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际然法师传(湛然法师简介)

学佛百科2023-05-0898

想找个烧香拜佛大师看事情哪里有

寺庙里有。你可以下载个百度地图然后搜索寺庙,就可以找到附近的寺庙了。

略述天台宗五时八教中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世尊49年说法岩档核所说经典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后学须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方才不至于凌乱,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就是 中国的佛弟子对 释尊一代时教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编排的一种方法。

这种判教法在我等后人看来,有两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定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

再者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不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的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在天台宗每一层次的判摄之中均有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即所谓的观行并重——除了理论,天台判教系统更具实践意义。

(一)略述五时八教       

这种五时八教的判摄方法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五时)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八教)。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佛为钝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

                          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工成生酥。

                          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十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的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又如生酥制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常。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教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粗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观,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不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渐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为“纯圆独妙”之法。

            将五时与八教两者结合,形成名相,是从荆溪湛然法师开始的,湛然法师在他的《法华文句记》、《法华玄义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的著作中将五时八教作为结合名相来使用,如《法华文句记》中:“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法华玄义释签》中“五蠢袭时八教,故云种种”;《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乃至五时八教,一期始终”。湛然法师以后,五时八教就形成固有名词了。

(二)略述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1.藏教与鹿苑时、方等时、涅槃时、法华时的关系

佛在鹿苑说有四种阿含经,故鹿苑时又名阿含时——称鹿苑时即是以地为名,称阿含时是依法义建立,佛陀在鹿苑时所说之法纯为藏教所涉,因为藏教人在华严时如聋如哑”,没办法了解华严境界、诸佛菩萨的功德利益。这时佛为了培养小乘的根性的人,讲四种阿含经,度化声闻根基的藏教人。

而到了方等时,佛陀为了让藏声闻人不再耽着于小果,开始贬抑小乘,褒赞大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声闻人耻小慕大自悲败种。

到了法华时,藏教的声闻、缘觉乃至大乘根性者,通过方等的说法、调教,心性已开,已能去除执情,知道必能成佛。这时,佛陀“开权显实”,开前面四时之权,显法华一乘之实,“开迹显本”,开今之事迹,显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法华,如日当正午,是最究竟之极谈,但恐怕有漏网之机或横来之众,佛又开谈涅槃时,重提前四教教理,再加以开显,以收漏网之机,使得藏教众生,皆能进入圆教之位。

     

(2.)通教与方等时、般若时、涅槃时、

通教之通字,高丽谛观法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说:“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其一,从根机方面而言,修学通教的菩萨有利根、钝根二种,钝根菩萨与前面藏教中人同证但空之涅槃,称为通前藏教;利根菩萨在修学时能体悟当体即空,了知不但空之义,通于后面别教、圆教所诠的中道实相之理,称为通后别圆。因为通教菩萨能通前通后,所以称之为通教。

其二,从修学教法而言,藏教的三乘,声闻学四谛理,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学事六度,他们是各个不同;通教三乘是共学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在三法中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三乘根性众生同修般若,共观因缘,所以称之为通。

通教的主要教法是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时中所宣说的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但与三藏教不同, 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这种固定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该教的教旨三乘人皆要学习,有名三乘人共秉的,皆为通教。三乘人同修般若(般若经中处处提及,欲学声闻法者、欲学辟支法者、欲学菩萨六度法者,乃至究竟佛果,都要修学般若才能成就)而将界内利根众生通后别圆,则又有赖方等诸经的调化(满字不生不灭门)。

(三)别教与方等时、华严时、般若时、涅槃时的关系。

五时之中,阿含时唯摄藏教钝根众生,法华时纯圆独妙,不容混滥。涅槃时是追说追泯,与化法四教皆有关系。方等时与别教也与特殊关系。可度众生的根机很广,藏、通、别、圆四教并谈,任何根性都有,而虽然般若时、华严时都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但华严时的主要受众还是圆教根性的众生,只有般若时是因为自悲败种的小乘众生在方等时后余习未断,所以般若的空水加以融通淘汰。从这个角度来看,般若时远为别教入圆教之阶梯,近为藏通教入别教之行持根本,其与别教的关系应该是四教之中最为亲密的。

(四)圆教与五时的关系

佛陀开设五时的目的就是为欲令界内界外,钝根利根一切众生皆入圆教,证真实道,得大涅槃。五时与圆教的关系就好比条条大路与罗马的关系,无论远近、宽窄,都只为令众生汇入圆教,得大利益。

谁见过那些真实拥有“佛教神通”的人?

