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波法师佛弟子网(静波法师讲经在线佛弟子观看)

静波法师: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中国 *** 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这是客观理性的选择,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和谐是建立在一个共同规范基础上的彼此认同、求同化异。「和谐」,在佛教看来,是和合,是和平,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一种状态,没有恐惧,没有仇视,没有妒嫉等不良的情绪。在佛教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和谐的依据。
一、 缘起论奠定的和谐
回首当年,一位叫舍利弗的修行人,询问佛陀弟子马胜:「你的师父是谁?他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他说的法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可见,任何事物的存在与消逝,都不过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而已。存在不过是个过程,没有办法停留。由此,我们同意人们价值观念的相对合理性,但并不是执著。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因缘,是由汉明帝夜梦金人而起,遂有派人去印度迎请佛法,有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入东土,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夏,成就中国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等佳话。当然,由于皇帝的特殊因缘,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被中国皇帝请进国门的佛教,为了扎根于中国土壤,争取生存空间,采取了随缘即与时俱进的方式,如:
(一)遵守中国的国家法律。佛教的戒律明确规定,若我的戒律同所在国家的法律牴触时,以所在国家的法律为主。可见,真正腔镇的佛教徒是守法的模范。
(二)讲解佛经的方法——「格义说」。即采用老庄思想来诠释佛经中的观点,使佛教逐渐被中国人理解、消化和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不喧宾夺主。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教理上,都能理性定位,即在尊重并依靠所在国家政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的信仰,是一种影响并受益至今的和谐。正如东晋高僧道安大师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四)同中国的伦理相契合。佛教的「报四重恩」说,即报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同中国人的伦理思想相融合,最终被接受、吸纳、消化,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的存在形式。
就佛教自身存在的因缘和谐而言,汉传佛教的僧人,有独身、素食、住寺院、僧装的四个条件,同时还有「六和精神」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并且认为「和尚」的定义,应是「以和为尚,故名和尚」。
二、佛法与现实共处的和谐
(一)「放下」而不是「放弃」的和谐。佛教的修行即实践,是一种内观的方法。对于外在事物的态度,是放下而不是放弃。我们接受好坏、高低、贵贱、美丑等现数圆中象。因为佛法中明确规定:「佛法不与世间争",「恒顺众生」,「佛法与世间无违」。虽不否定,却深知变化无常。而不变的,往往是我们的错觉。因此,面对现实历事练心、历法观行,训练自己不去执著。感受「但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在这样的过程中,放下情绪化的缠绕,并不是放弃承当的责任和义务。
(二)一多相容的和谐。因为放下不是放弃,所以佛教徒面对现实,会转化现像在心中的执著。待到因缘成熟之际,就会突然的发现「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真实不虚,是一种完全醒来后的感受。当年的释迦牟尼佛曾经手持一朵鲜花,示现诸大弟子。只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陀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此中「鲜花」,代表一切现象的分子,一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是汇聚大海的基础。我们相信,一滴海水就是大海,而大海也就是由每一滴海水形成。又如《梵网经》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释迦」,《无量义经》说「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就如同金饰归于金性。如此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者之间相依相待,如此则圆融无碍。
(三)换位思考的和谐。每个薯山人的因缘是不同的,需要彼此换位思考。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红色眼镜的人看世界是红色的,绿色眼镜的人看世界是绿色的等等。因为每个人认识的局限,会导致每个人世界的局限。除非别人愿意,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别人眼镜的颜色与自己一样。不但如此,我们最终是要把眼镜摘下来的。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往往就会有更多的包容。佛教所说的「如意」是指「回头才如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双赢」,恰如一句流行语:行走于江湖,与其你死我活,不如大家都活!
换位思考,也让我们有了「不忍众生苦"的心,给我们应量力帮助他人的启示。因为利他,所以自利。于是,寺院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扶贫救助,绝大多数寺院为印尼海啸踊跃捐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要知道,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从来没有绝对的旁观者!于是,我们参与,我们证明,我们负责,但不是负担!
