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圣寺在哪(佑圣禅林)

道教四大名山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四座山分别供奉广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枝孙运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1、龙虎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江西鹰潭市,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据说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猛梁山也成为我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2、青城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市,紧邻“镇川之宝”都江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环抱,四季如春,周围青山四合,俨然如城,故名青城。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3、武当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座落于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 面积312平方千米,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称绿树交映,蔚为壮观。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岳太和山”,一度位列五岳之上。也成为道教第一名山。
4、齐云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白岳、位于安徽黄山脚下休宁县,距安徽屯溪市33千米,在休宁县城西15千米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千米,因最高峰齐称岩得名,“一石插天,直入称端,与碧称齐”,以幽深奇险著称。
扩展资料:
1、武当山是唐代以来我国道教的发祥地,敬奉“玄天真武上帝”,道书称真武于此修炼42年,功成飞升;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
武当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规模超过五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扩建,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
2、齐云山是道教名山,唐代道教即传入齐云山。宋代宝庆二年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教中心。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江西龙虎山正一派驻留齐云山,香火日盛。齐云山从这个时期开始,成为江凯困南道教活动中心,跻身全国道教名山之列,被称为“江南小武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教四大名山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介绍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在全国有许多仙山道观。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介绍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教四大名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简介: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为: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与安徽齐云山,与陕西景福山在古时并称五大名山。
中国道教凯凯圣地;供奉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等。五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道观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第一仙山江西鹰潭龙虎山。
拓展:
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汉中叶,张道陵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风景区获得的荣誉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丹霞"中的一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第一仙山。
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龙虎山景区管委会管辖范围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盯丛唤大特色。 《水浒传》开篇重笔描绘的龙虎山位于市南20公里处,是道教发源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号称"中国道家第一山"。龙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战国大型崖墓群珠壁联合为特色,在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独树一帜。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张天师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鹰潭又称为"道都"。2010年8月2日,龙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风景区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丹霞"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虎山已经成为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2009年龙虎山还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郑枣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筑群,坐落于上清古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宏。府内豫樟蔽目,鸟栖树顶,环境清幽,恰似仙境。作为道教领袖的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位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 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阳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
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道教圣地四大名山
一、武当山
位于湖北省西部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樊市激喊,西接十堰市,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
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
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
二、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见,故改名龙虎山。
张道陵第四代传人张盛,由鹤鸣山转到这里,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 历1900年,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张天明圆野师子孙世居之地。
贵溪县上清镇东面的上清宫,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处,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道宫之一。现存福地门、钟楼、玉门殿、东隐院、九曲巷、下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迹。
上清宫附近的天师府,占地400公顷,房屋100余间,是历代天师的住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
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风景点除龙虎山之外,还有象鼻山、张家山、尘湖山、马祖岩、仙岩、排衙石、上清河等。
三、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腔宏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四、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
