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讲金刚经1(慧律法师讲金刚经1一10全集视频第十集)

《金刚经》讲义|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枯空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因为佛在《金刚经》中的开示几乎是连贯的,一气呵成,层层递进,层层清扫,破除弟子们的迷惑与执著,少去了他们求道成道路上的障碍。
现在我们把佛的开示分段落来学,只是方便讲说、记忆。但当大家理解时,每学一品,都应知道佛在前面大概讲了什么,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佛这次的开示,源于须菩提的问题,即刚发心求取佛果的人该怎样安心,怎样降服内心的烦恼和障碍。佛通过开示,不仅告诉弟子们怎样修证,而且在层层刨开所有烦恼,以及心不安的原因。
一二品中,是经文说法的缘起、时间和地点。三四五品中,佛谈到了弟子们修证要不着相发愿,不住相布施一切,不用执着身相见性。然后在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品中,佛接着破除了弟子们对佛果、佛法、四果阿罗汉等相的执著和错误认知,令弟子们知道 终无法可得,回归佛性只须放下分别执着 。
佛的开示只是指航的灯或交流的方便,你听完佛说法,照着做就行了,不用执着所有名相。
那佛在第十品,又开始破弟子们对哪一种相的执着呢?下面我们来接着听闻。
佛陀仍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过去在燃灯佛那里曾得到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我认为您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什么法。”
在这一句中,佛是在告诉弟子们,现在不是我释迦牟尼佛是如此来教授你们的,曾经我在我的老师燃灯佛处,于法也无所得。只是在那儿放下了我所有的执着和分别。这句话也同时呼应了前面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接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真的修一切善行来庄严佛土吗?”
在此「庄严佛土」可有几种理解:
第一: 造寺,建塔,写经,布施,供养,广做善行,这些也叫「庄严佛土」。
第二:自净其意,修证佛法,收摄内心不放逸,内心安住在佛的正知见中行菩萨道,也叫「庄严自心佛土」。比如大家在前面刚学过《法华经》。在《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所有人都恭敬施礼,普敬一切大众,庄严一切所见,这都叫「庄严自心佛土」。
但在佛的般若智慧中,众生应离一切相来看庄严佛土的善行与功德,才能尽快切入空性。万法的本性是如来,如来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一切圆满具足,何用庄严。
故佛问须菩提:“菩萨真的在庄严佛土吗?”
须菩提答:“不是这样,世尊!菩萨虽广修善行法门,庄严佛土,但安住在「自性真空,无所行,无所得」的角度,不执着庄严佛土这件事,只是随顺世俗的假名,叫「庄严佛土」罢了。
佛陀说:“须菩提,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所有的大菩萨应当在一切行为中,应当这样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生其心」。
在这儿呢,佛陀说:【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没轿瞎什么是「有所住生心」呢?众生心中有我,名「六根」,对境,名「六尘」。触境生起种种妄念杂念,然后在这种妄想中烦恼、痛苦、生灭流转。这种妄想心即为有所住。菩萨应 安住本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帆纤不被境转,心常清净,明了心本空明寂静,随缘则应,过去不留,即为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佛陀接着说:“须菩提,比如说:有人的身体威武广大像须弥山那样,你认为如何呢?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真的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这个像须弥山那样大的身体,并非实有,是由无数善行功德聚合而成,只是随顺世俗的说法,假名称他为大身。”
在此佛做了一个大身的比喻:一位菩萨在行菩萨道功德圆满时,就会在此世界示现出圆满的身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或者在定境中,有像须弥山一样巨大的身体(须弥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娑婆世界最高最大的山)。
佛用这个功德圆满的身相来比喻,问须菩提:“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但即使是这样大的身体,在本质上也只是无数善行福德聚合而成,随顺世俗,起名大身,本质上是虚妄的。”
下一品:无为福胜分 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慧律法师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有用吗?