三、人间佛教与公平、正义的和谐
(一)佛教与爱国爱教的和谐。爱国爱教是佛教永恒的主题,我们不能回避。在佛教戒律中记载,曾有比丘要到国外弘法,向佛陀请示教诲。佛陀于是告诫「遵守国王法,不违毗尼行」。如此,爱国爱教,就是守法守戒。就爱国而言,佛陀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曾多次劝阻毗琉璃王停止侵略自己的祖国,及至涅磐之际,还在以头朝北,教示弟子不忘自己的祖国。就佛教的戒律而言,以寺院为载体的僧人居住地,是建立在以「戒律"和「共住规约」的基础上的,以此维护佛教和僧团的纯洁性。所谓「毗尼久住,正法久住」。
(二)佛教与心灵环保的和谐。人类所有的感受来自于敏感的心理。态度决定一切,思想影响行为。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因发展而带来污染的环境,应该思考人类如何走出自己思想和行为误区的问题?根据佛教的理念,《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如同牛拉车,车如果不走,应该打牛,而不应打车的道理一样。今天环境污染的根源,还是人心的问题。我们会把自己的小环境收拾得且幽且雅,却不知道小环境与大环境息息相关。据说日本有一批人到中国植树,意是说明中国的环境已经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帮助中国改变环境,实际是帮助他们自己改变环境。
(三)佛教与人间的和谐。《造像功德经》中说:「诸佛如来人中生故,复于人中成等正觉,人中多有阿罗汉而得果故,诸大威德辟支佛,复于人间出现故。」就是说,佛教中的三乘圣人都是在人间发心、修行、证果和度生。又如《增一阿含经》中,佛告比丘,「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亦是人数」。既是人类,就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而三恶道及天人之身都不具备修行的条件,所以要在人间珍惜人身,寻求出离解脱之法。太虚大师提倡人间净土,曾有「仰止唯佛论,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感慨。也就是说,修行的基础是做人,只有做人成功,修行方能成就。已故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记得朴老曾深有感触地引用孔子说过的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用以激励学僧,承当使命,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可见,离开人间学佛,就如同「空中楼阁」。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在心中,路在脚下。
(四)佛教与公平正义的和谐。龙树的《中观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即是说,离开了世俗谛的规则,没有办法认识和实践佛法。这种规则是世间公平与正义的基础。佛教承认相对而言的社会规范。汉传出家人的四大特点,佛教的「六和」精神,还有符合佛法标准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是接受和实施公平与正义规则的表现,是为了保证佛教形象和出家人素质的。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导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佛教面临的空间与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圆融,但不能圆滑!就佛教自身而言,面临着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固本强身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问题,承当起「弘法是家务」的责任。这是一个倡导佛法中「显正"的体现。如黑龙江省佛教协会,曾多次举办「宗教政策培训班」,普及宗教法规常识。这对于引导信众的整体素质起到了推动作用。就佛教面临的外部冲击,诸如附佛法外道的招摇撞骗等,加强弘扬佛法中有关的「破邪」的内容。再如哈尔滨市极乐寺等,以寺院为基地,坚持讲经说法,长期不懈,尤其是针对邪教「F-L-G」等附佛法外道现象,破邪显正,教化「F-L-G」等痴迷人员转化思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以上探讨,界定了佛教的和谐基础。我们可以说,佛教正在与现实社会相适应,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和平、人类生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佛教中常以水来比喻佛法的随缘。虽随方就圆,但不改变水之特性;虽不改变水之特性,却又能随圆就方。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法中的生命之水,一定会与无边无际的大海相容相契。虽然个体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愿意融入大海之际将会永不干涸,并具备坚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和谐的美与无穷的魅力!
静波法师:文殊菩萨手中为什么拿着剑
文殊菩萨塑像常拿宝剑,此为表法,宝剑表智慧,为智慧之剑,可斩断一切无巧仿明愚痴、五毒烦恼。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姿悄的众生,迹宽渣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前语
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实的践没态行。
2005年6月,静波法师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发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获精进奖。他说:“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是佛教徒自觉不自觉的使命,因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在心中,路在脚下。”2008年7月下旬,在静波法师南下弘扬佛法之机,本刊有缘采访到这位来自黑龙江的高僧。
“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
凤凰生活周刊: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极乐寺僧众们也在行动吧!
释静波法师:灾情发生后,极乐寺向四众弟子发出了倡议,我们积极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筹集捐出了50万元善款。钱不是很多,但关键是我们做了,我们尽了我们的责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人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我们做了就欣慰了,因为我们回避不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凤凰生活周刊:佛门倡导众生平等和万物相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您认为佛门中人在构建社会和谐上能做些什么?
释静波法师:和尚,“以和为尚”。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和”一定要有条件,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和谐。六合敬就是出家人必须要完成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身和同住,这是和谐的基础。第二,口和无诤。第三个意和同悦。第四个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是利和同均,构建和谐社会也一样,做人的道德伦理是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要守法,我们出家人要守法守戒,这是和的基础。所以,佛门的“和”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圆满,如果能够做到六合敬,那么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相信都会和谐。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把自己担当责任、义务做得更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认同、去感悟。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爱我,如果我们不可爱别人就不会爱我。
“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
凤凰生活周刊:请问法师,在这个喧嚣的物欲社会里,佛门是如何修心的?
