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讲法华经中十二因缘(净空老法师说十二因缘法)

对佛教教理的疑问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三科,缘起和十二因缘,四法印,三学,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色(物质),受(苦乐的感受),想(对事物的概念),行(无常现象),识(分别、判断、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处是指十二处: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之意)。六内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外处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六根(六内处)加六境(六外处)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掘此,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橡毕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梁散芹,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四法印:法印是“佛法的特征”之意。它们是: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
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
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
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
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灭(除去欲望),
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有益的语言),正业(好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识),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ākșika 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1)已生恶令永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4)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1)正见,能见真理。(2)正思惟,心无邪念。(3)正语,言无虚妄。(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5)正命,以正当方式生活。(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7)正念,能专心忆念善法。(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佛教经典名句“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摘自什么经?是什么意思
出处:《佛说造塔功德经》
释义:万物都是由因缘机巧产生的,我(佛陀)向你们解说这诸般道理也就是解说因缘。
(虚幻缥缈的)因缘毁激终将离散,归于寂灭(此境界无法解说、不可解说),(对此终极的真相)我就如此解说(静默、不做解说)。
作者:唐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译
创作朝代:唐朝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佛经大多从天竺流传而来,其中唐朝玄奘法师的贡献可谓最大。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滚余空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大瞎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说造塔功德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玄奘(唐代著名高僧)
静界法师讲缘起法
缘起法
编辑
缘起法是佛法的核心。无论信佛和不信佛的人,如果对佛教的缘起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下就会受益。
中文名
缘起法
目录
1 内容
2 历史
内容
编辑
缘起法的提出,一是在佛经里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还有一段论述被记刻在印度达阿育王石柱上:“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由此可以看到缘起法的重要性。而前五百年前,佛陀反复把他领悟到的缘起法的道理讲给弟子,使他们得以解脱。对于现代人,这是最好理解的,如一层薄纸,一捅就破。受过一般教育的人,也能听懂。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生命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是内因,缘是事物生成的条件。一切事物都是动态的、变化的。
缘起法,即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他们是相依的因缘生灭在相续流转,是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个生命在生死流转,实际上,这中间没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中,共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为“无明”和“行”;现在果,为“识、名色、六入、触、受”。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有”;未来果:“生”和“老死”。
历史
编辑
缘起法,(论因说因)佛法以因缘为立义大本