我见过,这位师父是一位新加坡籍尼师,在帕奥禅林修学多年,已经完成了帕奥学程。这位师顷哪袜父在指导我雀激禅修的过程中,能够迅速知晓我当时内心思考的具体内容,并给予指导。当时我真的很吃惊。缓升

峨眉派武术哪去了

峨眉派武术在哪里去了? 姚文俊 峨眉武术,它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鼎立而三,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瑰宝。当前,少林武术、武当武术享有极皮巧高声誉,已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有形价值,和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比较起来,峨眉武术却显得异常冷清,似乎销声匿迹,远远没有产生出它的应有效果。近几年,有经过“定性”后的洪、化、字、会、僧、岳、赵、杜八大武术门派齐聚成都,号称峨眉派座谈、交流、开会,一时间搞得轰轰烈烈,借以造成峨眉派武术的强大声势,重振峨眉派武术的声威,可是,时至今比这种势头似乎冷了下去。为什么?不得而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峨眉武术至今尚未被真正挖掘出来所致。在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背景下,深入细燃碰键致地挖掘峨眉派武术,把握好它的文化内涵,拳种及技击特色、风格,使之重放光彩,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成了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川吵锋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于1984、1987年先后出了两本《四川体育史料》,总结和整理出了四川省地方武术门派58个,其中也包含了峨眉派武术。但是,其对峨眉派武术的派流问题写得支离破碎,不见始祖是谁,又只写到明朝,以下几乎就看不出有何延续,而其他的57个武术门派则几乎都没有提到与峨盾武术有直接的渊摊系。这样,使人觉得从明朝之后,不知峨眉派武术到哪里去了,成了一大历史之谜。 鉴于此,有武术研究者提出了对峨眉派武术的界定问题。他们对峨眉派武术进行了定义性的说明:“什么叫峨眉武术呢?我们说凡是在四川地区流传较久,有影响,有传人,只要能自成门派和传系,有自己独特的套路体系,有自己独特的练功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和风格(包括劲法、身法、技法和步法等)的武术都应叫做峨眉武术。”并认为这包括三种情况:一、在川土生土长,发源流传的;二、外省传来但已起了质的变化的;三、由川 流传到外地,且外地承认是峨眉武术,但在川找不着的(如在广州、澳门、香港、南洋一带流行的白眉拳等等)。此说似乎成了官方的一种定论,据此,他们就把四川的57个武术门派基本划归于峨眉派武术了。 在其定义性的说明中,他们认为的“独特”就含含糊糊,计人难以把握。另他们认为的“外省传来但已起了质的变化的也属峨眉派武术”,此说未免过于绝对,是为不可。先不谈质的变化问题,如果按定义可以把比如“僧门”等划人峨眉派,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势必清朝之初“僧门”属少林派,清朝之末“僧门”属峨眉派。这样一来,既截断了“僧门”与少林派等的渊源关系,又使人似乎觉得晚清之后才出现了“峨眉派”,而这个峨眉派与历史上的峨眉派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也就会说不清楚。同时,按此定义,少林、武当在偌大个四川就没有了传人?这显然说不过去。因此,用目前的“定义”来划分峨眉派的方法是欠科学的。 至于“质变”, 峨眉武术的定义者举例说,在四川的一些少林门派,因其晚清时“不是以练功为主,而是以打法、用法、技巧为主”,较前身法变化大,主要讲究捶法,重点在技击用法上,同时马步较前少,于是认为其与以前相比就有了“质”的变化,所以就应划归峨眉派。此说不妥。武术的任何一种功法,应该说都具有实战的意义,至于用得是否自觉,是否好,则另当别论。但就其从“练功力”而到注重“实战”,这本身就是其武功的延伸、深化,是武术的题中应有之义,因而这不能叫做“质”变。即使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它们吸收了峨眉、武当的一些功法,改变了自己的一些技术特色和风格,也不能叫做“质”变。因为在长期的武术交往中,各门派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不断融合的结果,使得“源”与“流”的关系往往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这不足为怪,正是武术的发展规律使然。这样的发展也不存在武术的“质变”问题。如果硬要说武术上的“质变”,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就是放弃自己之所学,改换门庭,拜他人为师,重新学起。所以,他们对武术门派的“质变”的界定,也显得含混不清,不能自圆其说。 