释静波法师: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
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不执着。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呢?是我们放下但不放弃,我们在不放弃的过程中学会不执着,这就是放下。这个放下才会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修心。我们只有不执着在某个事物上,才会解脱。否则,我们执着在某个事物上都是一种错觉。我们必将受局限,所以我们需要醒过来,这就得从我们当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时候不要去留恋。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苦;活在当下,才能对现实负责。
我觉得修心应该有四点:第一,放不下放弃。要面对现实人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人以为放下就是全部不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不去烦恼,但我们还要去担当,还要去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也就是我们入乡要随俗,但并不是说我把我们的遵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放弃了。比如,我是个出家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饭,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随缘,但不可随便。第三是圆融不圆滑。圆融是什么?是包容是大气,首宴要换位思考,但不是说出家人没有原则。佛门的戒律是什么?戒律是我们受戒人的两只脚,没有这两只脚就走不了路了。第四,负责不是负担。不要把对家庭、对社会、对信仰的负责当作一种负担。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负责的过程中会得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只要我们多做一些利枯芹源于社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我们就有快乐的资本,就有快乐的理由。
“简单才自在。”
凤凰生活周刊: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么房奴、车奴、卡奴,仅仅这些称谓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力感和焦虑感。法师如何开导这些充满危机感的人们?
释静波法师:我觉得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自在。”人就是这样,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为什么要做奴隶呢?我希望大家做主人。许多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就是因为他们活在攀比的世界里,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也许有人会问:佛门是反对人们进取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佛门讲的是随缘,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如果达到了目的,你也是过客,不要太欢喜。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我们都是过客,把一个过客做好,简单点,自在点。如果你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东西,你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随缘,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么你就是快乐的。
前语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中佛教界弘扬佛法利生的真实事例中,大家都看到了,佛法原来与世间时刻相连!佛教不是消极地避世,而是积极地救世;不是空洞的清淡,而是真实的践行。2005年6月,静波法师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发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获精进奖。他说:“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是佛教徒自觉不自觉的使命,因为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在心中,路在脚下。”2008年7月下旬,在静波法师南下弘扬佛法之机,本刊有缘采访到这位来自黑龙江的高僧。“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凤凰生活周刊: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极乐寺僧众们也在行动吧!释静波法师:灾情发生后,极乐寺向四众弟子发出了倡议,我们积极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就筹集捐出了50万元善款。钱不是很多,但关键是我们做了,我们尽了我们的责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人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我们做了就欣慰了,因为我们回避不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凤凰生活周刊:佛门倡导众生平等和万物相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吻合。您认为佛门中人在构建社会和谐上能做些什么?释静波法师:和尚,“以和为尚”。佛门讲六和敬,就是讲和谐的条件。“和”一定要有条件,符合这个条件才能和谐。六合敬就是出家人必须要完成六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身和同住,这是和谐的基础。第二,口和无诤。第三个意和同悦。第四个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是利和同均,构建和谐社会也一样,做人的道德伦理是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要守法,我们出家人要守法守戒,这是和的基础。所以,佛门的“和”和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甚至是更圆满,如果能够做到六合敬,那么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我相信都会和谐。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把自己担当责任、义务做得更到位,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去认同、去感悟。