慧律法师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并没镇核有用。因为慧律法师曾说释迦佛化身智者大师没有开悟,这当然是不符合正常认知的,其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中的内容不能保证较为正确。而学佛重在出世间,像“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昌蠢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这样的话显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说慧律法师金刚经白耐旅陪话文全文讲解的内容不值得一看。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慧律法师在《入佛正见》讲座里,对此问题有过开示
诸位!佛法没有你想像的那么简单。譬如说,为什么念东方药师佛?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诸位!有一个修净土宗来,我第一句话就问他,我说:“你修什么宗?”他说:“我修念佛净土宗。”我说:“《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你用哪一颗心念佛?你说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在哪里?”西方在哪里呢?方位是人定位出来的,如果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么,跑到极乐世界更西的地方,极乐世界就变成东方;如果跑到极乐世界的北方,极乐世界就变成南方;如果跑到极乐世界的南方,极乐世界又变成北方。诸位!西方到底在哪里?法师回答不出来。
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一些法师在探讨,我就提出问题,我说:“极乐世界是生灭法,还是不生不灭法?如果极乐世界是生灭法,那么,我们去那边做什么?因为它也会毁灭啊。如果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法,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法,就当体即空,就无所谓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又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有一个法师就回答,说:“生即是无生。”我说:“既是无生,为什么要求生?为什么?”旁边有一个法师就说:“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法!”我就说:“你用‘不可思议’几个字,能度一切的大专生、知识份子、大学教授吗?可以让各阶层的领导接受吗?”嗯?诸位!您念佛念了几年?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就问:“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讲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诸位!现在正在念佛,念佛就是音声。”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是佛讲的,净土法门也是佛讲的,这经典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诸位懂吗?佛法不是拜迷迷糊糊的,是非常理性的,《金刚经》是佛讲的,净土法门的思想也是佛讲的,这当然要有交会点,一定要有交会点!——它的交会点就是心性,就是佛心!
没有交会并轮到佛的心性,你讲到哪里也会卡住,你讲到哪里也会卡住,会卡住,讲到哪里你都会卡住!为什么?不悟如来的心性,没有证量,你不知道佛法的真实义,跟究竟的真实义是什么。师父唱,我们就跟,师父讲,我们就相信。因此,包括法师,我们要互相勉励,佛法有它的深入义、究竟义,有它的善巧方便义。我们要好好地来冷静一下,净土宗、禅宗,它一定有交会点,没有交会点,为什么统统是佛说的?它的交会点就是佛的心性!只有悟到心性、融入心性,万法才讲得通。
我这一次去马来西亚弘法,也是跟他们这样讲,八大宗派共一颗佛心。离开了佛的心性讲法,是外道,哪一宗都要会归心性,叫做正法。没有一宗,不是会归到佛的心性。所以,佛教界的混乱,乃至于出家跟出家、在家居士,发生种种不愉快,统统是人的问题,跟佛陀没有关系,跟法也没有关系,都是人在搞的!今天的这个道场哪个比丘,或者是合不来,有不愉快的事情,哪个人…这只是修行方便,种种不同,他能够离开佛的心吗?所以,争执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争执是自我心性的分别,无关余处。
