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如本法师心地法门(本如法师书法)

学佛百科2023-05-08213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意思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出自哪部经

1、心包键族太虚量周沙界出自《心地法门》,如本法师释云:“证入中道解脱复法的时候,所有的起心动念,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法实际妙用,一念一清净,一念一世界,一念一佛国,念念清净,念念无碍,念念周遍裤亮枣法界,所谓说梵心包太制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真空妙有世知界又不离此大光明藏本体,如来一毛孔中,能普现十方无量刹,如来一毛功德量,千万亿劫无能说,完全在说明胡拆真如本性圆通无碍的证悟境界。以上所说的悟证历程三步骤已经明确的说尽,希望同参们各自努力用功办道,早日成道就菩提自性,圆满自性。”

2、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通常用于寺庙僧众做超度、消灾疏文之用语。主法师诵此疏文以慈悲为旋律,悲悯之音的波衍升浮到宇宙空间。心,量是指我,做到能容纳各种物质和精神,成为大我。心的容量无限大、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什么是真心?没有妄念心,就是真心。有妄念心就是妄心,妄行。一念清净境界就能容太虚十方国土众生,即“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量:指能量、能力;周:周遍。沙界:指银河里的太阳系多如印度恒河沙,相当于中国黄河里的沙子数不清。指无量、无数之佛世界,形容尽虚空遍法界。如《金刚经》所言:“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本如法师的介绍

本如法师,华严宗第四十代祖师。五台山期间,任东拆举轿台和北台主持,晚年长期居旅肆住在华严洞并任主持,2005年1月5日(农历甲申年腊月初六),在上方山华严洞圆寂,世寿八十一,坐化三年答正后肉身贴金,是我国华北地区近代第一尊肉身佛。

如本法师:出家修行的十点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腔盯是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观,是由迷妄而觉悟的分水岭,是生死而涅槃的界碑,是烦恼而菩提的起点,因此,在出家前,心里应准备一些事项是必亮态然的,今举十点为例:

1、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思想正见。

2、无不良嗜好。

3、男女之间感情,夫妻婚姻,皆得合理解决,方得出家。

4、在职军公教不得出家。

5、诉讼不得出家。

6、七岁以下不得出家。

7、有债务不得出家。

8、盲聋瘖哑不得出家。

9、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得出家。

10、五逆罪不得出家。

菩提心大展流露,欲出家修行者,能合乎这些条件方得出家修道,或办好这些事项方可出家,若不能办到,佛法称之为戒障,出伍键和家要合乎戒律观念,才能显得出家僧格可贵之处,出家若有这些戒律的障碍,就不合乎佛陀规定法则,出家不成矣!若有这些戒障,但有心学佛,那在家学佛亦可,毕竟,出家修行也要有大福报、大善根、大智慧、大雄大力、大喜大舍之愿力,甚至没有如上的十种戒障,才能如愿以偿,完成出家修行的本愿。

历代高僧云:「莫谓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种福田。」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佛说:心包太虚,不可得静

你是初学佛的吧?这这句话不是佛说的和橘,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心包滚棚消太虚 量周沙界。出自《心地法门》,如本法师所说。是说修行心法大知之理的。

如本法师:守口业的果报

口业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简要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羡御慧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拆散碍,众生喜悦。

口业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简要归纳为以下五点: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兄答,呈现甘美,清爽自得。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什么意思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远佛土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如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出自《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这位仁者问得相当好,也蛮有趣的,我们应该明白,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非青、黄、赤、白、黑、蓝、靛、紫等颜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长宽圆所能比拟的,弥陀法身固然充塞虚空,六方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虚空 ,照理而说,应该拥挤得非常火爆才对,反而为什么不会互相挤压叫苦呢?或者挤得满身大汗呢?这位仁者啊!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们不应该以凡夫之情见,臆断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测量佛境界,始终堕入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是入佛知见的大障碍,凡夫若能空我见,空我执,即能逐渐入佛见,所以,在学佛的历程,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法身与法身是相互无碍的,空(梵语sunya)与空亦无碍。譬如:一盏日光灯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当下光亮起来,第二盏日光灯又打开,此日光灯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灯之光明处,前日光灯之光明与后一盏日光灯之光明绝对不会相互排挤,你信滚推我推的、你挤我挤的,当下光明与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相互滑厅余安住,二盏日光灯是如此,十盏、百盏、千盏、无量盏日光灯皆如是,日光灯这种美德实在值得赞叹,值得嘉许!诸佛法身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伏睁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增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增不减,虚空与虚空不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亦复如是!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已超乎时度空间,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法身之德,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小亦不可得,纵横三千大千世界,自在无碍,分身无量百千万亿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穷劫欲赞叹法身之德,终无是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