我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当我们可爱的时候别人才爱我,如果我们不可爱别人就不会爱我。“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凤凰生活周刊:请问法师,在这个喧嚣的物欲社会里,佛门是如何修心的?释静波法师: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修心!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不执着。这个不执着是什么呢?是我们放下但不放弃,我们在不放弃的过程中学会不执着,这就是放下。这个放下才会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修心。我们只有不执着在某个事物上,才会解脱。否则,我们执着在某个事物上都是一种错觉。我们必将受局限,所以我们需要醒过来,这就得从我们当下做起,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认认真真做好,在做好的时候不要去留恋。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苦;活在当下,才能对现实负责。我觉得修心应该有四点:第一,放不下放弃。要面对现实人生、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人以为放下就是全部不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不去烦恼,但我们还要去担当,还要去负责任。第二点,随缘不随便。也就是我们入乡要随俗,但并不是说我把我们的遵守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放弃了。比如,我是个出家人,今天要陪一些朋友吃饭,我可以吃素,你可以吃肉,但我不能,可以随缘,但不可随便。第三是圆融不圆滑。圆融是什么?是包容是大气,要换位思考,但不是说出家人没有原则。佛门的戒律是什么?戒律是我们受戒人的两只脚,没有这两只脚就走不了路了。第四,负责不是负担。不要把对家庭、对社会、对信仰的负责当作一种负担。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负责的过程中会得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间的过客而不是主人,只要我们多做一些利于社会、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我们就有快乐的资本,就有快乐的理由。“简单才自在。”凤凰生活周刊: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么房奴、车奴、卡奴,仅仅这些称谓就让人感觉到一种压力感和焦虑感。法师如何开导这些充满危机感的人们?释静波法师:我觉得首先是要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还是那句话,“简单才自在。”人就是这样,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为什么要做奴隶呢?我希望大家做主人。许多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就是因为他们活在攀比的世界里,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也许有人会问:佛门是反对人们进取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佛门讲的是随缘,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如果达到了目的,你也是过客,不要太欢喜。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后人收了莫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我们都是过客,把一个过客做好,简单点,自在点。如果你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东西,你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如果你随缘,能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那么你就是快乐的。
静波法师:创造人间净土,即是往生佛国净土
感谢上净下慧大和尚,感谢柏林寺常住,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和大家结一次法缘。《华严经》讲:"生为佛子,当作佛事。"生活禅夏令营这样一种尝试,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出家人的天职是弘法利生,因为不愿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毫无疑问,柏林寺常住今日的辉煌是付出后的回报。为了发掘生活禅的内涵,我作了些思考,那就是学佛的下手处。
一、学佛的下手处
经常听人讲汉传佛教没有次第,没有下手处,其实不然,那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或者是由于我们总想寻觅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将它们忽视了。往生佛国净土的基础就是创造人间净土,关键在于缓戚把握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到,现在的也不会停留,当下如果把握高哪穗不住,什么都不戚卜做,就是在浪费生命,那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在很多人感觉学佛与现实有冲突,认为现实存在很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使自己无法正确面对。还有人认为净土与禅宗相违背,净土就是净土,禅宗就是禅宗,密宗就是密宗。我们认为它们之间有差异,但仅仅是方法上的差异,归根结底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就如《法华经》里讲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有些学佛的人往往陷入误区,觉得自己只能学净土。有段时间不少人打电话给我说来不及了,只能学净土。1999年有位居士当面对我说,8月18日人类有大劫难,让我赶快念《无量寿经》,我对他讲等过了8月18日看他还活不活,之后我又碰到他,他就像作贼似的赶紧躲掉了。何必要制造这些流言蜚语,自己没有免疫力,还要去污染环境,这绝对是不应该的。学佛最大的障碍是我执,我执是人生最大的敌人,打破了我执就有希望,打不破我执就只能轮回。正是由于我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去年我去东北参加一个开光法会,坐在我旁边的是该省统战部的部长,他看到很多佛教徒拿着镜子照来照去,就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今天如果是晴天,他们这样做只会让我们睁不开眼睛,他又问我那是不是在开光,我说不是,是他们自己愿意这么干。他们认为那就是在学佛,而且很多人说天上有观音菩萨显现,这是没有的事情。刚开始我心里还感到不痛快,觉得自己学佛这么多年,怎么什么也看不见。别人对我也感到失望,说人家刚学佛就能看见一些东西。后来才知道我是最正常的,我非常高兴自己正常。而有一些人在捣鬼,是他们不愿意正常,甚至有人跟我讲,有人学佛后晚上可以看见东西,我便说猫和老鼠都可以晚上看到东西,讲起来真是够滑稽的。由此可以看出,很多人不知道学佛从哪里开始,就像佛教讲的,"学佛的人多如牛毛,成道的人少如牛角。"真正感受到佛法的人是一小部分,感受不到的人更多。