同时,峨眉武术的定义者在谈到峨眉武术形成的原因时,还直接将晚清民间哥老会组织作为其主要成因,并明确地将洪、化、字、会、僧、岳、赵、杜这八个武术门派划人了峨眉派。这也欠妥。 晚清,石达开的记室(秘书)谌然法师脱难后,削发为僧,来往于川西、川东等地,在民间聚约志士,以哥老会的组织形式联络武林各派起来反清。他曾在宜宾少峨山佛寺壁上题有“权向琳宫惜一枝,文山苍水是我师”的诗句。他在其所著的《拳乘》一书中,开头就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一诗。其中,“一树”是指峨眉武术;“五花”是指灌县的青城、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和涪陵的点易五个联络地方;“八叶”是指四川武林中洪、化、字、会、憎、岳、赵、社八个门派。其意是说,要以峨眉派为旗帜,以五地为联络点,联合八个拳派的力量,争取民众支持,共同进行反清斗争。可见,这就是四川哥老会的组成形式,理应看成是一个极具政治色彩的民间反清组织。但是,在研究武术流派的问题上则不应受此帮会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因为决定武术门派的划分是以拳法上、功法上理念的不同,和风格特色的不同为基础的。以此观点,洪门、僧门、岳门、赵门、杜门等是否属于峨眉派,就大可值得研究。比如从拳种来看,洪门,创立于明末时期。主要为民教武术;僧门,创立于清初时期,主要为佛教武术;岳门,是南宋时期岳飞所创,主要为少林武术;赵门,创于北宋,是北派长拳武术与少林武术的合流;杜门,创于清中叶,是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拳法,它是道教神意门、祛派武术,和少林武术的合流。这些,均与峨眉派武术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明清时期的“哥老会”绝不等同于“峨眉派”。如果说,哥老会的洪、化、字、会、僧、岳、赵、杜八个门派均属于峨眉派的话,那么,在其武术源流上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湛然法师等的拳系是否是峨眉武术问题,和在这八个门派中是否有其习传人;二是湛然法师是怎样将峨眉武术传授给这八个门派的。但是,据现有的资料均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故把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大武术门派均定性为牺眉派武术”,就显得牵强附会。 峨眉武术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源自道教盘破武术,为先秦时期的老子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时所创。“盘破”,就是峨眉武术原始的基本的拳种。“盘”者,即指盘功,讲“缠”劲,是为护卫手法;“破”者,指击打功,讲“脆”劲,是为进攻手法。盘破手法攻防一体。诀云:“不盘不破,盘中带破,亦盘亦破。”它是后来一切的攻防一体技法之源。峨眉武术以道家武术为根本,以此出发,它吸收了民教和后来的魔教、佛教武术之所长,不断自我丰富和发展,内外双修,深谙南北两派的打法,自成一派。而且,在打法思想上,峨眉派武术是以老子的打法理论及打法法则为指导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讲究“柔弱胜刚强”,做到打法上“以柔克刚”,做到惜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二是讲究打法法则,就是遵循“见实则打”、“以桩打桩”、“动中求打”、“以静制动”、“见机打机”、“打无绝打”、“无打”等打法法则。同时,在打法上,峨眉武术独到之处有三:一是峨眉武术有独特的走盘功夫。它既贯穿了柔弱胜刚强的物(或“悟”)理拳法的打法理念,又体现出了动中求打的打法法则;二是峨眉派武术讲究多用指、掌和“凤眼锤”,多打穴位;三是峨眉派武术力法上讲究肩不带力,忌用蛮力、僵力、死力,讲究打“寸分”,打“脆劲”。这些,都可以视为峨眉派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门派的显著特征。 造成峨眉派武术似乎断代、断档的情况,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由于历史久远,地域宽广,门派复杂,疏于研究所致。但只要再下苦心,深人调查和研究,比照峨眉派的武术理念及其拳种、拳法的特色、风格,就个难弄清各武术门派的渊源关系,就可以妥善解决好峨眉派的断代、断档问题,而再显峨眉派武术的应有本色。因此,今大认识峨眉派,只是一个查其“源”,清其“流”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要对它作出什么“定性”和“界定”的问题。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派之中有流派,大门派中有小门派,复杂纷敏,不足为怪,但追本溯源,都可以找到它们赖以生长,发展的一“根”。 {此文载于《武林》2004年第7期}

为什么峨眉派的创始人是郭襄?