好!心稿蔽指性是交会点,我们慢慢来理解,西方是什么意思。西方,它的重点,这个‘西’。白天我们来工作,到下午傍晚的时候,太阳西下,大家万物就要休息了。喔!西方是表法的,是表示歇即是菩提,一切修行人所应当去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它是表法的。那么,为什么说十万亿佛国土呢?那就是表示十恶,意思就是:造十恶的众生,就离西方极乐世界愈来愈远……方位本是人所定位的,方位本是不固定的,这边是东边,这边是西边,这一转过来的话,你这边又是东边,那边又是西边,我看出去的,跟键配你看进来的,方位又不一样,因为定位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有透视的观念,就是讲东、南、西、北这个定位,那只是一种方便而已,这是表法的。知道吗?慢慢地去理解这个道理,才是不愧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佛陀讲的,《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用看得见的色法、缘起的色法,要去看佛,或者是用音声求我,或者是用这个音声来求佛······因为音声是刹那生灭的,色相也是刹那生灭的,色相是刹那生灭的,缘起的音声也是刹那生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人,邪道就是心外求法,因为在缘起缘灭迷失了,是人行邪道。为什么?不是佛道,不能见如来,没有办法见到自己的清净自性。见如来不是见到外面的佛。
再讲一遍:如果有人想要用色法来见佛,或者是用音声来求佛,这个人走错路了,是行邪道,绝对看不到真正的佛!为什么?音声是如幻的。诸位!好,声音,譬如说右手没有声音,左手也没有音声,对不对?没有音声。我如果把二个手掌合起来,啪!音声就跑出来,音声,因缘,啪!因缘生,声音就显现。缘起就如幻,就不是实在的东西,知道吗?音声一拍,啪!右手也没有声音,左手也没有声音,对不对?啪!声音显现,因缘生了声音显现,可是,刹那生,刹那就怎么样?就灭,万法也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个音声加上音乐的话,砰恰、砰砰恰……我们又觉得说它好像有生命一样,我们随着节奏会舞动,其实我们迷惑了,在每一个刹那之间,其实都是永恒,只要你不住着。
所以,见性之人、大悟之人,于刹那间,即见永恒。也就是说,开悟的圣人,于刹那之间,就见到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亘古以来、无量亿劫以来,它就是一直存在,解脱的真实相。佛陀为什么叫做实相?诸法实相,佛陀当时在世是用“诸法实相”,用今天的名相叫做“真相”,事情的真相。
人生宇宙的真相是什么?人生宇宙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没有一法是真相,每一种相,都
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缘起的假相。
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真实性的,因为它是刹那生灭的,它是缘起缘灭的。换句话说,万法都是败坏之相。一定会毁灭,一定会毁灭!
好!回过头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什么我们现在统统要念佛?为什么我们鼓励人家念佛?为什么?很简单,就是因为众生的妄想太多!诸位!我们要求的很少,但是,想的太多,我们的需求其实很少,可是,我们的妄想太多,这个就造成理想跟现实的落差,会产生种种的痛苦。我们之所以产生种种的痛苦,其实是我们“需求”是很少的。意思就是:我们人生的食衣住行,要用到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一碗饭吃就饱了,那个床铺一睡就够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每天那个妄想啊,我们需求的其实很少,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但是,我们的妄想太多。因为妄想太多,所以,现实跟理想太严重的落差,我们的痛苦一直没有办法摆平,每天都在幻想当中这样过日子,今天不好好地过日子,一直想在明天,明天不好好地过日子,一直想到明年。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往前一直存在着一个幻想,却忘记了现在的日子好好地过,很可惜!
所以,在座诸位!念佛,这一句,就是因为佛陀知道众生的妄念太多,所以,你要想色声香味触法,住着那个,不如你就执着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执着这一句阿弥陀佛,理事统统兼顾!为什么?你妄想太多,不如念佛,这一句佛号,你既然没有见性,没有办法达到无念,那就用这一句佛号来摄心,身口意慢慢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妄想因为太多,所以就集中火力,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但是,我告诉诸位:只有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家庭所发生的问题,绝对不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问题,要用佛的大智慧!诸位!不可以把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般若智慧丢掉,只有念这一句佛,那个不行!也不可以把经教统统丢掉,只有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不行。除非说我们的年纪真的很大很大了,实在是没有时间,来不及了,否则我们对佛的心性,应当好好地理解跟体悟,要不然处处讲不通!
金刚经听读📒
《第一第二讲》
佛教中的差异是文化的思想体现 而不是共性
《金刚经》全称 《金刚般若般若密经》
玄奘法师的“五不译”
“般若密”即“度河”过生死之河,过生命之河.