在说明苦集灭三谛的偈文说:「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或译作:「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吾佛大师悉侍说」。此偈系阿说示(马胜)比丘为舍利弗宣说释尊的教法,经说舍利弗闻是法已,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四圣谛中的“苦集灭”谛讲的是因缘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一睁族吵切法的生起和消灭同样是从因缘而产生的。佛陀最主要的开示就是生灭因缘,这也是佛法所建立的缘起法的主要标示,是与外道与世不共的特质,所以佛陀说法的主题就是论因说因――即以因缘为主而教化众生。
经典里记载,舍利弗未归依佛陀前,归依的是六师外道中的一位师父。一天,他在路边看到了较早亲近佛陀的马胜比丘。一个修行人的威仪就是其内在的展现,舍利弗非常有内涵智能,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与众不同,马胜比丘庄严肃穆的威仪使他非常感动和震撼,所以马上就去亲近马胜比丘:“你师父是谁?学的是什么法?”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我的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讲的法就是“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这个偈子很出名,舍利弗在听这个偈子的当下就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初果)。他回去后高兴地告诉好朋友目揵连,他们两个都是领导人物,非常有智能内涵,各领导着二百五十人的修行。目揵连听舍利弗说后,就欢喜地一起来见佛,很快归依佛陀随佛出家。半月后,佛陀在为长爪梵志开示穗此时,出家后的舍利站在佛陀的身后,当下就证了阿罗汉。舍利弗听到缘起的偈子当下就证初果,出家半个月后就证阿罗汉,慧根非常非常深,所以后人都认为舍利弗是大智能者。
论因说因就是在点出因缘法的殊胜,而佛法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能把握这点,就知道佛法与外道、一般思想的宗教及哲学间不同的特质就在因缘法上。
“以有情为中心,论到自他、心境、物我的佛法,唯一的特色,就是因缘论。「杂阿含」说:「我论因说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如果有人问你佛法在讲什么?你可回答:“佛法讲的是缘起论,不是唯心论或唯物论,不是一元论或多元论,也不是一神论,是因缘论。”
《杂阿含》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就是条件,以条件来集起世间,而所谓的“世间”就是五蕴、六处、烦恼。其实世间就是指我们的身心以及身心作用所起的烦恼;还有身心以外山河大地一切法叫器世间,没有生命的“无情”。有生命的叫“有情”,这里所说的世间就是有情的身心以及所起的烦恼。有因有缘,就是有主要的条件和次要的条件,当众多的因缘条件集起时,就会产生有情的身心,那就是“有因有缘集世间”。而“有因有缘世间集”,这个“世间集”与“集世间”哪里不同?集世间是在讲它的条件,是因;世间集就是它的成立,是果。其实都一样,因为有种种的因缘条件就成立了我们的身心(世间一切法),这完全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有因有缘灭世间”,不管是我们的身心还是山河大地的变化消灭,也都是随因缘的转化变异而变动消灭。产生这些变化的也是因缘条件,当具备了这些变化的条件时,这个世间(身心以及山河大地)就一定会坏,它是必归于灭的。
舍利弗从这个偈子中马上就能明白缘起法的意义,体会非常深。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因缘条件是很复杂而不是单一的。凡是缘起而形成的一切法(身心与山河大地),由于因缘条件的变动,最后必然会归于灭。这个涵义告诉我们:因缘法通两边,一边是形成,形成需要因缘;一边是消灭,消灭也需要因缘。明白了这个主题内容,才能了解后面所引伸的佛法。明白佛法所谈因果的实质,佛法之所以否认外面的主宰上帝,就是建立在缘起法的根本上。
“「因」是依特性说指主要的;「缘」是依力用说,指一般次要的。总论因缘,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缘。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灭而不存在,也不是自然的,也需要具备种种障碍或破坏的条件。故,佛法说的集----生与灭,都依于因缘。这是在说明世间是什么,为什么生起,怎样才会灭去。从这生灭因缘的把握中,指导人去怎样实行,达到目的。”
因是主要的因(条件),缘是次要的因(条件)。缘生也缘灭,因缘是通于两边的,这个很重要!一般人谈缘起,都只知道生起的一部分,以为缘起仅在讲流转的无常变化,而不知缘起是涵盖两边的。如果只知生的一边,而不知道灭的一边,那就是没有究竟明白缘起法的内涵。生的必归于灭,这是缘起的特色,也是缘起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最需要我们注意:某些条件组合起来会变成某一个法,这里面一定有其必然性,如H2O会变成水,是由于其间有组合的必然性。为善会得到喜悦幸福,为恶就会心不安。孩子生出来,会成长会老死……这些都有着必然性。在一切因果法则之中,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学法的人如果没有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会错解因果即非因计因。要成就某一法,如把因果的条件认错了,那就达不到所要的果。正确的因必然会引申为必然的果,明白了这个必然理则,就不会胡里胡涂地迷信崇拜而等待他力救度。
查因知果,从果知因,明白该具备、转换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去创造,才能改造我们的因果,这不是靠信仰他力能达到的。搞不清因缘法的理路,怎能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呢?所谓解脱,就是解脱我们的贪瞋痴烦恼,因为贪瞋痴烦恼带来的业力让我们痛苦烦恼而生死相续不断。明白了这点,就知道贪瞋痴是我们要断除的烦恼,唯有消除了贪嗔痴,才能解脱,这是最简单的因果道理。贪瞋痴不消除,烦恼不断,请问:你如何解脱自在?一味想象要去哪里“永生”,可能吗?现在的修行者大多没有针对这个问题而下手。所以,知因果就是知条件,条件不转化,你怎么修?又如何能成就?煮饭要用米,这是主要的因,还要水,这是条件。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对,就不可能煮成饭,这就叫必然性。沙为什么不能煮成饭?因不对么。修行也是这样,我们有没有真正认清生死轮回、痛苦烦恼的条件?为什么每一个人都那么虔诚敬爱布施能舍,可还是痛苦烦恼不断?因为没有看清真正的因,没有在正确的因上着手转化它,只有迷信崇拜信仰,那只是无知而已,怎么能解脱呢?所以不要轻视哦!大家都在谈因果,但正确认识因果还真的很不容易哪!
