律、慧命、慈悲心等。
第一章,觉性:觉性是佛教的核心,它是指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二章,慈悲: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即要以慈悲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以恶意去对待他人,而要以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
第三章,智慧:智慧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以智慧的态度去处理,而不是以愚昧的态度去处理,要以智慧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第四章,戒律:戒律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要遵守佛教的戒律,不要犯罪,不要作恶,要以正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第五章,慧命:慧命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要以慧命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命,要以慧命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身体,要以慧命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思想。
第六章,慈悲心:慈悲心是佛教陵举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要以慈悲的庆李心去对待他人,不要以恶意去对待他人,而要以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
第七章,觉悟:觉悟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去尺差碧对待自己的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