大乘“六度”
一世二世三世说的生命观
一世 一辈子 生前无生命,死亡即使生命的终止,“利己主义”
二世说:基督教 死亡不是生命的尽头,只是链销扒肉体腐坏,世界末日时,接受上帝的审判,去天堂或者地狱. 基督徒要不断忏悔过往的错事.上帝是终审斗尺判决
《第三讲第四讲》
印度人生命观:(多世说)三世说
前世-今生-来世
三世轮回
印度人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肉体抛弃了,精神又轮回到另一个生命体. 无穷无尽
承载生命形态(六种)六道轮回
现生或过去的所作所为影响后世生命形态
1. 天道众生
2. 阿修罗
3. 人
4. 畜生
5. 饿鬼
6. 地狱众生
古埃及人 认为人死了灵魂没有死,会降生到另一个人身上
厌世主义:讨厌世界,活着没劲.因为轮回,没意思
死了不回来-印度宗教话题
可以。 怎么死了不来.?
修行.涅槃
过河-从河这边经过修行到对岸
问题:
过什么河?
怎么过?
生命之苦.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僧会,五受阴
《五讲》
“人天秤的法”-下回再来的时候生命状态不会比现世好
初离心:认同三世审美观 轮回,厌世
1.讨厌现实,对生命极度厌,想涅盘
“小乘佛法”
2. 什么轮回的苦认同,看到众生之苦,个人的解脱离不开众生的苦的解脱“大乘佛法”帮助众生走向涅槃
人类社会是一部车子
(刹车和主流文化配合)
有些文化 (科学技术)满足人类欲望的文化-发动机
刹车角色文化-宗教
如今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
没有有效的刹车,没有宗教信仰
“佛教流传的地方都是经济落后的地区”
唐宋时期很发达-佛教兴盛
藏传佛教-发动机的问题,不是宗教问题
《六讲》
不能涅槃的原因:糊涂
佛陀是“觉者”-“buddha”明白人
心经-远离“颠倒”“梦想”
凡夫俗子 -1. 颠倒 把事搞反了
惠能大师:“六祖法宝坛经”禅宗第六代祖师
菩提本无树,民间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来,本来,压根儿什么都没有)认为有就是颠倒,凡夫.
说“物”没有不是“心”没有
广东“光孝寺”
小僧人 辩论
风动还是帆动?
是心棚昌❤️动 外在的动的存在,都是心的显现,心外无物.
他的师父:宏忍大师
《第七讲》
什么是真实?
两大错误:
增益:强加上去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
损减:无视真实存在的东西
《第八讲》
见不到世界的真相,真实-无明
所见所作所想背离世界真相
背离世界真相行为产生力量-业力
所以打破无明见真实
可能打破吗?凡夫是可能存在的. 两面性
无明所障,但具有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般若)
怎么打?“破增益,补损减”
消除见真实的障碍.
《第九讲》
初时教法:四谛:苦疾孽道 解构模式:12因缘
12因缘解构人我执,对法我是没有解释的
怎么消除烦恼,走向涅槃,修道,修阿含经
二时教法
解构人我和法我-人法皆空
般若经-一类经 《大般若经》 16 汇
金刚经是其第九章
二谛:世俗谛,胜义谛
三时教法
用“八识”解构
识外物镜
《第十讲》
十一讲
十二讲
十三讲
《十四讲》
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即不常也不断
为什么二谛说法:对治凡夫的“边见”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常见和断见 -错误
常见:五的存在,心的存在 总有一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
断见: 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
胜义谛:性空,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对治常见
世俗谛:原生性,因果的相似相似性. 对治断见.
宁入常见,不入断见 因为入了断见怕没有道德底线..一世说犯了断见.