龙树菩萨讲,"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佛教徒是不应回避现实的,回避现实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有句话说,"小隐隐于深山,大隐隐于闹市。"真正的隐者身处闹市而心无罣碍。由于不执著,所以他自在。你没有办法面对现实,你化解不了一些问题,对很多事情没有抵抗力和免疫力,就只好逃掉,但逃避不是办法,只是暂时去解决一些问题,最终还是要出来的。虽然学佛的人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往生不是目的,往生是为了成佛。想要成佛还需倒驾慈航,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做得到。他们到婆娑世界来锻炼自己,跟众生结缘,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面对现实生活,首先要改变观念,而不是改变事物。学佛不是没有原则的,但那只是一个游戏的规则而已。比如你可以对某件事情坚持一种对的或错的看法,但心里应该明白,其实是没有对和错的,那只不过是个假的游戏规则。
一般人念佛、坐禅时,感到妄想太多,胡思乱想,拚命控制,这是由于我们学佛还不得力的缘故。举个例子,有个人在非常污浊的环境里,拿着一个馒头用餐,结果苍蝇满天飞,都盯着那个馒头,于是这个人就只好忙着驱赶苍蝇。其实,如果真要解决问题,就把馒头吃进去,苍蝇也就没有办法了,而他偏偏忙于赶苍蝇这件无谓的工作。学佛的人也是这样,总觉得妄想是实在的。妄想本来是不实在的,如果你不给它充电、加油,它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不可能延续下去。就像坐在车上抱怨车子为什么不会跑,如果你不给车加油,车子就不会走下去的。所以禅门里有句话讲,"车不走,你要打牛,而不要打车。"我们要抓住根本,不能舍本逐末,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学佛就要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血液中,要去化解烦恼、解决问题,如不能这样做,学佛就毫无意义。有人说自己念了很多经,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验,如果你没有消化,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经和你就毫无关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欲望、贪执是不是太重了,而不要怪佛法太难、太高深了。佛法既亲切又真实,就像生活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盎然的禅趣。
佛法修行的根本是要去掉我执,《心经》告诉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最后才能"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是佛教徒必须面对的现实,要通过这个照空来解决我执的问题。佛教认为"我"并不是常有的、固定的,而是无常的,仅仅是一个过程,但一般人对这个观念是不太接受的,就像在《涅槃经》中,有些人问佛陀如果没有我,那谁在修行、谁在持戒、谁来成佛呢?佛陀没有办法,只好说有的、有的,等那些人修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我"是没有,原来"我"是假的。当你认识到"我"是假的,你才能放得下,而不会去计较、去执著,但是我们已经执著惯了,总喜欢按照固有的观念、行为去对待事情。在《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印度国王要惩罚一个罪犯,就让一头喝醉酒的大象去追罪犯,大象醉后会发疯地追人,直到追上后用脚蹋烂为止。罪犯为了求生,拚命逃跑,不幸掉到了枯井里,井壁上正好有一条树藤,他就使劲地抓住,此时井下面有条毒龙要把他吞食,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正在咬噬著树藤,井壁还有五条毒蛇窥视著罪犯的身体,醉像在井口边继续吼叫着,生命危在旦夕。但罪犯突然看到井上有棵树,树上有窝蜂巢,蜂蜜正滴滴往下掉,犯人张开嘴接着,还觉得非常美味,很享受、很陶醉,所有的恐惧都忘掉了。此事用来比喻我们的人生,醉象好比无常一直在跟着我们,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倒计时,无常一直在紧紧追着我们;井下的毒龙是三恶道,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井边的五条毒蛇是五蕴,是我们的身体;那根藤是我们的命根,是我们的意识,我们躺着睡觉时,之所以是活人不是死人,是由于我们有意根紧紧抓着身体;一黑一白两只老鼠好比日月,白天与黑夜的时光;蜂巢里掉出的蜜滴好比五欲之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这种无常里,随时随地可能堕入三恶道中,但我们还觉得五欲之乐是很美的,一旦认识到生命的真相我们就一定乐不起来。我们的人生是很短暂的,"黄梁美梦"这个典故讲的是吕洞宾进京考试求功名,路上在一个殿里休息,别人给煮了一锅黄梁米饭,他自己睡着了还作了个梦,梦见自己当了国王,醒来之后发现米饭还没有煮熟。所以我们要看透人生,要认识生命的无常,不要去执著。
一切众生无论是胎、卵、湿、化,都必须存在一个空间之内,有一个空间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佛菩萨的化身也是如此。每个人有正报、依报,所依靠的场所是依报,我们靠依报生存,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我们的正报。真正的佛教徒修行到最后应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因为这些情绪、观念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是我们五蕴制造出来的阴影,是一厢情愿的,而不是真实的。学佛必须要认识空性,《无量寿经》中定自在王如来显示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比丘都感觉不满意,最后用他自己的空性成就了极乐世界,万法都归于空性。如果我们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不变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执著罣碍,就会有好坏美丑之分,就会活在一个二元的世界里,这个二元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也是一厢情愿的。当我们认为万法是实在的,我们必然就会执著,执著就会罣碍,罣碍就会造作,造作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于是产生轮回,而且不会停止。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空性,认识到空性就不会为境所转,我们就可以放下。当然是放下一切法,而不是放弃一切法,那是绝对错误的。