佛法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缘起”两字,这里的论因说因,以及后面所讲的缘起法是佛法的特色,也是修行最重要的地方!真正能深入了解缘起的内涵,明白万法的形成以及变化流转,最后必归于灭的内容,这样的智能叫法住智。佛法的次第就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如果没有了解生死的因果内涵(即法住智),又如何证得涅槃解脱?唯有知道了因,才能转化其因而成果,法住智就是了解因果内涵的智能。我们的上课其实就在建立法住智,而不是泛泛的谈因果谈信仰,而是深入法性的内涵。明白了生死的因缘,修行才有下手处,才能达到我们要解脱的目的。缘起法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得正确的法住智,只有盲修瞎练,那是不可能成就的!
“人生现有的痛苦困难,要探求痛苦的原因,知道了苦的原因,就知道没有了此因,困苦即会消灭。这必须要求得消除此困苦的方法才行。如生病求医,先要从病象而测知病因,然后再以对治病因的药方,使病者吃下,才能痊越。因此,知道世间困苦的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才能合理的解决它,使应生的生起,应灭的灭除。释尊开示四谛,即染净因果解说:
苦――如病(果)
有因有缘世间集 世间因果
苦集――如病因(因)
苦集灭――如病愈(果)
有因有缘世间灭 出世因果
苦集灭道 ――如药(因)”
这个表在说明:有因缘就“集”起世间“苦”,“苦”就好比病,“集”就是病的因,“苦”和“集”二谛就是人间性的因果。有因缘而世间灭,即修行到圣者的解脱――“灭”和“道”的二谛,苦集的“灭”,犹如病痊愈了;苦灭的“道”,犹如治病的药即修行的方法,“灭”和“道”二谛属于出世间的因果。
由此而知:佛法讲的“苦集灭道”四谛就是因果缘起的全部内容。一般人以为苦集灭道和缘起有别,其实四谛与缘起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不明白上面所讲的因缘法则的内容,就像找不到病的因,修行哪里有下手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好像正确的药一样,这些缺一不可。
从下面讲的无因邪因与正因,才可以看出佛法的正见正因。明白了外道的非因计因或邪因,就知道佛法能使人达到究竟解脱的原因,并不是自以为佛法伟大而批评别人,佛法确实有其真实内容。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十二因缘法
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缘觉,顾名思义,是由观察因缘而觉悟的。因缘有助缘和攀缘之分。助缘是帮助之缘,攀缘是攀附之缘。助缘是说,我们人本来不迷糊,但偏偏有了这个缘,而助成了自迷。这是哪些缘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成为十二种助缘,帮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无明,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明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则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
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或肢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裤罩,投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阴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像一团浆,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
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衫纯世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
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
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你把所爱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就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
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要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著假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以,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
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
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悲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灵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像生龟脱壳一样,痛苦凄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
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了。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无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神变、神用现前才是佛。我们要无所住著,一切随缘。倘若我们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这样空,那么,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找你了。虽然你得了神通,却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样。只有这样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
阿弥陀佛!诸位善知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受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暂告一段落,明天继续共同学习受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感恩佛菩萨慈悲加持!感恩龙天护法慈悲加持!感恩法缘殊胜!感恩法缘大慈!感恩因缘和合 !感恩诸位善知识相互扶持!阿弥陀佛!合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心经抉隐 》
元音老人:著
随喜大家闻法功德!
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阿弥陀佛!合十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阿弥陀佛!
为何生源自于十二因缘?
首先说明一下,您对十二因缘里的“生”理解有误,还有就是,十二因缘包括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和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摘录以蚂和罩下文字供参考: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棚旁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闷闹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如要看关于十二因缘的更多内容,可以查阅我的百度空间:佛学基础知识
南无阿弥陀佛
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三世因果】
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迁流中,为一因果的连锁。过去者为因,现在者为果;现在者为因,未来者为果,此称为三世因果。佛教理论,有情的生命流转,以过去的业力为因,招感现在之果,复以现在的业力为因,招感未来之果,如是因果相续,生死无穷,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
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寻因果也。
因果经曰:“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古以此文为因果经之语而处处引之,但现在流通之经无此文)。
涅槃经憍陈品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洞消历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桥明于无穷。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触灭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十一、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行────┐│
│ ┌识──┐ ↓│
│ │名色─┤ ││
│┌五果┤六入─┤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受──┤ ↑↑
││┌爱─→↓→↑→─┤
│└三因┤取─→↓→↑→─┘
│ 纳搜└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触
││受
││爱
二世十二因缘 ┤│取
│└有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4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