《十五讲》
第六度 般若度
在般若的引导下
注意六度(liugebanruom得顺序 即次第
《金刚经》白话读解(一)
【 因朋友与金刚经结缘,这些年因此得益良多。金刚经带我走出了很多困境,探索了很多未知的领域。一直有个心愿,把金刚经的白话文解释做一下,让更多人方便阅读,但一直没有动手。今晨听王菲版金刚经的录音,全身舒畅,决定每天花一点时间,解一小段,慢慢把这个事业做完,也算是报恩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话文:我听说就是这样。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读解:金刚经第一段给出的是佛陀在世悉渗时的生活日常。所谓经就是“所说的所做的”,让后人学习的。佛经就是佛所说的所做的,让后人参考。这里记录了佛陀的日常,就是让我们学习,原来得道后应当这样生活。到吃饭的时候,亲自去城里乞食,一家一家乞讨到足够的食物,走回郊区的驻脚的地方,一点点吃完,把衣和钵收起来,把脚洗干净,铺好座位,坐好。他没有让弟子帮他做这些琐事,因为琐事就是佛事。得了道,就是能够做一件事的时候踏实认真做一件事,不去想过去也不去想未来,就是简单做完一件事,然后做下一件事。凡人的烦恼就来自于很急切的盼望未来,而不愿意做任何现在的事情。佛陀能够在每一件日常中体会到喜悦,凡人却妄想抛弃当下的生活去追逐喜悦。第一更2019-04-18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腊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白话文: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的世尊!如来护念一切菩萨,如来嘱咐一切菩萨佛法。世尊,如果好男子好女人,发求得最高智慧的觉悟的上愿,应当如何停住自己的心里的妄念呢?如何降伏自己的心呢?”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很愿意护念诸菩萨,很愿意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好男子好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应当就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停住,应当就着一切本来的样子就可以降服自己的心了。”“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读解:好的问题其实解决了一半的问题。须菩提是一个得道的圣人,因此提出了人生烦恼的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心怎么停下来,怎么降服自己的心呢?”每个人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乱糟糟的心。其实每个人都是被那个自言自语乱糟糟的心所抓住了。有些人甚至没有意识到,有些人意识到了睁局脊,把他起了个名字叫“小我”。这个“小我”,这个乱糟糟的心,其实就是人生烦恼的根源。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所有的宗教回答的根源问题,即:如何与自己相处呢?所以须菩提把这个最难的难题抛给了佛陀,而佛陀毫不犹豫的接招了。佛陀说,如果有人发愿修最高智慧的觉悟,那么他只要能够就着事情本来的样子(即“如是”),就可以把心停住,把心降服。这个”如是“可以先初步理解成”实事求是“的”是“,即”事实“。看到什么感觉到就是什么,不要再多想了,停下来就好。不过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是不可能得到唯一的一个事实的,如果强求唯一的事实,那就是”一合想“,也是想太多了,偏执了,其实也是不可以的,后面我们再解释。这个”如是“,其实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去深想,不去联想,不去分析,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能够这样”如是“,也就停住了。然而须菩提没有听懂,请佛陀细讲。接下去佛陀就传授了一整套怎么让自己”如是住“的可以实操的办法。这一套办法值得每个人学习,只要学一点点,就可以减少很多肉身的心灵的痛苦。第二更2019-04-18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白话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像这样(发愿)降伏他的妄心(注:唐三藏带回来翻译的金刚经是带有“如是发愿降伏其心”的,并把“相”翻译成“想”,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守着想...",参考他的译本有助于理解金刚经。唐三藏去取经就是为了知道鸠摩罗什版本到底对不对才去的。两个版本差不多,禅宗更爱鸠摩罗什版本)。要这么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如有色界天众生,如无色界天众生,如有想天众生,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等等。