转载:峨眉派祖师是郭襄女侠?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眉武术起源有一个著名的结论:“俞莲舟道:‘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就再没见过面。

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

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眉一派。

’” 

说这个结论“著名”,是因为它出自金庸先生的笔下,并因《倚天屠龙记》在海内外的大量发行而传播甚广。

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和他书中常以史实夹杂虚构讲述故事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笔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史”。

因此,“峨眉派是女侠郭襄所创,峨眉武术源自‘九阳真经’”之类“小说家言”竟使很多读者深信不疑。

一些读者甚至穿凿附会地说:“郭襄的武功传至灭绝师太、纪晓芙、周芷若等后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将小说与现实混淆在一起了。

揭秘2

峨眉武术究竟汪凯培起源于谁?

历史上的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而不是人们以武侠小说为据而认为的宋末元初。

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而不是郭襄女侠。

峨眉派武术成型的时代是南宋,代表人物为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

据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

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

因为司徒玄空经常穿白衣,所以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

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佛教自晋代进入峨眉山。

宋朝以后,峨眉山便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困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

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桩功”,因其共有十二孙信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

“峨眉十二桩功”一直传承至今,目前,相当一部分峨眉派弟子依然掌握部分内容,但完全学会者甚为罕见。

南宋时期的另外一名僧人德源长老则是峨眉武术自成流派的重要人物。

他居住在峨眉山时,因山中多猿猴,于是模仿猿猴腾跃的动作,编出一套猿拳。

由于德源长老眉毛纯白,所以被人称为白眉道人(此处道人为“得道之人”的意思,并非道士),所以武术界又将猿拳称作“白眉拳”。

揭秘3

石达开的秘书也是“峨眉人”?

有这样一首诗,武术界资深人士几乎都能够熟练背诵,这首诗就是峨眉武术的真实写照: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这4句五言绝句的作者叫何崇政,是清代时四川省名山县(今属雅安市)人。

这个名字也许对于武术界之外的人是很陌生的。

但是,说到跟何崇政关系极其密切的另外一个人,可能就家喻户晓了,那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何崇政年轻时曾投身太平天国,因精通技击,又懂文墨,被选拔为石达开的“记室”(相当于秘书)。

何崇政精于峨眉枪和棍法,因此在军中常教石达开的亲兵习武,深得耿介好武的石达开喜爱。

清同治二年,即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公元1863年)夏,石达开率部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遭大批清军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

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但清军不守信义,随后屠杀石达开部属,并在成都杀害了石达开。

在此期间,何崇政也遭到清军追杀,于是逃往峨眉山避难,以图再起。

此后,何崇政多次来往于川西、川东等地,以哥老会的组织形式,结交八方豪杰志士试图反清。

但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分崩离析,何崇政绝望之余,在峨眉山落发为僧,法号湛然。

湛然法师在峨眉山期间,撰有《峨眉拳谱》一书(亦称《拳乘》),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写下了这首“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

”的诗句。

揭秘4

峨眉与四川乐山有何关系?

峨眉武术并不是“峨眉山武术”,它涵盖了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武术内容。

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峨眉武术的故乡在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所在地———四川乐山。

乐山古称嘉州,风光秀美雄奇冠绝天下。

正是因为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使其成为中国峨眉武术的圣地。

嘉州古城为蜀王“开明故治”,史于春秋。

乐山相传:蜀王鳖灵手下有四大武将,以现今乐山大佛所在处的篦子街为中心,分别镇守在东、西、南、北四方位。

而这四个地方以这些将军的名字为地名,这便是北牟子、东车子、西郑子、南莫(后讹传为磨)子。

数千年后的今天,乐山市中区仍有这些地名。

真实的峨眉武术,起源于道教,后又吸收了佛家的精华。

女皇武则天在公元702年设置“武举科”以来,乐山便是武生考场之一。

清末,峨眉山隐士“徐矮子”将峨眉武术自然门拳术传与杜心五。

杜心五系同盟会先驱者之一,东渡日本留学后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之后曾任孙中山先生的贴身保镖,人称“南北大侠”。

民国时期,乐山武术高手辈出。

当时成都长期摆擂“打金章”,胜者可赢得金质奖章并谋取军队武术教官职务,乐山人多次打擂,夺得金章者达19人。

1956年,乐山成立了武术协会,组织了一批老拳师义务向群众授拳。

据调查,当时在乐山群众中比较流行的拳术有42个套路,棍法10种,枪法7种,剑法14套,刀法10套,杂件5套。

揭秘5

“峨眉道人”是和尚还是道士?