我们所处的国土世界有净有秽,我们要努力净化国土,就是要将我们臭秽的世界转化成清净的世界。从净化有情身心来说,就是要将我们痛苦的身心净化成快乐的身心,生活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体悟到了生活禅,就会活得快乐;如果不快乐,那就不是生活禅,而是口头禅。这两个转化的根本在一个净字上,净的内涵是心的清净,《维摩经》讲:"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祖讲:"我心不安,乞师安心。"达摩祖师讲:"将心拿来。"二祖讲:"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讲:"吾与汝安心竟。"这个安心,就是无所得,就是清净心,当你不去执著,而能与事物的真相完全相应、相契时,那就是清净心。所以净土是体现在这个净字上,禅宗体现在没有罣碍上。只有真的认识到没有自性、真实、永恒不变的东西时候,你才会心甘情愿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你愿意学佛,愿意放下,愿意谦让别人。可见佛门无量义,净心为根本,十法界由一心所摄,心可以作佛,心可以作魔,心可以作天,心可以作人,心什么都可以作,关键看我们发的是什么样的心。《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我们的贪瞋痴之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学佛是要向人的原有思维观念挑战、告别的。人认为是这样的,但真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但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需要改变,不想改变而想成佛,这是不可能的。有一个国王对佛陀讲,自己既不想失去国王,也不想失去财宝、美女,还要学佛该如何?佛陀就告诉他去学金刚乘,那个金刚就是空,当你不执著、不罣碍时,你可以拥有,但那像走钢丝绳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很多人常常说在空中,却行在有中,这是一种执著,更多时间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些漂亮的借口,清楚自己的境界,就没有必要来安慰自己。向自己的观念告别,也就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一味停留在人我是非、烦恼重重之上,必然还是纠缠不清的轮回。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是为了改造自己,而不是作为知识去炫耀。如果是作为知识来学的,那根本没法和社会上的学者相比。我们唯一的长处是对佛法的那一点感受,如果这一点都没有了,恐怕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没什么意义,也很不划算,因为用人生作为代价,既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这个世界就像万花筒一般,一切都不固定,不要拿你的观念去衡量别人、断定别人不合格,同样别人苛求你也不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执。我们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思维观念,就要不断在现实中练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事情是无常的,那个人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慢慢地训练,最后你就会走出来。当务之急是要做,我们太需要实践,即使是世间求学还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步步地学上去,何况是学佛这件艰钜的事情。有些人很向往开悟,其实开悟就如同鼻孔向下这么简单自然,问题是我们不愿意这样简单,最后还闹出事来,编织了很多故事,不是骗人,就是被骗。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训练自己,不要怕疼,要敢于改变自己。
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人出离心强,他们感觉人生无常,人生没有意思,不愿意在这充满著痛苦的世界里停留下来,对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不感兴趣。我们多数人还谈不上有出离心,贪著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觉得名利是实在的,觉得人生来日方长。大乘行人认为个人的解脱固然是重要的,但所有众生的清净更是重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点,自以为帮助别人会吃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佛菩萨只有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才能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佛菩萨把众生和自己视为平等不二,能作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修行的根本是以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为本怀,就必须先为众生创造一个美满的环境,这便是菩萨的回向,是把自己所成就的功德都给予法界众生,自己不要,所以说:"人人为自己,佛菩萨为大家。"佛菩萨是聪明的傻瓜,是自私的聪明人,而我们是自私的傻瓜,老是自私,最后把自己弄到地狱里去了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经常听一些居士发牢骚讲,自己家里的关系老搞不好,还说自己对别人都行,就是对家里这几个人不行,其实连自己的家人都度不了,又怎能谈得上去度别的人,别人不吃你的饭、花你的钱,当然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回向偈,最后一句是"同生极乐国",有人会说发愿大家一起去就可以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发愿只是发心,发心等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想法,至于能不能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你肯定能去,但别人不一定能去。菩萨戒本里有见了猪马牛羊,应当观想"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我开始读时对此也有些困惑,人怎么能和动物对话呢?但这确实是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我执,是体现了慈悲的精神,而且自己由此可能成佛,但众生还随着业力依旧在轮回。学佛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那种念佛是为我父母、家人念,打普佛我要承包的观念,是太狭隘自私的,不能为他人考虑,自己就永远没有机会。学佛和世间法尽管事相上没有什么差异,但在感受上却是不一样的。因此,奉劝大家不要再去嗔恨众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可以认为别人可怜可悲,但不要认为可恨,如果你觉得别人可恨,自己则完了。我们要从自己身边最近的人做起,不要去讨厌、抱怨、嗔恨他们,然后我们慢慢扩散到对所有的众生。 放生的功德固然很大,但拿几万块钱去放生,就不如救济失学的孩子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从救度他人开始,去不断积累往生西方的资粮,成就成佛的正因。