我发愿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美好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想“,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想“;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想“(只有人才能领悟道理);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那就是有”众生想“没有放下,如果菩萨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想“,没有放下”时间“,这些想法如果不放下,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 读解:这段文字是金刚经最重要的一段,比较难懂。大概领会这一段,也就读懂了金刚经,其他佛经也很好理解了。佛陀直白的教导我们,要降服自己的心的办法就是要发愿,发普度众生的愿。就是说,要把心里叽叽喳喳的“小我”频道关掉,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小我“发一个非常宽广的愿,这个愿能有多宽广就有多宽广,覆盖宇宙众生,然后小我就会渐渐安静下来。并且佛陀又叮嘱道,发“普渡众生”的愿的时候,又不能拘泥于我真的普度了多少众生,不要去管你究竟普渡多少人。发这个愿的最直接的就是首先让自己和众生一样,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没有了我和众生的差别,然后连众生的想法都要抛弃。把我、别人、众生的这些想法抛弃,再把时间差别(寿者)抛弃,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把发愿做到位了。如果做不到发的愿宽广到我、人、众生没有差别,时间维度也没有差别,那就达不到”菩萨“的境界。 发愿的第一个要点是广,即没有时空物种等差别,另外一个要点就是”愿“,就是目标要美好,要让自己愉悦。这个也一样重要,这个愿就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不要想着我要怎么样,要想着大家一起怎么样。这个愿应该是一个最美好的东西,让人精神愉悦的东西。佛陀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真正的完全静心是会充满宁静的喜悦的,这是因为脑垂体多巴胺的分泌照成的。现代科学证明,如果左脑被关闭,只有右脑工作的话,看到的一切都会非常美好,非常愉悦。左脑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产生了烦恼。以发宏愿的方式尽量抑制左脑,就关掉了很多没有意义的烦恼。从上面的文字,可见佛陀并不想故弄玄虚,他想尽量浅显直接地教会弟子。佛陀是最好的老师,他想把最难的道理用浅显的办法告诉人们。所以我们学佛时,就可以用一颗平常心,当是听小学老师讲课一样去听、去信、去理解就好了。 )(第三更2019-04-20)】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fou)?”“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白话文:”其次,须菩提,菩萨在于修行的法门上,应该不停留在任何地方,对所有一切都用”放下“来修行(布施在梵语的意思即有献礼的意思,同时也有放下的意思)。就是所谓不停留在看到的东西,把看到的都放下,并且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所有感官得到的感觉,都要放下,不能停在上面(做更多想法)。须菩提,菩萨应该实事求是的放下,不能停留在任何想法上。为什么要这样呢?如果菩萨(即发愿得到最高智慧觉悟的人)能不停留在任何想法上去放下所有想法,那么他得到的福德就不可思量(的大)了。须菩提,你觉得东方的虚空的广袤无边可以衡量吗?”“不能衡量啊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全部虚空的广袤,可以想象怎么衡量吗?”“不能啊世尊!”“须菩提,菩萨如果不停留在想法上去放下所有想法,放下自我,那么得到福德也像这样,广袤无边大到无法衡量啊。须菩提,菩萨要像所教的这样去停住妄念!”( 读解:佛陀进一步解释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法门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修行,另一个是如何得福德。得福德是人们最想要的,所以这一节很有意思。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就是不要停留在任何事物上有所想法,要把所有的想法都放下。所有想法来了就来了,走了就立即走了,不要抓住不放。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不要加戏,不要联系到自己的小我无休止的演绎。只有这样,能够随时把这样那样的感觉和想法放下,才能得到福德。怎么得福德呢,那么你发愿的时候,要想象一个广袤的空间,这个广袤的空间充满了你想要的愉悦。发一个宏大的广袤的愿,能够容下过去未来,能够容下所有生灵,然后去想象一个喜悦或者福德,也一样的宏大,能够笼罩所有过去的未来的所有的生灵。这时候,你就能体会到无边无际的喜悦了。佛陀给出了非常直接的方法,希望所有的弟子能够很快掌握。 )(第四更2020-07-30)】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