峨眉山为道教“第七洞天”,神话传说中,道教人物吕洞宾、赵公明等也在峨眉山修行,峨眉山至今仍有遗迹。

这些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证实了峨眉山道教曾经相当繁荣。

但由于佛教自晋代入峨眉山后,地位不断增强,导致道教不断弱化。

明代,几任皇帝多次赏赐峨眉山佛教各种珍宝,甚至赐建圣寿万年寺(至今仍是峨眉山主要寺庙和旅游胜地),佛教之盛可见一斑。

道教此时已略见衰微,但这并不是说道教就已经不存在了。

据考证,当时道教基本上辗转到一些边缘地方,如峨眉山附近的绥山,猪肝洞(又名紫芝洞,地方志记载为传说中吕洞宾修炼处)等道教修炼之所,直到清代,这里的尹道士、蔡道士还是峨眉武术中的佼佼者。

此外,至今乐山中心城区的一些地名仍有道教的影子,如兑阳湾、文昌宫等。

从这些史料上,我们推断不出“峨眉道人”是和尚还是道士,但有一点可以断定,那就是“峨眉道人”的武术肯定流传了下来。

因为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峨眉山、乐山的香火一直秉传,道教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而佛教至今仍然非常兴盛。

在这种情况下,峨眉武术的师门传承也不可能中断,否则就无法解释乐山武术的兴盛了。

快速阅读

峨眉武术中的

怪异器械

峨眉武术不但手法、步法灵活多变,而且器械怪异。

除了其他门派常用的刀枪棍棒之类,当地的习武之人还结合生产生活,创造出一些奇特的兵器和套路。

像农田里常用的耥耙、日常家用的板凳,乃至拐棍、烟杆,还有翻晒粮食的大叉、劈柴的板斧等,都被演练成了得心应手的兵器。

精巧的峨眉刺

被誉为峨眉绝学的峨眉刺是一种短小精致的兵器,无论陆上水中都能使用。

它是由峨眉山上的白眉道人利用常人对女子缺乏防范心理的特点,创编的一种兵器。

武术所用的峨眉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

使用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

尤其适合女性使用。

柔美的峨眉剑

峨眉剑术以优美精巧著称。

有这样一首歌谣描述了出神入化的峨眉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因此,一些读者认为,像峨眉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具有明显的女性特点。

事实上,峨眉剑并非专由女人习练,它是僧人在“白猿二十四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动作严谨,招式凶猛,击法明快,以巧取胜。

变化多端的峨眉枪

峨眉器械中,能够与峨眉剑齐名的,是名扬天下的峨眉枪。

清朝康熙年间,明朝遗民吴殳(shū),在他撰写的《手臂录》中赋予了峨眉枪一种神秘色彩。

吴殳是普恩禅师的第四代传人,算得上是一代武林高手。

他曾汇集了各种枪法五百余种,将峨眉枪法推崇为第一。

明代中期,峨眉的枪法、福建泉州的棍法和剑术,都曾经独步天下。

本报记者袁娜整理

峨眉武术

为何“不出门”

峨眉派的武术订立了非常严格的门规。

按照这些规定,外出的峨眉派弟子,只以“峨眉弟子”自称,不能够乱报师门。

在过去,流传于民间的峨眉武术门派,一般都是老师进行所谓的“代神授徒”,自称为大师兄,只让徒弟拜神位,奉行“道门修道,佛门修佛,千古共一师”的遗训。

因此,长期以来,就有“少林武术传天下,峨眉武术不出门”的说法,外界难以了解峨眉武术的本来面目。

1982年,少林功夫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风靡全国;武当派也具备了很大的规模。

相对而言,起源较早的峨眉武术仍然是“长在蜀中人未识”,人们难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就在《少林寺》上映之后的第二年,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巴蜀境内走访了数千名60岁以上的老拳师,收集到了大大小小68个门派、236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对峨眉武术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

近年来,四川省又通过举办武术节,设立武术馆等措施,弘扬峨眉派武术;而乐山、峨眉山和成都等城市,纷纷建起了武馆或武术学校;峨眉山市还在中小学里推广武术操,培养少年儿童的尚武精神;由乐山大佛文武学校组成的“峨眉武术表演团”,也多次在四川省内外表演。

随着四川省对峨眉武术的深入发掘和推广,峨眉武术必将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继续发扬光大。

据《探索发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5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