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 教中心。明朝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佛、道两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
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其他说法:
四大道教名山在中国没有完全的定论,或上述所谓的四大道教名山说法外,还有两种排名:
1、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崆峒山。
2、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鹤鸣山。
我国四大道教名山及其著名寺庙?
现龙虎山(江西)武当山(湖北)、齐云山(安徽)、青城山(四川)合称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见,故改名龙虎山。张道陵第四代传人--------张盛,由鹤鸣山转到这里,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 历1900年,为道教"粗拆第三十二福地"和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贵溪县上清镇东面的上清宫,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处,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道宫之一。现存福地门、钟楼、玉门殿、东隐院、九曲巷、下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迹。上清宫附近的天师府,占地400公顷,房屋100余间,是历代天师的住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风景点除龙虎山之外,还有象鼻山、张家山、尘湖山、马祖岩、仙岩、排衙石、上清河等。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岩兆枣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猜弯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宝庆二年(1226)建佑圣真武祠,成为道 教中心。宋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赐山额,以后佛、道两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虚殿、无量寿宫、文昌阁等著名道观。以后游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余处。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方圆400公里,东邻襄樊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居于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书画家米芾曾赞武当为"天下第一山"。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当拳的发源地,丹江口水库之滨的玄武门(石雕牌坊),坊额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笔"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门西一公里处,有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宫,是纪念武当拳的创始者张三丰的。天柱峰顶端有建于1416年的金殿,是武当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建筑群。殿高5.54米,宽5.8米,深4.2米,重80 余吨,英姿魁伟。还有铜铸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侍立两侧,十分壮观。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均在此修炼。
广西桂林哪里有道观
桂林道教历代所建的宫、观。 1、庆林观,又名东观,唐贞观十三年(6 3 9)为桂州总管李靖建,唐太宗赐名“庆林观,,以表彰桂瞎做州所贡瑞石产生之地。宋元丰中曾布将庆林观迁建于普陀山后之曾公岩前,今动物园门外右侧。抗战中观房全毁。现仅存观墙上生长的一株大榕树,供游人观赏。 2、千山观原在西山西蜂南面之千山上,唐贞观年间开辟,宋张孝祥书“千山观”,刻于山崖之上,方信孺曾重修。观房久废无存。 3、紫极官,在今伏波山南侧,据元代吴璋重修紫极宫碑,该宫建于唐代元代寺观均毁是宫独存,庚辰(1280年)住持黄道常募化修建山门及正殿,创玉虚阁及斋堂。宫房久废无存。 4、东华观,在东江,建于何时无考,宫亦久废无考。 5、元山观,又名真山观,在城南二里今火车南站附近,建于唐代,即宋之问故宅,久废无存。 6、五岳观,在今文明路市科委及教工幼儿园周围,宋大中祥符年同(1008一1016)奉诏所建,初名“天庆观”,后更名元妙现宋成淳二年(1266)改名五岳观;亦名东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修,清顺治十五年(1658)重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道光末年烧毁,成丰十年(1860)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抗战期间观屋全毁,抗战胜利后遗址改建为文明路小学,现为市科委、市教工幼儿园、教育局招待所所在地。 7、壶天观,在屏风岩口。宋淳熙年间(1174-1189)范成大建,后有重修,观屋久废无存。 8、七星观,原在七星山麓,宋景定年间(1260--1264)建,后有重修。观屋久废无存。 9、大道观,原在南溪山刘仙岩。宋绍兴年间(1131-1161)建,后有重修。观屋久废无存。 10、三清殿。原在南溪山穿云岩,宋淳熙二年(1175)道士唐德正化建。殿屋久废无存。 11、护国寺,又名护国庙,原在民主路小学内,宋代建,清乾寺宋代曾为佛教寺院,何时为道教使用无考。 12、全真观,在普陀山半山间,元至元十七年(1280)全真派道士唐大淳将原栖霞岩佛寺改建,取名全真观,明末黼年间灶液道人潘常静改名为真武阁,并在岩壁塑雕龟蛇浮图,又设元帝殿,抗战间毁,胜利后重建名玄武阁,现为七星公园内供游人游览憩息之处。 13、三清殿,原在隐山东麓,明以前建有三清殿于此,殿后朝阳洞塑有太上老君像,岩石上刻有《太上感应篇》仍存留至今,故该洞俗称为老君洞。清乾隆年间李宜民改建为佛堂名华盏庵,此后便为佛教所用。 14、庆真阁,原在叠彩山碧霞洞,元天历三年(1330)道士马宗承化建,阁屋久废无存。 15、佑圣观,原在南溪山刘仙岩,明靖江王建,清定南王孔有德重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巡抚范承勋增修。观屋久废无存。 16、玉皇阁,桂林共有三处:一在尧山,建于何时无考,清末已废,遗址无存;一在今广西师大后,建于何时无考,清同治年间重修,后殿毁,遗址无存;一在伏波山半山间。明正德八年(1513)靖江王建,后有重修,阁屋久废无存。 17、元武阁,原在独秀峰下,明靖江王建,阁屋久废无存。 18、三官殿,原在阳桥头,明代始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殿屋久废无存。 19、承恩观,又名药王庙,原在伏波山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光绪二年(1876)重修。抗日战争中观屋全毁。 20、显应宫,原在就日门,建于何时无磨辩衡考,清光绪年(1884)重修。宫屋久废无存。 21、武圣官。在平章庙西(今乐群路),清嘉庆十六年(1811)建,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宫屋久废无存。 22、坤元宫,在东江详址无考,建于何时无考,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
丹霞山上面是否有座三宝佛
是的,分别有一下三佛:
千年古寺——锦石岩寺锦石岩位于丹霞山长老峰游览区中层的悬崖峭壁当中,面积2000多平方米,天生成石殿数间,最大的观音殿可容千人。岩外飞泉百丈,悬空飘洒。因岩石色彩斑斓,红似丹砂、似红霞,故称“锦石”或“锦岩”。锦石岩寺在唐末已有僧人活动,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僧人发云云游至此,看见此地奇峰怪石、风景清幽,悬崖峭壁间又生石殿数间,不觉留连忘返,一睡三天三夜,醒来不禁感叹道“半生都在梦里见过,今日始觉得清虚”。即入主丹霞,开辟佛教道场,香火延续近千年历史。
别传寺岭南名刹——别传禅寺别传寺位于长老峰中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李充茂把现址施舍出来建寺庙,请澹归主其事。澹归禅师是开山祖师,取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之典故,名为“别传禅寺”,“别传”是指迦叶尊者所领会的心法乃是“教外别传”,不在文字之中,只能是佛与佛口传心印,后来请番禺海云寺天然禅师上山传法,一“海云寺”遥相呼应,禅文并举,诗唱偈和,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做出了“目空今古道风孤,世出世间扶正气”的诠释。别传寺挟风云之势,禅风远播,鼎盛时住僧千众以上。万古丹霞,始得钟鸣板响,梵唱赞吟。曾与曹溪南华禅寺、乳源云门禅寺鼎足而立,成为粤北著名禅寺。
仙居岩洞天福地——仙居岩道观仙居位于翔龙湖畔,是历代道教祖师修裂庆帆行胜地。东晋时,抱朴子葛洪经雄州(今南雄)出岭南,在丹霞山结庐炼丹而修建。唐贞观年间韶州信众捐资扩建,谓“老君殿”。南宋时,道教祖师白玉蟾到此传教,庙堂得以发展,并初具规模,改称“佑圣观”。明嘉靖年间“天师道”传至岭南肆雹,道观除供奉“真武大帝”之神灵外,另修殿堂供奉道差源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道观遂更名为“仙居观”至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