二、往生佛国净土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它深入人心,深入民间,流传极广,中国人更相信净土。现在修禅宗的人也念佛,觉得念佛方便,而且容易下手;学净土应该一门深入,只不过念佛里也感受到禅。日本的宗派观念比较强烈,在中国宗派观念不是很强烈,中国人的心量应该说是比较宽阔的。学佛最主要是增加智慧,不可以诽谤对净土的信仰,净土不只是一种佛国净土,它既包括往生西方净土,也包括往生药师、弥勒等一切净土。只不过从某种角度讲,西方净土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更有缘份而已。但我觉得在古代,还是以弥勒净土更适应,后来有人利用弥勒造反,反来反去,西方净土才开始兴盛,这也是个因缘吧!十方诸佛所居住的都是净土。尽管西方净土与我们这些众生更有殊胜缘份,但切不可以心胸狭隘走极端,那就不能往生了。有人曾对我讲,归依佛,就要归依阿弥陀佛;归依法,就要归依《无量寿经》;归依僧,就要归依观音菩萨。我想这就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也许当事者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并没有这种意思,但传来传去,越传越狭隘了,这是不应该的。你不给别人机会,还是自私自利在作怪,否定其它法门,自己也是不能成就、往生的,况且其它法门也是回归净土。反过来学禅的,也不应反对净土,否则也不是禅。各种各样的净土是有差异的,但不可以否定别的净土,否则是没有心量的,没有心量是不能往生的。所以佛陀讲,"十方净土,随愿往生,"只要有缘,愿意去哪都行,当然,有缘也得努力,做到信愿行具足。
很多学佛的人对净土的存在表示怀疑,有人讲净土是假的,一样是幻化的,但我要讲的是假也有假相,实际上净土是存在的,是真实不虚的。禅宗里讲:"空不碍有,有不碍空。"《心经》也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告诉我们既不可以执著在有上,也不要执著在空上。有些人一提空就走极端,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自己就可以解放了,可以胡作非为,这种断灭空的观念是很可怕的,也肯定是修不成的。《阿弥陀经》讲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而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一劫是由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组成的,现在是住、坏阶段,可见娑婆世界相比极乐世界是不真实的,极乐世界是要更真实些。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因缘是阿弥陀佛证得的真空而生出的妙有,再加上愿力,其它佛国净土也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是众缘所生法,目的是接引娑婆世界的众生,一旦所有的众生都被接走了,极乐世界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从缘起论来看,没有绝对的存在,佛为了接引身处秽土的众生,必然要方便地成就一个与不净国土相对应的清净国土,这边苦,那边乐,你才愿意去,这很符合相对论的观念,此有故彼有,世界都是相对的存在。
据说现代科学家已发现了反物质的存在。我们人能看到的物质只占总物质的1%,而不可见的物质要占99%,可见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极乐世界等佛国净土的真实存在。这个存在是为了我们这样一类众生而设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就不会有无量诸佛刹土。有人讲要把西方极乐世界拿来给他看看才相信,这是很幼稚的态度,《维摩经》讲:"日月岂不见也?而盲者不见。"日月难道没有光明吗?盲人却看不到。相对而言,我们就是一批瞎子,我们污染很重,执著、罣碍太多,所以我们没法感受到佛告诉我们的境界,看不见那庄严神圣的佛国净土。"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众",我们要深感佛恩浩大,要听闻佛法后努力修行,以报佛恩,所以希望大家发起出离心,发愿与佛相应,往生佛国净土。
三、心能转境
佛法认为:"是心是佛,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应当回归当下,从身边拥有的因缘开始,八面玲珑不要有障碍,心里有佛哪里都有佛,心里无佛哪里都没有佛。积累往生资粮的下手处就是当下,就像有两首诗写的:"动物随其生子,植物随其留香,气候随其寒暑,时间随其短长。""家翁主宰吾心,家丁服务平常,遇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不知其详。"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感受到一切都是无常,心转了就会自在。有人讲自己的烦恼很多,其实大家都有,妄想也差不多,但有人会转,就像粪便有人认为很臭,有人则把它集起来倒到花园里,花儿会由此茁壮成长。
我们的心念很重要,一个念头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甚至改变自己的一生。有个故事讲,有两个僧人都想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其中一个攒了好多年的钱,做了大量的物资准备,仍没有去成;而另一个什么准备也没做,就凭一钵一铲就去朝拜了观音。这则故事一直影响着我,我感到条件不是主要的,而在于你发不发心,你愿意发心就一定能去,不愿意发心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是去不了。有人去拜观音,却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想法,那是没有用的,只不过结结缘而已,而以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去拜,就一定会起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念头,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以后,就不要对自己太苛求,而是心里非常坦然地为他人作出奉献。前两年我遇到了一件令我很伤感的事情,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居士,他告我有个人在家里用米、点心养老鼠,认为这是在修菩萨行,而且每天还要给老鼠磕头。有一天,他觉得功夫到家了,想和老鼠的关系靠近些,就用手去碰老鼠,结果被咬了一口,他傻了,就赶快上医院去了。居士问我:那个人的做法对不对?当这种事情出现时,别人指责佛教是迷信,我还能觉得委曲吗?对这样的观念,我真不知如何去回答。
一片荒地可以开辟为花园,也可以作为垃圾场,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念想往哪个方面改变,俗话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就要做什么样的耕耘。作为护法的信徒,第一步是听经闻法,更重要的还在于行动起来。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因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贫穷,有的人很富贵,但我们都有一颗心,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去培养各人的善根福德。什么都不做,那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只是夸夸其谈,就成了口头禅,蒙惑了别人也蒙惑了自己,我们太需要行动了,有些人却迟迟未动。娑婆世界毕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正是由于不满意,才需要我们去改造它,改造的同时就积累了成佛的资粮;而不可以拒绝它,拒绝了就等于失去锻炼的机会。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从来任劳任怨,不和别人讨价还价,也不喜欢表现自己,无论靠前、在后都很坦然,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确是比较难的,希腊神话里讲有只猫特别喜欢一位美少年,就去找咒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美女,后来就和那位美少年结了婚。咒师为了考验那只猫是否真的变成了人,就变化成一只老鼠跑到婚房里窜来窜去,美女看到后,就本能地把老鼠抓起来要吃掉,咒师没有办法还是把它变回了猫。人也一样,如果学来学去人性的许多不好的东西没有改变,佛性又怎能显现出来?尽管改起来很难,但不能不改,改了才会有希望,不改永远没有希望,尤其在当今这个污秽不堪、人少鬼多的社会,不改就会有更多的麻烦。
佛经里讲,弥勒下生之际,龙华三会,每会要度九十多亿人,那时娑婆世界就变成了净土;弥勒入灭后,人心又恢复了贪瞋痴,可见国土清净与否,是有情共业召感而来。为什么美国人普遍很富,中国人一般较贫穷,也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共业还是大家所造成的,比如我们国内造假很厉害,就没法和别的国家竞争,还影响到中国产品的诚信。还有,外人对出家人的误解,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接触真正的出家人,没有到过弘扬正法的道场;另一方面是由于被一些假出家人给蒙骗了,我就碰到几次,社会上有些人让我给他们看相算卦,我讲不会,他们还埋怨我不会就不应当和尚。这些都是大家的共业所致,但共业之中有别业,就像维摩居士的丈室是一尘不染的净乐天宫,尽管所居住的毗耶离大城是杂染不净的。同样是一杯水,鱼认为是宫殿;人认为是生命的源泉;地狱众生认为是火焰;饿鬼认为是浓血,感受是不一样的。可见,净土并不是离开秽土的,在秽土当中也有清净的佛土,我们不要认为大火烧起来了,佛菩萨也会被烧掉,佛菩萨以他们的善业成就的清净与力量,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
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就要改变我们整个身心,随着我们心的改变,外界的环境也在改变,也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生为佛子,在现实中当作佛事,不能等待、逃避,创造人间净土的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去看别人、攀比别人,因为你的归属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别人可能要下地狱,而你愿意上西方成佛。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教的理念不被人们接受的原因是人们放不下贪瞋痴。人们总想少投入、多收获,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我们不必抱怨他人,人各有志,重要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谓外在国土的净化完全依赖于我们内心的净化,根源在我们的心,外界随我们的心所转。
四、打破我执的枷锁
枷锁即是能、所的束缚,众生身心净化的前提是要打破我所及能的束缚,一般人修学净土总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有一个能去的我,有一个所去的西方极乐世界,总在这上面攀缘,在心外求法,有这样的观念,那肯定是去不成的。往生佛国,必须要打破这种执著,打破这把枷锁,否则的话,就会培养更大的贪欲和我执。
去西方极乐世界是有条件的,有位法师讲从民国到现在只有四十八位往生的,其他的都随业力去了。我执破不了,就意味着继续在滋长自我意识,也就只能继续在世间轮回,不可能往生佛国净土。虽然佛国是接引众生的,但往生佛国的条件与方法却是和世间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的,我们常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对学佛人而言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有些人认为我们出家人把青春都搭到里面,不吃肉、不喝酒、也没成家,亏得很。但我很清楚,对于别人认定是莫名其妙的想法,就没必要和他争论,因为那是没有用的,就像再漂亮的一朵花对牛来讲,不过是把草而已。往生的条件必须建立在无我、无所得的坚实基础上,而且这也是一切学佛的根本,如果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我所有的思维观念,那你是没法走出这个怪圈的,你会依旧去轮回,只能在佛法里结个善缘,将来有一点福报,但很难活得自在与快乐。有人说自己很快乐,那是你跟别人比了之后的感觉,别人没钱你有钱,别人没当官你当了官,但你忽略了自己有的苦恼,你用自己的优势比较别人的劣势,你才有了成就感,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一切都会消失的,你还会轮回。
只有建立在无我、无我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平等自由的佛土。在佛土里绝对是平等的,分九品是由于我们努力得还不够,努力到最后一定是平等的。学佛不要走形式,否则容易让人误解,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曾听说过一个事例,在北京有位老法师要准备念佛往生,很多居士去帮助助念,为了使这位法师能顺利往生,就不让他吃东西,但他还想吃一些食物,结果被饿得很痛苦地走了。其实往生是心里往生,而不是这个肉体往生,肉体是谁也带不走的,学佛要取中道,切不可走极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好好改变自己,彻底打破我执的枷锁,就一定能够往生佛国净土。
我对网上的朋友要说的是:参加了几次夏令营,我认为佛法真的是要多讲的,不讲大家会迷惑;讲完之后是要做,不然的话是欺骗自己,也欺骗众生学佛。如果自己做不好,别人会研究你,有一天会讲"闹了半天,你把我们给骗了。"这样他就会更失落,信心一下子就会打掉。所以每个人要或多或少地去脚踏实地改变一下自己,做总比不做好,不一定一下子就成就,但只要是朝着那个方向迈进就足够了。还是那句话,脚踏实地去做吧,就这么简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5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